“1984年完成的《第三代人》是我创作中比较特殊的现象,从头到尾只有这幅画里有这么多人,并且它企图去表现一个时代。”在一段自述中,何多苓如此描述这件作品。
当我们谈论加密艺术时,除了屡屡拍出的高价、市场的狂热,我们还能谈论什么?正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展出的“不透明游戏”似乎给出了另一种解答。面对我们目前身处的透明社会,人类作为存储着海量信息的主体,被360度监控,被大数据解析、管理,甚至控制,我们对此可以怎样作出对抗?
二十世纪后半叶,艺术从小众狂欢走向大众参与。后现代艺术鼻祖、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提出“社会雕塑”的观念,即通过艺术雕塑社会,去重建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法国裔美国普通女性薇薇安·迈尔(Vivian Maier)携带着二百多个行李箱辗转于纽约、芝加哥的中产阶级家庭之间,从事保姆工作。
在上海,一场建筑、艺术和音乐的交响正横跨黄浦江两岸“共时”上演。由李翔宁策划,建筑师柳亦春、艺术家邱岸雄、作曲家金望合作呈现的大型公共交互艺术展览“逝者如斯” 在位于上海陆家嘴中心L+MALL 的APSMUSEUM展厅内和黄浦江对岸杨浦滨江的边园两地同时呈现。
ZiWU誌屋北京空间在2021年北京画廊周期间正式开馆,以艺术家邬建安的个展“仪式”作为开馆展,在4月24日开幕。空间的常设展则以现代传播集团创始人邵忠先生所收藏的艺术品为主体。
4月17日,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第三段落“一个展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呈现了 64 位/组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共76 件/组作品,其中 33 件是本届双年展新委约创作,为上海双年展有史以来委任作品最多的一届。
瑞士伯尔尼。瑞士艺术收藏家乌利· 希克(Uli Sigg)曾经于1980年代首次踏上朝鲜的土地,当时他还是瑞士品牌迅达电梯(Schindler Elevator Corporation)的一名工作人员。1995年,希克成为瑞士驻朝鲜大使,并且成为唯一获准购买描绘朝鲜领袖肖像作品的外国艺术收藏家。在这些肖像作品中,不乏描绘了站在朝鲜火箭兵工厂前面的金日成和金正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