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仍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在持续的政治经济局势动荡、在希望与危机的矛盾之间,国际交流的恢复带来更多的“在场”与具身体验在各地的艺术现场都得以显现,华人艺术家在缝隙中以更为灵活的应变,出现在国内外不同地方的展览中。在慕尼黑、上海、悉尼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均带来大中型个展的曹斐在逆全球化的困境中依然活跃在国际当代艺术前沿;张培力在北京泰康美术馆的回顾展和红砖美术馆的全新个展,以充沛的能量和尖锐的态度直面现实困境;尹秀珍则以上海当代美术馆和新绎美术馆的个展,带来了职业生涯中体量和强度最大的年度创作。
“据乔治·H·达尔文先生所说,从前月亮曾经离地球很近。是海潮一点一点把它推向远方的:月亮在地球上引起的海潮使地球渐渐失去了自身的能量。”在1965年短篇小说集《宇宙奇趣》(Cosmicomics)的开篇故事“月球的距离”(The Distance of the Moon)中,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构建了一个奇特的世界,讲述了在地月引力不同于今日的史前时期,人们可以通过梯子攀上月球以采集“月乳”的故事。某个夜晚,当人们像往常一样来到月球时,引力突变,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越来越远。混乱中,有些人设法跳回地球,而另一些人则永远留在了月球。
在2024年的上海艺术季中,不难注意到一批拥有独特的跨文化视角和国际化教育背景的90后、00后艺术家占据了相当大比例的叙事空间,如此趋势在其他城市的当代艺术场景之中也逐渐显现。以UCCA青年赞助人年度选择奖为例,最终获奖的张移北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伦敦艺术大学,她刚结束在Longlati经纬艺术中心的驻留项目及其个展“请脱钢盔”,其他入围该奖项的艺术家如王玉钰、李海南、戴圣杰等几乎无一例外地具备海外留学背景,并在近年来活跃于国内的展览现场。
“他拥有自由的翅膀/航船握于手中/眼中冰霜遍布/从风中直到天明/凝视最苦涩的时光/泛起的波涛/行走在起伏的海浪/疏浚的道路上……”诗人皮埃尔·勒韦迪(Pierre Reverdy)在《轻灵的翅膀》中如是写道。2024年9月6日,艺术家瑞贝卡·霍恩(Rebecca Horn)在德国的巴特柯尼希离世,享年80岁。勒韦迪曾是霍恩生前所喜爱的诗人之一——超现实主义诗歌先驱们的实验性探索,一度对霍恩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如今,霍恩或许正如诗中所写的那样,在轻灵的翅膀的牵引下,飞离了起伏的海浪。
12月12日,艺术家程然个展“万物共感”于上海ZiWU誌屋开幕。本次展览由艺术家杨福东策展,围绕程然近年来的两部影像《L15a0》(2024)和《EMPATHY》(2022),将叙事空间分为两大部分,并散布展出“混沌”“万物”“人神魂舞”“返生”“共感”“本质”及“影响”等多个篇章,邀请观众进入一个非线性、流动的时空场域,展览空间本身也如同时间的容器,承载着历史、当下与未来的交织。
目前正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展出的“80后的图景——代际的跨越”选择了35位出生于1980-1989年间的中国艺术家,展现这群目前来到了艺术职业生涯中期创作者们的近态。展览由孙冬冬策划,而35位参展艺术家则由油罐艺术中心馆长乔志兵、策展人孙冬冬、艺术家杨福东、研究者与策展人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艺术家和策展人王懿泉共同提名推选。
12月2日,2024年度(第十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在开幕之际,揭晓了今年“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和“影像策展人奖”奖项得主。由策展人王泡泡提名的艺术家贾煜以其展览《陌生人》摘得2024“集美·阿尔勒发现奖”,获得由首席发现官小红书摄影支持的十万元人民币奖金,并将受邀在2025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举办展览。
PST ART (formerly known as Pacific Standard Time) is the most extensive initiat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mbrella title Pacific Standard Time evokes a geographical focus on the U.S. West Coast, particularly Southern California, stretching from Los Angeles to San Diego, Santa Barbara, and as far as Palm Springs.
广东时代美术馆位于居民住宅区顶楼的展厅是曾频繁到访于此的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但此次展览“岛亦有道”却带来了全然不同的感受。策展人谭悦在展览入口处设置影像暗房,所有观众必先经历这段黑暗观看体验的洗礼,才能进入敞亮的展厅。
霓虹,城市夜晚的魅惑,闪烁着欲望,也低语着秘密。然而,不同于往常诱人的五光十色,在巴塞罗那圣安德里亚·德·贝索斯区( Sant Adrià de Besòs)的海边,艺术家组合克莱尔·方丹( Claire Fontaine) 将冷冽的白光注入了始建于 1912 年的三根巨大烟囱之中。这三根曾经见证了城市电力发展史的工业遗迹,如今与霓虹灯作品《当女性罢工,世界停止》相遇对话。这件作品在第十五届欧洲宣言展(Manifesta 15) 期间,于巨大沉默的厂房内部发出无声的呐喊,宣告着女性力量的觉醒。冷冽的白光在充盈着自然光线的广阔空间里依然清晰可见, “女人罢工,世界停止”这一简洁有力的宣言如同紧绷的弓弦,随时可能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改写世界的格局。这座退役的发电站,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改善劳动条件的追求,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周边的社区居民,尤其是女性,为了更清洁的空气和更健康的家园,一次又一次地发出抗议的声音。她们的斗争,推动着这座发电站的变革,也推动着这个城市的前进。当她们选择罢工,选择不再沉默,世界将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