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当某个时代缺乏强劲的动力和明确的方向,而人们又渴望突破这种迟滞涣散的历史状况时,青年人的角色就会变得重要,如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欧美的68风暴。而在艺术史上,欧洲的现代主义各轮潮流,以及中国的八五新潮也都是青年人推动的,实际上,在“八五新潮”这个概念通行之前,当时人们正是用“八五青年美术运动”来称呼这一历史事件的。但在1989年之后,当历史进入所谓“后历史”症状,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
9月艺术界关键词,绝对不能少了“上海”。3个艺术博览会、众多美术馆和艺术空间展览以及讲座等活动让上海热爱艺术的观众片刻都停不下来。
M+于2014年1月10日在香港港岛东太古坊ArtisTree举办的“构。建M+:博物馆设计方案及建筑藏品”展览,被M+行政总监李立伟(Lars Nittve)称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和“亚洲展览的一大创举”。
从北京、香港到台北, 在大中华区不同地域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展览中,有对沥血抗战的回顾,但也有各自不同的表述重点,凸显出历史书写和记忆的现实位置与意义。
第14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将于9月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9月3日至9月4日为预展时间。本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由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策展人卡罗琳·克里斯托夫-贝卡基亚夫策划,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展出1500多件作品。展览主题以“咸水”作隐喻,也显现出这位策展人一贯具有挑战性的策划思路。本届双年展完整参展名单要待9月2日才公布,已公布的一份简短名单中包含了威廉·肯特里奇、皮埃尔·于热等艺术家。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者之一托洛茨基在土耳其留下的轨迹,也成为这届双年展中一些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日本新潟县760平方米的土地上举办的艺术三年展“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今年已行至第六届。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带来越来越多问题的声讨声中,这个在自然乡野里举办的三年展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漫步在雨中而不会被淋湿”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雨屋》曾在伦敦和纽约引起轰动,8月29日,《雨屋》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进行了媒体预览。9月1日,它将在上海正式开始其亚洲首展。在新一轮的《雨屋》热潮即将席卷之际,该作品背后的兰登国际(Random International)艺术小组的创始人及总监弗罗里安·奥特克拉斯(Florian Ortkrass)对《艺术新闻》讲述了《雨屋》创意诞生的始末以及高科技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