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大展“制造色彩”就试图向观众揭示“色彩的质感”。该展的策展人卡罗琳·坎贝尔(Caroline Campbell)表示:“对我们来说,色彩如今似乎随处可见、随手可得,无论是从银幕上、多乐士的调色板上,还是别的地方。但对展览展出的大部分画家而言,情况要困难得多。”
昆斯在纽约居住了35年,却从未在这儿的博物馆里举办过回顾展。然而6月在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举办的昆斯回顾展改变了这一情况。策展人斯考特•罗思科普夫(Scott Rothkopft)说,此次还会展出一些尚未完成的新作,且该展是在著名的布劳耶大楼(Breuer Building)中举办的最后一场展览。展览共计120件作品将涵盖昆斯的艺术生涯,而且这些作品将占满整个大楼。这次展览保证情景壮观,不失亮点,这也正是重点所在。
7月4日,美籍华裔艺术家林璎(Maya Lin)将在纽约帕里什艺术博物馆(Parrish Art Museum)展出其最近新作。在名为“平台(Platform)”的展览中,最为醒目的是一件由图钉制作的描绘飓风桑迪期间受灾区域的雕塑作品。短片带领观众走访了著名美籍华裔艺术家林璎(Maya Lin)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工作室,对她即将展出的作品一探究竟。
10月17日,由朱朱策划的青年艺术家群展“编辑景观:媒介化之后的个体与工作方式”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在策展人朱朱看来,艺术家是不同时代的景观制造者和提供者。此次展览所呈现的,即是新一代艺术家在影像、商业广告、互联网的影响下,是如何区别于其前辈艺术家,对多感官、膨胀的信息景观进行编辑的。一直以来,朱朱试图在写作与策展的工作之间建立紧密的关系,他也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对年轻艺术家展开新的个案研究,以此作为其新的艺术史写作的基础,并试图在未来构建起一个本土的艺术叙述系统。
由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策划的展览“中国摄影:二十世纪以来”于10月16日开幕,展览以全景方式的方式呈现了中国的摄影在各种禁忌下的奔涌,展现中国摄影艺术家对摄影艺术的理解和创作的徘徊变迁,以及百年来中国摄影艺术千姿百态的样貌。
“大计划”——邱志杰个展于10月16日在福建省美术馆开幕。这是邱志杰第一次“回老家”做个展,观众能同时欣赏到自2007年以来,邱志杰长期投入的三个艺术“大计划”: 《南京长江大桥计划》、《邱注上元灯彩计划》、《世界地图计划》。由此可以较为完整地关注并理解邱志杰近些年来的艺术创作和思考方向。
继9月的Photo Shanghai之后,摄影、影像的热浪紧扩散到了北京。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以“陌生的亚洲”(Unfamiliar Asia)为主题,于10月15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798艺术中心和草场地希帕画廊同时开幕。相比上一届,本届双年展从主题到参展作品,都显示出更强的社会性和问题性。除主题展外,此次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还包括了两个收藏展和一个摄影书展。
伦敦时间10月12日,艺术家张鼎首个在英国进行的项目《龙争虎斗》在ICA上演。作为香港K11艺术基金会与ICA合作计划中的项目之一,张鼎与当地乐队、DJ、声音艺术家等合作,延续了他对声音、舞台、观众反应等的长期探讨。以李小龙电影《龙争虎斗》之名,张鼎在ICA搭建了一个又一个擂台,颇有“打通中西之脉”的意味。
10月,全球艺术界的目光都投向了伦敦,这里不仅有弗瑞兹艺博会和弗瑞兹大师展,还有随之而来的新一轮疯狂艺术季。10月13日,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标志性空间涡轮大厅(Turbine Hall)迎来了一件新的大型装置作品——墨西哥艺术家亚伯拉罕·克鲁兹威利戈斯 (Abraham Cruzvillegas)为空间专门制作的《虚无之众》,艺术家以土壤为隐喻,探讨了当代人的身份问题。
卢浮宫秋季大展“未来简史”(Une brève histoire de l’avenir)自9月开幕以来已吸引大量观众排队参观,与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的“2050. 未来简史”展览分别从参照过往历史和预期未来的角度重新诠释了雅克·阿塔利(Jacques Attali)的著作《未来简史》。卢浮宫“未来简史”的策展人Dominique de Font-Réaulx对《艺术新闻》阐释了这一颇具气势的展览的策划始末和两大博物馆的创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