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从他方看见家乡:雷蒙·德巴东镜头下,超越地方性的“现代生活”

Apr 22, 2023   TANC

2023年4月22日至7月23日,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携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呈现法国摄影师及电影导演雷蒙·德巴东(Raymond Depardon)在中国的首次个展——“雷蒙·德巴东:现代生活”(Raymond Depardon: La vie moderne)。展览通过近百件摄影作品与一部主题电影,带领观众追随其脚步而深入到现代乡村及城市的边缘生活中。

微信图片_20230423175446(1)《农民的土地》系列:《雷蒙·普利瓦,维拉莱,法国洛泽尔省》,2007年,© 雷蒙·德巴东 / 玛格南图片社

 

640

 

乡间道路正在行进,观众视线跟随向前。这是雷蒙·德巴东的纪录片《现代生活》(La vie moderne, 2008)的第一个镜头,而道路是他重要的创作主题。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于今日开幕的展览“雷蒙·德巴东:现代生活”现场的“阡陌交通”正如德巴东的镜头所捕捉的那样:不设固定动线,展厅路线互相交错,展览的不同板块就像散落的屋舍或墙垛;展厅中央《农民的土地》(La terre des paysans)系列作品陈列于五堵不规则排列的展墙上,在山丘般隆起的地面伫立;三面展墙上的《家庭》(Familles)、《加雷农场》(La ferme du Garet)和《法国》(La France)系列对称分布,《乡村》(Rural)系列则与现场放映的《现代生活》相对而视。

微信图片_20230423175603

微信图片_20230423175629“雷蒙·德巴东:现代生活”展览现场,2023年

“让图像先行,将自己隐身,把空间留给拍摄对象而不是那个决定性瞬间。”展览序言如此写道。自由的展览布局造就了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让观众得以漫步在德巴东的视觉风景中,而非一味地去强调摄影与摄像的艺术媒介所暗含的凝视行为。与此同时,静态图像和动态影像在内容层面回环对话,强调德巴东作为摄影师和电影导演的两个身份。本次展览是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第五次合作,力图展现德巴东对当代图像的深度革新。

微信图片_20230423175648雷蒙·德巴东,自拍肖像,1995 年 © 雷蒙·德巴东 / 玛格南图片社

德巴东是我们这一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创作者之一。作为耕作者的后代,他从十几岁起就坚定了对摄影的追求,并因此走出了家乡,在二十世纪中期纪实摄影的黄金年代踏上了职业与创作之路。从摄影师学徒到各大图片社的摄影记者,再到更为独立的摄影及纪录片作者,德巴东的创作跨越半个多世纪并涉足世界各个地区,从未间断。其作品常常关注个人与体制之间的张力,沉思人类在情感和生计层面同土地和风景的依存。在现实与诗意的并行中,他以社会学的目光深描出现代生活中人的境况——但“家乡”仍是他持久回归的主题。

微信图片_20230423175743《加雷农场》系列:《布雷斯平原》,1984年,© 雷蒙·德巴东 / 玛格南图片社

德巴东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关注也延续到了他同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之间长达三十年的对话中,展览“现代生活”正是这份漫长友谊的最新篇章。其前序版本曾于2021年底在米兰三年展展出,而此次位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现代生活”并非仅仅是米兰版本的延续,而是在艺术家、策展团队及机构的倾力协作下创造的全新展览。展览极具代表性地呈现出德巴东自1980年代以来的创作历程,邀请中国观众追随其脚步而深入到现代法国乡村及城市的边缘生活中,体会那些超越地方性的普遍问题,从而在德巴东镜头下的“他方”遇见家乡。

微信图片_20230423175813《家庭》系列:《维拉莱,蓬德蒙维尔,法国洛泽尔省》,1993年,© 雷蒙·德巴东 / 玛格南图片社

 

640 (1)

 

借“现代生活”展览之际,《艺术新闻》特别邀请雷蒙·德巴东展开独家对话,同中国观众分享其创作经历与社会观察。

《艺术新闻》= TANC

雷蒙·德巴东 = RD

TANC
让我们从加雷农场谈起。动身前往巴黎前,您曾在那里度过了十六年的光阴。您当初如何接触到了摄影?
RD
最开始,我独自一人拍摄农场里的动物,后来也给我的哥哥和他女友拍照。但我真正意义上的摄影实践却是从拍摄学校的足球比赛开始,那时球队里的每个人都想要一张自己的照片,这让我成为了足球队的明星,也促使我不断地提高摄影技术。

微信图片_20230423175858《加雷农场》系列,1984年,© 雷蒙·德巴东 / 玛格南图片社
TANC
早年间,您曾从事了二十余载的新闻摄影工作,这样的经验为您日后的摄影和纪实创作注入了什么养分?
RD
当初,为了在他人的注视下面对自己,我同其他的摄影师们聚集在了一起。很快我们不得不面对摄影师工作的自主权问题,并对自己的选择担负责任,于是便创立了自己的图片社——我们是世界上最早一批这么做的人之一。摄影记者的工作让我踏足了许多国家和不同领域,我曾拍摄过去殖民化进程中的非洲,也拍摄过法国的政治。我手持着徕卡相机,全速地穿越了二十世纪,这一切的经历都在我的创作中留有影子。

微信图片_20230423175919雷蒙·德巴东与吉尔斯·卡伦(Gilles Caron)在伽马图片社的办公室接受法国电台的采访,1968年12月,图片来源于网络
TANC
您的作品为我们呈现了很多法国和其他地区乡村世界的影像。近几十年来,中国乡村与法国乡村一样处在现代化进程之中,农业类型和乡村人口都经历着极大变迁。您如何看待这一变化的世界与您及您的创作之间的关系?
RD
年纪尚轻时,我曾为自己出身乡村而感到羞愧,但当我的孩子出生后,我觉得有必要告诉他们我来自哪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年轻时的羞愧情结慢慢转变为来自乡村世界的自豪感。如今,我感到我有必要维护法国农民的处境——尤其是我的家人和邻居。

微信图片_20230423175948 “农民的土地”系列:《拉古特杜弗莱纳,塞尔旺斯,法国上索恩省》,2007年,© 雷蒙·德巴东 / 玛格南图片社

无论在法国还是中国,农民都是一个艰辛的职业,要承担繁重的工作。比如我的父母,他们曾日以继夜地劳作,吃过很多苦。如今,法国的小型家庭农场正在消失,被一味追求生产效率的工业化农业所取代。在拍摄电影《现代生活》(2008)的十年间,我见证了一个法国山区乡村的转型,以及一种农业类型的消失。在那里,人的心态与生活起居的变化也许比在城市中更快。我认为人们必定会在生态意识下,回归到更为人性化的生活。

微信图片_20230423180013《加雷农场》系列,1984年,© 雷蒙·德巴东 / 玛格南图片社
TANC
为了拍摄《法国》系列照片,您曾于2004至2010年间走访了法国几乎所有地区。在此系列中,您的镜头聚焦于寻常的街景和风景,却鲜有居民的身影。您能谈谈这一创作选择吗?
RD
在那六年间,我走遍了我的祖国,看见了法国日常的优良品质与不足之处。当时的我处于一种双重状态:我既热爱风景,又对城市郊区的丑化抱有批判。我拍摄的是那些小城镇的日间,那是人们忙于工作的时刻,街道上空无一人;尽管如此,我们在这些照片中还是能看到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这是我的选择。

微信图片_20230423180043“法国”系列,2004至2010年,© 雷蒙·德巴东 / 玛格南图片社
TANC
您同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之间的合作有着怎样的缘起与默契?
RD
一切都始于我同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艺术总监埃尔维·尚戴斯(Hervé Chandès)的一次会面。我们沿着一条由忠诚与信任、尊重与钦佩铺就的道路携手前行,这促使我去展开新的发现,鼓励我超越自己。近三十年来,我们合作过十余场个展及群展,出版了二十多本书籍,还制作了八部电影。这些项目总是充满了新的相遇,也让我借多个展览之际将创作视野延伸到像亚马逊雨林这样的全新地区,如2008年我同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围绕着落地生根与背井离乡的概念共同构想的展览“故土:此处即彼处”(Terre natale, ailleurs commence ici)。640

640 (3)由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与雷蒙·德巴东合作出版的多本书籍:《故土:此处即彼处》、《乡村》、《市镇》、《城市》(部分选图)。图片由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提供
TANC
这是您在中国的首次个展,您对这次和中国观众的相遇有何期待?
RD
我希望观众能通过这些人物肖像和地方风景感受到其中涌现出来的人情与诗意,它们讲述了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当代法国乡村——关于土地、人民、体力劳作、与外界的隔绝以及小农场的脆弱,但也关于美丽的风景。 

640 (6)

微信图片_20230423210026拍摄中的雷蒙·德巴东,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玛格南图片社的一员,德巴东并不追随前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所推崇的“决定性瞬间”,而是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微弱时分”(temps faible)。与其捕捉无懈可击的片刻,他选择在绵延的时间中同他人一起生活,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

微信图片_20230423210051《家庭》系列:《艾米利-康坦和夏尔-安托万·德巴东,考贝尔,塞尔农河畔圣厄拉利,法国阿韦龙省》,1992年,© 雷蒙·德巴东 / 玛格南图片社

1984年,德巴东应邀法国国土规划与地区发展委员会的委任,围绕着八十年代变革之中的法国进行创作。他借此机会重返故乡,拍摄《加雷农场》系列照片,也正是在那里,十二岁的他初次接触了相机。这座由其家庭世代经营的农场坐落在法国东部的索恩河边,距离连通巴黎和里昂的高速公路不过五百米。“我很想拍摄父母的农场和周边,因为我对规划部门的决定感到愤满,他们当时让高速公路穿过我父亲肥沃的农田。”德巴东曾在谈及这一创作经历时说道。

微信图片_20230423210115《加雷农场》系列,1984年 ,© 雷蒙·德巴东 / 玛格南图片社

他用彩色胶片和一台大画幅相机去捕捉农场内外的细节:田野中的小路、拼接的木门、斑驳的墙角和地面,年迈的母亲坐在厨房中,他和哥哥儿时的相片还挂在床头……面对土地的缺失,他以柔和的方式——如同那几乎洒进了每一张相片的暖阳,用记忆的温度召回烈日下劳作的疲惫,在几代人的家庭空间中唤起现代化变革下的集体记忆。

微信图片_20230423210136《加雷农场》系列,1984年 ,© 雷蒙·德巴东 / 玛格南图片社

二十多年来,德巴东也曾多次翻开尘封的档案,重新审视他过去拍摄却未发表的照片。1990年代初的一些黑白照片被他收录进题为“家庭”的影集:干草堆中的嬉戏、乡间小路上的散步、喷泉旁的小憩……这些生活中的“微弱时分”,不仅是私人记忆,也触及着普世的情怀。

微信图片_20230423210209《家庭》系列:《克洛迪娜·努加雷、艾米利-康坦和夏尔-安托万·德巴东在阿帕努斯乡间的路上,法国阿韦龙省》,1989年,© 雷蒙·德巴东 / 玛格南图片社

作为耕作者的儿子,德巴东虽走出了自家的农场,但也持续关注着广袤的乡村世界。自1990年代起,他在长达三十年间一次次驱车深入法国中南部山区,穿过旷野,进入村庄,走进农民的家中。耐心和谦逊是靠近他人的必要方法,他需要考虑农民们的有所保留,但也会在下一次的重访时收获“很高兴又见到你”这般令人欣喜的问候。

微信图片_20230423210257《农民的土地》系列:《马塞尔·普里瓦,维拉莱,法国洛泽尔省》,2007年,© 雷蒙·德巴东 / 玛格南图片社

本次展出的“乡村”和“农民的土地”两组摄影作品便是这漫长工作的一瞥,见证着传统农耕生活在现代化中的变迁,也激发了他创作纪录片《农民剪影》三部曲的念头:“在这些荒凉土地上坚持劳作生活的男男女女都是智者、哲人、英雄,他们早已预见了必将到来的衰退。这种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冲击是我拍摄的动力。”

微信图片_20230423210317《乡村》系列:《玛德莱娜·拉孔布,欧巴斯,法国多尔多涅省》,1987年,© 雷蒙·德巴东 / 玛格南图片社

当然,德巴东镜头下的现代生活不止于乡村世界,也延伸至城乡的中间地带。2004至2010年间,他几乎走访了法国所有地区,在公共生活空间中理解法国的真实日常。他为平淡无奇的咖啡馆、邮局、学校、影院、理发店、面包房拍摄正面特写,并有意同浪漫、画意和纪念碑式的法国刻板印象保持距离。正是在这样的创作选择下,德巴东那不同于“决定性瞬间”的“微弱时分”才得以慢慢显影,以蒙太奇的方式讲述一段段如其所言的“共同日常史”。

640 (1)

640 (2)

640 (3)《法国》系列,2004至2010年,© 雷蒙·德巴东 / 玛格南图片社

 

640 (7)

微信图片_20230423210339电影《现代生活》(2008年)截帧,图片来源于网络

伴随着加布里埃尔·福雷忧郁的C小调挽歌,电影《现代生活》(2008)以一段行驶的长镜头缓缓开始,暮色中的乡间小路给全片定下了悲悯的基调。小路通往法国中南部塞文山脉中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农场,但现代社会的矛盾却不可阻挡地侵入了当地的生活。从新一代农民的缺失到老年农民的退休问题,再到机械化时代和耕地重组下土地与人关系的改变……导演雷蒙·德巴东继《靠近》(L’approche, 2001)和《日常》(Le quotidien, 2005)后,带着他的人文关怀又一次回到这片土地,完成一场历时近十年的“农民剪影”(Profils paysans)三部曲的最终章。

微信图片_20230423210701电影《现代生活》(2008年)海报,图片由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提供

640 (8)
为了尽可能减少对被摄者与环境的干预,《现代生活》的团队相较于“农民剪影”系列的前两部进行了大幅度缩减,只剩一位摄影师与一位录音师,即德巴东与妻子克洛迪娜·努加雷(Claudine Nougaret)。为了让访问更为自在,他们有意将摄影机和录音设备长时间曝露在被拍摄者的眼前,让他们在习惯中渐渐放下戒备。源于多年摄影记者的职业经验,德巴东清楚如何去接近他人。在进入一片土地时,他始终秉持着谦逊的态度,避免居高临下地俯视农民的生活。

微信图片_20230423210720电影《现代生活》(2008年)截帧,图片来源于网络

德巴东深入农民世界的观察似乎出于一种补偿。近乎半个世纪的摄影生涯后,德巴东才意识到他仍在后悔自己几乎从未给作为农民的父亲拍过照。于是自2000年起,他以纪录片的方式再次回归乡村生活的图景。

微信图片_20230423210737电影《现代生活》(2008年)截帧,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起初的《靠近》中,德巴东只在一旁记录着农民之间的对话,并辅以画外音以阐述;而到了《现代生活》,他从观察者的身份渐渐转为影像的参与者——在妻子也是工作伙伴的努加雷的坚持鼓励下,他展开了和农民的对谈,不再避讳成为声画中的一部分。又因为影片所使用的Aaton 35毫米摄影机的超宽景框,他再也无法躲藏在摄影机后,画面的边缘时常出现其身体的一部分。他的交谈和动作都被捕捉和保留,观者被邀请进入德巴东营造的“绝对沉浸”之中,似乎正坐在那个房间里与农民面对面交谈。

微信图片_20230423210752电影《现代生活》(2008年)截帧,图片来源于网络

640 (9)

但若是想从和他们的交谈中听到深度的社会评论或是“农民智慧”,那也绝不是德巴东的初衷。被拍摄的农民或是因为不善言辞,又或是因为年迈耳背,对话时常处于沉默之中。如同避免在影像层面过多的干预,德巴东也从不在对话中催促对方,更不试图去化解那些由沉默引发的尴尬时刻,对话总是自然而然地进行或停滞。

微信图片_20230423210819电影《现代生活》(2008年)截帧,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中一次并不那么顺畅的对话几乎成为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当他采访一位坐在拖拉机上的农民时,对方除了“是”或“否”的急促回答外别无他言,似乎只想赶紧离开。这一片段展示了对话可能存在的隔阂,也提醒了外界难以真正触及乡村问题的隐忧。德巴东想要拍摄的正是这个逐渐隐去的世界角落,在这里抛出的问题几乎都得不到回应,也可能得不到解决——但“听他们说”仍是一件重要的事。

微信图片_20230423210900电影《现代生活》(2008年)截帧,图片来源于网络

2008年,受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的委任,德巴东与努加雷创作的电影短片《听他们说》(Donner la parole, 2008)继续将对话的主动权交给他人。从克丘亚语、亚诺玛米语到布列塔尼语等等,原住民、游牧者及农民们用这些濒临灭绝的语言说着最本真的话语,在世界的角落探讨“寻根”的主题。

微信图片_20230423210950雷蒙·德巴东与克洛迪娜·努加雷,《听他们说》,2008 年  
展览“故土:此处即彼处”现场,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巴黎,2008 年,©Palmeraie et désert 图片 © Grégoire Eloy

640 (10)

在倾听和记录之余,影片《现代生活》旁白中大量个人情绪的书写构成了德巴东影像的独特气质——公共性与私密性的并置。这一风格在其2012年创作的《法国日记》(Journal de France, 2012)中有了更彻底的实践。在妻子努加雷的叙述声中,影片精选了德巴东过往拍摄的动态影像,既集合了几十年间法国内外的大小事件,又选择了日记这一最为私人化的记录形式,回溯了独属于他的法国回忆。

微信图片_20230423211023《法国日记》(2012年)中的雷蒙·德巴东,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法国日记》是对德巴东以往影像片段的重新激活,他的作品并不诞生于剪辑的时刻,而是源自按下拍摄钮的动作。该影片中的各种镜头常常来自他游走在场景和人物之间的拍摄,模仿了旁观和参与的状态。而《现代生活》中更多固定镜头的使用,让画面在有限的景框内部不断变换,静态摄影气质的图像被赋予了时间长度。

微信图片_20230423211042《法国日记》(2012年)中的雷蒙·德巴东,图片来源于网络

动静之间,他用影像重叠着画面内外的时间——公共的现实时间、创作者的记录时间,以及被拍摄者与创作者所亲历的私人时间等等——这恰好回应了德勒兹对于电影的阐释,即视电影为时间的艺术而非仅仅视觉的艺术。

微信图片_20230423211106电影《现代生活》(2008年)截帧,图片来源于网络

正是随着不同时间性的交叠,私人和公共的空间也在德巴东的纪录片创作中开始互相渗透,这样的并存使得《现代生活》成为一部既沉重又轻盈的电影。在牛铃声与挽歌中,影片在带着伤怀的反打镜头下渐渐落幕,空旷农场的孤独感“陪伴”着留下来生活的人。一位位农民的动态肖像和姓名闪现在片尾,他们注视着摄影机,目光投射出强烈的存在感,而不只是被拍摄的对象。在诉说后的片刻沉默中,影像内外的时间交叠、凝聚在这些面孔之上。

微信图片_20230423211134电影《现代生活》(2008年)截帧,图片来源于网络
采访 / 曹丹
撰文 / 游伊一、潘泳辰、姚佳南
编辑、翻译 / 游伊一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提供
 

正在展出


 雷蒙·德巴东:现代生活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2023年4月22日至7月23日


傅丹、皮埃尔·于热、安妮卡·易参与的“风暴之前”,怎样描述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进入巴黎证券交易所-皮诺收藏馆当前正在展出的“风暴之前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