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以集体之力打破桎梏:来自广州的菠萝核,在卡塞尔文献展和香港巴塞尔的艺术实验

Mar 29, 2023   TANC
640 (9)菠萝核,《BOLOHOPE》,四集迷你情景剧,录像截图,2022年

菠萝核(BOLOHO)的工作室位于广州老城区的某个水产大院内,访客们需要穿过这片1990年代落成的、环境幽静的小区,步行上隐匿在小区角落的一栋小楼的三层。室内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建筑原本的装修风格:南方独特的高花窗、绿色方格地砖,南北通透的双阳台,从南面阳台看出去是一片从六七十年代至改开后建成的联排居民楼。客厅和三个房间有着多样化的复合功能,其中包括菠萝核作为“公司”接单的制作间、菠萝核合作伙伴“阅览室”也曾位于其中一个房间,厨房外的阳台是成员猫仔的种植乐园,而客厅承担了最灵活多变的功能——当需要集体创作的时候,客厅可以置景拍摄、画画、缝纫和开会;平时的客厅又成为朋友聚会、照料小孩的空间。菠萝核成员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度过,他们的创作全由此空间延展。

640菠萝核客厅,图片来源:艺术家

了解工作室的功能和状态对于理解菠萝核的实践非常关键,大部分艺术市场和美术馆中的作品仍然依赖于视觉层面的观看和解读,显然,在今天此类集体创作已经难以仅从视觉符号或作品本身去分析,它提出了比参与式艺术或社会主义时期的集体创作更为复杂的观看政治。尽管都呈现为集体行为,菠萝核并没有展现出通过艺术来重建社会关系的企图——无论是针对新自由主义语境下的一切皆可商品化的文化现状,抑或是对当下难以言说的现实批评,而是通过集体协作去实践一种去中心、平等的集体生产方式。菠萝核的创作于社会而言更像一种修复,其行为包含了过往艺术体制给艺术工作者带来的创伤,以及社会事件对他们生活方方面面影响的积极回应。他们的创作是以艺术之名超越当代艺术的边界,寻求普世意义上的互相照料与知识交换。

640 (1)菠萝核,《BOLOHOPE》,四集迷你情景剧,录像截图,2022年

在菠萝核朴实的简介中,他们坦然说出了“艺术难以谋生”的真实处境,开始以两个家庭作为单位,后来逐步发展成共同生活和工作的创业公司。“菠萝核一开始是BUBU与CAT两个家庭职业女性的创业计划,也是在家之外的一处透气的地方,在这儿我们能把生活和工作的头绪理一理。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创业计划的部分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自律、平等、互助为原则的‘公司’平台。在给像我们一样无法只靠艺术谋生的伙伴们提供工作的同时,能让大家在一起接单时更好地理解如何共处和共同劳作,也能有机会去思考、辨析和解决一些大家共同面对的现实议题。”[1]“共同生活”“共同劳作”“共同面对”这些词被小心地用于描述菠萝核作为艺术共同体的特质,他们并不轻易宣称自己是一个艺术团体,而更愿意以项目的方式,向志同道合的伙伴发出邀请推进创作(事实上,菠萝核的项目成员也一直根据不同项目变动)。由于成员们组成菠萝核之前几乎都有着长期的社群工作经验,深知具有开放性的、在组织内部要求无差别消除权威和宣称绝对平等的实验社群,容易忽视了社群中个体之间能力、资源上的差异,往往具有自我瓦解、友谊破裂的风险。因此,菠萝核选择了在外部看来更为资本主义的、稳固的组织方式“公司”来运作,该结构在突显追求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目标的同时也保护着成员之间关系的稳定性。

640 (2)菠萝核,《BOLOHOPE之七》,集体绘画与缝纫,2022年,在“菠萝核:BOLOHOPE”展览现场,汉雅轩,香港,2023年,图片来源:艺术家与汉雅轩,摄影:Kitmin Lee

《BOLOHOPE之七》这张巨大的“壁画”(绘画/缝纫)是菠萝核接到了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邀请之后的首批创作的其中一张。他们原本的计划是在米仓种子基金的支持下,在广州本地开一家餐厅,以回应ruangrupa提出的inter-local(翻译为地际,策展团队在选择参展艺术家时使用的是地理区域/时区锚定的方式)和空间策略,但该计划由于种种现实原因改成了一系列的集体绘画和拍摄四集迷你情景剧,也就是今天所见的项目“BOLOHOPE”。《BOLOHOPE之七》的画面是一棵长出了大菠萝的树,大树菠萝的内部是被转换成港式茶餐厅的工作室,在此画面之上拼贴了黄山迎客松、无厘头的卡通形象和奇奇怪怪的符号,这张作品很好地展示了菠萝核集体创作的方法,成员冯伟敬告诉我,他们在还不知道画什么的情况下,先画了一棵大树菠萝和菠萝核工作室作为框架,然后内部成员互相商量在画面加入什么内容,由此可以想象其他作品也遵循着类似的规则。绘画实际上是门槛很高的一种创作形式,尽管菠萝核成员各有所长,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学习绘画出身的,这意味着要达成画面上的共识就要求相互间的深度理解与协助,让每个成员都在画面中找到自身的位置。为了达成共识,他们的努力显现在不同的层面,例如引入了艺术史的某个经典构图作为框架,在此基础上加入每名成员当下的经验——以普遍的个体经验去填充艺术史的经典图像,避免了毫无方向的涂鸦。

640 (3)菠萝核,《BOLOHOPE之六》,集体绘画与缝纫,2022年

又如《BOLOHOPE之一》和《BOLOHOPE之六》分别借用了古元的《人桥》套色版画和爱德华·马奈《草地上的午餐》的构图作为底图。在香港汉雅轩最新的展览“BOLOHOPE”中,他们发明了一种更合适团队共同创作的彩色啫喱笔纸本绘画:先由某些成员画好线稿,再由每位成员按照明暗、色彩关系去排线,这种方法让每个成员在创作中几乎以同等水平为画面做出贡献。再一次,我们可以看到菠萝核在考虑互相照料这件事情上的谨慎和坚持,他们意识到人人参与不等于人人投入,真正的共识在于投入之后的生产能否整合每个成员的生命经验,并成为一个新的整体。如同我们不能方便地认为占有一个空间、将其命名就成功诞生一个新的集体。

640 (4)菠萝核,《EXIT》,集体绘画,纸上彩色中性笔,2022年

在创作题材上,菠萝核一方面擅长挪用当下的新闻事件,另一方面是再现日常生活遭遇的各样场景。在“BOLOHOPE”系列集体绘画中,我们可以找到包括台湾长荣海运的超大型货柜轮“长赐”号被卡在苏伊士运河的图像,城市中的废墟现场,封控期间的隔离水马墙,以及工作室中缝纫的人,小孩玩耍的场景等等。“岛”或许是菠萝核集体创作中对艺术系统最激烈的一次表态。五联画《EXIT》是一个堆满了雕塑和装置的荒岛,其原型来自作品《BOLOHOPE》情景剧第四集的游戏画面,这一集故事讲述的是主角们迷失在一个堆满雕塑荒岛,这个岛开始看似桃花源,充满未知和新奇,但随着主角们在岛上遇到不同角色,被迫进入机关重重的空间冒险,在历尽艰难险阻之后,最终大家齐心协力击败了恶人,找到逃离荒岛的钥匙。原本作为动画线稿的《EXIT》贴在了工作室墙上,后续他们在岛上陆续增加到200多件雕塑,囊括了从中国三线小镇的城市雕塑到共产主义纪念碑,从艺术史经典作品到街头潮玩,从网络图片到历史文献,其网罗范围跨越古今中外,刺破了次元壁,蔚为壮观。岛上的雕塑和装置都是看似无逻辑的选材和堆砌,似乎穷尽了每个成员过去在艺术训练中学习过、观摩过、创造过和摒弃了的造型。如今这些素材都被留在了梦幻般的岛上,成为永恒的垃圾。岛上的风景浪漫地自嘲着他们成为艺术家的道路上经历的种种艺术体制的失败,呈现出集体出逃之后的寂静。

640 (5)BOLOHOPE在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德国,2022年,图片来源:艺术家

2022年的卡塞尔文献展策展团队阐释粮仓(lumbung,印尼语,意为公共米仓)精神的时候提出了一系列关键词,其中一个是“翻译”,他们请求获邀的小组持续的创作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同时把这一切翻译到卡塞尔现场[2]。翻译在菠萝核的工作中也随处可见,他们在创作中引入艺术史、粤港文化、父母辈的回忆、下一代的卡通偶像、朋友们的音乐审美,菠萝核把这些带到了卡塞尔现场,以餐厅作为容器展现给国际观众。我们很难评估其中翻译的有效性,或者进一步发问,翻译中的文化不可翻译性难道不是应该被正视的事实吗?卡塞尔中餐厅成为了广州工作室的延伸,如同菠萝核和他们的朋友们的日常相处一样,他们期待卡塞尔的观众——如果我们依然承认过程艺术中有着观众和作者的二分法的话——分享食物的过程中收获任何来自广州的信息都是一种翻译的成功,例如,无意间读到桌布上的句子:“沉默与精彩的表达一样,同样需要被尊重。”

640 (6)菠萝核,“永远十八厨房”(F18K),图片来源:艺术家

互相照料的边界往往由几个人的相处打开,并延伸至上一代、下一代和同龄人之间。分享食物、烹饪是菠萝核成员之间建立信任和彼此了解的重要时刻。他们发起过名为“永远十八厨房”(Forever 18 Kitchen) 的项目,不定期地邀请朋友、长辈们来主理或即兴参与,通过食物所分享各自的记忆、知识。出版物《揾食菜谱》就是整合了菠萝核和阅览室成员们关于食物的记忆,而意外的收获是发现各自的童年、父母都或多或少在改革开放前后与香港有着密切的联系。

640 (7)《搵食闲情01》演出现场,图片来源:汉雅轩,摄影:邓炬荣
640 (8)《搵食闲情03》,演出现场,图片来源:艺术家

在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期间,菠萝核也在汉雅轩展览现场和阅览室携手呈现《揾食闲情03》,并特别邀请到ruangrupa担任表演嘉宾,共同切磋厨艺,齐齐“搵食”。如《米仓》小册子里写道“金钱不是一切,时间才是。”时间既不和金钱挂钩,也远离了效率。我相信花时间相处能够激发出更真诚的生产,作为菠萝核的饭友,我曾获邀参与过菠萝核策划的一分钟影像创作(The One Minutes,由荷兰Het Nieuwe Instituut主办的一分钟短片放映活动)。在那次的活动中,我完成了人生第一个影像作品:我写了剧本,邀请当时还在隔离酒店的BUBU担任女主角和摄影,完成了创作,菠萝核团队承担了后期全部的剪辑工作。至今,我依然无法说清楚这样的合作是如何顺利地在短短一周之内快速达成的,整个过程如同我们在一起吃饭闲聊那样自然的发生了,相信各位参与的饭友们都深有同感。

640菠萝核,《BOLOHOPE》,四集迷你情景剧,录像截图,2022年

抛开一切煽情的陈词滥调,我们该如何陈述、认识甚至有机会实践这种以情感支撑和知识交换为主导的集体创作呢?我们在流行文化、社会再生产、全球南方和艺术史的语境中都能找到某些坐标,但这些都是构成菠萝核创作的坐标星群,而非灯塔。在参与式艺术、集体创作等已经在理论和美学上占据了位置的艺术史话语中,要书写菠萝核的创作是异常陌生的,他们不如社会介入式的创作那样开放地接纳、挑衅观众,将观众纳入其美学的一部分,也并非像历史上的艺术小组旗帜鲜明地反抗权威。作为一个团体,我们必须由此看到一种新的艺术基础设施的可能性,从承认体制失败和周遭环境的败坏开始,重新发明以相互照料、共同面对为情感基础、以去中心化作为技术指导的基建,放弃在原有的艺术系统之内去寻求创作的一席之位的期待。这是一个持久而艰难的实验,急需想象激进的友谊去打破艺术家身份带来的桎梏。

撰文/吴建儒
[1] 摘自BOLOHO自我介绍。
[2] 参考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的Glossary:Translation is a poetic way of bringing a project already existing in touch with more potential users. An alternative logic to commissioning. lumbung members and artists were asked to keep doing what they are doing while translating their practice to Kassel and back. https://documenta-fifteen.de/en/glossary/?entry=lumbung,查阅时间2023年3月4日。

正在展出


菠萝核:BOLOHOPE

香港汉雅轩

2月18日 – 4月6日


 

“一切都关于创造”:王水与人工智能共同造就的“生生”不息的流动之所

正在上海外滩美术馆(RAM)举办的“生生”(poiesis)是艺术家王水在中国的第一个机构展览,由RAM新任艺术总监朱筱蕤(X Zhu-Nowell)策划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