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Year Ahead 2023|回归与涌现:年度重磅美术馆展览在中国

Feb 08, 2023   TANC

经过三年疫情的压抑与限制,“回归”成为了2023年中国艺术界的关键词,郁积的内容与情绪,在这一年中可能会得到爆炸性释放。

 

2023年的中国美术馆/博物馆展览日程中,曾经被推迟的展览在今年重启,国际间艺术对话重回轨道,中国重要艺术家个案研究也在持续进行,行动与反思互为表里。除了绘画与新媒体等领域当代艺术作品有新的展现之外,本年度我们将看到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矶崎新、隈研吾等建筑大师的个展,也包括聚焦影响中国时尚进程的宋怀桂女士、意大利后现代主义设计团体孟菲斯等时尚与设计领域的大型回顾展。

 

春季,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推出于去年年底去世的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的大型回顾展,龙美术馆将带来艺术家张晓刚的大型个展;南京德基美术馆打开了“花花世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则以“榴莲”为喻题,艺术所做的物种编织展示了春季的丰饶;此外,在UCCA Edge和华侨城盒子美术馆,两档聚焦绘画的展览则试图完成对现实的体察,位于香港的K11 MUSEA将呈现追溯全球涂鸦及街头艺术运动史的展览。

 

夏季,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中国大陆首次个展终于抵达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新文化制作人”则来到了第二季,今年聚焦“活性建筑”。沿着夏季的海岸线一路向南,秦皇岛阿那亚艺术中心、青岛西海美术馆、佛山和美术馆和深圳海上世界文化中心将分别推出席帕·古普塔 (Shilpa Gupta)、安东尼·葛姆雷 (Antony Gormley)、罗尼·霍恩 (Roni Horn)、 Rhizomatiks_multiplex 等海外重要艺术家与艺术团体的展览。

 

秋冬时节,第14届上海双年展领衔上海艺术月的重整回归。在世界目光看向中国艺术市场的同时,多个并行的个展和群展则着力展现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与轨迹,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的群展“工作室”汇集陈丹青、贾蔼力、杨福东、喻红等中国当代重要艺术家的作品,龙美术馆(西岸馆)推出张恩利个展,杭州天目里美术馆的“以动为行(暂定名)”则聚焦中国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

春季

特别推荐

微信图片_20230214104647大分县立大分图书馆(Ōita Prefectural Library)设计手稿,图片来源: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矶崎新:形构间

上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3月18日至6月18日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于2023年3月18日至6月18日举办普利兹克获奖建筑师矶崎新个展“矶崎新:形构间”,这是迄今为止对矶崎新建筑艺术生涯最全面的大型回顾。本次展览的契机源自对矶崎新档案式的历史呈现与未来性的价值思考。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矶崎新以日本本土文化为基底,放眼国际,将历史反思注入到极富创造力的建筑表达中。同时,他也深刻地介入到建筑与艺术的跨界实践中,这使他塑造出独特的文化视角,并将建筑实践从孤立的建筑形式扩展到全方位的扶持建筑师生态环境。因此,本次展览涵盖了模型、手稿、装置、绘画、影像等多种媒介方式,以微观的叙事方式呈现出矶崎新六十年来的建筑设计谱系以及他超越建筑本身的文化与思想实践。

微信图片_20230214104657阿格尼丝·迈尔-布兰迪斯《月鹅领地》(The Moon Goose Colony),2011年

不疑之地

上海|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2月8日至5月7日

 

油罐艺术中心将于2023年2月8日至5月7日呈现群展“不疑之地”,此次展览将由获“油罐策展人奖”奖项的4位国际策展人:米瑞拉·巴希亚克(Mirela Baciak)、伊琳· 坎波米(Irene Campolmi)、伊莲娜·鲁格(Helena Lugo)、丹尼拉·瑞兹·莫瑞诺(Daniela Ruiz Moreno) 联合策展。展览汇集了莉亚·古尔迪特·艾斯特伦德(Lea Guldditte Hestelund)、厄休拉·梅耶尔(Ursula Mayer)、阿格尼丝·迈尔-布兰迪斯(Agnes Meyer-Brandis)、弗罗西娅·罗德吉斯·吉尔斯(Florencia Rodríguez Giles)、泰·莎妮(Tai Shani)、希玛利·辛格·索恩(Himali Singh Soin)、诺拉·图拉多(Nora Turato) 7位艺术家的全新作品和代表作品。

 

“不疑之地” 欢迎不可能、不确定和不可想象,通过七位国际艺术家的作品创造一场将人类意志拉回幻想的旅程。每位艺术家都制造了自己的宇宙论,将观众吸引到语言、时代和身份流动、人类与其他物种平等共存并向其他物种学习的世界之中。“不疑” 涉及自我意识。这是“诗意的信仰”的瞬间——身处这样的瞬间,我们知道我们面对着一个幻觉,但我们心甘情愿地向它投降。


 

微信图片_20230214104720李然,《十封信》,布面油画,2022年,图片由艺术家与里森画廊提供

不安的绘画

上海|UCCA Edge

3月11日至5月21日

 

现实主义退却,现实愈加迫近。去全球化伴随保守主义的反扑,图像生成技术和网络媒体的碎片式传播引发语境坍塌,学科交叉带来形式语言的稀释,艺术再次面临关于相关性和紧迫性的诘问。绘画本体讨论的重要性正在隐去,而图像批判、具身创造和集体行动的必要性浮现。既然技术进步和文明进步并不能画上等号,创作工具的更新也不能代表艺术本身的革新,那么此刻的创作者该如何通过绘画来提出关于价值的问题?展览通过8位艺术家近年的绘画实践,试图呈现在难以把握的当下,绘画如何通过图像及心理语言提供一种另类的认知路径。有别于传统知识结构和扁平的信息获取方式,艺术家通过具体、能动的创作方式对抗随机和无序。他们在社会现实和个体经验之间、个人历史与集体历史的合流中抓取矛盾与必然,经由视觉转译和问题化梳理, 编织抵达集体记忆和集体潜意识的图像网络,藉此展开相异而交叠的思辨。本次展览由UCCA策展人栾诗璇策划。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特展单元:A Painting of the Essentials

上海|西岸美术馆

上半年

 

展览将以书法作为开端,通过胡安 ·米罗(Joan Miró)、亚历山大 ·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安德烈· 马松(André Masson)等诸多超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以8个展览章节探讨绘画的本质、超现实主义与远东之间的关系以及东方文化对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230214104727张晓刚,《蜉蝣日记:2020年2月22日》,纸上油画、纸张拼贴,2020年

张晓刚:蜉蝣

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

3月4日至5月7日

 

展览“张晓刚:蜉蝣”将首度集中呈现艺术家近三年的创作。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重要个案,张晓刚以绘画为语言持续地书写着一代中国人的历史命运和生命真实。本次展览对张晓刚近三年来的创作进行了检视梳理, 将呈现包括纸上油画、大型布面油画和装置等作品。艺术家延续和发展了自他2018年佩斯纽约个展以来的纸上油画探索,纸本油画“蜉蝣日记”系列采用了全新的媒介表现方式,将来自不同时空的丰富意象自由组合,并以手撕纸张制造出画面和基底、形象和背景之间富于想象性和对话性的关系,充分探索了纸这一媒材在形式化、肌理感、文化意蕴和引发心理联想方面的潜能。同时借鉴日记的体裁,用形象来记录和见证身边正在发生的故事。如展览标题“蜉蝣”所暗示,艺术家将短暂的人生视作茫茫历史中一道瞬息的闪光,然而在这长夜之中,还有艺术温暖着无数渺小生命。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张晓刚的工作理解为用绘画来保留表达人的经验、故事与情感的持续努力,他的创作邀请着观众重新学习观看,以及通过观看重新获得同历史、同内心世界的连接,邀请着真实生命的投注、敞开和流连。


微信图片_20230214104740© Gusmano Cesaretti、Genevieve Hanson、Adam Reich。LA II 作品 © LA II / 凯斯·哈林作品 © 凯斯·哈林基金会。图片由AIKO、BEYOND THE STREETS & Roger Gastman、DAZE、Haroshi、杰弗里·戴奇,纽约及洛杉矶、K11 收藏、KAWS、Lady Pink、贝瑞·麦吉、P·P·O·W,纽约、李·奎诺尼斯、安德列·萨拉华、Rammellzee艺术家遗产、黄马鼎及私人收藏提供

City As Studio

香港|K11 MUSEA3月20日至5月14日“City As Studio”由杰弗里 · 戴奇(Jeffrey Deitch)策划,将通过30多位艺术家,共100多件跨年代、风格和地域的作品,追溯全球涂鸦和街头艺术的发展历程,呈现涂鸦和街头艺术之广度和深度。

 

本次展览的亮点作品包括巴斯奇亚于1984年创作的《情人》(Valentine),约翰·马托斯 (CRASH)于1983年创作的《炸弹》(The Bomb),凯斯·哈林(Keith Haring)于1983年创作、横跨三米的巨幅喷绘《无题》(Untitled)。此外,谢帕德‧费尔雷(Shepard Fairey)的肖像画将展示这一流派的早期实践者如何持续为年轻艺术家带来创作灵感;而KAWS的个人收藏则体现了当今街头艺术家之间的代际对话和影响。为了考察这个艺术运动如何塑造其他流派,展览期间还将播放诸如查理‧艾亨(Charlie Ahearn)的电影《Juanito》。此外,AIKO和Lady Pink的作品将探讨女性艺术家在这个传统由男性主导的艺术流派中的回应和贡献。展览还将展示斯马诺·塞萨雷蒂(Gusmano Cesaretti)、亨利‧查芬特(Henry Chalfant)和玛莎·库珀(Martha Cooper)等摄影师引人入胜的作品,这些作品记录了70年代和80年代街头艺术的艺术性及对城市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230214104745常玉,《蓝色背景的盆花》(Vase of Flowers in Blue),1956年

“花花世界”现当代艺术典藏系列展——“动静无尽”

南京|德基美术馆4月15日至8月31日 

此次展览由艺术史学家、曾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 策展人的乔金·毕沙罗教授 (Prof. Joachim Pissarro) 策展。展览以 “动静无尽”(Nothing Still About Still Life) 为标题,在哲学的辩证中探讨静与动,瞬间与永恒。策展人乔金·毕沙罗突破纯粹的艺术史脉络,以跨文化、跨学科的全新视野重新观测,来审视为什么植物(静物)的“静” 当中蕴含着“动”的生命力和可能性。以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中叶,至今200余年的世界现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为主轴,跨越文化与时代,甄选了自印象派以来50位东西方艺术巨匠关于花卉这一主题的经典之作。从毕加索、莫奈、高更、夏加尔等,到中国现代艺术先驱、第一代及第二代油画艺术先驱吴大羽、常玉、吴冠中等人,再到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等全球当代艺术的重磅艺术家,“动静无尽”以全球视野回溯中西百年艺术对话的源流。


微信图片_20230214104751赵与林,《我想带你环游世界》,摄影、影像、装置,尺寸可变,2020-2022年

榴莲榴莲:作为方法的东南亚研究

广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2月至6月 

榴莲是一种原生于东南亚区域的物种,各地品种众多,甚至同一棵榴莲树都会结出大相径庭的果实。榴莲果肉都在果壳内围绕中心分置,不对称也不完全连通。榴莲外壳狰狞坚硬,让人觉得棘手、恐惧。榴莲也充满诱惑,它气味浓烈,果肉异常甜美柔软。作为东南亚的代表水果,它的生产、消费与流传方式广泛涉及文化、社会、生态等议题。对于榴莲有怎么样的想象和误读,也象征着世界对于东南亚的理解和印象;在后全球化时代,对于榴莲及榴莲所代表的的东南亚地区艺术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混融的共生状态,我们需要打开怎样的感知,并通过比对和呼应来重新思考中国的当代艺术教育与研究的立场、态度和创造力源泉。

 

本展览偏重以文献和作品交流为媒介,为东南亚区域中多元开放的知识生产与对话搭建交流与研究平台,促成不同学科、视角、路径与方法的实践交汇,借助广州作为有两千多年历史开放口岸的生态与传统,推进东南亚国家与地区间的彼此了解、自我认知和对本区域当代艺术的主位叙述。


微信图片_20230214104758

再次孟菲斯

上海|艺仓美术馆
春季(拟4-6月)
意大利后现代主义设计团体孟菲斯作为设计界最离经叛道的“反叛者”,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从20世纪初的装饰艺术、波普艺术、东方艺术和第三世界传统艺术中汲取灵感,以大胆多彩的“孟菲斯风格”抽象设计开展了一场不受拘束、创意十足的美学文化运动。通过涵盖家具、照明、织物、地毯、陶瓷、玻璃和金属物品等领域的颠覆创意设计,其鲜明而玩世不恭的设计风格迅速席卷80年代的美学世界,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当代艺术、文化、设计及创意界。著名时装设计师Karl Lagerfeld及摇滚巨星David Bowie更是众多追随者中的代表人物。2023年4月至6月,“再次孟菲斯”中国巡展首站将于上海艺仓美术馆举办,为中国观众带来孟菲斯从1981年至1986年间所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约200件经典设计作品,这也将成为孟菲斯史上最大规模的展览。

微信图片_20230214104809

超出建筑——田中央+七位艺术家 联展

台北|台北当代艺术馆2月11日至4月23日 

我们今天所习用的“建筑”,是在日治时期被引进台湾的,有着殖民现代化的语境。二千年来,这个从制作角度被发明的语词,几次地被复兴,成为西方建筑专业界试图在其内部维持的神圣认知。而在殖民现代化的语境中,类似的专业及其认知在台湾被建立起来。然而,对于非建筑专业的寻常人来说,建筑是个生活物件,拥有被多种阐释的可能;反过来说,同一意义对于不同的人们,可以用不同的物件以多种方式获得象征。由此看来,没有中性的建筑,人们对建筑的理解和认识,并不存在统一性的、单一或唯一的意义。因此,建筑并非仅由建筑专业界所能定义,建筑是个真实与想像的交界,可以容纳多重意义,让自我与他者开放沟通、交叠彼此想法、进行微调和转变的处所。

 

田中央工作群由建筑师黄声远在宜兰创设,他们尝试创造一种能跟地方生活和环境相融合的建筑实践,并且以多种的开放方式,连接不同技艺者加入他们的创作生活;本展中的七位艺术家(蔡明亮、陈逸恩、聂永真、江国梁、林圣峰、姚仲涵、黄声远)都曾以不同方式介入田中央创作。本展即是一个迷你的建筑,通过对于田中央建筑的阐释,开放地邀请—不仅是展出者,也包括观者,在此交叠和转变,创作意义并理解他人,在之前互不相通的世界之间进行关系的回补和重塑。超出建筑,成为不同世界之间的链结点。

春季其他推荐

未来身体:超自然雕塑台北|台北市立美术馆2月18日至6月4日

 

PAM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展之八:梁铨:古岭

深圳|坪山美术馆

3月至6月

 

周思聪、卢沉个展

苏州|苏州博物馆

3月8日至5月28日

 

具体绘画

广州|华侨城盒子美术馆

3月11日至5月7日

 

少女的收藏 101

北京|X美术馆

4月至7月(暂定)

 

退火不退火——宋冬个展

涟漪应力——尹秀珍个展

上海|玻璃博物馆

4月18日至10月8日

 

彭薇个展:有故事的房间

北京|南池子美术馆

5月至7月

 

跨服聊天(暂定名) :达伦·贝德和李明对话展杭州|天目里美术馆春夏季大闹天宫——中国的“神仙谱”上海|宝龙美术馆春季缠缠缠绕上海|Longlati基金会春季

夏季

特别推荐

图片亨利·马蒂斯,《自画像》,布面油画,1918年,图片由马蒂斯美术馆,勒卡托 – 康布雷齐/DR提供。© Succession H. Matisse 2021

马蒂斯的马蒂斯

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7月15日至10月15日
作为亨利·马蒂斯(1869-1954)中国大陆的首次个展,UCCA与位于法国北部勒卡托-康布雷齐(Le Cateau-Cambrésis)的马蒂斯美术馆合作,从其馆藏中精选包括油画、雕塑、素描、纸上墨水、版画、剪纸、书籍插画、织物等不同媒介在内的超过200余件作品,完整呈现马蒂斯的艺术创作生涯。展览之所以取名“马蒂斯的马蒂斯”,意在强调马蒂斯本人在展览中的“策划”角色,因为大部分作品都出自马蒂斯的个人收藏。“马蒂斯的马蒂斯”将按照时间线索分为10个章节,从早期学院时期的临摹作品与风格探索,到最早转向野兽派创作的代表作品,以及1920-30年代,以雕塑、素描、版画等媒介对于人体与人像的探索。此外,亦将呈现塔希提之旅为马蒂斯带来的灵感与影响,以及1940年代标志性的色彩鲜艳的油画与墨水线条画,并着重展现马蒂斯晚年艺术创作的转向和所涉媒介的多样性——从其年近80岁为旺斯教堂所作的设计到同时期的织物、剪纸与书籍设计均有所呈现。UCCA策展团队还将在展览最后增设一个特别区域,通过大量历史文献以及刘海粟、丁衍庸、关良等近代画家的作品资料,呈现并探讨马蒂斯及野兽派对于1920-40年代中国现代绘画运动的影响。

图片宋怀桂于北京马克西姆餐厅,约1985年,摄影:杨凡,万曼家属捐赠,2013年,图片来源:M+博物馆

宋怀桂:艺术先锋时尚教母

香港|M+博物馆7月29日至2024年4月14日在世时人称宋女士的宋怀桂 (1937–2006) 是1980至1990年代中国精英文化圈中的传奇人物。“宋怀桂:艺术先锋与时尚教母”按主题呈现为五个部分,追溯宋怀桂从1950到2000年代初的人生和创作,并揭示在中国从过往封闭自守蜕变为现今文化多元的国际化社会的过程中,她一直为人忽视和低估的影响。冷战时代的中国长期几近与世隔绝,宋怀桂担当起联系东西方的桥梁,为中国引入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生活方式。宋怀桂的丈夫是来自保加利亚的壁挂艺术家万曼 (原名 Maryn Varbanov, 1932–1989),两人结织了许多前卫艺术家、音乐家、电影制作人和设计师,凝聚了一个蓬勃多元的社群。这个横跨不同范畴的展览亦揭示宋怀桂引人入胜的多重身份和事业轨迹,从创作前卫艺术到举办时装表演和培训模特儿,再到营造前瞻未来的创作环境,凸显在中国走向开放和接纳全球资本主义的环境下,实验精神与商业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展览的展品大部分来自 M+的宋怀桂与万曼档案,包括宋怀桂收藏的大量皮尔·卡丹服装。展览也有郭培和克里斯汀·迪奥等中国和欧洲著名时装设计商借出的展品,还会展出来自贝纳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执导的《末代皇帝》(1987) 的电影戏服及片段,以及宋怀桂和万曼创作的大型壁挂装置和其他作品,也有出自“八五新潮”艺术家之手的作品。


 

微信图片_20230214104931新文化制作人第一季“手艺再兴”获选方案之一《狂人之丘》展览现场,冯立星、吴有策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2年

新文化制作人第二季活性建筑获选方案:陈东华《影之道》

上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7月中旬至2023年10月8日“新文化制作人”项目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香奈儿文化基金于2021年共同发起的三年计划,以激发中国当代手工艺和建筑领域的崭新理念和焕新实践。“手艺再兴”之后,项目第二季聚焦于“活性建筑”,关注那些以当代实践、理念以及技术来激活中国建筑的创作者。近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香奈儿文化基金共同宣布,“新文化制作人第二季:活性建筑”的获选人为陈东华,他的入选方案《影之道》将于7月中旬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揭幕,探讨中国南方的“阴影”如何作为一种气候性物理环境与日常性集体空间,以其复杂性与连续性不断拓展建筑空间的不稳定边界,并激活文化的深厚内力。


 

图片彼得·艾森曼在其设计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Berlin 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前,图片来源:Louisiana Channel

PAM建筑师大型回顾展之——未与建-彼得·埃森曼个展

深圳|坪山美术馆
7月至10月
很少有建筑师能像彼得·艾森曼那样,坚持将建筑作为一个概念性的客体进行实践与创作,即认定建筑不仅是物质的、且建筑本身可以成为一种参与思考和概念化的容器。本次展览希望借由聚焦埃森曼未建成的作品和出版的书籍以提供一个特殊的视角:建筑的意义不仅是由各类石材、木料、混凝土、钢铁或玻璃等等的物质材料的构成组合,图纸、模型或文字都可以作为思考建筑的载体。它们都是建筑,同时也都是思考和观察的方式。这次展览通过来自于代表了艾森曼五十多年职业生涯的建筑实践、写作和教学中多种多样的原始物料,如建筑模型、图纸、手稿、等等。在本次展览中不但能见到一位熟悉的,在建筑设计和理论中留下了丰富且影响深远的一系列作品的埃森曼,同时也能看到他在教学工作和各类跨学科合作之中所产生的的影响力和创造力:在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中,他与著名的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合作,以及在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的设计中,他与著名雕塑家、艺术家理查·塞拉的合作等。除了作为一大批已活跃在业界的建筑师、各大高校的建筑教育工作者的老师之外,埃森曼先生所创立的“建筑与城市研究所”(Institute for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tudies.,AUS)在当时吸引了包括有“纽约五人”(New York Five)的五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阿尔多·罗西、弗兰克·盖里等建筑业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的参与。展览主题“未·建”中的“未”是双关的,一方面它是在回顾那些埃森曼先生没有被建成的经典作品,另一方面它也是在叙述和展望这些作品在当下和未来的影响力。

图片罗尼·霍恩,《双水 v.2》(Water Double, v.2), 2013—2015年
摄影:Stefan Altenburger Photography Zürich,图片来源:Hauser&Wirth

罗尼·霍恩:非梦 亦梦

佛山|和美术馆
6月2日至10月7日
罗尼·霍恩通过绘画、摄影、装置、雕塑和文学作品持续发问,以制造不确定性,避免对作品下任何定论。她长久以来对千变万化的身份、意义和认知拥有强烈兴趣,从而构成其艺术创作。本次展览是霍恩在中国的首次大规模个展,将呈现艺术家横跨40年的创作实践,以呼应和美术馆独一无二、周而复始的圆形建筑结构,与倾洒其中变幻无尽的自然光线。

微信图片_20230214104953安东尼·葛姆雷,《隔膜》(Diaphragm), 1995年,摄影:Stephen White & Co, 图片来源:西海美术馆

安东尼·葛姆雷:LIVING TIME

青岛|TAG·西海美术馆
5月至12月
英国著名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的“LIVING TIME”展,将呈现艺术家40年来探索艺术的动态轨迹,他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一个转变和交流的场所。展览中的所有作品的灵感都来源于一个个鲜活的瞬间,这些瞬间或是由石膏模具“捕捉”,或是由数字扫描“捕捉”。尽然艺术家的身体是作品的起源,但观众的身体才是整个展览的主体,并使其成为一个整体。

图片

Rhizomatiks_multiplex

深圳|设计互联·海上世界文化中心
暑期
Rhizomatiks由真锅大度和斋藤精一、千叶秀宪、堀井哲史共同创立,是一个集设计师、程序专家、脑科专家等跨领域精英在内的特殊创作团体,他们专注于设计与科技领域进行协同和创新,发展交互技术与媒体艺术,曾在里约奥运会时上演震撼的《东京八分钟》,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新奇的视觉与听觉感受。本次展览的作品集合了Rhizomatiks过去15年来的成长轨迹、对于当下热门话题的思考、以及他们过去的代表性作品和研究展示,营造一个沉浸式的展览空间,将技术转化为人们可知可感的一个个触点,持续为人们的设计创想赋能,让设计未来的片段照进当下的现实。

夏季其他推荐

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5月20日至8月13日(暂定)2022 John Moore 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作品展青岛|TAG·西海美术馆

5月至7月

 

陈天灼个展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5月至8月

 

新生还者

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5月至6月

 

回声——西南联大与中国的文化艺术

昆明|昆明当代美术馆

6月23日至10月20日

 

托什·巴斯科 (Tosh Basco)个展

上海|外滩美术馆

6月24日至9月10日

 

安·维罗尼卡·詹森斯 (Ann Veronica Janssens) 个展

北京|木木美术馆

6月30日至11月26日

 

20周年文献展”What’s the Date Today?”

北京|今日美术馆

6月至7月

 

人类生存指南

上海|chi K11 美术馆

7月1日至10月7日

 

摩登巴黎 1914-1945

上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7月21日至10月20日

 

一一重构:杨德昌

台北|台北市立美术馆

7月22日至10月22日

 

戴安·赛布林·阮 (Diane Severin Nguyen) 个展

上海|外滩美术馆

7月29日至10月15日

 

席帕·古普塔

秦皇岛|阿那亚艺术中心

7月至10月

 

大卷伸嗣个展

成都|麓湖·A4美术馆

8月19日至11月19日

 

毛焰、何多苓双个展

成都|成都复星艺术中心

夏季

秋冬季

特别推荐

图片

第14届上海双年展

上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11月至2024年3月底
上海双年展始创于1996年,是中国大陆首个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也是当下亚洲最富影响力的艺术事件之一。作为上海的文化名片,上海双年展始终以上海城市为母体,秉持支持学术与文化创新的使命,以开放的视野持续追踪全球语境下的社会变革及知识生产趋势,成为两年一度的国际当代艺术与文化的城中盛事。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目前正紧张筹备中,将于2023年金秋11月正式向观众见面。除了PSA馆内的主题展,还将在沪上多处场地同步展开“城市项目”,让观众与当代艺术在美术馆相遇,也在街角不经意间邂逅。

图片天目里美术馆,摄影:Wen Studio

以动为行(暂定名)

杭州|天目里美术馆
秋冬季
大型群展“以动为行”将以“运动”为滤镜,审视三十年来中国媒体艺术发展历程。展览以运动为行动,互动及能动之三种形态展开对于以运动为其基本逻辑的媒体艺术之形式语言的探讨,对其文化及社会意蕴的思考,并衍展出对于新的生态诉求及共生世界的想象,从而揭示“艺术即行动”之启迪。

图片BAMBOO PASSAGE | 竹涧,“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设计展”2022年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展览入口装置 ©CreatAR Images

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设计展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秋季
隈研吾说建筑的目的不是为了将人类困住,是要让人的身心获得自由。五感的建筑是让人的身体获得自由、精神获得解放的建筑。不同于形态优先、视觉至上的20世纪的建筑设计,他想做的是诉诸于所有感官的建筑,这也是建筑能给疫情后的人类带来的慰藉。
作为一名在世界建筑领域取得了瞩目成就的建筑师,隈研吾在20世纪这个全球工业化的时代,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张。他提倡人性化、亲近自然的设计理念,对人的感官与建筑、环境的互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他所提出的“负建筑”的概念,既是他对产业资本及金融资本驱动下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也是他对建筑与自然融合,探索未来建筑形态给出的一种方法。隈研吾的建筑理念是对20世纪这个工业化时代给建筑带来的弊病的批判,更多的是他对环境问题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长期思考后的自然呈现。

图片蒋志,《海浪》,13 分 37 秒,2022年,图片致谢艺术家

群展“放逐之地”

秦皇岛|阿那亚艺术中心
10月至2024年2月
流动性从来都不稳固,它本就脆弱且具有不确定性,这也迫使着我们去质疑地理的边界。随着世界的日益分化和流动的限制,我们生活在不稳定性中,并在徘徊和中间状态里变得习以为常。通过社群的多重维度,展览“放逐之地”讨论当下流动性的困境,并重新新审视个体性与共识的关系,从而使得我们对过渡状态和不可预知的时间性进行想象与逃离。
此次展览由客座策展人陈立与朴尾周 (Mijoo Park) 共同组织。

秋冬季其他推荐

M+希克藏品:别传

香港|M+博物馆

9月16日至2025年2月10日(暂定)

 

群展“工作室”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10月至2024年5月

 

托马斯·豪斯雅戈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10月28日至2024年5月5日

 

张恩利个展

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

11月11日至2024年1月14日(暂定)

 

谭婧个展

上海|外滩美术馆

11月11日至2024年2月25日

 

* 以上推荐来自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在2023年1月31日之前向《艺术新闻》提供的展览讯息,具体开展时间与展览内容以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当季发布为准。

深双的第九度演进:从“城市生息”中涌现的另一种湾区景观

始于2005年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迎来了它的第九次“城市对话”。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