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十家艺术机构馆藏的明代珍品亮相伦敦大英博物馆。
“明:盛世皇朝50年,1400-1450年”展览预告短片
(视频来源:大英博物馆)
从9月18日起,伦敦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世界文物保护与展览中心(World Conservation and Exhibitions Centre)迎来展览“明:盛世皇朝50年,1400-1450年”(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China, 1400-50)。“展品的精美和珍稀程度是超乎寻常的。”大英博物馆中国陶瓷馆馆长霍吉淑女士(Jessica Harrison-Hall)说道。她与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同时也是明朝专家的柯律格(Craig Clunas)教授此次联合策展。
此次展览的重要展品——明宣德(1426-1435年)掐丝珐琅云龙纹盖罐
明代华亭沈庆临摹《瑞应麒麟图》
此次三分之一的展品为来自15世纪中国皇室的珠宝、画作、家具、武器以及造船厂工具,来自中国多个博物馆,其中不少是首次在海外亮相。“这些借展展品来自北京、上海以及其他省份的10个艺术机构。”霍吉淑说道。由于中国政府今后只允许最多5家博物馆向海外展览外借展品,因此本次在大英博物馆的展览的规模可谓空前绝后。展览试图呈现对于明代中国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对于当时文化的理解。展览共分为5个部分:朝廷、军事、艺术、信仰、贸易和外交。
然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就此“规定”向《艺术新闻》解释,出于文物安全和操作便利性的考虑,建议同时参与国际借展的国内博物馆不超过来自5个省(直辖市)/市的机构(同一省市内可以有多家博物馆参与);但特殊情况可以特殊处理,如果是特别重大的展览,也可以突破这个限制,并无严格的数量要求。
展览聚焦在明朝前期的50年,以此为窗口展示中国历史上这一重要朝代。北京自此成为首都,中国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然而柯律格认为当时中国的崛起属于“机会主义”。“这一时期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产”,甚至许多藩王墓中都能得到大量新的考古发现。同时选取某一朝代内有限的时间也代表着对中国历史研究方法的转变,策展人说。柯律格还说:“(西方学者)应当开始研究更加细化的时期,而不是一直专注依据朝代来划分出的两百年到三百年这样巨大的时间块。”
此次展览的一大特点是试图在展览中体现出但是中国与外界的联系。比如从湖北省博物馆借展的金质腰带就发掘于湖北中部的梁庄王及其夫人魏氏陵墓中。这一腰带镶有红宝石、蓝宝石、翡翠,多是由今天东南亚地区的印度、斯里兰卡等地进口的。这件腰带由宫廷制造,应是明朝第五个皇帝,宣宗朱瞻基(1398-1435)赠送给梁庄王的礼物。可以说,这件金质腰带从制作到考古发掘,不仅体现了中国与外国的交流,还显示了其在中国境内的流转。
这件珍贵的金质腰带来自湖北省博物馆馆藏
永乐年间(1403-1424)出产于江西省景德镇的青花瓷瓶
安德烈亚·曼特尼亚(Andrea Mantegna)在约1495-1505年创作的《三圣贤的朝拜》(Adoration of the Magi)中,一位圣贤手中握着盛满金子的青花瓷杯子,面向圣婴耶稣。这显示了中国瓷器当时在欧洲的稀有和珍贵程度
在借展展品中,有一部分是策展人都“没有想过可以拿到”的文物。这些展品来自山东省博物馆,其中的织金缎龙袍、九旒冕以及镶嵌漆桌出土于鲁荒王朱檀墓。朱檀痴迷于炼制长生不老药,19岁薨。其王陵依照当时的都城南京及其周边分布设计,非常华丽壮观。
明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的龙袍
皇室文化可视为本展览的起点,同时还将依次展示明朝的军事力量、视觉文化(书画和印刷品)、宗教信仰,以及作为世界贸易中心和外交大国的领军地位。西方通常认为青花瓷在明代盛行,这是由于欧洲于十六七世纪开始进口中国商品,霍吉淑解释说。这也是本次展览展示的一个重点。
巧合的是,爱丁堡苏格兰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Scotland)也在举办一场以中国明代为主题的展览——“明朝:黄金帝国”(Ming: the Golden Empire,展至10月19日),是由中国南京博物院和流浪者展览公司(Nomad Exhibitions)共同举办的巡回展览。撰文/Hannah McGivern 译/朱静
明:盛世皇朝50年,1400-1450年
伦敦大英博物馆
2015年1月5日
www.britishmuseum.org
《艺术新闻》为The Art Newspaper独家授权现代传播集团的出版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和翻译,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律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