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重现李玉冰:当一位已逝华裔美国女性艺术家被纳入主流艺术史叙事

Jan 11, 2023   TANC

1961年《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的一篇展评写道:她“流畅的线条彰显出非凡的天赋”,她巨幅的绘画中蕴含着“宏大的庄严感”。这位艺术家是年仅25岁的李玉冰(Bernice Bing)。是年10月,她在旧金山著名的先锋艺术空间贝特曼画廊(Batman Gallery)举办了自己备受赞誉的首次个展。展览的海报上,年轻的李玉冰坐在工作室内,宁静而自信地直视着观众。她左右的两幅抽象油画尺寸恢弘,突破了相片的界限,仿佛是在诉说她不可抑制的抱负与愿景。

微信图片_20230206172036 李玉冰在工作室,1970年,Estate of Bernice Bing 供图

即便是对当下资深的艺术爱好者而言,李玉冰都是一个格外陌生的名字。这位美籍华裔艺术家1936年出生于旧金山唐人街,1998年去世。虽然她生前在加州艺术界获得了高度认可,但她的名声与创作逐渐盖上了历史的尘埃,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陈畅(Abby Chen)十多年前在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任职时首次接触到李玉冰的作品,并深深为之吸引。2013年马德琳·林(Madeline Lim)拍摄的纪录片《李玉冰的世界》(The Worlds of Bernice Bing)更加深了她对这位艺术家的兴趣。陈畅现为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当代艺术部门主管,在促成博物馆收购了24件李玉冰的纸上和油画作品后,她一手策划了名为“初见:李玉冰”(Into View: Bernice Bing)的艺术家回顾展。展览于2022年10月揭幕,将持续至今年六月末。展出的20件作品追溯她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整个艺术生涯。

微信图片_20230206172041李玉冰,《戴着面具的自画像》,布面油画,1960年 © Estate of the Artist. Photograph ©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在关于20世纪美国艺术史的叙事中,亚裔美国艺术家的名字鲜有出现。与李玉冰同样于20世纪下半叶在湾区生活和创作的雕塑家鲁思·阿萨瓦(Ruth Asawa)也是在其晚年和2013年去世后才受到更大范围的关注与认可。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学家张少书在其2008年编辑的著作《亚裔美国艺术》(Asian American Art)中指出,学界对亚裔美国艺术家的创作与生活关注甚少;但他们的创作历程可以向我们提供理解亚裔美国群体经验的渠道,比如身份的形成、对种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平日生活的肌理,以及与其他群体在智性层面和和个人层面的互动。亚裔美国艺术并非精英阶层的产物,而是渗透在家庭和社群日常的体验中。陈畅表示,本次展览旨在推进艺术界对尚未被全然发掘与承认的亚裔美国艺术家的进一步认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2021年曾在接受《艺术新闻》的采访时坦言他们将努力为亚裔美国艺术家提供平台,且让社会正视亚裔在美国边缘化的处境。

微信图片_20230206172045“初见:李玉冰”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展览现场 © Asian Art Museum

童年流离失所

以艺术寻得自己在的容身之处

李玉冰从未见过死于狱中的父亲。她的母亲在旧金山唐人街的一家夜总会打工赚取微薄的家用,在她五岁时因心脏病去世。她在17个不同的白人寄养家庭间周转,时而与仍裹着小脚的祖母同住。支离破碎的家庭生活裹挟着年幼的她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与西方社会间徘徊的,她对自己的身份倍感困惑。在这不停歇的流离失所中,艺术成为了她寻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位置的唯一途径。高中期间,她的雕塑、水彩等创作就获得了全国性的奖项。1957年她以全额奖学金就读加州工艺美术学院(California College of Arts and Crafts,现为加州艺术学院)。
“曾几何时,精英的艺术院校中很难见到亚裔的身影。”李玉冰说道。在加州工艺美术学院,她师从抽象风景大师理查德·迪本科恩(Richard Diebenkorn)以及日裔画家长谷川三郎(Saburo Hasegawa)。长谷川三郎教授的书法和水墨技法,还有禅宗思想都对她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段求学经历也让她首次深入接触到东亚艺术与文化。李玉冰日后回忆道,她对长谷川三郎充满敬畏之情,因为他向她揭示了某种完全陌生的东西,并让她思考“作为一个亚裔女性意味着什么”。她在随后创作了一系列单色水墨速写。她对山水、树枝、人物的表达结合了粗犷的笔触和纤细的勾勒,在抽象与具象间实现一番动态的平衡。
微信图片_20230206172049李玉冰在旧金山北滩(North Beach)的工作室中,右侧是她的画作《宫娥》(Las Meninas) ,1961年左右。摄影:Charles Snyder © Bernice Bing Estate
1958年李玉冰转学至加州美院(California School of Fine Arts,现为加州艺术学院)。在那里她结识了“垮掉运动”(Beat Movement)的成员,也与旧金山的先锋艺术界产生了日渐紧密的联系。她的好友包括琼·布朗(Joan Brown)和杰伊·德菲(Jay DeFeo)这两位“垮掉的一代”的女性艺术家代表,以及菲律宾裔艺术家卡洛斯·维拉(Carlos Villa)。她的好友形容她有着“炽热的存在”。彼时的文学与艺术试图打破二战后的文化秩序,对自我表达有着强烈的诉求。这番特质在60年代的旧金山表现得格外强烈。没有纽约艺术市场那般资本化的运作,旧金山的艺术界呈现出对种族、性别与艺术形式巨大的包容度,以及伴随着多样性而来的鲜活的创造力。身为女同性恋的李玉冰也成为了旧金山酷儿文化的重要成员。
微信图片_20230206172056李玉冰,《一个女人和一幅地图》,布面油画,1962年,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 Estate of the Artist. Photograph ©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1960年还未从加州美院毕业的她与琼·布朗和杰伊·德菲等新晋艺术家出现在贝特曼画廊的知名群展“群交”(Gangbang)中。李玉冰在此展出的作品包括一幅《戴着面具的自画像》(Self Portrait with a Mask)。画面中,身着蓝装的她仿佛即将与蓝紫色的背景融为一体,可脸上白色的面具却格外扎眼。它好似日本传统能剧中的面具,而能剧往往讲述超现实的角色转变为人的历程。是融入还是凸显,是掩盖还是揭开,面具下又是一副怎样的面孔?她展出的另一幅抽象画作《二加》(Two Plus)的正中是一簇深红色的颜料,仿佛一处血迹或是创伤。虽已然是一名初露头角的艺术家,这些作品体现了李玉冰尚存在的脆弱与不安,与其对个体及艺术身份的困惑与追问。

故里与社群:

保留与塑造集体文化与回忆

“在我的绘画创作中取得成就——经济上与精神上;找到一篇土地,在这个国家建造我的精神家园…善待他人与自己”——在七十年代的一份笔记中,李玉冰如是写道。艺术对于她一直以来都是精神性的,是她思索并找寻自我存在的方式。她六七十年代的作品愈发从自然与东亚文化这两处进行性灵上的探索。
微信图片_20230206172105李玉冰,《蓝山2号》,布面油画,1966年 © Estate of the Artist. Photograph ©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于加州美院毕业后,她从旧金山搬至纳帕山谷的玛雅卡玛斯山区(Mayacamas Mountains),毗邻风景如画的酒庄。在那里她兼职保姆的工作以维持生计,同时也创作了一系列抽象风景画。在1966年创作的《蓝山2号》(Blue Mountain No.2)中,她结合了水墨与油画的表达手法。起伏的山脉用大笔的墨迹来表达,映衬在湛蓝的天空下。阴影消退处又显现出耀眼的黄色与赤色,仿佛是在捕捉光影的流转。她的艺术风格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对中西方文化与艺术的汲取与融合丝毫不见怯懦。她的笔触潇洒有力,色泽鲜明,对比浓烈,让人感受到她躯体中涌动的力量。画面中高耸的山脉虽不似真实场景中纳帕绵延的丘陵,却彰显了她视角中自然的宏大与力量。她笔下的动感似也在诠释自然的生生不息。此外,她以厚重的颜料来描摹这些山景。颜料的质感让人感到自然仿佛触手可及。“所有的自然都是纯粹的,而且是纯粹的抽象,”她表示,“精神上的结合将自然界可见和不可见的力量联系在一起”。她日后成为了一名佛教徒。她说佛教让她理解她的存在。而对自然的描绘兴许也是她禅修的方式之一。
微信图片_20230206172111李玉冰,《莲花/妙法莲华经》,布浆纸综合材料,1986年 © Estate of the Artist. Photograph ©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微信图片_20230206172116李玉冰,《莲华圆/莲华神》,水彩,木板综合材料,1986年-1988年 © Estate of the Artist. Photograph ©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她还不断加深自己对亚洲艺术的形式与技法的认识。80年代中期李玉冰在中日韩等国家游历。1984年,她在浙江美术学院驻留了六周,师从王冬龄研习书法,并进一步探究水墨画。随后她创作了一组以《妙法莲华经》为主题的画作,书法的笔触与抽象画的张力和色泽结合,画面自成一番舞动的韵律。
在以艺术创作探寻自己的身份归属与精神家园之外,李玉冰一生也积极投身艺术群体及亚裔社群的建设。1970年至1978年间,她组织了中国城-北滩的邻里艺术项目(Neighborhood Arts Program of Chinatown-North Beach),也是市场南文化中心(South of Market Cultural Center)的首位总监,支持艺术之友(Friends of Support Services for the Arts)在1979和1984年间的执行总监。她也是于1989年成立的且至今仍在运营的亚裔美国女性艺术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该机构以提升亚裔美国女性在艺术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为己任。
微信图片_20230206172122李玉冰在其作品《黑暗天使》(Dark Angel)前,1959年-1961年 Estate of Bernice Bing 供图,特别鸣谢:Lenore Chinn

李玉冰的创作大多颇为个人,或是扎根社群,因此游离在艺术市场之外。但也正是这些由她所致力于塑造和联结的群体维护了她的遗产,并不断试图让她的名字与成就为世人所知。亚裔美国女性艺术家协会是纪录片《李玉冰的世界》的联合制作人。在她离世24年后,她也许终能在主流艺术史的叙事中获一席之地。

如何书写亚裔美国艺术家的历史?

李玉冰的另一幅抽象作品《蓝山之四》(Blue Mountain No.4)也正在斯坦福大学坎特艺术中心(Cantor Arts Center)的特展“太平洋以东:创造亚裔美国艺术的历史”( East of the Pacific: Making Histories of Asian American Art)中展出。展览以太平洋这一连接美国与亚洲的水体展开,呈现了艺术家与艺术风格在此间的交流与互动。斯坦福大学于2021年启动了“亚裔美国艺术项目”(Asian American Art Initiative),旨在研究、收藏、维护并展示亚裔美国艺术家的作品。该展览是“亚裔美国艺术项目”的首批揭幕展之一。李玉冰生前的手稿与个人档案也被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收藏。此外,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的麦克内伊艺术博物馆(McNay Art Museum)于去年下半年举办了聚焦生活在德州的亚裔美国艺术家的群展“反思自我”(Reflecting Selves: Asian American Artists in Texas),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逐渐将目光投至亚裔群体。

微信图片_20230206172126“初见:李玉冰”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展览现场 © Asian Art Museum
在一篇题为《亚裔美国艺术与博物馆的责任》(Asian American Art and the Obligation of Museums)的文章中,坎特艺术中心的助理策展人Aleesa Pitchamarn Alexander一针见血地指出美术馆在对亚裔美国艺术的长期维护方面所做甚微。亚裔美国艺术家很大程度上在艺术机构中不可见。20世纪许多亚裔美国艺术家的背景与生活经历导致了他们的作品没有被大范围地公开宣传和买卖,因此难以直接进入藏家和策展人的视野中。成立于1966年的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直到2014年才首次举办亚裔美国艺术家的个展,而该博物馆的布展与策展此前往往带有殖民与东方主义的视角。
微信图片_20230206172134李玉冰,《后记》,布面油画,1990年-1995年,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 Estate of the Artist. Photograph ©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微信图片_20230206172137李玉冰,《后记》局部,布面油画,1990年-1995年,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 Estate of the Artist. Photograph ©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此外,斯坦福大学教授张少书还指出,美国的画廊与艺术机构对亚裔美国艺术家的忽视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文化对“亚裔美国人”这个群体模棱两可的态度。往往,他们不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人”。新冠疫情以来,对亚裔群体的歧视加剧,也愈发凸显了亚裔在美国社会各界边缘化的处境。美国各地自2021年去举办的大规模反亚裔仇恨(Stop Asian Hate)游行是亚裔群体对此的回应。而对亚裔美国艺术家的研究与发掘也是化解社会隔阂的手段,并为亚裔群体进入艺术界主流而发声。
微信图片_2023020617214060岁生日时,李玉冰在她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埃尔克里克海滩(Elk Creek Beach)散步 ©1998 Alexa Young,Estate of Bernice Bing、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特别藏品部供图
李玉冰的个展不仅让我们看到这位华裔女性艺术家惊人的创造力,也让我们了解了上世纪亚裔艺术家创作的背景、条件与处境。他们特殊的人生经历也意味着当下艺术界或需要新的方式来对亚裔美国艺术家进行发掘与研究,以新的框架来对他们的创作与贡献进行考量。李玉冰出生时,以确保“美国身份的同一性”的《排亚法令》仍在实施。何为美国身份?何为美国艺术?这个于生命最初的年华中颠沛流离的女子在对东西文化的结合、思考与实践中,寻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属。艺术界与学界对于这个问题又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撰文/赵文睿(发自美国)
编辑/叶滢

Year Ahead 2023|年度国际重要双年展前瞻:新方向在哪里出现?

国际重要双年展在新的一年开启对生态、气候、社会和政治的思考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