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星美术馆以“开启START”启幕,续写艺术家、收藏家与美术馆共同编织的当代艺术“谱系”

Jan 03, 2023   TANC
01星美术馆建筑外观(航拍图)
02星美术馆建筑外观
03星美术馆开幕当天,左二起:导演张元,艺术家喻红,艺术家刘小东,西岸集团副董事长干瑾,西岸集团副总经理叶可央,星美术馆创办人、馆长何炬星,艺术家张恩利,艺术家薛松,让努维尔事务所合伙人、中国区总负责人陈晨

2022年末,以开馆展“开启START”面向公众开放的星美术馆,历经8年筹备终于落成,让西岸美术馆大道再添新成员,也为这片艺术社区的最北端补充了一个具有可识别性的展览空间。在开幕展中,85 名(组)艺术家、88件作品组成的展览,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年龄跨越于1921至1988年,不仅包含了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伯恩和希拉·贝歇夫妇(Bernd and Hilla Becher)、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马修 ·巴尼(Matthew Barney)、白南准(NamJune Paik)等国际知名艺术家作品,刘小东的《三峡大移民》,张培力的《水 — 辞海标准版》、耿建翌的《视觉的方向》等中国艺术家的代表作也在这里共聚,美术馆所强调的“非线性、去主题”的叙事逻辑,试图让作品自身发声。作为星美术馆策展团队为开馆布局的第一个篇章,开馆展将由四个连贯的展览组成,分别为“开启START”之第一季至第四季,每季历时5个月,为期2年。每一季均将以不同基调、不同视角来呈现,尽量保持艺术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涉及全球当代艺术家超三百名,代表性作品超三百多件。

04

05星美术馆开馆展“开启START”现场

引入第一滴水

星美术馆是如何建构的

06星美术馆旁保留的火车

据法国当代建筑师、普利兹克奖得主让·努维尔(Jean Nouvel)官网的公开信息显示,星美术馆的设计始于2016年,建筑面积约1777平方米,表面积2817平方米。建筑理念以老建筑为基础,从美术馆功能出发,同时保留了原南浦火车站18号线仓库的平面布局、铁路轨道和车厢,以此构建起场地的历史。美术馆基本以展览及其相关功能为主,同时结合书店、休息空间和其它一些面向公众开放的休闲功能。此外,可展示艺术品的屋顶大平台是该馆独特的与公众互动的展览空间,它们共同与黄浦江和邻里空间形成了关系紧密的城市形象,也为艺术和市民生活之间创造了最为直接的对话。

07星美术馆开馆展“开启START”现场

星美术馆一侧紧邻黄浦江,另一侧保留的旧火车是极具辨识度的标志。谈及众多国际建筑设计师在中国纷纷参与美术馆建设,为何选择已在中国推出西海美术馆、浦东美术馆等作品的让·努维尔时,星美术馆的创始人何炬星称美术馆建筑作为一个承载物,需要创始人与建筑师在平等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实现,而一个成熟的设计师让试错成本接近于零。星美术馆主体建筑由让·努维尔设计,设计师王序负责主视觉,是对全球12家顶级建筑师事务所发起了方案征集后的结果,持续8年的共同努力也见证了这一选择的结果。星美术馆不仅是新建于“日晖港货栈”之上,更是对过去历史的继承与延续。与周围散落着平缓的巨大船只以及绿色工业吊塔一起,通透的光线给这座场馆及其中的作品以良好的展示环境。受高度所限,几乎花去建筑预算一半的地下空间未来也将结合展览、活动和多媒体空间等功能使用。

08星美术馆开馆展“开启START”现场,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狄阿娜》,生黄铜,加工黄铜,加工镀铜,442 x 487.7 x 160.7 cm,2018
09丁乙,《十示2020-1》,椴木板上丙烯雕刻,360 x 480 cm,2020
10杨福东,《第一个知识分子》,彩色照片,188 x 125 cm,2000

“开启START”中呈现了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丁乙、徐震、颜磊、杨福东、余友涵、张恩利、张培力、郑国谷、周铁海等艺术家作品,星美术馆的展览依托于何炬星的个人收藏,以其持续数十年系统性跟进数百位国际国内艺术家作品为基础,试图“重提中国艺术在新的时间历史中的精神价值和贡献,又像似开启了一个以中国视角参与再塑国际艺术史的宏大愿景”。

11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艺术必须美丽,艺术家必须美丽》,银盐照片,66 x 76.2 cm x 20,1975

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的《艺术必须美丽,艺术家必须美丽》(Art Must Be Beautiful, Artist Must Be Beautiful)是展览中何炬星较早收藏的作品,现场多件大尺幅银盐照片组合在一起令人震撼。1975年,艺术史学家和评论家约瓦娜·斯托基奇(Jovana Stokić)评价“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和中期,玛丽娜表演了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她‘探索被动攻击,围绕着她相当壮观的身体构建动作’。” 而这件就是一个例子,说明在行为艺术的早期,女性艺术家用自己的身体来挑战艺术制度和美的概念。玛丽娜在一次采访中说,在20世纪70年代,“如果女艺术家化妆或涂指甲油,她就会被认为不够严肃。”斯托基奇看来,通过这次表演,玛丽娜评论了“艺术和艺术家的商品化,通过批评艺术和当代文化中对女性美的习俗和要求。”

12宋冬,《印水(西藏拉萨河中行为)》,显色打印,60 x 40 cm x 36,1996
13伯恩和希拉·贝歇夫妇(Bernd and Hilla Becher),《水塔》,银盐照片,40.5 x 31 cm x 20,1988

在这件作品附近,同样成组展示的还有宋冬1996年的《印水(西藏拉萨河中行为)》,由36张显色印刷品构成。另一旁,伯恩和希拉·贝歇夫妇(Bernd and Hilla Becher)1988年的《水塔》系列银盐照片,作为20世纪摄影史中的代表性创作所记录的典型工业建筑与美术馆所在的区域环境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14星美术馆开馆展“开启START”现场
15星美术馆开馆展“开启START”现场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2008年创作的《反射II》

而在展览现场,成对组合呈现,甚至以镜像的方式引人深思的作品还包括梁绍基1993年创作的《时间与永恒》、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1968年创作的《她和他——玛丽亚和米开朗基罗》以及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2008年创作的《反射II》等。

16王广义,《凝固的北方极地28号》,布面油画,100 x 150 cm,1985
17舒群 《四项基本运算系列1-6号》,布面油画,130 x 114 cm x 6,1990
182005年,瑞士伯尔尼美术馆 (Kunstmuseum Bern) 推出的乌利·希克收藏展——“麻将”(Mahjong)现场,图片来源:martin-ebner.net
192008年英国萨奇美术馆(The Saatchi Gallery)举办“革命在继续”(The Revolution Continues: New Art from China)展览现场,图片来源:萨奇美术馆

1981年,用兑换券与600元人民币在友谊商店买下李可染画作的何炬星首次有了自己的收藏,尽管他笑称当时买贵了,却又颇为自豪自己在艺术领域的初步探索。而他真正开始踏足当代艺术收藏,可追溯至2000年前后,王广义1985年的《凝固的北方极地28号》,舒群1990年的《四项基本运算系列1-6号》都是这场展览中他的早期收藏。何炬星称自己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角是从文化角度开始的,由个人经历到对文化的期待与追求反映着一个年轻人真实的情怀,而判断作品则源于其中展现出的时代意义。2005年,瑞士伯尔尼美术馆 (Kunstmuseum Bern) 推出的乌利·希克收藏展——“麻将”(Mahjong),2008年英国萨奇美术馆(The Saatchi Gallery)在伦敦的新馆举办了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首展“革命在继续”(The Revolution Continues: New Art from China),这些对何炬星触动颇深,也开始让他思考作品中的意义在不同的语境和权力结构中是不同的。

20朱加,《不起飞》,单频,视频,黑白,后期音效制作,5分钟,2002

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变化,星美术馆力图呈现跨越时间的重要作品脉络,朱加于2002年创作的单频影像《不起飞》仅时长5分钟,显示的是一架播音客机始终在起飞跑道上高速滑行着,没有开始也没有尽头,何炬星称布展过后重新看这件作品几乎令其落泪,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时代变迁,其中引发的思考令人唏嘘。但这场展览并非希望重新“引起中国当代艺术有多重要”的探讨,而是希望以更开放的心态展现更多优秀的创作。他认为美术馆存在于中国如同设置一个供人观赏的鱼缸,这个展览更似最初的一滴水,引发未来江海的产生。

从SSSSTART到星美术馆

“艺术家谱系”仍将续写

212017年7月,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西岸营地的当代艺术项目空间SSSSTART首展 “没有信息是中立的 BEING INFORMATION”海报
22SSSSTART原址

2017年7月,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西岸营地的当代艺术项目空间SSSSTART以首展 “没有信息是中立的 BEING INFORMATION”面世,高洁、郭熙、苗颖、刘窗、李亭葳、刘辛夷、童义欣、汪建伟、王欣、徐冰、徐文恺、姚清妹、庄辉等艺术家的作品,旨在托出如此话题——信息俨然成为这个时代正在急速壮大且难以判断的权力系统。艺术家在创作中寻找答案,并在作品中透露,他本人如何艰难的判断和面对他置身其中的复杂环境,如何在变动中重新应对外界的新变化,如何处置自身。话题才刚刚展开,而后林奥劼、张鼎、张慧作品构成的“陆仁甲 Person-a”迈出了一步。

23

24

25“绘画谱系研究”系列展览的部分现场

一年后(2018年),该机构即转向于“绘画谱系研究”系列展览,娄申义、吴笛、周轶伦、宋琨、廖国核、塔拉·玛达尼、蒲英玮、唐永祥、王晓曲、张如怡、闫冰、陆平原、孙逸飞等共计13位艺术家的个人展览项目在4年内陆续推出。“构成‘谱系’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即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家和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家时期非常重要。这些艺术家在我个人的自由时间中与我撞线,构成交汇的机缘,在我看来,他们无一例外,要么处于转型期,要么处于事业的低谷期。艺术家从年轻时就在我这里做展览,直到他老了,谱系还在,这是我的梦想。”何炬星对《艺术新闻》说。

26周轶伦,《意外无处不在》,综合材料,150x120cm,2019
27吴笛,《大风3》,布面马克笔油画,72x79cm,2019

在这场展览中,周轶伦于2019年创作的《意外无处不在》与张如怡2018年创作的《副本(绿色)》放置于二层展厅的尾声,后者的个人展览“低声细语”正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吴笛2019年以综合材料创作的《大风3》、陆平原2017年的《奶奶》等也散布于空间中。何炬星称自己最专注于当代艺术的时期,最年轻的艺术家是70后,及至筹建美术馆期间,00后都已崛起。看着年轻人一步步起来,对其个人而言也是跟进学习的机会,也因此,美术馆团队的9人均是“研究员”。2019年,星美术馆筹备组宣布开启研究中心,而“绘画谱系研究”系列展览未来会搬入美术馆,只要美术馆在,就会一直做下去。

28

29

30星美术馆开馆展“开启START”现场

谈及近年兴起的数字艺术、加密艺术,何炬星相信那在未来的艺术世界中会占据非常大的比重,他并不排斥此类作品和展览的呈现。只是在美术馆起步阶段,他选择将情感放在当下,“曾经我也想过干脆将以前的纠结全部放下,完全转做未来的艺术,但最终还是情感在起作用,我对艺术倾注了巨大的热情,缺少情感是苍白的。并且当下全世界都面临着深刻的社会问题,我为什么要逃离呢?未来一定会在我的视线里,就像我重新开始理解对艺术的感情一样。”在何炬星看来,各领域的策展人是最好的研究者,在美术馆未来的发展中,相信会获得更多专业人士的帮助。包括馆长在内,星美术馆仅有基础配备的9人团队,内部没有策展人,只有研究员和展览协调,“研究是艺术最缺少的角色,因为研究是没有结论的,不需要画句号,但机构养不住‘高人’,他们一定是独立的,我们只有能够识别、选择,以开放的态度让他们走进来是我的愿望。”何炬星说。

31张培力,《水-辞海标准版》单频影像,9’35’’,1991
32耿建翌,《视觉的方向》,三频影像,29’56’’,1996

在民营美术馆竞争最为激烈的上海,展览是多种多样的,而每个机构所要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何炬星告诉《艺术新闻》,未来每年用于运营美术馆的支出至少达千万元级别,包括峰值电费、人员成本、展览、保险、运输等,而门票收入相对而言杯水车薪,今后是否会出于生存考虑而做时髦的网红打卡展,他也在纠结中。谈到当下众多基金会和机构林立,年轻藏家涌现的情况,他觉得年轻一代愿意将财富投放于艺术,本身是积极进步的事,至少其中投射了文化理想,而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他们显然展示出更强的传播影响力。何炬星所反对的是在部分人的引导下去关注毫无未来价值的艺术,而无奈的是,市场判断与艺术判断是两件事,在自有逻辑下,人们仍应保持一个清醒的判断。

尽管何炬星个人的收藏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他亦坦陈,那与刚刚起步的美术馆收藏是分开的,就其过往经验而言,十年为一个阶段,假如美术馆的命运比较好,他的相当一部分个人收藏会捐赠给美术馆。“作为个人持有作品,还是个负担。如果等我老了,我们都能见证美术馆的持续发展,我会希望捐赠,我觉得应该会的。”何炬星说。

采访、撰文 / 孟宪晖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星美术馆提供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