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劳森伯格”再回亚洲:为中国艺术界带来“新鲜空气”的他留下的精神遗产

Dec 17, 2022   TANC

1944年,正在美国海军服役的罗伯特·劳森伯格将自己锁在军营中的洗手间里,用一张硬纸板放在膝上,悄悄地画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幅画——一位海军战友的肖像。直至30年后,他仍然认为那个晚上的犯规行为是值得的,他曾经在回忆起这个关于艺术的开端时说道:“艺术创作就是应该有一点秘密和反叛的成分。但是,如果你成名了,便很难维持这种成分。”

11副本劳森伯格在工作室中,约1955年
22“罗伯特·劳森伯格:铜头 1985/1989” 展览现场,Thaddaeus Ropac 画廊,首尔,2022年11月3日-12月23日。摄影:Cho Hyun Jin

位于首尔的Thaddaeus Ropac画廊正在展出劳森伯格创作于1985年-1989年之间的“铜头”(Copperhead)系列作品,这也为艺术家此后长达十年的金属绘画实践拉开了帷幕,这些作品出自于一个名为“铜头-噬痕”(Copperhead – Bites)的系列,取名噬痕,是因为劳森伯格曾说道:“图像是铜板上的噬痕”。

444

333“罗伯特·劳森伯格:铜头 1985/1989” 展览现场,Thaddaeus Ropac 画廊,首尔,2022年11月3日-12月23日。摄影:Cho Hyun Jin

在劳森伯格长达60年的创作生涯里,反叛和社区构建似乎贯穿其中,他总是能以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以非传统、非主流的材料和媒介进行创新。1980年代开始,铜板开始成为他的画布,也是从这时开始,他开启了15个金属系列的创作,劳森伯格直接在金属板上用丝网印刷技术、丙烯颜料及变色剂等创作图像。Thaddaeus Ropac画廊首尔空间正在展出的这些作品,便是艺术家使用铜板创作的起始点,也是他将创作焦点转向另一种材料的见证。‍‍‍‍‍‍‍‍‍‍‍‍‍‍‍‍‍‍‍‍‍‍

这些作品也是自1985年以来,该系列作品首次集合同时展出,其中三幅作品在“劳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组织”(Rauschenberg Overseas Culture Interchange,简称ROCI)巡回展期间曾于其它国家展出过,并且与艺术家后期的一些“铜头”系列作品共同展现。ROCI项目是艺术家在1984年至1991年的创作重心,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策展事务部高级总监朱丽娅·布劳特(Julia Blaut)曾说道,“这几乎是一个乌托邦式的项目。”

55副本罗伯特·劳森伯格,《铜头—噬痕 VI》/ ROCI 智利, 1985 。丝网印刷、墨水、丙烯酸颜料和污渍、铜板, 245.6 x 123.8 厘米 (96 3⁄4 x 48 3⁄4 英寸) 。摄影: Ronald Amstutz。

60年代的反叛

666“ROCI智利”展览现场,圣地亚哥国家艺术博物馆,1985年
在抽象表现主义盛行的50年代,他专注于思考如何在画布上表现“空白”,但这些空白却满足不了他对于先锋性的追求。也因此他按响了知名艺术家威廉-德·库宁的门铃,获得了一幅德·库宁的作品。随后劳森伯格花费了一个月时间,用橡皮将这件作品擦除了,并将最终空白的作品命名为《已擦除的德·库宁的作品》,他的这一举动,也是针对精英化艺术界的一种反叛行为,他也常常被称为是美国艺术界的“顽童”。
t《已擦除的德·库宁的作品》,1953年

尽管在黑山学院时期曾经学习了大量包豪斯风格的色彩理论,但这些系统式、技巧式的绘画方法显然不能满足他对绘画的探索。当他认识到这些技巧时,他的反应是如果艺术家对颜色持有任何的偏好,那也说明这些颜色有可能会表现出某种弱点。因此他试图让自己不断地推动关于绘画理念的发展。他喜欢在创作中使用不常见的材料,缝制的织物、铜板、丙烯、油墨,以及各种出现在生活中的物件,都可以被作为他的创作媒介。

4333副本罗伯特·劳森伯格, Hawk-Eyed (Copperhead), 1989。丝网印刷、墨水、珐琅、污渍、铜板和青铜框架, 123.8 x 245.7 厘米 (48 3⁄4 x 96 3⁄4 英寸) 。摄影: Cho Hyun Jin。
999罗伯特·劳森伯格,《铜头—噬痕 IV》/ ROCI 智利, 1985,丝网印刷、墨水、污渍、铜板,245.8 x 124 cm  (93.75 x 48.88 in) 。摄影: Ronald Amstutz。

在1984年劳森伯格参加海外文化交流项目,前往智利的研究旅行中发现铜对于智利经济的重要性,由此他希望能够开创一种革新的技术,将金属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他开始前往铜矿和铸造厂,学习如何在铜上涂抹变色剂,以实现明亮的色调,以及如何在平坦的铜板上进行图像创作和变色处理。他在智利的期间拍摄了大量黑白照片,人行道和鹅卵石街道等图像在铜板上出现,在此之上的还有马匹、饮料瓶以及鸟类等的出现,层层叠叠的图像在手绘和丝网印刷的多重处理之下相互作用,这些日常物品,也被艺术家称为“来自街上的礼物”。他住在纽约曼哈顿,只要有一个下午到外面走一圈回来,便能搜集到他的调色板上的绘画材料:可能是硬纸板、警察用的栅栏、沥青、标本、一把破伞,或者脏了的明信片等等。

09罗伯特·劳森伯格在“劳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项目”:ROCI智利 展览,智利圣地亚哥国家艺术博物馆,1985年
089可口可乐计划,1958年

他曾经在1964年对作家卡尔文·汤姆金斯(Calvin Tomkins)说道:“我为那些认为像肥皂盘、镜子或可乐瓶这样的物件代表着丑陋的人感到难过,因为他们整天都被这样的东西所包围。”

艺术家之外的身份

096《表兄弟(铜头)》,1989年,丝网印刷、墨水、丙烯酸、铜板及铜质现成品和链条,173.5 x 281.5 cm (68.25 x 110.88 in)

对于材料和技术的革新在劳森伯格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亦在不断进化,他总是从观察和研究中不断开创新的绘画方式,不被归类于任何特定的属性和门类之中。除了艺术家的身份之外,劳森伯格也曾经建立了多个艺术基金会项目,试图构建一个更加能够提供实质性帮助的艺术社区。

096“罗伯特·劳森伯格:铜头 1985/1989” 展览现场,Thaddaeus Ropac 画廊,首尔,2022年11月3日-12月23日。摄影:Cho Hyun Jin

1966年,他参与创办了艺术与科技实验组织(E.A.T.),为艺术家与工程师和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和创造性对话提供平台,他总是探索利用新技术来拓展作品感知维度的方式,而与科学家、工程师的合作,则是他认为能够打破传统艺术界限的有效方式。他也曾经创立Change Inc.非营利基金会,用于资助需要紧急医疗资金的艺术家,而这一切的起因是由于他了解到多数基金会普遍存在的冗长流程的问题。这个基金会的传统目前也正在由劳森伯格基金会所延续。

1982年,劳森伯格带领了一只队伍,携带30箱艺术品来到了中国安徽省的泾县,这里是中国古老宣纸的产地,他们在工厂附近的仓库内展开创作,并要求造纸厂做了两件从未实现过的事情:一是造出一种坚硬至可以自己立起来的纸张,二是造出一种十分薄,近乎透明的纸张。随后他们去到上海的海报商店挑选了一些具有符号的海报,并将其剪贴至硬纸上,再用半透明的纸张附在表面,他们用这种方法完成了70套纸质作品,后来被称为“七个字”系列。

Screen Shot 2022-12-20 at 14.19.02副本“七个字”系列

这次中国之行也促使劳森伯格创立了“劳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组织”(Rauschenberg Overseas Culture Interchange,简称ROCI),该项目旨在通过艺术创作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他在世界各地广泛旅行,以积累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实践知识,来为自己在国际巡展中展出的新作提供素材和灵感。ROCI几乎由艺术家本人出资,他也前往了多个在当时艺术表达受到压制的国家,1985年-1990年期间,该项目在美国以外的十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以1991年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的展览告终。

6401985年11月,劳森伯格在北京,图片来源: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Archives, New York
640 (1)1985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开幕现场,图片来源: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Archives, New York

1985年中国美术馆所举办的划时代性展览“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即由“劳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组织”(Rauschenberg Overseas Culture Interchange,简称“ROCI”)策划的“ROCI中国”,无论是在劳森伯格的艺术生涯中,还是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都是一场重量级的展览。这场展览是首个在中国公开举办的在世美国艺术家的大型个展,在短短三周的展期内便吸引了超过30万人次的观众。这场展览也被广泛认为对二十世纪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艺术史学家高名潞曾经这样评价这场展览:“在中国画家正苦苦寻觅新观念而窘于思维空间的狭窄之时,它无疑是一股新鲜空气。”这样的“新鲜空气”,在当时的中国公共机构中是前所未见的,当艺术家们在这场展览里看到日常用品、垃圾、动物标本等任何以往不会被纳入艺术创作的媒介出现在一场权威的国家美术馆展览中,这样的艺术创作方式便具有合理性了。在1980年年代初期的几年中,中国当代艺术界的主要争辩主题还是绘画是否需要形式美,以及绘画和抽象绘画是否有其合法性,劳森伯格作品的出现无疑是一种对激进性的启蒙。

222221985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开幕现场,图片来源: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Archives, New York
也正是在劳森伯格的刺激之下,不少艺术家似乎放弃了架上绘画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反而选择了离开画布、离开美学,甚至视觉,而将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囊括于艺术创作中。劳森伯格作品在中国的出现为当时正在酝酿着革命的中国艺术界带来巨大的冲击,甚至有观点认为这场展览直接推动了“85新潮”的发展。在此之前,国内对于西方当代艺术的认识更多是来自印刷的画册。

同年,劳森伯格的这场展览也在西藏举办,在一个大部分人们对所谓的当代艺术并不感兴趣的地方,劳森伯格也找到了自己与西藏的关联,即是对日常之物的欣赏,任何地方都可以被看作是神圣的,就算是街上发现的一根骨头,都可以被当成金条般的存在。

44441985年,劳森伯格在西藏,图片来源: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Archives, New York

谁来管理艺术家遗产

出生于1925年的劳森伯格在大萧条时期成长,“他非常清楚哪些东西是可用的,哪些东西是不可用的,以及东西的价值,不浪费……这与他对艺术创作的思考有很大联系。”劳森伯格基金会自1980年以来的高级策展人大卫·怀特(David White)曾经在自己的口述历史中这样说道。

劳森伯格于2008年遗憾离世,但他的遗产仍然发挥着作用,罗伯特·劳森伯格基金会(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除了管理艺术家遗产,支持劳森伯格艺术在国际展览中的学术研究和发展、展览项目及出版物发行等项目。同时基金会也在促进着策展人、评论家、学者和学生等人们的研究及相互合作,使艺术家的工作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中得到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基金会也成立了艺术家委员会,主要支持中小型社会参与的艺术慈善活动,这些活动通常都具备着在推动社会公平方面具有实验性,亦会为需要紧急医疗补助的艺术家提供快速资助的渠道。‍‍‍‍‍‍‍‍‍‍‍‍‍‍‍

除此之外,基金会也在劳森伯格故居和工作室中开展艺术家驻留项目,艺术家在创作思考中所表现出的同理心、对艺术和生活的尊敬,也使基金会在后代持续发散着能量。

30余年后,当劳森伯格的作品此次重返亚洲,除了展示了艺术家的典型风格创作之外,同样在激起一种新的观看视角,这一次,可能不仅仅是关于作品本身的前卫形式和表现力,也提示了作为艺术家可以担任的多重身份,能够在艺术界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创作者的同理心、尊重和支持,而他的遗产,也正在延续着这份精神。

撰文/林佳珣

 *图片来源 劳森伯格基金会、
Thaddaeus Ropac画廊及网络

 

 

Year Ahead 2023|国际旅行即将重启:去现场见证维米尔与毕加索的回归

除了古典与现代大师的作品大展,超现实主义、女性主义以及时尚相关的热潮仍在持续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