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9 月8日,“颗粒到像素——摄影在中国”展览在上海摄影中心(SCôP)正式开幕,展览以70位中国摄影师的140多件作品勾勒了自摄影传入中国至今的百年 进化历程。展览是上海摄影中心自今年5月开馆以来的第三个展览,相对于首展“20世纪摄影经典作品收藏展——靳宏伟先生个人收藏作品展”对西方20世纪摄 影的丰富呈现,本次展览意图对中国摄影的丰富性展开探索。
据 策展人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介绍,展览并非采用通常的编年方式,按年代时序铺陈作品以展现历史,而是在浩瀚的摄影作品中,择取了几个值得玩味的“切面”,以“颗粒”(胶 片)到“像素”(数字技术)作为潜文本,微妙地呈现了摄影在中国所经历的从外国摄影师对中国的“他者观看”到产生出艺术化丰满表达的中国摄影师“自内观 看”的转变。
位于展厅入口处的展柜内,陈列着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中国工作的外国摄影师所拍摄的“中国影像”,这批作品表现了摄影在中国的最初阶段——一种外国人心 目中的中国,用中国摄影历史专家徐家宁的话来说:“在摄影术登陆中国的早期,‘中国’并不作为一个特别的对象单独存在,‘照片里的中国’是较早掌握了摄影 这门技术的西方人用摄影记录世界这一全球性活动中的一部分。”
随着摄影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摄影式“观看”开始出现。展览的第二部分主要以沙飞(1912-1950年)、吴印咸(1900-1994年)、郎静山(1892年—1995年)等人的作品讲述了“新中国的故事”,展示了早期中国摄影的“观看之道”。
在作品的铺陈上,可见得展览并不满足于统一的主题性线索,而希望使同一个时期内的作品构成“对话”。如沙飞(他在1937年至1939年间创作了八路军的重 要摄影文献)、吴印咸(通过纪录片塑造了如何看待“新中国”的方式)的作品,表现了摄影在中国的早期——尤其是从30年代至70年代中叶——被作为一种政 治思想传递工具的现象;而郎静山则将中国山水画的画理同摄影术融合,体现了在早期中国摄影中即已出现的从传统文化出发的艺术家的个体探索。
▲ 吕楠的摄影作品《背圣像的少年,陕西》(1992年)
在 接续的两个半月形主展厅内,展览分别呈现了聚焦“民众现实生活”及“女性”题材的作品,由此牵引出中国摄影观看方式中日渐觉醒的“自我”。谈到表现民众生 活这个部分的作品,凯伦·史密斯告诉《艺术新闻》:“在这个展厅中,可以看到中国摄影师透过相机对自己(中国人)的观看,渐渐从‘群体’转向‘个 体’:起初是关注群体性社会现实事件的纪实摄影,如吕楠(1962年出生)以地下天主教群体为主题的系列作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则开始关注工人群体, 如庄辉创作于1995年至1996年的《一个和三十个:工人》;而到了2000年后,则可以看到镜头中的人开始有了个性,如宋朝(1979年出生)的作品 《矿工#08》(2002年),展现出了工人的个体情绪、状态,体现出一种戏剧性。”
在呈现“女性肖像”题材作品的展厅内,我们再次看到了同一时期内不同中国摄影师迥异的观看方式。并置展出的朱骞的明胶银盐作品《女孩》(2010年)及张巍 的《奥黛丽·赫本》(2013年)、《邓丽君》(2009年),虽然拍摄的均是女性,但前者是游走在主流的城市社会秩序之外的“有残缺”的年轻女性,后者 则是被刻意美化的毫无瑕疵的“女神”般的形象。
▲ 王庆松,《跟你学》,2013年
在摄影中心的弧形长廊内,可见一系列中国摄影师从审美、传统出发的摄影实验,此时摄影开始真正转向“艺术”。如“王庆松的作品涉及到大量人物以及复杂场景的 搭建,从而传达出他对这个时代的感受。这些作品展现了创作过程和动用资源的多样性。王庆松用摄影和摄影的叙事能力当做自己的工具。”凯伦·史密斯在就此次 展览撰写的论文《颗粒到像素:摄影在中国》中写道。
▲ 蒋志,《情书之9 》,2014年
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呈现了最新一批中国摄影师的实践,这些作品以“山水/风景”为题材,开始逐渐回归到中国传统文脉中去找寻“内生”的观看线索。杨泳梁 的 山水观念摄影《雪城之三》同中国古典山水画精神相通;蒋志的《情书》系列则体现出诗化的古典美……这批作品所流露的中国古典文化意境,反映了“像素”同样 也可能具有“颗粒”所带给人的情感质地。在策展人凯伦·史密斯看来,以“从颗粒到像素”——这样一个看似技术层面的描绘作为展览的主题,并非使摄影在中国 的历史简单化,而恰恰是“摄影在中国最可信的一个版本。”因为“照片它自己会讲故事,在不同的时候被观看,观者所‘阅读’到的东西可能完全不同”,而从 “最小的单元”着手,不对历史及当下加以干涉,或许才能展现出更多的内容。
“颗粒到像素”展览中展出的其他作品:
▲ 刘香成,《在天安门广场前取下毛主席像》,1980年
▲ 杨福东,《国际饭店 No.1》,2010年
▲ 张海儿,《章子怡,北京》,1999年
▲ 陈漫,《万小姐好好学习》,2011年
▲ 荣荣,《东村No.19》,1994年
▲ 王宁德,《某一天No. 30》,2005年
▲ 林然,《菊花石 稻城卍石》,2012年
▲ 马良,《西游记》,2008年
颗粒到像素——摄影在中国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 9月6日-11月30日
撰文 | 汪汝徽
今年5月22日开幕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以“20世纪摄影经典作品收藏展——靳宏伟先生个人收藏作品展”作为其首展。在《艺术新闻》的采访中,中心创始人刘香成曾表示:“如果通过这个展览,观众可以打破过去的框框条条,不再将摄影简单地分为新闻、纪实、肖像、时尚等类别,我认为就足够了。”在“颗粒到像素”的展览中,我们仍可看到这一思路的延续。了解更多这个试图比肩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的机构,请点击以下图片链接:
点击图片可阅读:比肩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普利策奖得主刘香成创办上海摄影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