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利的空间绘画中削弱了具体的色彩和物体,着重于绘画笔触和痕迹在空间中的感受
今日于香港K11艺术基金会Pop-up Space开幕的“张恩利:空间绘画”在艺术家游走的笔触之下,是一场知者之交的结果。这场展览的策划人,正是K11艺术基金会的创始人,著名的艺术赞助人郑志刚(Adrian Cheng)。
“‘空间绘画’项目从2007年开始,每年都会有一个项目。”张恩利在接受《艺术新闻》专访时说道。此前,张恩利曾在印度科钦-穆吉里斯双年展(Kochi-Muziris Biennale)、伦敦当代艺术中心(ICA)等机构的项目中探索了这种绘画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此次在香港的项目中,张恩利用200个纸箱搭建了一个2米高的小型空间,并在空间的内部进行绘画。对于张恩利来说,这一材料是对其“容器”创作主题的延续,它容纳了艺术家的观念和想象力。此外,“在香港做这个构思也是与香港的城市密集度有关。”张恩利说。“现场不是很明亮,也比较矮——是按照一个小孩子的尺度做的,大人可以进去,但空间比较压抑。它来自于我小时候对于幽闭空间的感受——可以安全地窝在里面想象、讲故事。”艺术家补充道。
从科钦-穆吉里斯双年展的项目开始,张恩利的空间绘画中便不再出现“具体的色彩和物体”,对于环境和色彩的记忆成为艺术实践的途径。香港项目已预先在上海完成大部分,后在香港组装,局部重绘。“我要一个看上去被反复使用过,不是很新的感觉——反复组装,反复绘画,非常自然和朴实的现场。”张恩利说。
在“空间绘画”中,对于环境和色彩的记忆成为张恩利艺术实践的途径
谈及与郑志刚的合作时,张恩利有感于此次项目实施的时间。“与郑志刚的合作酝酿了很长时间。巴塞尔香港艺术展期间是一个很好的时间段,因为香港本地的艺术观众是有限的。在博览会期间,作品本身可以让更多人看到。”
由郑志刚创办的K11艺术基金会,自2010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培植大中华地区的艺术家,并提升社会对中国内地、香港,以及国际当代艺术的兴趣。2014年初,K11艺术基金会更与巴黎东京宫签署了合作协议,将通过一系列交流和展览,在中法两国之间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
作为本次项目的策展人,郑志刚与张恩利之间“通过沟通与互动达成一种共识,而不是一种主管的架控”。张恩利这样描述两人之间的合作。在郑志刚的推动下,这一项目得以在巴塞尔香港艺术展期间出现于闹市中的商业空间里面。“做比说更重要,比具备理论前提更重要。”张恩利这样评价策展人的职能,“我不认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美术史或者展览的经验才能做事情,那样反而会有职业性的限制。”
“张恩利:空间绘画”将持续2月有余,展览结束后,这一空间也将不复存在。“这也是我喜欢的。”张恩利说,“画在墙上,展览结束了以后就不存在了。其中有偶然性——展览期间人们看到了就看到了,没看到它也依然存在。”撰文/张岱
展览信息
张恩利:空间绘画
展至7月13日
K11艺术基金会Pop-up Space
香港上环新纪元广场中远大厦
www.k11artfoundatio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