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浩暌违多年的个展——“三棵树 两个杯子 一个人”,平铺直叙便概括了他近年的这十余幅创作,展览标题中数字的罗列,植物,物质与人关系暗示了艺术家冷静且对所描绘之物带有距离感的凝视,仿佛过去十年如一日早出晚归到工作室独处,主动疏离于喧闹的展览世界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主动离场”般地埋头为自己而创作是曾浩找寻自我归属的方式,但事实上,这种外人看来特立独行的举动在这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中是有迹可循的。
曾浩工作室一角
曾浩,走路的男人,2018年
《三颗蓝色背景的树》,130 x 175cm,布面油画,2015
被用于展览海报主视觉背景的《三棵蓝色背景的树》,无根的三棵树高低错落,仿佛三个站立的人物悬浮在画面中央,曾浩选择的是城市景观中随处可见的“没有个性”的树,他想处理的是日常与空间的概念,而其片段化、日常化的叙事恰恰来自现实的生活体验。“有时候在望京坐个出租车,打个盹起来以后完全不知道在哪,忽然发现城市都差不多,包括这些树。”在高楼中居住的经验也让他注意到如绿化带这样的人工产物,也会在市容部门的介入下让城市里为数不多的自然物在一夜间消失,又在几天内焕新。而对于树的描绘不难让人联想到自改革开放以来飞速的城市变化,身居望京区域的人们就在变化的漩涡中,却难寻归属感,无根之树又何尝不可理解为不断流动的人们。或许艺术家所呈现正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拟人化处理,将其那份本能的人文关怀投入到对树木的描摹中。
《1999年4月3日早上五点》,200 x 240cm,布面油画,1999
有批评家曾分析城市环境中的“树”作为独立元素出现在曾浩的画面中是从1999年开始的,因为此前室内盆栽植物往往与家具、电器等日常物一起平行地出现在他的画面中。也几乎是从1999年之后,曾浩的生活重心未曾离开北京。《1999年4月3日早上五点》《2001年5月31日下午4点20分》《2004年6月5日》《2007年4月9日中午》……这些跨越不同年份,以具体时间为名称的作品构成了关于“树”的视觉日记,曾经曾浩觉得那只是偶然的时间的停顿,创作时并未包含太多意义,而在不断地探索中,他意识到正是这些停顿影响着后来的自己。这些作品也标志着曾浩不断延伸的空间概念,从曾经的室内空间、虚拟空间到不同环境下的室外物理空间。结合艺术家本人辗转不同城市生活的经历,如果观者将树这种坚韧,富有顽强生命力,且“平凡无奇”的植物看做生活在城市中的芸芸众生的拟人化处理,那么树在曾浩画面中的空间关系无疑也投射了艺术家对于流动在都市中人们与其周遭环境的关系。
左:《树一号》,120 x 150cm,布面油画,2019。右:《树二号》,120 x 150cm,布面油画,2019
《窗》,120 x 150cm,布面油画,2018
在现场并置呈现的《树一号》《树二号》很适合与曾浩2018年创作的《窗》对应观看,向外投放眼光的平行视角让主体获得更为真实、明确的呈现,与着眼点同时改变的是描绘对象在作品中的体量变化。将画面一分为二的构图通过色彩区隔了空间,也展示出更多物理层面的维度。这种画面的处在早期的作品中就颇具端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得越发分明。例如,曾浩在近景中描绘的路边树木,与远处楼群中闪烁的万家灯火所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光线感和物体比例暗示了艺术家心理上的微妙变化,而带有“地平线”的处理方式在新展中更被艺术家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地砖和墙》,45x 60cm,布面油画,2019
在对建筑物的观照上,曾浩兼顾了整体与细节等不同面向。2019年的《地砖和墙》以略有斜度的分割和几何砖块形态、颜色上的布局安排,在平面上延展出更多层次。不由得令人想到曾浩曾在综合材料和装置上的尝试,2006年他在外滩三号沪申画廊的个展“环顾”中也利用了几何框架下的“窗”,通过虚拟和现实中的风景对比,自然植物移植到室内等方式来跳脱惯常的思维方式。本次展览中少有的,以人物居中的《走路的男人》,曾浩用笔触在油彩间的抽象化发挥,以三种主要色调便创造出颇具动态的视觉空间。在近十年的创作中,曾浩放弃了由草稿到作品的创作方式,面对空白画布随心挥洒的自由在新作中已凸显出来。
《咖啡厅里的座椅》,120x 150cm,布面油画,2013
开放和平等是曾浩以日常物为对象进行描绘时始终坚持的态度,在他看来,抛开很多主观概念再去观察事物,无论杯子、桌椅、树木、人物都会变得很抽象,“看山不是山”的状态不断吸引着曾浩去描绘目之所及的事物,因此结合着一分为二构图和室内场景的作品,在《黄色的椅子 2020》《柜子,椅子,桌子》(2016)《两个玻璃杯》(2016)《咖啡厅里的座椅》(2013)等中可以看到曾浩的“自我较劲”,在画面中消解附加的阐释,但又绝非纯粹的抽象,怎样让画面更不一样是曾浩在面对画布时始终考虑的问题。可以看到,《咖啡厅里的座椅》中,黑白主色的映衬下,艺术家通过稀释颜料,以近乎平涂的方式让色彩向下自然流动,从而增加画面的阴沉、斑驳和紧张感。《两个玻璃杯》中,笔触变得粗放起来,浅浅几笔蓝色增加了玻璃杯的透明度,它们分置于桌面犹如两个头像,整体却生动而真实,并未似尼德兰静物那样形成精心布置的舞台效果。《黄色的椅子2020》从色彩上首先明快了起来,故意变形的一条椅子腿,从椅背到墙面延伸的高光面积愈加增大,地板上较细的交叉线条让画面整体格外轻盈。
《黄色的椅子2020》,120 x 150cm,布面油画,2020
左:艺术家曾浩;右:曾浩工作室一角
长时间地抽离让曾浩对于通过作品以外的方式——比如自我阐述、与他人沟通等变得陌生,如果绘画可以看做艺术家与外在世界连接的界面,曾浩在此次展览的绘画中呈现的则是一个更自由的内心世界,他所描绘的均是亲眼所见的东西,或许令人惊讶,但并非不合时宜。他享受毫无目的地回归与画面的关系。而他在现实中的一次次停顿,恰如曾经记录下的偶然的时间,但每一次的选择他都占据着主动。就像艺术家彼得·多依格(Peter Doig)被问到怎样保持绘画不感到无聊或停滞不前时所回答的那样:“我不认为我会感到无聊。但被困住就是另一回事了。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当你陷入困境时,你就必须离开。”
#关于作者#
贺潇
独立策展人,艺术写作者,资深艺术类翻译。毕业于麦吉尔大学美术史专业,她曾任职于亚洲艺术文献库中国大陆研究员和艺术论坛中文网编辑。她长期的研究方向包括媒介更替时代对于艺术创作和观看的影响, 以及当代女性艺术家创作的方向以及关心的话题。她长期诸多国内和国际知名艺术刊物供稿,其中包括ARTFORUM, Art-Ba-Ba, Flash Art, 艺术界, Art Review Asia, Yishu,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