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毓,《2019-2022:缝纫机、监控与双面镜》,2022年
开放媒体系“今夜不科幻”展览现场
创新设计学院展览现场
经历两年间的关闭、恢复、重启、限制、开放的循环后,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展依然采取了线下线上共同呈现的方式,联动浙江共13所高校、共5万平方米展览空间中于6月1日起线上线下同步呈现“生活力·第四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累计展出3500余组作品,共5000余名青年艺术家、设计师、作家、学者参与。其中,中国美术学院十余个学院的2500余名毕业生作品分布在浙江展览馆、浙江美术馆、西湖美术馆、西湖博物馆、天目里与中国美术学院校园等10个场馆内,每个学院共计50余个专业在“生活力”之下分设主题展出毕业生作品。
感知、想象与多媒介创作中的”生活力”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共情环境”展览现场
创作《2019-2022:缝纫机、监控与双面镜》的李军毓所在的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展览的主题是“共情环境”——“共情的基础是对生命的共感与共知,同时它也包含了个人深思熟虑之后的抉择与参与,是一种生命体之间的共行。它是一种要求每个人通过理性构建来感知世界的能力,更是一种可以将个体善行推动到世界善意的一种途径。”策展人金亚楠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表示,他观察到本届毕业生在创作时的关注点也基本从自身出发,通过搭建环境、提出问题与世界产生关联,再辐射扩散;在材料的选择上则体现出各个专业方向的特性,同时也兼备多媒介、多材料的特点。
开放媒体系,胡海洋,元初百相,VR,2022年
Open Media Lab(开放媒体系)主任、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姚大钧也告诉我们,在这一届的毕业作品中出现了新的媒介平台:NFT和元宇宙,得益于姚大均去年在开放媒体系开设的NFT艺术以及元宇宙艺术的课程。跨媒体学院实验艺术系的策展人孙晓宇也在采访中提及了本届毕业生多元化的媒介运用,“多种媒介相互揉杂对于他们来说像是刻在基因里的,他们从小就身处在这样的语境当中,无论是影像、装置、动画、声音、元宇宙、科技艺术等都是他们试图以跨媒介、跨领域、多线索的方式来与世界对话,从中挖掘自身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创作和实践来表达个人思考议题,诞生更多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作品,不断向未来发问。”
吕艺杰,《造像术》视频静帧,2022年
其中,吕艺杰的双屏影像作品《造像术》虚构了幼年时父亲和祖父的形象。他打破了用泥、金属、木头等材料塑造形象的“雕塑”艺术,将“造像”概念还原为最本质的符号语言,用品牌的徽标和影视、广告中的西服男性两个图像作为材料,在不自觉的状态下为父亲和祖父“造像”。深入探讨了“造像”背后与时间对抗的不朽主题。
常维静,《森林挂幕》,2022年
纤维与空间工作室的毕业生常维静的作品《森林挂幕》由四期社区“拓印”工作坊与丝绸的植物热转印、广玉兰树叶的编织制作的25幅挂幕两部分组成。常维静在采访中提到,创作灵感来源于自己在2020年治疗肺炎的经历,为了实现想象中能够自由呼吸的树林空间,她结合了丝绸与叶片,制作出影射医院白色被单的挂幕形象。作者通过“拓印”工艺将参与者团结在一起进行艺术创作,并将完成的挂幕布置在树林中、校园里和美术馆内等环境中,构建艺术与树林、同学、工人、观众等多重生命体之间的共情情景。
周承昊,《永恒与一日》,2022年
年轻创作者的女性视角与社会关怀
李诗晴,《ta说我该这样》,2022年
纤维与空间工作室(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毕业生李诗晴在作品《ta说我该这样》 中结合编织与文字,将身边人对自己人生做出的“规划”简化成六个字:让,学,工,相,结,生,“分别代表了他/她人认为的我的人生的几大阶段:出生,谦让,学习,工作,相亲,结婚,生子。编织的部分像藤蔓、像绳索,纠缠着代表着人生阶段的文字向下坠。作品试图表现出当这几个字可以代表大部分与我同龄的女性的生活经历时,我与她们中的有些人在寻求挣脱的现状。”
史雯瑞、鲁冰霜,《性别驯化》,2022年
汪嘉欣,《迷彩》在展览现场,2022年
方紫萱,重构女书,数码印刷,2022年
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主任姚大钧也在采访中提到今年具有女性性别意识的作品特别多,“选题的时候,好几位学生都非常坚持讨论女性主义和父权问题。这在今年非常明显,当然是社会问题,但同时也是家庭问题,所以跟自身经验有绝对的关系。另外,非常关键的是,在对自己性别以及身体的意识觉醒时,我发现他们的认知多半是来自二次元或虚拟世界,以及他们每天必须面对的三维造型环境,尤其在这个虚拟人极度重要的年代。可以说,由虚拟人体构成的屏幕影像,已经取代了心理学家拉岗的“镜像”,成为今天婴儿的自我认知与定义他人社会的重要转捩点。”
陈旻玮,囚生症,互动游戏,2022年
比如,在后设游戏作品“囚生症”中,讨论的不只是“女性凝视”,更是女性对男性的身体规训、控制,“这些也都是在虚拟世界/游戏世界/网络世界中得来的认知经验和欲念,所以我们必须严肃地面对这个当下现实。”
刘奕雯,流动身份,NFT,2022年
在开放媒体系的展览“今夜不科幻”中,还有7位女艺术家就“后人类幻相”展开想象。在刘奕雯的NFT作品《流动身份》中,人类使用虚拟假体来改变形象从而实现身份衍异,对身体的不断重塑使身份变得不固定,呈现出不确定且不断变化的状态。方紫萱在《重构女书》中通过女书探讨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的的表达差异,试图通过性别文字隐喻社会性别关系,呈现父系社会的复杂,以及两性之间无法完全互相理解却又互相牵连的关系。
章紫嫣,分生,单频影像,2022年
章紫嫣在《分生》中构建了一个自我中心无限宇宙,“我”的每一个选择都将分裂为一个平行宇宙支线,无限个“我”在这之中相交却又无法触及,“我”的死亡让“我”乘上沉睡班机,到达高维空间重启人生,成为自我无限宇宙中新的时间支线。接于上述作品对于身份认同与自我找寻,罗心聆的《衔尾蛇》通过一则寓言表达对未来混种身份的隐喻,人类不断追求感官的强大体验,终将在贪婪中如衔尾蛇自我吞噬,循环往复。人类从统治万物的主宰逐渐被进行权力的消解,未来生态是自然、生物、人类与非人类共生共存的动态聚合体。
去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下的未来畅想
叶子航、徐逸帆,《授鱼以渔》组鳃-05,2022年
王逸阳、吴思然、施钦元,《纳西索斯》,2022年
匡蓝羽、胡熠,《Double U-及时陪伴》,2022年
聚焦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作品《Double U-及时陪伴》,推测干细胞医疗技术的尖端发展和在未来普遍运用的语境,设计一系列与未来老年人相关情感羁绊的干细胞衍生品。未来不可预测,但是正是因为未来会由于我们的预测而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对于未来老年人的提问需要更加的谨慎和包容,更加饱含善良和恻隐之心、包容和辞让、正直的去看待最理想、最合意的的老龄未来。
吴紫睿,《亲密修辞》视频静帧,2022年
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的同学吴紫睿也在作品《亲密修辞》中截取了大众传播媒介中关于老年人亲密关系的诸多形象,并结合自己对奶奶的记忆片段,展现老年群体生活中最琐碎最庸常的荒谬时刻。用直达人心的生活细节“放大”了真实精神与刻板印象之间的对立。
叶佳茗、方睿晴,《蝴蝶之家》,2022年
采访、撰文/杨曜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