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马树青个展“3+1”在誌屋北京开幕,以抽象绘画揭示时间的痕迹

Apr 24, 2022   TANC
马树青说,一件作品说太多话,观众就无话可说了。所以马树青的绘画更像一个记录者,层层堆叠的颜料如同大树的年轮,忠实地反馈着时间的走向。
4月23日,马树青在誌屋北京的展览“3+1”开幕,展览名称既指向展览场地三个完整空间加一个通道的配置,“3+1”严谨的数学公式中对“公式”(‘=’部分)的隐去也指示出马树青以形式化的材料整合拥抱开放性结局的创作方法。
1“马树青作品展:3+1”展览现场,2022
1976年,马树青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留校在美术创作组从事绘画创作,并凭借扎实的写实绘画功底多次参加全国美展,亦在首届全国油画展上获得殊荣。但程式化的主旋律创作无法满足马树青对自由创作的本能追求,1989年,马树青赴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开始抽象绘画的学习。“当时抽象对我来说的感觉就是自由。”
2002年,马树青学成归来,彼时恰逢中国当代艺术界政治波普盛行,而马树青则在自己的工作室中度过了堪称美好的沉淀期,并在音乐、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中发现可借鉴的创作方式,也重新激发了他在德国求学期间的视觉积累。逐渐地,马树青开始将对绘画的理解与认知聚焦在时间、空间、色彩这三个构成元素上。
2“马树青作品展:3+1”展览现场

展览的二层空间完整地呈现出马树青近年新的材料探索及其长期坚守的工作重心:寻找平面绘画的另一种观看方式,并在其中揭露时间的痕迹。“电影展示出过程的延续,文学表达对于时间不同的叙述方法,但绘画只能沿着时间的顺序,一层一层往前走,无法后退,直到最后一层将之前的痕迹全部覆盖。绘画是一个过程,画一天、两天、一个月、一年、两年……这个过程在平面绘画上我们看不到,因为下一个颜色立刻就把上一个颜色覆盖了。这就像人和人在相识的时候只能看到当下的此刻,但是看不到过去。其实生命就是这样,真正有意义的部分还是过程。结束也意味着死亡。”

3马树青,《无题ZW03-2022》,丙烯综合媒介、木板,2021-2022
因此,在马树青的作品中,层层堆积、挤压、相互占据的颜料在画面表层最终被一片纯洁的单色覆盖,而其中的动作和斗争伴随时间走动的痕迹,一同在画板侧面被呈现出来,或者在马树青用刻刀从正面开凿的切口中暴露。相同规格尺寸的画板被整齐地排布在墙面上,像酒店大堂里满挂的世界时钟,是对不同时间感受的传达。
平面的、二维的绘画不被视为一种时基性的艺术,但这种古老的材料却又最忠诚的纪录了时间:每一抹颜料都无法被篡改。它们可以被掩盖、被腐蚀,却无法被完全祛除和替代。因此,面对步入殿堂的艺术杰作,文物修复者与史学家得以孜孜不倦地通过X射线和数字显微镜,如同法医般解剖层层覆盖之下艺术大师们试图掩盖的错误和瑕疵,以期在蛛丝马迹中撬动历史的缝隙。
4马树青,《无题ZW12-2022》,丙烯综合媒介、木板,2018-2020
被掘墓的绘画在创作者精致的修辞中同时迈向神圣和死亡,马树青则希望通过永远处于“未完成时”的绘画赋予作品持续的生命。“为什么我没有画坏一张画的苦恼,因为我已经确定,绘画永远画不完。你给一个人时间,他永远能继续画一张画。艺术家在画作上签名就像为一扇门加上一把锁。”
被宣布已经“完成”的画作在画板表层呈现出最完美的平面,如同一张照片的决定性瞬间,马树青则似乎在创作中努力寻找模糊这一瞬间的时刻。“只要你不为画一张画是好是坏而难过,就能变得非常自由”。
5 马树青工作室
在观看一幅绘画时,颜料往往只有“颜色”的部分被欣赏者察觉。“丙烯颜料”——这一平时大多只在作品的展签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名词,在马树青的作品里,尤其是观察艺术家在创作中对它们如同和奶油般的搅拌时,会让人开始意识到它们作为一项物质材料——“丙烯”——C5O2H8——的质感、成分、气味等使其之所以成为“丙烯”的其他特征。
这种对绘画、对物质的执着在Web 3.0的时代似乎是老派的,却在誌屋北京这座以传统纸媒为中心的空间制造出奇异的回响。在空间一层的接待前台后方,是马树青使用《艺术新闻》全新创作的作品。同样作为时间见证者的报刊被马树青用大团的颜料粘合,封印在表面厚重的一字形笔触中。已诞生的物质都具有一锤定音的效力——纸张同样无法被完全销毁,即使被燃烧,也将留下可触摸的灰烬。
6马树青,《ZW052022》,丙烯颜料、纸,2022
尽管在生产前将接受更加严格的控制和检查,但纸媒的印刷过程一旦被完成,即被认为是合理的——而这一点与数字媒体恰刚好相反。当声势浩大却又稍纵即逝的电子游行替代难以被完成的出版,被刺眼的荧光色封印的报刊如同一首物质时代的挽歌。
在同一层呈现的包括马树青另一具有代表性的克莱因蓝系列。在作为颜色现成品的克莱因蓝中,马树青使用精湛的透视技法在二维平面创作出以假乱真的三维空间。在以虚拟观看形态为主导的当下,这幅画作如同卢齐欧·封塔纳的反面——“这条割痕是画上去的吗?”——极尽为真的摄影本身很难弄清楚自己究竟应该竭力使绘画为真,还是以绘画呈现之内容为真。以屏幕为媒的观看方式以及与之相伴的误读增加了理解的障碍,却也弥合了艰涩的当代艺术理论与普通大众之间的沟壑。在15世纪才得以被完善的透视法附着在对于克莱因而言空无的蓝色中,也映照着沉浸式虚拟的现在。
7“马树青作品展:3+1”展览现场,2022
“马树青希望将立体感的幻觉再带回平面,模糊平面和立体的边界。”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贺潇说。相应的,一件以克莱因蓝颜料堆砌而成的作品隐藏在四层的展厅中,两件分别指向虚拟与现实的作品如同马树青的一个玩笑。
另一个玩笑隐藏在一层大厅的书架里。作品《ZW082022》被切割的刊物几乎与背景书架中的书籍融为一体,唯一不同的是,这里只呈现出书的侧面。被切割的刊物看不出任何信息,却显示出书本本身最灵活的部分和丰富的层次和质感。
 8“马树青作品展:3+1”展览现场,2022
马树青十分擅长在具体事物中提取出最接近本质的抽象概念。在空间四层马树青为此次展览特别创作的特定场域装置中,如同回形针一般彼此相互嵌套的墙体结构在鲜艳的荧光色中制造出纯粹的色彩空间,与之相伴的是背景中难以辨析的嘈杂声响。
“我曾经在香港参观一个展厅,在没进入展厅时,我觉得里面特别喧闹,人山人海,是这种声音将我吸引过去。但是我进去之后,发现里面一个人都没有,只有我自己。后来我发现,这些声音只是来自正在放映的不同影像,是它们将我吸引了。在《无题2020》这件作品中,我也想制造出相同的效果,利用声音的碎片,只是营造出一种‘有声音’的感觉。”
9
10《无题2020》在“马树青作品展:3+1”展览现场,2022
熙熙囔囔的声音分辨不出具体的内容,散发荧色光晕的迷宫只让人抓住对色彩的模糊体会。马树青的绘画纪录着每分每秒、每时每刻的具体时间,并且珍视它们。而在《无题2020》这座装置面前,对纯粹的声音与色彩的思考,又好像带观众步入了时间的真空。
11从左到右:策展人及艺评人贺婧、艺术家马树青、超媒体集团创始人邵忠、策展人及艺评人贺潇
12陈丹青在马树青作品展览现场
13艺术家邬建安和冯雪在马树青作品展览现场
马树青认为,是限定创造了概念。色彩如同在虚空中垒起的高墙,高墙使空间现形,色彩让意义浮现。“当色彩成为一个中性的‘物质’的时候,它会创造空间。但是假如这个色彩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象征,例如红色象征热爱、象征鲜血,它跟空间没有意义、没有关系,也没有对话,它是跟人的大脑在发生关系。所以对我来说物质性非常重要。唯一可视的部分也是物质、是色彩,它们是为了让不可视的时间、空间能够被看见。”
“抽象艺术带给我的是关于‘概念’的思考。我们每天经历的很多东西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实在,而是一个概念。比如自由,实际上自由是不存在的,它也是一个概念,但真正有意义的其实不是自由的概念,而是限定,是限定创造了艺术家,不是自由。
 
撰文/胡炘融
 
*本文图片由艺术家与ZIWU誌屋提供

让女性、有色人种、原住民在艺术中心地带发声:本届威尼斯双年展能改写艺术史吗?

本次威尼斯双年展也许是近十年来最具野心与最独特的一届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