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再造后采石时代的缙云石宕:将来自中国地方的建筑实验带到柏林

Apr 01, 2022   TANC

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北部,有三千多座小型采石场。与现代采石场机械开采形成的宽阔景观不同,这些小型采石场往往以类似微缩山谷的石宕形象出现,其出产的火山凝灰岩的轻型石质,为家庭作坊式的手工采石提供了可能。

1缙云仙都山谷,照片:王子凌© 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
IMG_5428左图:8号石窟施工现场 © Xiandu Scenic Area; 右图:8号石窟竣工,照片:王子凌© 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

近年来,建筑设计师徐甜甜及其北京事务所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秉行着“建筑针灸”的原则,其位于同处丽水市的松阳县的一系列公共建筑项目,不仅吸引了国际建筑艺术机构的展览关注,也启发了缙云县政府委托DnA对石宕进行改造设计。表面上,缙云自宋伊始的小型采石传统与徐甜甜“小量干预、微改造、精提升”的设计原则相为契合;从更深层次而言,细致勘查、微型介入等因地制宜的策略所能构筑的公共建筑前景,更是促成了此次合作。这一量体裁衣的设计要素,也是本次柏林Aedes建筑论坛(Aedes Architecture Forum)专项展览的关注核心之一。

2展览开幕现场 © Erik Jan Ouwerkerk
“缙云石宕——化身洞天舞台:从经济开发到生态再利用”(Jinyun Quarries – The Quarry as Stage: From economic exploitation to ecological reuse)于2022年3月18日拉开帷幕,是Aedes建筑论坛今年四场中国当代建筑展览中的第二场。展览由建筑和城市设计学者爱德华·科格尔(Eduard Kögel)协同Aedes建筑论坛共同策划。论坛的馆长之一汉斯-于尔根·康默尔(Hans-Jürgen Commerell)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该展览在聚焦中国当代建筑可持续发展可能的同时,也力求为中国以外的环境改造项目带来借鉴,譬如德国的露天矿址和地下矿洞改造。

承前:缙云石宕的

由来与当代文脉

尽管缙云的采石始于一千余年前,但该地石宕中的大多数均来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的开挖作业。鉴于肥沃土壤的稀缺、山地地形的多变,以及林地的广泛分布,缙云几乎所有村民都以家庭为单位加入了采石业。九十年代,由于砖造房屋的兴起,作为缙云支柱产业的凝灰岩条石开采逐渐停止,但留下了见证这段历史的大小三千余座人工洞穴。

310号石窟采石匠表演,照片:王子凌, © 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

除却丰富的采石历史,缙云还是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升天之地,其境内仙都风景区的著名景点鼎湖峰即为江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南方黄帝祭祀文化的中心。仙都景区内的倪翁洞集结了许多从唐至今历代书家的摩崖石刻;唐代文学家、书法家、缙云县令李阳冰的小篆“倪翁洞”石刻,便见于洞口,也是DnA设计改造石宕的文化考量因素之一。

48号石窟施工现场 © Xiandu Scenic Area

为了此次改造,缙云县政府与DnA共同选择了九处石宕作为项目的前期试点,其位置均居于仙都景区之中,且接邻公路与附近村落。这九座石窟作为采石、石刻等缙云历史多面的实在体现,在仙都山水相依的自然环境下,为项目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文语境。至于石窟地理位置带来的居民使用和游客访问之便,以及这种便利蕴藏的当地经济和社区文化发展可能,更是被徐甜甜及其团队视为设计时考虑的重心。

再利用:因地制宜的

缙云石宕改造过程

作为中医疗法的一种,针灸的目的在于通过刺激穴位来克服经络阻塞,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当DnA将“针灸”用作其建筑理念的喻体时,设计对“经络阻塞”能起到的疏通效果就显得格外关键。在事务所位于松阳县的项目中,事务所对既有乡土建筑和小块闲置土地进行了如针灸般外观干预较小,却不失经济转型影响的改造。如今,松阳的这些公共建筑在吸纳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得以以一种居民认同度高的方式,延续具有地方特点的红糖、豆腐、米酒、手工造纸等古法制造传统。

临近村县几经实践的“建筑针灸”经验,却不能照搬至缙云的九个石宕内。荒废将近二十余年的山体洞窟并非窄义上建筑的遗骸,其结构安全性、作为功能性建筑的可行性,以及改建所需成本都有待勘测和估算。每一处石窟皆有其空间形制、稳定度、干湿度、光线,甚至石质上的独特之处,而这些不同也成为了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必须思忖的挑战。容纳活动之余,石壁下的空间是否足够安全?建造时所需的设备能否通过狭窄的洞窟入口?如何以尽可能少破坏现有景观为前提,解决石壁的安全加固问题?怎么处理洞窟潜在的积水问题,为每个洞窟建造合适的排水系统?

IMG_5429

8号石窟竣工,照片:王子凌, © 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
在与地质安全检测、岩土加固工程与隧道施工单位的探讨及合作下,事务所通晓了这些常规建筑范畴以外的考量。目前,九处试点石宕已经完成了三处;其中,8号石窟作为公共书房使用。该窟内原有的采石作业台被保留了下来,一条之字形的小径串联起了数个平台,而每个平台都安置了专为之设计的书架与桌椅,供来访者阅读、临摹摩崖石刻的拓片,了解缙云的黄帝祭祀文化和与之息息相关的书法遗存。

58号石窟竣工,照片:王子凌, © 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

8号“书山”之外,9、10号两座石窟则有展示表演的用途,不仅呈现观众主体为外来游客的采石表演,还为本地外地共赏的婺剧提供舞台。空间的光照和声响在此类功能的设计下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项目请来了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任教的灯光设计师张昕与声学设计师燕翔,为包括婺剧舞台在内的特色空间定址,并为空间利用方法寻求建议。未来,还会有用以赏月和观赏落日的洞内观景台逐步落成。除了人文知识、演出需求和特殊景观外,仙都的生态环境也将是石宕设计所围绕的内容要素之一。

69号石窟婺剧表演,照片:王子凌, © 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

展现:一个后采石时代

中国地方石宕改建项目带来的启发

为了使身在万里之外的观众也能切身体会石宕空间的特殊性,Aedes建筑论坛同DnA选择将在中国制成的设计模型送往德国,其中包含数件由半透明聚酯材料制成的,底部装有灯箱的洞窟展示模型,以及一件呈现了“书山”细部结构的大型石质模型。石质模型的背面是一倾贴以石纹墙纸的弧形斜壁,利用其倾斜角度对视觉的影响,将展览入口打造为宛若石宕入口的逼仄场景。其余模型之所以采用半透明材质,大约是因为石宕洞口较之内部体量实在偏小;若使用惯见的不透明模型材料,观众将只能通过模型中普遍狭窄的洞穴开口来一窥洞内的设计结构。这些模型均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运抵柏林,而其他展示实物则在柏林制作——铁路这一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展陈运输方式,遵循了项目对环境少作干预的设计理念。

7

333

222展览现场© Erik Jan Ouwerkerk

对设计后石宕空间的展示固然是建筑展览的重中之重,但本次展览对当地采石文化和石宕改建影响的介绍亦有可观。在窟内空间的平面图和剖面图之间,一部视频用村民接受展方采访时的回答叙述了当地人对改建后石宕的感观;不少人对石宕在振兴旅游产业中能起到的正面影响抱有期待。视频中出现的对前采石匠人刘旭山(音译)的采访,更是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讲解了缙云上世纪末的采石历史。这与不远处的另一部视频相辅相成:屏幕上,采石的历史资料画面描绘了条石从开凿到运输的过程。大量人力的频繁现身,让人不难想象当年采石举全县之力的态势——在凿山成废墟的后手工采石时代,石宕改建后的社区公共性,以及它能引来的可持续环境-经济效益显得分外紧要。

88号石窟施工现场 © Xiandu Scenic Area
98号石窟施工现场 © Xiandu Scenic Area

文化传递:将来自中国地方的

建筑实验带到柏林

能够直面改建所需要和可回应的经济条件,是缙云项目的优势,而能以直接的方式关照建设背后的经济和其他公共需求,在展览策划人科格尔看来,也是建筑与其他艺术之间最大的区别。在真正“被需要”的空间能满足可测算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若项目能疏通社会交流、文化传递和生态保护中的积弊,便是在极大程度上完成了各方对改建的期许。

用可持续且各方参与度高的方式再利用现有空间,是Aedes建筑论坛近年来的展览发力点。这点通过了解论坛今年年初为建筑师张利和其事务所简盟工作室所设的展览,便可知一二——简盟工作室设计了包括北京2022冬奥会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在内的多个契合自然环境与既存设施需求的项目。在2022年以前,论坛还曾展示过标准营造的“微胡同”旧城改造项目、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南市发电厂改建项目,以及非建筑专业人士打工青年艺术团发起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项目,等等。除了来自中国的项目,对现有建筑和空间进行再利用的母题,也时常体现在论坛着眼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展览中。

10RURAL MOVES – THE SONGYANG STORY展览现场,图片来源:Aedes官网

2018年,Aedes建筑论坛就曾与徐甜甜和DnA合作,展出了后者于松阳县新近落成的一系列乡村建设项目,并在同年编辑印刷了DnA 2004至2018年的项目回顾出版物。那一年,Aedes建筑论坛还和松阳县政府协同举办了“乡村振兴”国际论坛,邀请到了全球各地的建筑行业从业者来松阳讨论有关乡村基础设施改建、重建与兴建的话题。

三年后,同为丽水市下辖县的缙云县政府决定委托DnA进行石宕改造。如今缙云县乡镇的许多建筑仍由当年开挖出的凝灰岩条石砌成。这些屋宇仿佛是石宕凹洞的凸型,提示着人们采石业曾在缙云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当这些废弃数十年的人造洞窟重新迎来人类身体的丈量时,切要地追溯曾经的采石场景,并反照周身的仙都景观,大约比凭空营造精品酒店更加势在必行。正如科格尔在开幕致辞中反问的那样:“这些人工石宕是我们认识中的建筑么?答案为否,但它们的确为建筑师提供了思考的契机,带领我们重新认识了这类出现时未被假以思索的人造空间。”

 

编辑:叶 滢
撰文:张至晟(发自柏林)
版式设计:孙 哲

威廉·肯特里奇:离散的碎片、 边缘性思维与当代占卜

艺术家七年后再度来华展览,带来疫情后的新观察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