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娜塔莉·杜尔伯格与汉斯·博格:通往泥泞森林的那条蜿蜒小径

Apr 04, 2022   TANC
一条小溪在寒冬中结冰而停止流动,凝固的溪水在晶莹与混沌之间透着光泽,时间仿佛一并静止——艺术家汉斯·博格(Hans Berg)曾将这个脑海中浮现的意象记录下来,创作了歌曲《静止的溪流》(A Stream Stood Still)。在当下于里森画廊上海空间呈现的同名展览中,虽然展览的中文名称被简译为颇具诗意的“驻足”——但艺术家认为,凝固的小溪所带来的伤感之美,与展出的一系列作品却是如此契合。 

博格着迷于“同一实体可以拥有的不同状态”——一如水,既可以如液体般流淌,也可以凝结成冰,或是汽化为水蒸气。即便如此,它们却自始至终为同一种物质,拥有相同的元素。“一条凝固的小溪,它关乎停止——在时间中凝结,正如我们的情绪状态一般;还有(我们)对于时间的体验,以及它如何根据我们的情绪状态而改变。”他说。

q“驻足”展览现场,里森画廊,上海 © 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Photography by Alessandro Wang

在展览“驻足”中,由黏土、颜料、纤维和树脂等混合媒介构成的14件花卉雕塑,或置于墙壁,或立于地面,仿佛于有机姿态中缓慢生长——博格的搭档娜塔莉·杜尔伯格(Nathalie Djurberg)在对于《一千零一夜》的回忆中构建了这个“梦幻花园”。故事里,寻找宝藏的阿拉丁来到一个地下花园,花园的树上结满了宝石果子。展览中,观者或许得以在雕塑中寻得某种花卉的身影,但目之所及更多的却是脱离于现实的虚构之景。

w“驻足”展览现场,里森画廊,上海 © 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Photography by Alessandro Wang

杜尔伯格在多年后回想起这个关于隐秘花园的故事,她相信这个记忆从未丢失,而是一直潜藏于内心某处而塑造着自己的思想。而同时展出的碳笔动画作品《仿如绳珠》(Like Beads on a String)则以穿过森林的泪珠,刻画出悲痛与哀伤。即便黑白的画面与雕塑中缤纷的色彩形成了某种反差,但在沉静而带有空灵之感的音乐中,它们一并流露出某种黯然的伤感。

e汉斯·博格(Hans Berg,左)与娜塔莉·杜尔伯格(Nathalie Djurberg,右)

出生于瑞典的杜尔伯格与博格最初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相识于柏林。2004年,他们开始以双人艺术家组合的形式密切合作。杜尔伯格通常主导基于粘土雕塑或碳笔绘画的原创动画,而身为作曲家的博格则负责为动画创作配乐,以此将艺术表达从视觉发散至包围观者的空间氛围中。然而伴随时间的推移,二人之间的协作与交流逐渐超越了媒介的局限,有关雕塑、音乐与动画影像的想法紧密交织。

r娜塔莉·杜尔伯格 & 汉斯·博格《月亮的暗面》(Dark Side of the Moon), 2017年,彩色定格动画(静帧) © 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
t娜塔莉·杜尔伯格 & 汉斯·博格《崇拜》(Worship), 2016年,彩色定格动画(静帧) © 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

一直以来,在两位艺术家的跨学科实践中,一重重带有犯罪倾向的越界叙事在不同的象征意义与情绪张力中发生。这些营造心理压力的情境,以戏剧化的方式聚焦人类与动物的自然本能——从嫉妒、报复、服从到欲望与贪婪,在令人感到不安的同时,却又牢牢抓住人心。

然而,有别于以往偏离日常美学标准的怪诞形象,在“驻足”中呈现的“梦幻花园”却充斥着诗意与脆弱之美,这些雕塑连同碳笔动画,一同探讨了人类情绪转瞬即逝的本质。

y

2009年,杜尔伯格与博格创作了第一件取材于动植物的作品——一个带有超现实感的沉浸式“伊甸园”,取名《实验》(Experiment)。作品中,巨大的黏土花卉雕塑形态各异,在展厅中形成了一片光怪陆离的丛林。昏暗的灯光在花朵上制造出诡谲的阴影,妖冶的色彩散发出某种怪诞的气息,却又带着一丝难以名状的诱惑力。这件为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创作的作品,也让两位艺术家被授予了当年的最佳新晋艺术家“银狮奖”。

uu i娜塔莉·杜尔伯格 & 汉斯·博格《实验》(The Experiment),2009年 © 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
花卉的形态在两人之后的艺术实践中反复出现——他们认为,花儿对于“人类情感的转瞬即逝”以及那些关乎“爱、喜悦、欲望、悲伤和脆弱”的主题有着共同的象征性意义。
在本次里森画廊的展览中,14件全新雕塑中的花卉形象拥有电光蓝色的树干与树枝,它们带着水纹般的肌理,隐喻着静止的溪流,也是人类内在情感的具像化表达,与展览标题呼应。“对我们来说,蓝色(与现实)所形成的对比创造了某种公式,某种统一。”杜尔伯格如此解释,“如果你第一次观看人类的首部彩色电影,你会发现,所有的颜色都比现实生活中更加鲜艳。我想创作一些更为现实的东西,但与此同时,它们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脱离于这个世界。
o p上:娜塔莉·杜尔伯格 & 汉斯·博格《驻足(90厘米) 》,2021年;下:2021年娜塔莉·杜尔伯格 & 汉斯·博格《驻足(130厘米)》2021年。木材、薄浆、织物、丙烯颜料、树脂、塑泥、金属、 金属线 ©娜塔莉·杜尔伯格 & 汉斯·博格,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Theo Christelis拍摄

蓝色的枝干上立着新芽与花茎,它们在柔和的色彩中呈现出盎然生机,而参差交缠的形态又仿佛暗喻着某种不安的欲望;菌类与蠕虫于此滋长,在脱离自然的形态与色彩中散发出腐败的信号。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相较于此前于上海Prada荣宅举办的“牛皮纸包裹的月亮”(A Moon Wrapped in Brown Paper),还是那些更为早期的展览,这些新创作的雕塑作品与艺术家以往作品中带有卡通风格与波普主义意味的表达语言有所不同——少了些许稚拙的气息,呈现出一种更为写实的造形、精致而脆弱的美感,以及天然去雕饰的有机生长姿态。

a s“牛皮纸包裹的月亮”展览现场,Prada荣宅,2021年 © 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

在杜尔伯格看来,作为亮相于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实验》与米兰普拉达基金会(Fondazione Prada)展览“变成我”(Turn Into Me)中《土豆》(The Potato)的某种延伸,这种视觉语言的变化不过是“自然而然”的一步。而当下所呈现出的诗意表达,亦与自己创作时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d娜塔莉·杜尔伯格 & 汉斯·博格《土豆》,2008年,雕塑与环境装置,包括2件单投影影像。普拉达基金会,意大利米兰 © 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

这种情绪状态是影响杜尔伯格和博格创作的重要因素,这由他们的个人经历与周遭环境而共同催生——可以是一种声音、一种感觉或是一个念头,它并非某个有意识的决定,而更多地是一种“直觉”。而本次展出的作品,则来自一种“关于悲伤、遗憾和痛苦的情感之美,这种美潜藏在痛苦之下”。

无论是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蔓延的当下,还是杜尔伯格父亲的离世……逝去与悲伤串连着展览中的雕塑与动画创作,在艺术家看来,这亦无需多言——“我们各自都拥有失去与伤痛的经历……它就在那儿,我们的个体经验总是以某种方式出现在作品中,但它可能并不是那么直接与明显。”

f“驻足”展览现场,里森画廊,上海 © 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Photography by Alessandro Wang

然而即便如此,当观者在进入展厅时,首先感受到的或许是由亮丽的色彩与唯美的造形所带来的愉悦与生机,而并非伤感与痛苦——尤其是在当下这样万物复苏的早春光景。但正如杜尔伯格和博格所强调的——对于一件作品的理解应当是完全开放的:“当作品离开工作室后,它的解读就属于看到它的人了,这意味着任何理解都不会是错误的。这取决于观者的想法,而这就是艺术之美。”

g

如果说雕塑的创作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从探索至执行”的直接转换,那么动画创作则是一种缓慢的体验,这其中伴随着逐帧的画面审视与反复的情绪探索。

杜尔伯格对黏土动画的兴趣起始于学生时代——彼时,她发现“自己对于艺术的信念极其有限”,而直到后来,她才逐渐意识到,限制住自己的其实正是自身的这种信念。她厌倦了影像创作中的单一图像,然而动画创作给予了她无尽的自由——她得以自由运用想要的画面,无论多少帧;她亦摆脱了自身对艺术的固有信念,跳脱出“何为艺术”的隐形枷锁。

h娜塔莉·杜尔伯格 & 汉斯·博格《我们合二为一》(We Are Not Two, We Are One),2008年,彩色定格动画(静帧)© 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
j娜塔莉·杜尔伯格 & 汉斯·博格早期碳笔动画作品《我的名字是泥土》(My Name is Mud),2003年,碳笔有声动画影像(静帧)© 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

“在黏土动画中,世界是堆叠起来的,而我或是那些人偶可以在设定的边界内自由移动和互动;而在碳笔动画中,你必须通过每一帧全新的图像来构建世界。”杜尔伯格在艺术生涯的早期创作过部分碳笔动画,但数量并不多——她坦言,因为它们相当耗时而繁重,且操作过程不如黏土直接。然而,时隔多年后,在本次展出的《仿如绳珠》中,碳笔动画的表达却恰如其分。

k l娜塔莉·杜尔伯格 & 汉斯·博格《仿如绳珠》静帧,2022年,碳笔有声动画影像 ©娜塔莉·杜尔伯格 & 汉斯·博格,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在两位艺术家看来,碳笔与黏土所形成的动画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毫无疑问,碳笔的质感更为“私密”,更为“冷静”,尤其是在本次展出的这件作品中。“黏土动画有时可能太满了。太多的纹理,太多的颜色,画面过于嘈杂。同时,它的漫画感太强。有时我觉得,用黏土动画来表达严肃、私密、简洁的东西是很难的,但用碳笔绘画可以做到。”博格如此评价。

杜尔伯格亦认为黏土无法契合这场展览的概念,而在碳笔之外,她想不出比这更合适的材质了:“我无法用别的方式来创作(这件作品)——我也不想用别的方式来创作。”对她而言,创作媒介的选择更多地来自于直觉,或是一种内在的召唤。

“碳笔是冷静的,这件动画也非常冷静。”她补充道。

z“驻足”展览现场,里森画廊,上海 © 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Photography by Alessandro Wang

森林中,泪珠在叶子之间缓缓流淌,滑过屋顶,渗透地面,兽类也随之哭泣。泪珠化作文字,激起水花,落在一颗钻石之上……在配乐创作中,博格选择去契合这种“严肃、私密、简洁”,以及这种“冷静”。“我不想使用不同的乐器,也不想要任何不和谐的声音。”他说,“我希望这段音乐是准确而与之接近的。”

博格在创作中仅仅使用了长笛的声音,一种在看他看来“如此私密的乐器”,由一个人的呼吸而催生的音乐,直接了当。他通常亲自演奏每段旋律,运用工作室里的键盘与相关设备将其处理成自己想要的准确声音——“真实”并非他所追求的,原声乐器与合成声音的混合塑造出一个难以被定义的超现实世界,他为此着迷。

x c“穿越泥泞与迷茫并瞥见空气之旅”(A Journey Through Mud and Confusion with Small Glimpses of Air)展览现场。上图:法兰克福席恩艺术馆(Schirn Kunsthalle Frankfurt);下图:斯德歌尔摩现代艺术博物馆(Modern Museet),2018年© 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

《仿如绳珠》的配乐长度是动画长度的四倍,画面随着音乐的推进而重复播放;继而,每当画面开始新一轮的循环时,观者所听到的便是与之前不同的旋律,亦能洞察其中微妙的情绪变化。而配乐亦不仅仅为这件动画所创造,它适用于整个展览场域——博格将其视为“一种将雕塑和动画串联在一起并基于时间的三维媒介”,它为整个展览营造了情绪氛围,亦于诗意的表达中为观者对图像的感知铺陈了道路。

“亲近,私密,珍贵,细腻”是博格赋予这段配乐以及整场展览的四个关键词,它们仿佛一条朴实无华的珠串,连结着雕塑与动画——即便,两者带给观者的视觉感受是如此地迥异。

v

“在《仿如绳珠》中,我们对音乐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博格提到,杜尔伯格有诸多想法希望融汇于音乐中,而这在以往并不多见。即便如此,她依旧将主导权交给博格,由他决定音乐中不同元素与情绪的去留。

b娜塔莉·杜尔伯格与汉斯·博格图片来源:纪录片《二十一世纪的艺术》(Ar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第9季中的《柏林》影像静帧 © Art21, Inc. 2018
早在相识之初,二人便已经开始了自身的艺术创作——杜尔伯格邀请博格进入了自己的创作世界,在明确的分工中展开协作。“我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自学成才的,并且都依循一种非常直接的工作方式,一种非语言的方式,因为我们都认为艺术本身胜过语言所能描述的。”从博格第一次为杜尔伯格的动画创作配乐开始,二人就对彼此的创作过程产生了超越想象的相互理解,而这些年来,这种理解不断加深。杜尔伯格亦逐渐开放自己对于视觉画面的控制,让博格参与其中,反之,她亦尝试介入音乐的创作——一如在本次展出的《仿如绳珠》中那样。
 
“这些作品似乎是在一个‘共享空间’(a mutual space)中被创作的,最终,具体谁做了什么变得不再那么清晰。”博格认为,在这样的状态下,作品不再拥有具体的所属关系,作品拥有“自身”——它作为自身的实体,作为艺术家之外的“第三者”而存在。
n m娜塔莉·杜尔伯格 & 汉斯·博格《有关仪式与刻板印象的巡游》(The Parade of Rituals and Stereotypes),2012年,彩色定格动画(静帧)© 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
伴随着这种协作关系发生变化的,或许还有关注点的悄然转变——艺术家过往一贯专注于挖掘那些带有寓言性的神秘与怪诞之象以及梦魇般的幻境,而这,皆与本次展览中唯美而富有诗意的视觉呈现以及对于悲伤情绪的探索截然不同。杜尔伯格亦曾于一次采访中表示,自己的创作的确在近些年来变得愈发柔和。
 
“我认为人类情感和经验的复杂性在不断生长,我从来不想停止生长,或许这就是催生这些作品的动力。”她提到。近期她成为了一名母亲,突然间,她亦由此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情感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情感既来自于我们自身不间断的人类经验,也是通过学习自己的内心和外部世界并受其启发而产生的。”
,娜塔莉·杜尔伯格 & 汉斯·博格《心不在焉的快乐》(Delights of an Undirected Mind),2016年,彩色定格动画(静帧)© 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
。娜塔莉·杜尔伯格 & 汉斯·博格《这是天堂》(This is Heaven),2019年,彩色定格动画(静帧)© 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
“正如娜塔莉提到的彩色电影,雕塑中蓝色所产生的对比以及更为写实的花朵,它们的确是我们对于创作观点与实践方法的发展,但反之,它们也反向催生了我们自己内在的进化。”博格认为。在不断生长的协作方式中,杜尔伯格与博格持续着为彼此的创作相互提供养分,而在外部不断翻涌而来的变化中,他们亦允许这些新的经历相互作用,并推动自己走得更远。
/!娜塔莉·杜尔伯格 & 汉斯·博格《通往冥界的最后旅途》(One Last Trip to the Underworld),2019年,彩色定格动画(静帧)© 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

而从曾经那些带有怪异与丑恶之感的黏土动画到当下冷静而忧伤的碳笔动画,这亦是艺术家对于材料的一场实验——突破那些一度为自己所设的限制,用自身的当代语言去否定那些看似更为经典的创作形式。“这的确是由我们所制作的其他一些动画开始,然后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样子。我们在看起来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严肃的东西之间游走,拥有某种风格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但遵循自身想法和期望的创作过程是很重要的。”杜尔伯格说。

@“巡游”(The Parade)展览现场,沃克艺术中心(Walker Art Center),明尼阿波利斯,2011年© 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
#“秘密花园”(The Secret Garden)展览现场,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2016年© Nathalie Djurberg & Hans Berg
无论是Prada荣宅“牛皮纸包裹的月亮”中所构建的多层次迷宫,还是2016年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秘密花园”(The Secret Garden)中那个荒诞与黑暗的潜意识舞台,不同创作之间的内在连结是毋庸置疑的——跳跃的,并非遵循某种时间线,仿佛“泥泞森林中的那条蜿蜒小径”
撰文/夏寒

 

疫情重来时回放奈良美智,感受他敏锐的生命意识和对灾难的省思

于余德耀美术馆举办的首次奈良美智在中国大陆的个展,回顾了三十年间的创作以及他于疫情期间的新作,重新感受他不仅作为一名艺术家,而是作为一个人类对于灾难的内省与思考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