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即使“星夜行舟”,也不再是沉默的旅程:2022年中国国内当代艺术机构女性艺术展的18个活跃节点

Mar 11, 2022   TANC

头图

截止至2022年3月1日,《艺术新闻》共征集到了国内47家现当代艺术机构2022年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展览计划,上述机构提供年度展览计划共149份,共计18个女性艺术展览,其中含13个女性艺术家个展,1个女性艺术家的双人联展,2个女性艺术家群展以及2个以女性为关注点的展览,占比约为14.8%;在89个艺术家个展/双个展中,包含女性艺术家的个展/双个展共计18个,占比约为20.2%。从展览的性别比例来看,上海外滩美术馆、UCCA馆群、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龙美术馆(西岸馆)、北京X美术馆和上海chi K11美术的女性相关展览呈现出更为活跃的状态。

过于简单的量化分析当然不能完全对国内当代艺术机构对女性艺术/女性艺术家的关注作出全面的定性,例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女巫来了”线上读书会和广东时代美术馆推进的关于1998年波恩女性美术馆的“半边天”展览相关的研究项目,正是在女性艺术的梳理和传播上进行的努力。

如果我们专注于艺术家,亦可通过代际线索进行观察。举办个展的国内女性艺术家分别为生于60年代末的广东籍艺术家周力(深圳坪山美术馆)、生于80年代中期胡尹萍(上海明当代美术馆、OCAT西安馆)和张如怡(北京UCCA)以及90后的张子飘(龙美术馆西岸馆)。而国外的女性艺术家则涉及生于20世纪初、离世不久的奥地利艺术家玛丽亚·拉斯尼格(Maria Lassnig,北京UCCA),越南裔50年代生人郑明河(上海外滩美术馆),生于70年代此时在国际活跃的阿根廷-以色列的影像艺术家米卡·罗滕伯格(Mika Rottenberg,X美术馆),同样生于70年代而专注抽象的美国艺术家詹妮弗·圭迪(Jennifer Guidi)(龙美术馆西岸馆),80年代出生的塞内加尔艺术家莫尼拉·阿尔·卡迪里(Monira Al Qadiri,UCCA沙丘美术馆)、巴西艺术家玛丽娜·佩雷斯·西芒(Marina PerezSimão,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英国卡罗琳·沃克(Caroline Walker,上海chi K11美术馆),以及90后西班牙摄影师可可·卡⽪坦(Coco Capitán,艺仓美术馆)。双个展的主角则分别为70年代中期出生的新加坡艺术家舒比吉·拉奥(Shubigi Rao)和90后广东籍的谭婧(上海外滩美术馆)。

中生代女性艺术家的活跃令人欣喜,但国内女性艺术家个展与国外女性艺术家个展数量仍相对较少,国内又尤以年轻女性艺术家的个展与群展更为活跃。如时代美术馆的副馆长蔡影茜所言一方面需要“支持和推动女性艺术家走出‘年轻’的陷阱”,而另一个隐性的存在——让容易被忽视的年长乃至逝去的女性艺术家回到展览与公众视野,无论从展览选择、还是女性艺术的书写与研究中仍有大片空白地带。如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五年展陈合作的特展单元“她们与抽象”所做的那样,挖掘艺术史的重要线索中才华卓然但被隐匿和埋没的女性艺术家,进而重新书写艺术史,则是更为漫长的工作。如UCCA Edge将在今年展出的年轻艺术家群展所题“星夜行舟”,即使是充满隐喻的表达,但女性艺术的发声和表达,终究不会是“沉默的旅程”。

1

可可·卡皮坦,《非时尚的时尚:再见》,2015

事事,处处,人人,时时

艺仓美术馆,上海
3月31至6月12日
上海艺仓美术馆将联合Prism COLLECTOR带来西班牙青年艺术家可可·卡⽪坦(Coco Capitán)个⼈展览《事事,处处,人人,时时》(Everything, Everywhere, Everyone, Everytime) ,带大家领略这位备受世界级品牌及媒体关注的艺坛新秀新颖多变的艺术⻛格。可可·卡⽪坦1992年出生于西班牙塞维利亚,现居英国伦敦。卡⽪坦于2014年和2016年先后获得伦敦艺术大学艺术学士学位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摄影专业的荣誉MFA。她的艺术实践跨越纯艺术和商业艺术世界,包括摄影、绘画、装置和散文,作品中带有独特的坦率和自由的气质。

2
Saloua Raouda Choucair,《分数模块》(Fractional Module),1947 – 1951年 © Saleh Barakat Gallery

 她们与抽象 

西岸美术馆,上海
4月至9月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五年展陈合作的特展单元“她们与抽象”(Elle font l’abstraction),通过近110位“女性艺术家”对抽象艺术的独特贡献,以全新角度对从19世纪抽象艺术起源到20世纪80年代这段历史进行了重新解读。主策展人克里斯蒂娜·马赛尔与负责摄影部分的助理策展人卡罗琳娜·莱万多斯卡按照时间顺序追溯这段交织着造型艺术、舞蹈、摄影、电影、装饰艺术的历程,将“女性艺术家”隐形化过程突显出来。正如标题所示,展览所呈现的女性艺术家都是现代主义及其后艺术流派的积极参与者和共同缔造者。展览展现全球视角,将拉丁美洲、中东及亚洲的现代性囊括其中,也没有忘记那些直到1970年代初才被看见的非裔美国女艺术家,以不同的声音重述历史,突破西方美学规则。此外,展览也提出了诸多问题:究竟何为抽象?为何时至今日唯独女性在抽象艺术史中被“隐形”的原因。
3

克拉拉·霍斯内德洛娃,《无题(樱花蚕蛾系列)》,2021年 ©  艺术家及Kraupa-Tuskany Zeidler画廊

女性雕塑艺术家群展 

X美术馆,北京
4月2日至6月19日
此次群展将目光聚焦到女性雕塑艺术家的实践上,将展出来自国内外四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部分艺术家会根据本次展览的空间和语境进行全新的创作呈现。展览将以“反复无常的身体(volatile bodies)”为主题,通过雕塑和装置作品讨论“身体”是如何被视为生物、物质和个人叙事的融合。展览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以澳大利亚哲学家伊丽莎白·格罗兹(Elizabeth Grosz)的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讨论现代生态学、女性主义和生物学的观点,反思女性情感和人体之间关系。展览旨在揭示基于个人主义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的脆弱性,以及人、性别、自然和身体之间的固有联系。本次展览由 X 美术馆公共项目主管饶魁桢策划。
4

胡尹萍,《小芳》,2015年-永远

 胡尹萍个展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上海
4月16日至7月10日
明当代美术馆将于2022年举办艺术家胡尹萍的个展,也是艺术家首次机构个展。胡尹萍生于四川泸州,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她的创作基于“身份”关系的转化,以及对于社会环境在历史的变迁作出的个人化、具有事件性和行动性的回应。胡尹萍最广为人知的“小芳”项目,源于2015年初她回到四川老家时,发现母亲和镇上的其他阿姨都在织一种毛线帽子,并被廉价收购。回到北京后,胡尹萍托朋友“小芳”充当一位更有“人情味”的收购者,并介绍母亲与“小芳”认识,以较高的价格收购母亲织的帽子。自此,母亲的自信不断被滋养和刺激,而由“小芳”所编织的关系网络也持续蔓延。胡尹萍在“小芳”各个阶段的创作中,都试图以诙谐、幽默的态度,揭示对于某种时代巨浪下个体境遇的烙印。而“小芳”就像是在胡的母亲所经历的那个极度匮乏的年代中,在一片贫瘠的土壤上所开出的花园,娇艳百态,朵朵奇葩。在本次展览中,也将首次集中展示自2019年起“小芳”历经的第三个阶段——安全感,这是艺术家对于不稳定的环境所作出的直接回应。
5

周力,《致挚爱的蓝 之三》,2018年

 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之“桃花源”周力个展 

坪山美术馆,深圳
4月至7月
周力的作品以综合媒介绘画和装置为主,在不局限于材料形态的同时,坚持着个人美学脉络和艺术思想的延伸。她的作品兼具欧洲的浪漫气质和中国的刚劲飘逸;在探寻当代美学疆域的同时,展现出博大的人文关怀。在她的每一件作品里,那些不经意间显现的灵动细节皆由此而来。周力现任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深圳机场及盒子美术馆艺术顾问。据艺术家本人介绍:“‘桃花源’跟我的其它几个系列一样,是一个持续研究创作的系列”。这次新作品以粉色为基本色调,与自然和内心有关,正如当代艺术的任何表达都首先通过艺术家的身体和生活与当下现实建立起不可回避的联系,它们在各自脉络中的发展又不断变化并与现实世界密不可分。
6
詹妮弗·圭迪肖像

詹妮弗·圭迪个展 

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
4月16日至7月10日
詹妮弗·圭迪(Jennifer Guidi)于197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 现在在洛杉矶生活与工作。圭迪的“沙画”混合了油彩和沙粒,塑造出色彩和质感起伏多变的表面,巧妙地游走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她的作品呼应了大自然与自然现象,往往捕捉几乎难以察觉的光景交替瞬间。作品的用色简单明亮,质感宛如浮雕。
7

UCCA“张如怡”展览图片

张如怡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4月30日至7月31日
在过去的十年中,张如怡以艺术家自身对雕塑材料语言的精准把握和纤细感知,探索了以仙人掌和都市建筑及人造空间为主的两条相互交织的线索。作品在人工制品、工业经验以及城市生活之间游走,借“现实”为“样板”,牵引出城市变迁之下,个体的感知瞬间,并将其根植于物质之内,赋予其形态之外的意义。作为张如 怡近年来最大的机构个展,此次展览将展出一系列受 UCCA 委任创作的最新作品,进一步探索与思考其有关自然物和人造物两者充满张力的二元关系网络。本次展览由 UCCA 助理策展人张南昭策划。
8
张子飘工作照

月震 

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
6月3日至7月
艺术家张子飘的个展“月震”将在2022年6月3日于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展出艺术家近期创作的近20件全新绘画作品。月震是一种于月球上频繁发生却难于察觉的小型地震类型,而月亮在各地文化语境中亦与身体、情感、美学、思想传统相连。展览以此为题,并非直接描绘月亮这一意象,而是提示艺术家对当代人复杂的深层精神状况、丰富的女性情感同绘画本体之关联这一长期创作母题的探讨:那些平静之下绝望、欲望与希望并存的心理时刻,压抑与释放共塑的张力瞬间。
9
米卡·罗滕伯格,《宇宙生成器》, 2017-2018年 © 艺术家及图片及豪瑟沃斯画廊

米卡·罗滕伯格 

X美术馆,北京
7月2日至9月25日
阿根廷-以色列艺术家米卡·罗滕伯格(Mika Rottenberg)是当今影像艺术的代表性人物。罗滕伯格的影像作品运用电影和雕塑的传统手法,关注世界各地特定的生产和商业系统,比如中国的珍珠工厂,加利西哥的边境小镇等。在她的超现实视频作品和动态装置中,米卡·罗滕伯格突出了存在于生产机制中的女性身体。经过视频编辑,罗滕伯格将看似不相干的地方和事物联系起来,创造出精心设计的、颠覆性的视觉叙事。同时,她多维度的影像往往伴随着独立的雕塑作品,用寓言故事将事实和虚构交织在一起,强调了我们当代社会的内在美和荒谬性。本次展览是米卡·罗滕伯格自疫情开始创作的全新影像作品《Remote》在中国的首映。本次展览由 X美术馆首席策展人吴冬雪策划。
图片

10

莫妮拉·阿尔·卡迪里,《潜游者》(静帧),2018年 © 艺术家

莫妮拉·阿尔·卡迪里 

UCCA 沙丘美术馆,秦皇岛
7月3日至10月9日
塞内加尔艺术家莫妮拉·阿尔·卡迪里(Monira Al Qadiri)的艺术实践是对中东地区石油文化及其未来可能性的深入探究,同时也涵盖了性别表演和悲怆美学。她通过影像、雕塑和表演等多种媒介的创作调研科威特和海湾地区的经济转型现象,及其对社会经济关系和当地生活带来的剧变。展览将通过对莫妮拉·阿尔·卡迪里此前创作的综合呈现,尝试探讨我们如何以艺术为载体与个人和宏观历史产生联系。在开采行为和工业生产全然不被看见或听见的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思考自身与自然,以及遥远的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我们又应如何理解蕴含在无意识自我毁灭之中的诗意?本次展览由UCCA策展人栾诗璇策划。
11
舒比吉·拉奥与谭婧

舒比吉·拉奥与谭婧双个展 

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
日期待定
本次展览将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建筑的不同空间内建立起舒比吉·拉奥(Shubigi Rao, 1975年生)和谭婧(Tan Jing, 1992年生)两位艺术家之间流动的对话。拉奥是一位居住在新加坡的视觉艺术家和作家,其兴趣涵盖考古学、神经科学、勘探、语言、图书馆、文化种族灭绝的历史行为、当代艺术理论和自然历史。生于1992年的谭婧,是一位现居住于广东的艺术家。她的艺术实践以雕塑和多媒体装置为主,创作时常来自于个人历史与生物学、民俗学素材研究的交织。此次展览不仅想要探讨艺术家个性在展览制作中所占据的中心地位,还试图寻找一些跟踪长期项目的新方式––它们的时间和节奏超越了一个空间、区域、历史、时间感和语言原本的即时性。与其说它是双个展,不如将这个展览看作是可以唤起联系、分歧和共鸣的场所。拉奥正在进行的长期项目“Pulp”专注于破坏书籍的历史及其对书籍和文学世界演变的影响。谭婧对气味、食物和其他易腐烂或易变质物品的物质性进行了雕塑实验,这源自于她对于广州和东南亚散居华人社群那些被遗忘历史的浓厚兴趣。
12
玛丽亚·拉斯尼格,《两种存在的方式(双自画像)》(局部),2000年 © 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

玛丽亚·拉斯尼格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8月20日至11月27日
这是奥地利艺术家玛丽亚·拉斯尼格(Maria Lassnig)于中国的首个重要个展。在70余年不 平凡的艺术生涯中,拉斯尼格执著于展现身体情绪和感觉的“身体意识”绘画,而 非描绘人体的外在形态。尽管其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于奥地利,但也有相当多间或在国外,如在巴黎和纽约等地生活的经历。从早期的抽象图形,到 20世纪70 年代的“现实主义”绘画,再到后期创造性的自画像,此次展览囊括了拉斯尼格各创作 时期的作品,以特别主题的形式对其开创性和多元的艺术人生进行系统梳理。本次展览由UCCA策展顾问彼得·逸利和阿尔贝蒂纳博物馆现当代艺术策展人安东尼雅·霍舍尔曼共同策划,维也纳阿尔贝蒂纳博物馆和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联合呈现。
13

蚰球兽竞技场:场地中心为环形池子及蚰球兽所在地,比赛双方争抢蚰球兽至赛场四角(胡尹萍文章配图)

胡尹萍个展 

OCAT西安馆,西安
9月至12月
这个项目虚构了一个历史上曾经出现或者在未来即将出现的X文明。考古学家挖掘出古生物化石、青铜器、金银器、陶器、琉璃等器物。根据对于这些物质碎片的研究推测,考古学家把X文明总结为七个版块来理解,分别是:1)化石一矿物质、2)身份 – 血缘、3)权利、4)信仰、5)货币、6)惩罚、7)日常。艺术家通过七个不同规则的展架来展示这七个版块。展架是作品重要的一部分。每个展架内置灯轨,都将是一个不同色彩的发光体。每个展架配上一段带有科幻色彩的解说文字。这些反常理的、甚至有点匪夷所思的“文明”遗迹是当下的知识系统对于未知文明的推测和想像,以此艺术家通过一种考古未来主义(archaeological futurism)的方式影射并调侃了当下人类社会的权利关系和知识体系。

少女的收藏 101 | X – Pink 101 

X美术馆,北京
9月30日至2023年1月
女性藏家在艺术机构发展的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美国惠特尼美术馆的前创始人Gertrude Vanderbilt Whitney,古根海姆家族的Peggy Guggenheim等。她们通过艺术收藏、创立艺术机构推动了当代艺术史的进程。X美术馆由企业家谢其润女士联合创立,一直以来关注女性在当代艺术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此次展览将通过梳理美术馆馆藏,聚焦女性藏家的收藏之道,为想要进入艺术收藏的年轻一代女性提供指引。14
郑明河肖像

郑明河:渐入黑暗 

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
11月5日至2023年1月29日
历经与艺术家郑明河(Trinh T. Minh-ha)长达两年的合作,上海外滩美术馆将举办“郑明河:渐入黑暗”个展并推出相关出版物。郑明河1952年生于越南,作为一名艺术家,她还有作家、理论家、作曲家、电影制作者等身份,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性别与女性研究学系及修辞学系教授。在郑明河看来,“渐入黑暗”引申出了她自己电影里提到的许多相关的实践,以此来作为一种艺术/生活方式以及一场精神之旅和感官体验。这不是一种以预先形成的知识、想法、观念、故事情节、讯息为基础的推进或研究方式,但这种方式以“未知”(并非“无知”)作为核心,从而重新在创作者和观看者面前呈现现实,就如同初见一般。可见与隐蔽的互动,或者说看见的,未见的与看不见的元素贯穿了郑明河的整个电影作品。一系列工作坊、讲座将配合放映活动,为观众走进郑明河的影像世界提供更多的切口。同时,上海外滩美术馆将通过访谈的形式,与艺术家对话,了解她最新委托创作的影片台前幕后的故事。
15
卡罗琳・沃克,《Study for Cut and Finish》,2018年

卡罗琳・沃克 

上海chi K11美术馆
11月至2023年2月
苏格兰女艺术家卡罗琳・沃克(Caroline Walker),1982年出生于邓弗姆林,现工作生活在伦敦。于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取得文学士学位,后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07-2009),主修绘画。卡罗琳·沃克的创作探索城市生活环境与女性认同之间的关系,从而在现实与虚构当中找到一席之地。为了此次的展出,艺术家标明洛杉矶与棕榈泉的几个特定地点充作场景,上演虚构的情节;这一系列以南加州风貌为灵感的绘画,反映出她一贯的主题,持续关注认同、虚构与人为 城市环境之间的张力。她的作品中清一色的女性,通常处在装饰风格而新潮的家庭中,画面中有的女性疲惫依偎着沙发,有的放松再泳池边休憩,也有的似乎正在酣眠…艺术家将她的思考做视觉化呈现,这种关系时而亲密时而疏远,既带着一丝惬意也隐约有微妙的暧昧气氛。
16

王玉钰,《弹性瀑布》(局部),2020

星夜行舟 

UCCA Edge,上海
11月12日至2023年2月1日
“星夜行舟”由UCCA策展人秋韵策划,本次展览将展示十余位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考察这些新兴艺术家的创作主题和方法,包括对日常生活中场景和材料的改造,以及对私人和公共领域之间界限的检视。同时,通过强调女权主义和酷儿的视角,参展艺术家们提出将身体作为材料和主体的新思考方式,并对超越人类经验尺度的存在充满好奇。
* 展览以开展日期排序
** 文本图片致谢各机构及艺术家
*** 本文提及展讯信息征集截止于2022年3月1日,前往参观请以各机构最新消息为准。

布鲁斯·瑙曼的录像艺术实验为什么重要?在他的首个中国美术馆个展中寻找答案

作品《正常洗手》中近一个小时的洗手行为,在疫情依旧肆虐的春天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