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穿越“真实幻境”,抵达“摩登都会”:在城市中心制造上海年轻社群的发声场

Dec 22, 2021   TANC
1张鼎,《无回响》,2020年,图片来源:chi K11美术馆

“穿越雷暴,继续向前行驶,灰色,雷暴前的灰色……”诗句与黑色块共置并被翻动,张鼎的装置作品《无回响》在展厅中间连接通道的入口和出口,另一面印着“NO ECHO”和“无回响”的镜面映射着白墙,标志着“幻境”旅程的结束,也与“每一次行驶都是虚拟的情感体验”相呼应。

2奶粉zhou,《无聊的吧》,2021年,图片来源:chi K11美术馆
3商亮,《拳击人战舰》,2021年,图片来源:chi K11美术馆

在chi K11美术馆的“真实幻境”(Mirage or Reality)展览现场,16位中国新锐艺术家的绘画、雕塑、影像、装置、多媒体等形式的作品同步展出。在展厅的“日常”“幻境”“虚拟”三个篇章外,奶粉zhou的流动酒吧装置《无聊的吧》在今年新开放的商场六层多元文化基地THE GARAGE展出;商亮的雕塑《拳击人战舰》则在大门口与一件白色的KAWS雕塑并立,与外立面的瀑布、圣诞树、人工降雪共同装点室外的节日氛围;二层的涂鸦长廊所代表的街头文化也与展览、艺术、音乐活动等相辅相成,在K11空间中构建起多面、先锋的“摩登都会”(METROPOLIS)场景。

4 5点击链接进入VR展览现场:https://www.4dkankan.com/spc.html?m=GKYo6mUElc&lang=zh&open=wx_friend

展览“真实幻境”的主题灵感来源于千禧年风靡一时的角色扮演游戏《模拟人生》:玩家在游戏中完成对性别、性格、目标等的自我设定,并可以在虚拟世界里体验和真实人生一样的情景。这款游戏在二十年来备受玩家喜爱的原因是:可以重新创造生活,又可与真实生活相互映证,换个角度思考。当自身经历被代入虚构领域,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称之为“情感现实主义”(emotional realism)——即使参与者知道人物是虚构的,情感却可以是真实的,以自己的解读加强与角色和他们的世界的认同感。

此次参展的年轻一代艺术家与作品之间也存在相似的关系:他们从“我”出发,创造新的人物形象、视觉符号、作品形态以及异想世界,在其中实现或引导观众体验和角色扮演游戏相似的情景,创造虚构与真实的交错体验。策展人姜晔告诉《艺术新闻》,她在构思时也有意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将梦境作为日常生活与游戏式的虚拟世界之间的过渡,也更直接地建立来访者与艺术家之间的联系,触发相应的思考与交流。

在展览开幕时,作为作品《游戏者》的一部分,艺术家组合山河跳!在现场为观众提供解梦服务;在展厅内,大家也能进入纯白的冥想空间、体验推币机、操作游戏机并通过AR和VR沉浸式体验作品。山河跳!告诉《艺术新闻》,在她们通过Vice开设的解梦专栏之外,“此次开幕是第一次现场与观众聊到梦,反响挺好的,我们自己也觉得很有收获。很多观众也在积极关注着自己,通过艺术、都市生活创造出某种对自我的感知。”

展览的“日常”篇基于哲学家杜威提出的“艺术即经验”,探讨日常生活及经验在艺术语境下的作用和状态。整个展厅被打造成一个纯白色的普通客厅,沙发、电视、餐桌椅、Wi-Fi、地漏、草纸等日常物件或是作品的构成,或是与展品自然相融,象征着“生活即审美”。

屏幕快照 2022-01-05 下午5.39.12张如怡,《景犹如此-1》,2021年;《脆弱的过去》,2019年,图片来源:chi K11美术馆

艺术家的创作以“有形”和“无形”分布在客厅中作为日常生活的延续。始于张如怡的两件装置作品《脆弱的过去》《景犹如此-1》,建筑材料、植物制形的混凝土雕塑、现成品的电线和地漏等交织在一起,相互并峙为个体与日常、内与外错置的景物。墙面上的《装饰物—反光之网》中对各类工业材料进行标本制作,对艺术家来说,“装饰并非独自存在而被强加于其他事物的东西,而是用于自我展现。”

8林奥劼,《艺术家的故事》,2019年,图片来源:chi K11美术馆

沙发对面的电视中播放的是林奥劼与策展人缪子衿的对谈《艺术家的故事》,讲述接受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个人化体验及其引申出对艺术史的地缘思考与独特认知;餐桌上静置的手机上是林奥劼的备忘录文本《我心目中的艺术家》,将其艺术观念植入生活场景。

9 刘任,《夕阳》,2021年,图片来源:chi K11美术馆

与桌椅一同被投射在穿衣镜中的是刘任的《夕阳》,艺术家挑选了所有和体育类题材有关的传统报纸作为主要媒介,指射传统纸媒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碎片化的时代中美丽又悲凉的角色,也意在凸显具有实体存在感的活动形式在如今虚拟化的社会生活中具增的魅力。

10杨健,《Wi-Fi-我们比过去更愚蠢吗?》,2013年,图片来源:chi K11美术馆

在Wi-Fi标志旁使用手机搜索无线网络信号,则能看到杨健的作品《Wi-Fi-我们比过去更愚蠢吗?》以数十个整齐重复的问句形式出现在屏幕上,艺术家借由这种仪式表达:Wi-Fi 看似为人们获取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实则助长了大量重复无效信息的疯狂繁衍并左右着我们的日常策略。

11邓悦君,《呓语2015》,2015年,图片来源:chi K11美术馆

从《无回响》旁跟随箭头的指引,可以看到邓悦君的感应装置《双翅目机械蝴蝶V(耳朵)》与光电机械装置《呓语2015》,呼吸的机械结构与不断变化的光影效果模拟梦境中空间与时间的流动,也标志着展览进入“幻境”篇章,像钥匙般开启互相连接的空间。

12吴珏辉,《电血袋》,2016年,图片来源:chi K11美术馆

吴珏辉的《电血袋》由四把黑色的轮椅和输血袋构成,整个展厅灯光如血液一样猩红而暗沉,“输液管”是两条手机充电线,为俨然成为人们“电子器官”的智能手机进行“输血”,来缓解电量焦虑症造成的过分依赖。

13山河跳!,《游戏者》,2021年,图片来源:chi K11美术馆

由双胞胎艺术家黄山、黄河组成的山河跳!以“问卜”作为行为测验艺术媒介的可能性,在录像装置《泛灵论》中引入自然界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各类元素创作了这个占卜系统,邀请观众倾听身边万物的声音。《游戏者》中的发亮气模雕塑中额头浮现一轮弯月的熟睡形象,与录像中关于梦境的问题共同带来隐秘的启示,同时艺术家将在展期内,根据心理学中与意象、潜意识、防御机制等相关原理和超自然内容,每天为30位观众提供解梦服务。

14王欣,《八赫兹白色冥想馆》,2021年,图片来源:chi K11美术馆

在展厅的《八赫兹白色冥想馆》里,观众可以进入艺术家王欣创造的冥想馆,在白炽灯与镜面包裹的密闭舱内,通过意识转换状态,进行心灵疗愈和内在灵性探索的体验。

15陈维,《好梦(上海)》,2019年,图片来源:chi K11美术馆

弗洛伊德表示“梦代表着人们潜意识里愿望的实现”,艺术家陈维的装置《好梦(上海)》形象来源于北京城郊被搬离的娱乐城内的推币机,外部装饰图案剥离后,裸露的不锈钢材质包裹着焕然一新的机器,不断掉落的金色硬币两面刻着不同语言的“好梦”,它制造幸运,同时也制造失败。

16麦影彤二,《美好家园:巨型玫瑰花游泳池》,2020年,图片来源:chi K11美术馆

与《模拟人生》的性别设定相似,通往“虚拟”的门帘上印有不同的性别符号,分别指向史莱姆引擎的《OVO Mixing》和麦影彤二(Mak2)的《美好家园》系列三联画。《美好家园:巨型玫瑰花游泳池》和《美好家园:太阳花游泳池》都基于艺术家在《模拟人生》中以香港为背景建立的梦幻之家场景,将模拟环境截图并一分为三后,由不同的淘宝画家在毫无指示的情况下画出来,最终呈现出无法预测、无法完美拼接的碎片。该系列不仅阐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巨大落差,也是艺术家对著作权、山寨文化和家的叙述做出的评论,也由此与展览的主题形成明确的互文。

17史莱姆引擎,《OVO Mixing》,2021年,图片来源:chi K11美术馆

此次最年轻的参展艺术家组合史莱姆引擎由李汉威、刘树臻、方阳和善良共同成立于2017年,致力于开发前所未有的作品创作、展览策划和观展形式。此次展出的装置《OVO Mixing》将航空厨房与工作台融合,连接虚拟作品与展览现场,通过游戏手柄、操作台为观众提供进入网络空间、处理虚拟信息的入口,并在展览期间不定期地更新展出内容。

18陈抱阳,《未被证伪》,2021年,图片来源:chi K11美术馆

陈抱阳的作品《未被证伪》与《抱堡™终端与泡沫》也分别通过AR与VR技术邀请观众进入一颗充气球或是通过App界面进行体验与互动,具体地展现今时今日我们被各种科技裹挟的不安感,以及通过想象力填补认知裂痕的范例:女娲补天或许是古人们面对来自虫洞中的星际战舰做出的被动幻想;远古宇航员的太空电梯被记载为参天的神树,在地球上留下的知识图谱被诵为洛龟负书……

20陈轴,《山神训鹰记》,2021年,图片来源:chi K11美术馆

最终的展厅中播放的是陈轴创作的短片《山神训鹰记》,讲述由无人机“扮演”的一只铁鹰(编号7021)飞离城市工厂,穿越大海,来到一个小岛寻找古老的山神南卡咕噜,最终被“驯服”的故事。特定背景下,两种视觉元素产生强烈的对照与冲击,艺术家利用无人机化身的“电子宠物”向我们提出了在人工和智能领域关于意识、自我和思维的诸多疑问。

如展览前言的结语所说,“你的人生将从这里重新开始……”虚拟篇展示的是我们面向未来的一种存在方式。在虚拟的世界里,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出流动的、无规则的形态、包容虚拟作品、虚拟展览以及更自由的艺术形式。

21
22THE GARAGE,图片来源:chi K11美术馆

从“幻境”与“虚拟”中回到现实,乘坐电梯来到由车库改造而成的THE GARAGE,又像进入了另一个地下世界。在白天,这里或许是快闪咖啡店、滑板、乒乓球场,晚上则成为独立音乐人、先锋设计师和当代艺术家齐聚的派对场所。奶粉zhou的作品既是当代艺术展览在多元空间中的延续,也代表着艺术与音乐、潮流、运动、地下文化的融合。艺术家程然也曾带着马丁·戈雅生意在这里举办NEW ERA F.E.S.T,他也提及这个常设的活跃空间作为新的尝试是对现状的及时回馈,也将为商场带来各种新的可能性。

23

在“真实幻境”展览中汇聚的艺术家大多出生于80、90年代,以工业、科技、多媒体、虚拟世界、梦境、潜意识等为主题创作,他们关注流行文化、社会热点、未来科技,展览中半数以上作品都是今年的新作。这些青年艺术家在本地耕耘,也在国内外受到广泛的关注与认可,这也与K11艺术基金会(KAF)的理念相吻合。此前,KAF曾与巴黎东京宫(Palais de Toyko)、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 of Arts)、伦敦ICA当代艺术学院、纽约新美术馆(New Museum)等艺术机构展开合作,其在全球的艺术策略落脚于将中国新一代艺术家推向国际,之后这些艺术家又将其海外项目重新制作返回国内。

扩散的国际网络之外,K11在中国也持续进行着地方性的耕耘,在武汉、天津、沈阳等地的K11 Select也为年轻艺术家提供驻留、展示的场地,武汉的K11 Village在艺术村的概念下,希望能为艺术创作者们开放集合的社群空间。

24
25没顶公司、aaajiao的作品在“真实、美、自由和金钱”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李振华

实际上,在被作为展览观众量大增的典型案例被反复提及的莫奈和达利的大师展之外,K11美术馆空间的开幕展览是与策展人李振华合作的年轻艺术家群展“真实、美、自由和金钱:社群媒体兴起后的艺术”(Truth, Beauty, Freedom and Money)。策展人李振华告诉《艺术新闻》,“这个展览是K11上海的开馆展,既有学术上的考虑,也有地缘和艺术家创作现实的考量。如香港的鲍蔼伦、杜琪峰,上海和杭州地区的胡介鸣、原弓、徐震、杨福东、陆扬、aaajiao、刘真辰,北京的颜磊、李星伯……都在我理解的技术演进线索和社群化线索中。”

26叶甫纳+北鸥,《展示癖:直播计划》第一期“宅之书1: 鬼畜之书“

在此之后,对本地艺术家的关注也成为了K11艺术基金会的主要线索之一,在2016年大型的群展“我们: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力量”也集合了56位活跃的青年艺术家及前辈艺术家,可谓中国新一代艺术家一次的集体展示。

除了与新一代艺术家的密切合作之外,chi K11美术馆的受众相较而言也更为都市化与年轻化。程然认为chi K11对大众文化、青年文化的融合,会比美术馆更具亲和力,也更能够让大众接触到高质量的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普及的、为未来铺垫的一种状态,它和美术馆之间的区别和存在都是非常的必要的,因为我们需要更加多元化的艺术生态,并不仅仅是依赖一个常规模式的艺术系统。”

对于K11的摩登都会企划以包容空间中的主题艺术展览、跨界音乐派对、多感官文化活动构建出的融合而开放的状态,K11的市场部总经理Jack Wu表示,从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群展、户外雕塑到车库空间的音乐、文化活动,他们希望实现多种文化圈、不同观点和视角的融合,也给艺术家、音乐人以及拥有多重身份的年轻一代提供一个没有界限、相聚相交的场所,让上海也能像其他国际都市那样,拥有更多相互联结的在地年轻社群。

27马丁·戈雅生意策划、在车库空间(THE GARAGE前身)举办的NEW ERA F.E.S.T活动海报

艺术家程然在谈到自己创办的马丁·戈雅生意时也告诉《艺术新闻》,随着越来越多的独立空间、艺术小组和团体出现,“我觉得未来的趋势会是个体的力量不再是艺术的主流,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以社群化的行动、微小的集体,去尝试改变周遭的生态,可以串联起不同的领域。”

策展人姜晔在此次展览中强调的体验、互动为“拍照打卡式”观展开放了深入理解艺术作品、创作理念的入口,也与郑志刚对于“把艺术带入人们熟悉的场域”的理念相合。Jack Wu也称,在趋于同质化的商场业态中,他们希望为顾客打造的是以好奇、惊喜和学习(curious,surprise,learn)为关键词的体验,艺术则是贯穿其中的主题。

将时针拨回2016年,chi K11美术馆在5月底联开四展,带来了张鼎从伦敦重返上海的《龙争虎斗II》、陈天灼从东京宫带回重新排演的《三十三天》、宋冬的《坐井观天》等作品,以现场表演和实验剧场相结合的形式令人忘记自己置身于美术馆空间,通过“合作”带来跨文化的现场体验并发散巨大的能量。以电影《龙争虎斗》中李小龙进入迷宫镜的最后一幕为灵感,在声光电的强烈背景下,艺术家选取全球各地的实验音乐、另类流行音乐、电子音乐先锋,两两组合,在6晚上演出了8场,在声、光、乐构筑的“派对”也拓展了“艺术”的定义。系统的“开放”,让视觉艺术与音乐实验、青年文化相融、流动,也是chi K11美术馆化合的青年文化碰撞的高光时刻。

自2013年K11购物艺术中心开放以来,创始人郑志刚主导的“博物馆零售”商业模式就作为艺术和商业融合的典型案例受到广泛关注,也成为艺术以更多样的形态融入当代城市生活的佐证。在城市中心以艺术为灵感与联结的商业空间内,展览和各类文化活动面对更年轻、更开放的群体,为多领域的创作者提供交流、融合的平台之时,也拓宽了与新的艺术观众的对话。作为上海的新兴艺术空间和民营美术馆的一种典型范式,如李振华所言,“K11的出现是艺术机制在中国的一次大的提升,更多的国际策展人的卷入,更多在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都让之后公共环境和公众中的艺术有了更紧密的联系。K11也是网红展的创造者,其拉动公众、媒体的效应,也扶植了基于本土文化土壤中,当代艺术新生代的崛起。”

采访、撰文:杨曜

《瓮中沙》:人类纪的泪点实验

泪点作为人类最不可捉摸,不可被他者甚至自身把握的身心反应,或许可以成为人类跟万物变化连接,走向更广大奇妙可能性的,意想不到的起点。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