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书》标签剪贴收集本,“徐冰的语言”展览现场
徐冰,《小企业七言集》,2015年至今
今年,《地书》继续以NFT的形式在元宇宙(Metaverse)中延伸,以其普世的可读性契合了元宇宙所拥抱的全球化与标准化理想,“普天同文”的愿望在这里成为现实。徐冰将地书中的图示语言视为元宇宙中一种全新的语言系统——“元语言”(Metawords)进行推进,并以网站、微信小程序等多种形式建立了一个以“元语言”为交流方式的MetaWords社区。在“地书输入法”的微信小程序中,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在对话框中输入的信息将被自动转译成“地书”,由此实现无语言障碍的自由交流。
“地书输入法”小程序屏幕截图
“徐冰的语言”展览现场
“徐冰的语言”展览现场
徐冰在“徐冰的语言”展览现场
徐冰说,严格意义上,自己将文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通常意义上文字作为交流语言的功能部分,另一部分则是文字的外壳。对于文字的外壳的关注,不仅仅来源于徐冰作为艺术家对非功能性内容的直觉性敏感,更是由于这层外壳所能够折射出的包含历史传统、民族性格在内的丰富意涵。如果文字作为交流工具所指示的内容与使用范围已成定数,那不如从文字的壳开始工作,在这层似乎坚不可摧的表层去做开凿、拼接、打磨、抛光,直至其表层能指包含的信息已远远超出其所指。
徐冰,《天书》,1987-1991
由此,在展览入口处陈列的徐冰自1987年开始创作、历时四年完成的《天书》得以成为回溯其创作生涯无法绕开的关键构成,也以其对中国文化观和历史感的反思,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本以古代手工雕版与传统印刷方法制作而成的120套、共计480册的精美“典籍”无一不全——册序、页码、跋文、注释、眉批……唯一缺失的,是它的内容——《天书》的全篇由徐冰自造的四千余个并无指意功能的汉字构成,这是一本无法被任何人解读的书。书籍制作过程中投入的巨大时间与精力与最终失语的内容形成巨大的反差。《天书》中的文字没有传递任何信息,但是文字本身一丝不苟的姿态却已经使信息本身变得不再重要。
徐冰,《天书》,1987-1991
“徐冰的语言”展览现场
“徐冰的语言”展览现场
徐冰,《A,B,C …》,1991
“徐冰的语言”展览现场
在徐冰的互动体验式装置《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中,观众能够通过对英文方块字描红字帖的临摹获得这种游移于两种文化之间的体验。教室的黑板上,由徐冰亲自誊写的板书一笔一画地教授着:如何通过将英文字母嵌套于中国书法的笔画顺序和章法布局,使其呈现出最“合适”的汉字形态。在这里,《英文方块字》不再是一件被圆满完成的艺术作品,而成为一套可操作、可复制的工作方法。汉字这种兼收并蓄的吞噬能力不仅体现出中国文化强大的同化作用,也显示出文字如同病毒般的传播特征,以及一种来源于版画的复制性与编辑性的方法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