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为中国摄影生态的发展接力,第七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开幕并颁出首届“影像策展人奖”

Nov 30, 2021   TANC

2021年11月26日,第七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以下简称集美·阿尔勒)在厦门开幕,这个自2015年起持续专注于摄影艺术的活动,如联合总监之一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办人荣荣所说,希望 “在今天这样一个人人都能创作‘摄影’的时代,摄影在成为人们生活一部分的同时,成为文化与文化、国家与国家之间联动、沟通最重要的媒介之一”。自创立以来,集美·阿尔勒展示了超过两百场来自中国、亚洲其他国家以及从阿尔勒摄影节中精选出的摄影作品展览,至今已吸引了三十五万人次观展,而今年则以30场展览来展现 “摄影艺术”的独特魅力。

1

2第七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展览现场

本次摄影季在展区面积共计6000平米的主展区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与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以及两个分展馆:厦门鹭潮·鼓浪屿美院、福州桂湖美术馆中共同进行,共呈现了包括4场精选自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的展览、10场聚焦华人优秀年轻摄影师的“发现奖单元”展览、3场“新加坡影汇”展览、1场“影像策展人奖”展览、1场呈现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摄影探索与发展的“中国律动”展览、3场“无界影像”展览、1场“致敬”展览、1场“藏家故事”展览、3场“在地行动”展览、1场“集美·阿尔勒图书展”、1场手机摄影作品展、1场 “最美地平线”摄影展在内的30场展览,展示了来自法国、新加坡、巴西、捷克、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等地超过110位艺术家的作品。

3

4“影像策展人奖”入围方案展展览现场

与此同时,于今年10月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与香奈儿联合发起,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和现代传播特别协办的 “影像策展人奖”也在主展场中带来五位(组)入围策展人(团队)的入围方案展。经评委会三轮的深入研讨和投票评选,蒋斐然凭策展项目“未名河”夺得2021年度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该奖项为期三年,旨在聚焦影像艺术,赋予更多年轻策展人学习与发声的机会。

5
6蒋斐然策展项目“未名河”展览现场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由时任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主席萨姆·斯道兹(Sam Stourdzé)和荣荣联合发起。创办于1970年的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是全世界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国际摄影节,于每年夏季在阿尔勒举办,而每年秋天,来自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的数场精选展览将来到厦门。今年,集美·阿尔勒带来了四场来自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的展览。由现代传播创始人邵忠和荣荣共同发起的 “阿尔勒在上海”项目也在今年于上海誌屋(ZiWU)首次呈现,由此揭开了双方未来五年合作的帷幕。
7
旨在鼓励更多的中国年轻策展人参与影像艺术的梳理与研究,助力当代优秀影像创作的推广与发声的“影像策展人奖”于今年首度设立,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与香奈儿联合发起,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和现代传播特别协办。经过评委会的审慎研讨和投票评选,蒋斐然凭借其方案“未名河”获得首届“影像策展人奖”。在奖项支持下,“未名河”将进入实施阶段,并受邀于2022年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和誌屋(上海)进行展览。
同时,蒋斐然将获得“影像策展人奖”培育计划的支持,包括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及十万元人民币现金奖励。评委团表示:“未名河”带领观众理解一种可擦写与可重塑时间的探索,当下的影像实践一方面搅动着时间之河的线性流动,同时伴随着对影像语言的拓展,探索新的展览形式。”
8图片由左至右:现代传播艺术平台总裁曹丹(本届“影像策展人奖”评委),摄影史学者、策展人何伊宁(本届“影像策展人奖”评委),法国驻沪总领事纪博伟(Benoît Guidée),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办人、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发起人荣荣(本届“影像策展人奖”评委),法国驻华大使罗梁(Laurent Bili),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艺术总监顾铮(本届“影像策展人奖”评委),“影像策展人奖”获奖者蒋斐然,《艺术新闻》主编叶滢(本届“影像策展人奖”评委),入围策展人(团队)代表:王彦之(彭嫣菡+Tracing the Elephant)和张艺川(印帅&张艺川)
顾铮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表示,“策展人在当代摄影和当代艺术的实践中,所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显著。在此基础上,通过鼓励机制使大家来了解策展工作的重要性,及策展人们各自不同的想法,一方面会提升策展人在当代艺术制度当中的地位和影响,也会在加深大家对策展人认知的过程中,进一步更全面地去了解当代摄影和艺术的生态。
首届“影像策展人奖”今年共收到53份投稿,评审团通过初评及复评两轮研讨,臻选出五组优胜入围方案,它们在集美·阿尔勒主展场的入口处以五组方案展的形式呈现,年轻的策展力量在贯通当下与未来的摄影季众多展览中率先发声。
9“未名河”展览现场,蒋斐然策展

蒋斐然的“未名河”通过三幕呈现在显影盘中的历史经典图像——布列松的《圣拉扎尔车站后景》、电影《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德萨台阶”、以及迈布里奇的“运动中的马”,试图从物理形式及理论层面开启对影像的再打捞过程,以此冲破将摄影作为历史之定型横截面的传统说法,重新思考与质疑其作为“决定性瞬间”的角色。

10“Women are Fashioning”展览现场,刘影&游伊一策展

刘影&游伊一的“Women are Fashioning”将女性长期以来在风俗习惯、社会制度与父权制社会中被塑造、被再现的角色主动化,以此松动规则,去破除仍具压迫性与裹挟性的“fashion”(时尚)概念。

11“往昔乃是异乡”展览现场,彭嫣菡+Tracing the Elephant策展

彭嫣菡+Tracing the Elephant的“往昔乃是异乡”取自历史学家David Lowenthal的同名著作“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通过呈现三组艺术作品的素材与逻辑来源而非作品本身,保留了方案展特有的悬念,通过将来自人文历史学科的考古物件与代表科学理性思考的摄影器材零件并置,引导观者通过感知与直觉重新理解“物”、“象”和“时间”的关系。

12“SMART-59”展览现场,周一辰策展

周一辰的“SMART-59”邀请十位艺术家,共同想象了一种发生在2059年,能够增强人类自我意识的病毒,以此通过一种间接、戏谑的方式思考病毒对人类身体、阶级、政治与文化权利的影响。

13“世界之时,夜之时”展览现场,印帅&张艺川策展
印帅&张艺川的“世界之时,夜之时”从美国科幻作家厄休拉·勒古恩小说《世界的词语是森林》出发,通过发生于1955年的全球摄影展览“人类大家庭”、艺术家徐坦与刘鼎的作品,以及展位中无处不在的兰花对于1979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民间摄影组织“四月影会”的隐喻,试图探索一种非二元论的世界观,以此抵制人类世思想逻辑的视角。
“总的来说,他们都比较年轻、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水准也比较整齐。而影像策展所包含的不仅限于摄影,更为综合的装置、动态影像等也涵盖其中”顾铮评价道,而集中看到这样一批方案让他感到兴奋,“大家都能够比较放开来去努力探索,更重要的是各自有一个真心关心的问题,努力通过展览的方式去呈现出来。这种高密度的展览聚集中,所能够产生的交流和碰撞其实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14

4场来自本年度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的展览依旧如约而至,为摄影季带来放眼国际的目光。它们包括阿尔勒再读单元展览“东方快车——在历史与神话之间”,发现奖单元艺术家伊拉尼特·伊卢兹(Ilanit Illouz)与玛丽·托曼诺娃(Marie Tomanova)作品展,以及由2021阿尔勒图书奖入围图书构成的摄影图书展。

15“东方快车——在历史与神话之间”展览现场

1883年,国际卧车公司(International Sleeping-Car Company)开通了世界上第一列国际豪华列车“东方快车”(Orient-Express),快车始发于巴黎,终点为君士坦丁堡——这里曾作为通往东方世界的大门,源源不断地激发着19世纪晚期艺术家和作家们的想象。在历史的推移中,“东方快车”的故事伴随侦探小说、悬疑电影的艺术塑造逐渐成为神话,其知名度最终超越了其所在的国际卧车公司,成为所有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工程壮举的故事化象征。神话和想象滋养了这列“传奇”的列车,而在本次展览中,这辆从神话中驶来的列车重新被历史照片、地图、技术图纸和广告手册还原为铁路公司的实在旅游与技术产品。当当代生活中的图像乐此不疲地创造着奇观的海洋,本次展览却采取皆然相反的路径,以图像还原了一座奇观原始的样貌。

16“东方快车——在历史与神话之间”展览现场

在发现奖单元,两位艺术家伊拉尼特·伊卢兹与玛丽·托曼诺娃的作品各自把镜头对准了完全相反的方向:伊卢兹好似探险家一般前往远方,以创新的创作模式将作品推向雕塑和视频的边界;托曼诺娃则回到家乡,创作自传体式的作品。

17伊拉尼特·伊卢兹,“瓦迪凯尔特:石色之光”展览现场

在伊拉尼特·伊卢兹的“瓦迪凯尔特:石色之光”中,艺术家从位于耶路撒冷和耶利哥之间的瓦迪凯尔特山谷地表收集盐分,将它们置于相纸上,使相纸在化石化的过程中呈现出雕塑般的质感。瓦迪凯尔特山谷的犹太沙漠紧邻死海,除去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这里也与摄影的历史紧密关联:19世纪初,采集自这里的犹太沥青是制作相片感光涂层的重要原料。

18玛丽·托曼诺娃,《穿着爸爸的毛衣(留下的一切)》,《曾经是我的世界》系列,2018-2019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玛丽·托曼诺娃的“曾经是我的世界”讲述了一个返回故土的自传故事。艺术家从纽约回到她的家乡,一座位于捷克的村庄米库洛夫(Mikulov),用镜头记录下了自己身处这片梦想中的庇护之地时,现实中强烈的方向迷失和身份丧失之感。

19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每年将关注一个亚洲国家的摄影境况,今年,集美·阿尔勒聚焦新加坡,通过深入集体回忆、个案研究与回归当下的方式,以三场展览透析新加坡的历史与现在,在展览中,新加坡与中国之间伴随移民迁徙,以及亚洲问题中相似的地理与社会背景也逐一浮现,它们共同揭示了两个国家之间相互缠绕的往昔与不得不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

20“新加坡影汇”单元展览现场
21“十字路口——透过镜头看新加坡(1870-1940)”展览现场

第一个展览“十字路口——透过镜头看新加坡(1870-1940)”包括三个内容,以1860年代至1900年代欧洲摄影师拍摄的独具异域情调的旅游明信片、1900年代至1940年代新加坡华人李氏兄弟开设的照相馆拍摄的肖像摄影、以及自1900年代起随着业余摄影的流行,来自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匿名照片,构筑起早期摄影技术在新加坡的发展普及与新加坡城市发展二者相互交织的历史。

22“留真:当代中国画名家像传”展览现场

展览“留真:当代中国画名家像传”是对祖籍厦门的新加坡艺术家蔡斯民的摄影作品“留真”系列的全面呈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蔡斯民诞生了为中国画家拍摄肖像的想法,开始着手创作“留真”系列,在1985到1988年间,蔡斯民共纪录了刘海粟、陈文希、李可染、叶浅予、吴作人、关山月等十四位艺术家晚年的生动瞬间,展览将时光回溯至老先生们的起居画室,通过日常平实的画面定格了这些在中国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家们毫不伪饰的生活状态。

23“一座岛屿的自然史”展览现场

在该单元的最后一个展览“一座岛屿的自然史”中,时间坐标被拉回现在,展览透过10位新加坡艺术家的照片、档案、 装置和影像,重新审视了新加坡这座花园城市中克制的人地关系。展览被郁郁葱葱的绿色环绕,显示着作为热带岛屿国家的新加坡与自然植被密不可分的生活环境,而在这种自然伪装下透露出的各种微妙的、不自然的细节中,才流溢出本次展览真正想要诉说的故事,一部“非自然的自然史”。

24黄淑婷,《图中有图》,2018
25赵与林,《等值-易拉罐》,2017

展厅的一面墙被茂盛的绿植墙纸包裹,这片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图景事实上来自艺术家黄淑婷的作品《图中有图》,记录下的是新加坡在城市修缮工作中用于包裹基建外墙的模拟自然图像。在艺术家赵与林的作品《等值-易拉罐》,艺术家将拍摄的一千张易拉罐的照片与价值等同于这一千个废弃易拉罐的iPhone手机壳并置,促使人们再次去思考价值的意义。

26江岫颖,《表面的伪装之下》,2014
27厦门市集美区新城市民广场

在《表面的伪装之下》中,艺术家江岫颖邀请好友佯装成一位介于艺术家与外来民工形象之间的角色(通常是这两类人在物体表面粉刷,无论是为了自我表达还是修缮工作),在墙面持续粉刷显然与原始墙体相异的颜色,以此讨论人们所惯常理解的新加坡整洁、现代化的形象背后的裂痕。这件作品也被用于集美·阿尔勒主场馆附近的新城市民广场的展览指示立牌中,平面的图像在此处转化为真人大小的雕塑,在本地宏伟、崭新的建筑衬托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28
每年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单元都会邀请5位策展人提名共计10位华人摄影师入围举办个展,并在开幕周期间评选出大奖得主,获奖者将被邀请在次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上举办个展。2021年被提名艺术家包括:刘月、周姜杉(由陈霄提名);宗宁、王苡沫(由何桂彦提名);徐冠宇、李文嘉(由李佳提名);陶辉、钟云舒(由缪子衿提名);郭国柱、邹璧宇(由曾翰提名)。
10位入围华人摄影师带来的10场展览在主场馆的末尾处,以涌动的年轻力量指示着摄影季未完待续的故事。
29郭国柱, “困在时间里的村庄”展览现场
30王苡沫,“人间剧场”展览现场

在展览“困在时间里的村庄”中,郭国柱展示了其自2012年开启的关于中国乡村流变的影像创作。在“人间狂想曲”里,出生于重庆的艺术家王苡沫通过行为影像、实验动画、灯箱装置,对伴随自己成长并于2020年关闭的重庆电厂作出了一曲飘荡在废墟之上的挽歌。当摄影最初的再现与记录功能被放大,萌发自新生力量的创作不约而同地在此显示出一种对于往昔与故土的乡愁。

31陶辉,“流动介质”展览现场
32周姜杉,“2021 PMA 朋友圈摄影大奖”展览现场

与此同时,艺术家陶辉与周姜杉则以截然相反的态度拥抱屏幕。在陶辉创作于2019年的作品《跳动的原子》中,艺术家通过自己基于短视频平台创作的影像探讨社交网络的狂热现象后,与日俱增的群体性孤独。周姜杉则在摄影季期间发起2021PMA朋友圈摄影大奖,将屏幕作为了展示当代艺术创作的生动性、参与性一面的重要媒介。

33邹璧宇,“戛然而止的生活”展览现场

图片也是青年艺术家们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要路径。在展览“戛然而止的生活”中,邹璧宇在三面不同背景的展墙上,重现了近年三起新闻事件中,作为个体的人们由此戛然而止的私人生活空间。在“悬停身境”中,徐冠宇从个体身份意识与往来于中美两国的流动性经验出发,以摄影、装置、影像在内的三个系列作品促使人们思考差异共存的可能性。在钟云舒的个人项目“隔墙有耳”展览现场,展厅被还原为茶餐厅中常见的逼仄布局,由此模拟了人们观看与交流过程中的受阻状态。刘月、李文嘉、宗宁三位艺术家则从更加观念的角度出发探索了摄影的可能性。

34徐冠宇,“悬停身境”展览现场
35钟云舒,“隔墙有耳”展览现场
36

在“无界影像”单元中,诗人北岛、画家刘小东向观众展示了自己在大众所熟知的形象外,作为摄影师的一面。这些作品大部分作为非“自觉”的随手记录而产生,却作为一种别样的语言切入了艺术家们最本能的表达。在“赵半狄的小窝”中,艺术家赵半狄用毛竹窝棚、竹叶草坪、口罩吊床搭建起临时空间,这块如同飞毯般的迷你庇护所自疫情以来先后在上海、武汉、南京落地,成为特殊时期不同身份的人们聚合、交流、告解与辩论之所。

37刘小东,“儿时的朋友都胖了”展览现场
38北岛,“重影”展览现场
39“赵半狄的小窝”展览现场

在展览“我们的时刻——人人都是创作者”中,来自普通大众的投稿手机摄影作品与马丁·帕尔(Martin Parr)、肖全等著名摄影师的手机摄影作品共同展出,直观呈现了手机作为新媒介为摄影带来的改变。

40“我们的时刻——人人都是创作者”展览现场
今年,集美·阿尔勒首度设立“纸上空间——集美阿尔勒图书展”,展览中展出的50余本通过向华人公开征集获得的手工书和出版物重新提示了在难以阻挡的电子化浪潮面前,摄影永远无法回避的物质性。在这其中的作者,既有以手账形式记录工友生活点滴的机修车间工程师,也有流连于街头巷尾,以采集民间充满诗意的日常话语为乐的学者。
41“纸上空间——集美阿尔勒图书展”展览现场

或许本届摄影季可以以“中国律动”板块的展览“重要的不是摄影”这一名称作结。该展览集结中央美术学院众多在校和毕业师生的摄影作品,以重要的不是媒介、专业、观点、展览、摄影为板块,讨论了自2000年摄影专业在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以来,摄影作为一门学科在学院的历史进程。

42
43“重要的不是摄影: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纪程”展览现场
一方面,摄影作为一门艺术语言,在学院与机构的推动下,在国内的学术系统的梳理与研究中逐渐走向系统化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变迁,在人人都是摄影师的年代,影像的技术门槛和职业边界也在迅速消弭。正如策展人蔡萌与曹庆晖在展览“重要的不是摄影”前言中所说,重要的不是摄影——恰恰是以摄影越来越重要和普及为前提,以此去不断引发后来者接力。
撰文/胡炘融、孟宪晖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与TANC提供

元宇宙誌屋新生,时空交汇“十二楼”

元宇宙誌屋Meta ZiWU在上海开馆,带来开幕首秀“杨福东:十二楼”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