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湾区快车|坪山筑起“九层塔”: 在深圳边缘嵌入一枚艺术、建筑与设计混生的巨型知识装置

Oct 03, 2021   艺术新闻

在深圳,从市中心到坪山50余公里的距离,需要1个多小时的车程或17分钟的高铁时间。而这种脉冲已然对于很多坪山美术馆的观众来说是见怪不怪。坪山美术馆自新馆转型为当代艺术定位,并由建筑师背景的刘晓都任馆长的近三年以来,便高频率输出展览,以一种“混合状态”探索适合美术馆自身的发展机制。

1坪山美术馆外观,图片来源:坪山美术馆

正在展出的“九层塔”更是在这种混合状态下催生出来的带有深圳气质的展览实践。缘起于崔灿灿发起的“策展课”连续两届在深圳的落地,其探讨的策展人身份和展览形式问题激发了刘晓都的兴趣。两人相识交流之后,一拍即合,决定要做一个与建筑和设计相关的展览。2020年10月24日,他们共同发起了艺术项目“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并伴随着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展览开幕而启动,截至今年9月,已经推出八个大幕:

2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①“团结就是力量”政纯办个展展览现场,艺术家:政纯办(洪浩、肖昱、宋冬、刘建华、冷林),空间呈现:王子耕,平面设计:刘治治
3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②“陈列与重现”李青个展展览现场,空间呈现:李涵,平面设计:梅数植
4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③“我的诗人”毛焰、韩东展览现场,空间呈现:王辉,平面设计:朱砂
5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④“天堂电影院”厉槟源个展展览现场,空间呈现:吴林寿,平面设计:何见平
6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⑤“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陈文骥x丁乙x梁铨x谭平展览现场,空间呈现:张永和,平面设计:韩家英
7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⑥“形式的狂想” 刘韡个展展览现场,空间呈现:马岩松,平面设计:广煜
8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⑦“面具与浮影”谢南星个展展览现场,空间呈现:何健翔,平面设计:马仕睿
9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⑧“情景”姜杰、彭薇、尹秀珍展览现场,空间呈现:徐甜甜,平面设计:小马哥

“团结就是力量”

(艺术家:政纯办,空间呈现:王子耕,平面设计:刘治治)

“陈列与重现”

(艺术家:李青,空间呈现:李涵,平面设计:梅数植)

“我的诗人”

(艺术家:毛焰、韩东,空间呈现:王辉,平面设计:朱砂)

“天堂电影院”

(艺术家:厉槟源,空间呈现:吴林寿,平面设计:何见平)

“相似的结果,不同的路径”

(艺术家:陈文骥、丁乙、梁铨、谭平,空间呈现:张永和,平面设计:韩家英”

“形式的狂想”

(艺术家:刘韡,空间呈现:马岩松,平面设计:广煜)

“面具与浮影”

(艺术家:谢南星,空间呈现:何健翔,平面设计:马仕睿)

“情景”

(艺术家:姜杰、彭薇、尹秀珍,空间呈现:徐甜甜,平面设计:小马哥)

逐一陈列迄今为止的八场主题,能看到很多信息:这是一个以艺术家个体和群体为研究对象,在涵盖绘画、摄影、装置、雕塑、行为、诗歌等不同艺术表达形式的基础上,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联名协作,以探讨展览形式的新应用策略。当艺术家放权、白盒子的展陈仪式祛魅之后,展览是否能呈现其他可能性?带着这些疑问,在“九层塔”即将封顶之际,我们重返美术馆现场,尝试阅读这个体量大、学科交叉的“知识装置”。

10

11“天堂电影院”展览现场,图片来源:坪山美术馆

搭上电梯,自由介入和游荡在展馆的3-4层,就像进入一场魔方游戏,抑或盗梦空间,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强烈的个人色彩特征致使观者身体的每一次转动,目睹的都是一场异样的视觉魔术。“天堂电影院”是一个温情和神圣感并置的空间,经过艺术家厉槟源推荐介绍建筑师吴林寿作为其空间搭建的合作对象,两人试图以共同的情感共鸣之处“回不去的故乡”作为出发点,用坡屋顶划分出犹如人间和天堂的不同氛围。屋顶之下,用障子纸作为饰面,观者随着影像《钟声》《自由耕种》《海鸟》等呈现艺术家身体经验的轨迹,聚落、教堂、庭院、堂屋……不断发生转喻而触动情绪变化。在屋顶之外,唯独一部《最后一封信》在消失于视平线的屋顶上放映,仿佛对厉槟源而言是在与天国的父亲对话。“1999年3月30日,远在东莞工厂打工做保安的父亲寄出了他最后一封家信;过了几天他意外去世了,这一年他36岁。记忆里,为了更好地在广东找到工作,他曾学习了粤语。2020年,我即将跨入我的36岁,我带着父亲的这封信回到了他最后生活过的地方(东莞)。我将这封信的内容拆成36段式,分别找了36位在东莞工作的保安教会我这36段粤语;最后我再将这封信用粤语完整的读了出来。”(关于《最后一封信》的创作自述,厉槟源)

12厉槟源,《自由耕种》行为录像, 图片来源:坪山美术馆
13厉槟源,《最后一封信》, 图片来源:坪山美术馆
这种内在的情感对话外延到“情景”空间,则是一场通过各种日常物件串联起艺术家不同的私密性。尹秀珍用水泥凝固的衣物,彭薇用水墨勾勒身体上的风景和楼宇、鞋中的情感生活、高塔里层层重叠的故事,姜杰构架的睡衣、镜子、苍耳、渔网。建筑师徐甜甜在深入的交流和感知之下呈现不断变化和交替的空间,“展厅里既有寄托集体记忆的‘广场’,一格格如园林般的‘曲廊’,也有隐秘而又琐碎的‘寓所’”,崔灿灿说。这是“九层塔”迄今为止的群组展览中,唯一一组女性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的组合表现。
14姜杰,《这就是戏剧》,2021,图片来源:坪山美术馆
15彭薇作品在展览空间,图片来源:坪山美术馆
16尹秀珍,《无题》,2009-2010,图片来源:坪山美术馆
和“九层塔”其它项目相比,“形式的狂想”这个展览是另类的合作方式。艺术家刘韡并没提供“完整”的作品,而是提供了其一些装置作品的材料和散落的部件,任由建筑师马岩松自行决定以何种形式展出。在特定的300平米见大的有限场域,马岩松却意在制造更为广域的异度空间,最大限度挤压出其静物姿态下内隐的张力和动感。这个极度昏暗的场域,作品与观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光线的一闭一敞形成了一个个“邂逅”的瞬间,观者由此面对的是一个可感知的“末日黄昏”。由是,两位非常“自我”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在不交流的默契下高度完成的一次“狂想”实验。
17“形式的狂想”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坪山美术馆
18“形式的狂想”局部, 图片来源:坪山美术馆

此地,“面具与浮影”所构筑的城堡空间则是另外一场空间游戏。谢南星一组模糊身份和外貌特征的肖像画,经过建筑师何健翔的解读,构筑成了一座“透明城堡”,把闲逛者式的观看体验带到现场。观者上阶梯、下阶梯,或在回廊漫步,彼此插肩而过,或通过开窗、关门产生亲密行动。在将熟悉的场景陌生化的处理中,不知下一步将去哪里,而每一步举动都能“窥见”艺术家的肖像画。

19“面具与浮影”展览现场,图片来源:坪山美术馆

20

有意思的是,在部署这八场展览的时候,展览组织者并没有刻意建构某种线索和框架,而是瓦解了策展人的“权力”,让位给了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在此时以“缺席的叙事者”身份,将所有的追问置于一个平等和弥散的向度上揭示并呈现出来。“我和刘馆讨论展览项目的时候,就想到一个问题。现今所谓跨界的展览如数家珍,很多是明星和品牌的跨界,也有不少建筑师创作艺术,艺术家做建筑的跨界实验。那究竟存不存在专业领域之间的跨界?在一贯的策展功能里面,空间搭建和平面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换句话说,这也是建筑和设计的一部分。只不过从以往来说,策展人和美术馆都身兼多职的把很多工作环节都揽在自己身上。如何在策展步骤上把每一环的专业价值最大化的显现出来?这是《九层塔》的问题指向,这种模仿会诊的展览方式,我称之为必要的恰当的跨界。”崔灿灿说。
如若我们过去讨论“强策展”和“弱策展”是站在策展人和艺术家二元对立的层面争夺谁占据“主体性”的话,“九层塔”则提出另一个维度的命题,这里要求策展人和艺术家都要“让权”,给建筑师和设计师模糊掉“甲方”的存在业态,实施更为大胆的“失控”实验。于是乎,另一批参展的建筑师王子耕、李涵、张永和、马岩松便自觉选择通过提炼合作艺术家的创作元素,作为其空间设计的主要素材,把作品融进空间里。
刘晓都说“我们就是在预谋一个要打破观众传统认知的展览。所以在项目启动的开始,个人介入的工作会重一些,也把原本就有艺术展览项目经验的建筑师放在前面,确保整个展览呈现出来状态,并力求达到眼前一亮的视觉呈现。到了中后阶段,我个人的介入是递减的。有了前面的几幕展览作为蓝本,后面合作的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自己就能找到沟通和协作的方式。失控感的存在是在基本的限定条件下的失控。同等的空间面积,一样的造价预算下,交由建筑师自主发挥,尤其是设计师,他们出来的很多平面设计就特意造成阅读障碍,试图让观者投入更多时间去寻找阅读的乐趣。”

21

“九层塔”之于深圳经验,它似乎从更广的维度为我们提供了展览的在地视角。在崔灿灿看来,“九层塔”在具有改革开放气质的深圳发生,有其地域优势和必然性。“深圳挺适合做这种技术变革的展览,这里是建筑事务所和设计师协会集群的重镇,加之新兴产业的结构优势,在工具和技术问题方面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如果在其他城市,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把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粘合起来未必能形成有效的价值回应,但恰恰是深圳的地域和文化特征能够让人大胆去尝试改变这三者的疏远关系。但回过头来说,真正成就深圳的不是我所强调的工具论,而是改革的野心,是打破边界的野心。再且,我所说的工具论不是手段,真正的工具论是要创造新‘工具’。如果说‘九层塔’是一个技术型展览,我是否认的。归根结底,‘九层塔’是以拓展展览的类型,改变策展工作的方向为目的,试图发明一种新的展览观念,让改革的步子再迈大些。”
此刻,“九层塔”不再是作品的集结和展示,更多是诸多复杂关系的交织和汇聚,或者说是一个“复合体”(complex),包括作品和档案、时间和空间、策展意识和实践、交叉学科的交流和集体协力的社群、社会政治的语境、观众的涉入参与。就像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当代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Guy Debord)所认为“空间就是一种独特的统治形式”。他所指的空间不仅是可视的三维实物空间,而是存在于城市环境中的一种社会景观组织形式。这种景观具有现实情感欺骗性,人类从中可以寻找到逃避现实的可能,也能从中获得现实中不能感受到的体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我们从“九层塔”跳脱出来,乘坐电梯返回地面,回到当初一进美术馆就呈现在眼前的“透视游戏场—— 张永和个展”现场,可以看到策展人经过这次策展试验场做出的自我回应。这是策展人崔灿灿策划的第一个建筑师个展,他表示“‘透视游戏场’区别于传统的建筑师个展,它并不展出通常的建筑模型、图纸和效果图,而是呈现建筑师张永和的另一条线索,通过空间装置,展开的透视与看的游戏。”张永和对空间透视在绘画、电影、戏剧舞台和建筑的历史及其意义的深刻见解进行的视觉转译,通过五组装置呈现,并且将观者置于展览框架的空间叙事中,释放双手和肢体,透过触摸作品、亲身体验作品,通过游玩的方式去感知人在空间的位置。

22

23“透视游戏场—— 张永和个展”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坪山美术馆

这种展览作品与公众的关系处理方式,对于位置较为偏远的坪山美术馆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实验?前不久刘晓都馆长在《艺术新闻》主办的论坛“城市公共艺术再定义”上回应说美术馆空间和公众之间、公共艺术和艺术家之间如何形成一个更特别的、更特色的良性互动也是这近三年来的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坪山美术馆在2019年的新馆开馆展“未知城市: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中,业余建筑工作室(王澍/陆文宇/陈立超)置于美术馆户外的作品《未知的花园》保留到了现在,并试图在2020年的展览“合意——中国园林中的人”上委托策展人兼艺术家沈瑞筠把这个花园改造成《自留园》,用乡土中一些不起眼但形态各异的植物,养护出一个富有岭南乡村特色的园林景观,让过去的作品重新焕发生机。这个“自留园”现今成为了当地居民停歇、嬉戏的地方,扩大了美术馆的空间功能和公共性。

24王澍/陆文宇/陈立超,《未知的花园》,2019,  图片来源:坪山美术馆
25《自留园》局部,2020,图片来源:坪山美术馆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由著名建筑师刘晓都担任馆长、著名建筑师董功主持设计的坪山美术馆,连同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担任馆长、著名建筑师王辉主持设计的坪山图书馆,OPEN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坪山大剧院,共同组成坪山文化聚落的三大主要公共空间,正不断发挥“聚集效应”。

26

在今天,艺术已可以与任何领域都具有对话和认同的能力,关键在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实现对话与认同。深圳跨越式的城市发展需求催生了当代移民浪潮,由此,杂糅着多种城市各个阶层文化诉求的新移民文化渐成深圳城市文化的显性,造成其自身长期处于一种例外的状态,这种状态不是历史遗留的产物,也不是受外来文化的侵占,而是由不同背景的文化工作者混杂而成,逐渐发生融合与质变。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催生了深圳当代艺术的地域性与开放性,包含了对文化想象的未知因素。这种未知的探索与想象,正是深圳当代艺术当下文化的实践,也是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判断。

深圳这座城市正在努力在2023 年之前完成“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的建设,尽管文化设施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是深圳集中开发的规模和特点则揭示了中国文化设施发展的一个要点:深圳仍然是中国城市实验的一个重要场所。撰文/张梓华

与蚕纠缠31年,他从天台山回到上海,带来“蚕我 我蚕”

梁绍基个展“蚕我 我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