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蜿蜒之水,如血脉串接着不同的城市意象,枕水而居的人们对自然的渴望,造就着建筑空间的性格,城市也因水的参与而生动灵活,产生着广泛的外向辐射力。人们在水间相会,在水间流动。艺术家陆扬、作家许知远、建筑师青山周平,因上海万科与第13届上海双年展合作“城市项目City Projects”而在这座城市相汇,以各自的视角讲述着自己眼中的上海、城市与水。
日常、消费
与慢生活
艺术家、作家与建筑师眼中的上海记忆
作为上海人的艺术家陆扬首先开启了对这座城市的回忆:“鲁迅公园就是我从小玩到大的一个地方,还有闸北公园啊,或者是一些上海的老城区的地方我都蛮喜欢去的,因为这是我小时候经常接触的、熟悉的环境”。他需要很多接地气的地方作为自己和这个城市连接的点,而空间的选择取决于自己的心境,即调节情绪和内心感觉的出发点:“因为我平时的工作很宅,然后我都是一个人在电脑前对接外面的各种各样的工作,就会形成一个自己非常独立的内在的时间和环境。”在他看来生活中好玩的东西好过刻意做出来的,甚至比当代艺术中的行为艺术都要有趣。
陆扬
艺术家,“DOKU数字转生”创作者
十几年前常来上海出差的许知远因近一两年写作上的探索而对这座城市有了不同的感观:“我现在对上海蕴含的历史层次感产生了很强的兴趣。我想写一本关于我想象的上海的书。曾经,这里对我而言更像一个消费型城市,酒吧、餐厅等等都比北京时髦得多,生活上的可选择性也多。这一两年发生了比较多的变化,上海对我来说有三个层次,表层是有着充满诱惑的丰富性;向下是精神上的单调性和语言上的一致性;最后在细微性的层面又会出现新的东西,但需要很长时间去探索、去理解才会接近那部分。”他也谈到自己这一代比较受困于书写,对公共空间的敏感是近两三年开始变得更显著。
许知远
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来自日本的建筑师青山周平对上海的记忆追溯至二十年前:“我大学三年级结束上四年级的时候休学了一年,一个人背包旅行,走遍亚洲、非洲、欧洲的二十五六国家,当时我生活在大阪,从那里到上海坐船大概需要五十个小时,到达黄浦江和苏州河交界往北的码头。”青山周平从日本海到黄浦江的水路,看着海的颜色历经蓝色、黑色、绿色再到黄色的变化,水域也随着河道的宽度慢慢缩小,大型建筑慢慢增多而浮现出来,直至苏州河北边的码头,“这种很慢的体验是我对上海的第一个印象,时间也慢慢过去,所以其实我每次来到上海也会想起那个时候的一个感觉。”在他看来水是连接的,上海黄浦江的水和大阪的水是连通的,他每次回老家广岛看的海也是与黄浦江连接的,与故乡的连接对他而言是具有突出意义的。
青山周平
建筑师,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交流、活力、开放
上海的多元与多样
“其实做艺术家是一个很孤独的工作,社交都非常有限,我会自己比较喜欢去游乐场、迪士尼、游戏机房等。就因为我的爱好、我的兴趣点都是像小孩子一样的,我也非常喜欢去那种地方。就是让我感觉可以在里面玩的特别开心,很无忧无虑的这种感觉。”陆扬坦言自己是玩音游长大的,他曾在日本与地下偶像团体、音乐人合作,对J-Rock、J-Pop等日本音乐,以及动漫的二次元文化非常热衷,而在上海,他会参加一些本土的地下偶像活动,也会在club中举办自己的活动。
“小学的时候背着书包跟同学一起从学校走到家里只要花十五分钟,但是我们有玩了一个小时的感觉。因为一路上可以去漫画书店,去买卡牌等玩的东西,有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可以去聊。性别、年龄都不是束缚,只是兴趣爱好、热诚的点把不同的人连接在了一起。今天也一样,看上去是死宅的一群人,其实是非常平易近人、非常有热情的,很简单的一群人的交流很开心。”谈到今天在上海的生活时,陆扬说道。
“夜晚是一个让人放松的时候,很多人都变得更加自我。观察人的感受是我最常介入一个城市的方法。”许知远说他喜欢在码头边上,想象十六铺码头昔日的模样,想象当年梁启超、内藤湖南等人如何在这里登船上来,“上海尤其是一个能充分发现个人感受的地方,郁达夫会把自己的日记在报纸上发表,其实很像现在的自拍PO朋友圈。如果说我有一个一定特别喜欢的角度,就是把此刻放在一个更长的历史的视角中来看待,它是过去到现在的绵延,而它也同样通向未来,我们只是恰好在这个横截面相遇而已。”许知远觉得黄黄的黄浦江的水撞击到海洋,其中的力量使这个城市崛起,“看见窗外的江中过了一艘船,是很打动我的,它是在移动、在行动,很快就把你的思绪带到不知道什么地方了,它给你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想象空间,这是我很爱上海的一部分。”
在他看来,一个城市的文化环境需要很多偶然因素共同构成的,“它需要金钱,我觉得arts和literature都是会紧随money而来的,它需要金钱,需要时代给予。经过二、三十年一代人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之后,大家慢慢又会去寻找自己城市的故事、自己国家的故事、自己独特的文化烙印,上海正在再度绽放出一种新的活力,这个活力是在过去三四年间特别显著出现的,它跟整个中国社会内部消费文化的转型有很大的关系。你确实看到一个新的浪潮到来。”
“这是一个走路特别有意思的城市,走路的体验特别快乐”,青山周平觉得上海是一个代表多样性的城市,咖啡馆、商店、商场、美术馆构成了可以一直体会到在探索中走路的城市空间,早上吃小笼包,中午吃意大利面,晚上可以吃寿司,城市的多样性是一直让他喜欢上海的原因:“城市是需要多样性的,时间、价值观、人、文化的多样性。我去旅行都会选择一些大城市,可以给我很多启发、灵感,很多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尺度都重叠在这样的空间里面,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建国西路是青山周平在上海最喜欢的街区之一,他也在此设计了一个咖啡馆:“我对建国西路的印象是它有一种缝隙,有一种厚度的街道空间,不像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商业的私密空间有一个很明确的界限。对我来说,这个咖啡馆其实也是我增加了一个城市的缝隙、小的角落。”在青山周平的想象中,人们走路或散步的过程中,在咖啡馆颇似公园中公共凳子上稍事休息,拿起咖啡继续行走,这一过程令咖啡馆也成为一个开放空间,可以把城市或者街区当作自己的家来生活。
赛博朋克与未来
共享的城市与家
陆扬说在他小时候并没有“魔都”这个词,也并不知道其来源是芥川龙之介。他曾邀请日本的和尚朋友来上海做展览,在南京路到人民广场的车程中,“上海这个城市非常spacy,非常的太空”的评价让陆扬颇为惊诧,但回想自己对许多建筑的印象“那个开瓶器,上面顶了一个菩萨头的房子,上面顶着飞碟的房子。反正我也不知道那些房子叫什么,我就一直是这样记住它们的,”陆扬发觉上海是有着赛博朋克的一面,“就是它市井的东西和近未来的、完全未来的东西分开的很厉害。你可以幻想一些楼顶可以有一天发射一柱光柱和宇宙连接,然后我们所有的上海人都升维了。”
至今已参加了多次上海双年展,从高中起就在参观的陆扬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参与其中,“感觉反正我是这个城市长大的,这个城市中有的文化在我上中学时也看到了,然后慢慢地成为一种奇妙的感觉。”他的作品采用digital human技术,在虚幻引擎中搭建,可以百分之百还原所有面部肌肉的微小肌肉群的运动,甚至细纹、毛孔、光的穿透感与皮肤的质感等细腻的部分。“很多东西是要放眼在未来几年去做的一些事情,比如说我还挺想把数字人和AI结合起来,想创建一个服务性机器人的版本,那样我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用在创作上面。”陆扬说。
“上海当然还是中国最时髦的地方,它与香港是两个最具有视觉感的城市,在某种意义上。”许知远的表述与陆扬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处,但他又谈及可能自己一直始终对时尚有某种下意识的排斥,因此希望上海的时尚中多一点更粗砺、更坚定的部分,“上海的时尚部分太驯服了、太光滑了,如果多一些粗砺感、加一点真实的反叛性,更热烈的东西它就会变得更不一样。”
说到上海的文学,许知远则以金宇澄的《繁花》举例,感受到了文字中潮湿的雨天“人的那种黏黏糊糊的感受不断的推进,它很有趣,是上海的另一个特性,一进来就是江南的特性。那种潮湿的、粘稠的水,有点微微的青苔,可能即将要发霉了,它构造出那种氤氲的气氛是我非常陌生的一个世界,但是觉得很神奇。”作为一个非常有冒险性的维度的上海在许知远的眼中已慢慢消失,但这座城市新的力量既有过去的外来输入的痕迹,同时又有很大的内生的活力,“它在出现一种崭新的东西,而且中国的南方也再度变得蓬勃起来。我觉得这两年上海在发生一个很大的转变,上海的新活力出现了,我也很好奇它会导向一个什么方向。”
“我觉得好的城市是有点像室内空间一样,它是家的感觉。有一位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建筑师曾说过一句让我很喜欢的话,家是小的城市,城市是大的家。”青山周平说,眼下上海随处可见的共享生活与年轻人新的生活状态密不可分,“这个城市可以提供给你很多生活的空间,咖啡馆可以变成厨房,附近的图书馆可以变成客厅,餐厅可以变成自己家中的餐厅,选择还会更多。所以对年轻人来说,有自己的小空间就可以,城市可以提供其他很多丰富的生活功能,这对我来说是特别好的一个状态,不用特别封闭在自己的生活空间里面,把城市或者街区当作自己的家生活。”
以黄浦江“水”为物理空间的线索,上海万科与本届双年展就关于城市、社区、人与流动创作的新兴讨论仍在继续,让人们串联并想象上海这座水乡城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在时空交错的水文肌理之中,让个体与城市不断产生别样的情感联结。
*本次活动信息旨在提供介绍上海双年展相关信息,各嘉宾观点意见仅供参考。
| 关于上海万科 |
万科1992年进入上海,以“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为战略定位。万科始终坚持为普通人提供好产品、好服务,通过自身努力,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各方面需求,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城市空间宛如流动的容器,链接人、城市与土地。上海万科通过地区振兴、体验新兴和文化复兴,丰富城市空间的内涵价值,创造可持续的跨界交流,探索生态、安全、交互的未来城市理想图景。
上海万科作为第13届双年展城市项目战略合作伙伴坚信艺术代表着城市文明更高的发展形态。2010至2020这十年间,万科以三场文化盛事留下耕耘足迹。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为“尊重的可能”的万科馆,传递对美好未来的祈愿,讲述人、自然和城市的互相尊重。2015年,万科参加米兰世博会打造约959平方米万科馆,其有节奏的层次和弯曲的几何图形,营造出绵延不断的流动感,寓意树根、树干和树枝的装置象征着万科对社会的承诺,推动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城市的和谐关系。2019年,世园会植物馆由万科打造,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与“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10年后,万科随着这座城市的发展愿景,以双年展城市项目的承接,站在了新的起点。
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
延伸展览
孙科别墅一层
地址:长宁区延安西路1262号上生·新所
展期:2021年4月17日至7月25日
开放时间:10:00-18:00(周一闭馆)
参观方式:扫描小程序码预约
水域人文视觉版图“超流体2.0”
新闵万科中心图书馆
地址:闵行区莘庄镇七莘路305号
展期:2021年5月29日至7月25日
开放时间:10:00-18:00(周一闭馆)
总策划 Creative Director – 曹丹 Cao Dan
制片人 Producer – 袁敏维 Vivian Yuan、陈琦 Lidia Chen
监制 Executive producer – 黄珍妮 Huang Zhenni
视频制作团队 Video Production team – 3T Studio
作者 Writer – 潘昭 Pan Zhao
编辑 Editor – 孟宪晖 Meng Xianhui
设计Design – 孙哲 Sun 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