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NFTs链上艺术|从加密出发,艺术家们在玩什么“不透明游戏”?

May 14, 2021   艺术新闻/中文版

当我们谈论加密艺术时,除了屡屡拍出的高价、市场的狂热,我们还能谈论什么?正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展出的“不透明游戏”似乎给出了另一种解答。面对我们目前身处的透明社会,人类作为存储着海量信息的主体,被360度监控,被大数据解析、管理,甚至控制,我们对此可以怎样作出对抗?

在这个监控社会中,以去中心化概念为核心的加密艺术、加密货币似乎给出了关于逃离监控方式的解答,但我们面对的困难是另一种正在形成的新形式中心化,那些储存着大量数据的数据仓库,是不是也在剥夺什么人们对于信息的自主权?

而在这个由监控、技术、信息形成的闭环中,艺术家们提供了怎样的突围思路?

在这次的“NFTs链上艺术”栏目中,《艺术新闻》邀请“不透明游戏”策展人阮琨撰文,穿透新闻热点,回归技术、思考和监控本身。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的灰盒子空间,在近期变身一个布满监控的“透明”空间,四周布满的摄像头让观众的一举一动都毫无保留地被记录,强行地让观众进入到一种被监控的状态,同时,观众需要根据展览中的提示——密码术,遗忘术和瞬移术,寻找对抗监控,逃离透明束缚的方法,这便是展览标题“不透明游戏”的由来。

0 (1)

“不透明游戏”展览现场

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之下,以信息科技、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科技的飞速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生理与心理,虚拟与现实空间的界限。监控社会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在过去的几十年的监控实践中,我们既看到了其数量上的,也有质量上的变化,更准确的说,数量差异的变化使得质量差异得以表达。面对这场无声的战役,人们的灵魂与思维机制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研究对象,监控主体通过看似毫无关联的海量信息对人们进行细化的管理,来创造新的权力客体,并运用新的控制手段达到更深层次的控制目的,使得透明性成为21世纪社会的重要特征。

0 (2)

“不透明游戏”展览现场

当算法建模难以用价值观对其进行评价时,移动通信技术、应用软件与个人信息以及个人隐私安全之间的矛盾显现,人们的隐私空间被不断压缩,变得可控。而在监控主体的行为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寻找反监控技术,保护信息安全和隐私的重要性显现。“不透明游戏”提炼了监控社会的三个特征:透明感、数据仓库和智能设备监控。

0
0 (5)

Timothy C. May,《加密无政府主义者宣言》,1992年

1992年,Timothy C. May出席了一场加密朋克的聚会,并宣读了《加密无政府主义者宣言》,宣告了密码朋克运动的开始,宣言指出“计算机技术即将为个人和群体提供以完全匿名的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能力”,“通过加密包和防篡改盒的广泛重路由,网络上的交互将是不可追踪的,这些加密包和防篡改盒实现了几乎完全保证不受任何篡改的加密协议。”在而后数年的互联网发展长河中,加密技术的简化和普及,使其成为最基础和直接的信息保护方式。

加密访问为信息的隐私安全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保障方案。其中,将数据进行端到端加密,只有相应的加密密钥和持有者才能访问数据,不能简单的通过更改软件控制流或直接从存储资源读取数据来绕过加密,即使底层存储介质完全失去控制,数据也会得到相应保护,从而让信息获得抗监控,抗审查的目的。最初在金融市场出现的加密货币也具有该项特征,脱离了监管的去中心化金融,让交易和流通更加自由与不受约束,而围绕其衍生出的加密艺术,也在不断的解读和强化这种去中心化的概念。

0 (3)

Larva Labs,《CryptoPunks》,2017年,Pixls收藏

回看现在大热的NFT,作为加密艺术的一种,因Beeple的天价拍卖而进入大众的视野。那么人们到底在收藏什么?是一长串哈希值代码!在技术层面上,这只是某些加密地址与哈希值的关联,并且该加密地址具有将该关联转移到另一个加密地址的权限,并没有值得关注的闪光点。但人们将其视为拥有,收藏和交易的数字资产,他们希望通过投资获得大量的金钱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地位,或者渴望通过超前沿的收藏来彰显自己的独特品味,亦或是只是在收集中迎合个人的满足感。NFT收藏家Pixls通过一年持续不断的观察和记录,在展览现场还原了Larva Labs的首套NFT作品Cryptopunks中最低价的3件NFT的价格变动,从最初的0.9以太坊(约321.37美元)到19.9以太坊(约48630美元)仅用了半年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人们对这种加密资产的疯狂。

0 (1)

加密资产拥有众多追随者,图片来源:Pymnts

不过,为了让这种疯狂看起来更加合理,人们围绕着“拥有”的含义构建了虚拟世界复杂的加密社交和个人叙述,例如Cryptovoxels,Decentraland等社区的出现,参考现实世界的建设机制,在虚拟的数字空间创造了一个平行的加密宇宙,在这个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人们通过虚拟货币购买土地,地块所有者可以使用世界范围内的建筑工具来创建画廊、商店或任何其他类型的建筑物,在其中展示和交易收藏的NFT作品。通过虚拟社区的连结,使人们从中获得建立在非真实,非数字之上的喜悦和归属。

0

刘嘉颖,《赤金》,2020年,这是一座建造于Cryptovoxels的区块链虚拟美术空间

所以,如果人们在没有物质基础的地方创造社会或个人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便会得到宗教和货币,这两者根本上都依赖于信仰——宗教中相信神的存在,而对于货币,人们则更相信他人会接受并用以支付。通过信仰上的共鸣,人们与虚拟世界形成各种情感联系,甚至围绕它们建立自己了的生活。

0 (3)

刘嘉颖,《赤金》,2020年

0 (4)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客座教授罗杰·克拉克(Roger Clarke)在1986年提出了数据监控(dataveillance)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们的行为或通信进行系统的监视,其中包括了对数据的监控、汇总和分类。这些数据在后台被编码压缩后储存起来,成为一个个数字仓库,数据监控和数字仓库的到来打破了人类记忆短暂性的特征,被存放于数据库中的信息只要存储条件稳定便能被永久储存。

0 (2)

周蓬岸,《绿屏应用程序》,2021年

在一定程度上,监控下的大众已经被塑造成博尔赫斯式的人物,富内斯们已经失去了遗忘的能力,他们虽然是数据的创造者,但已不再是数据的所有者,早已没有了自身数据的支配权,连删除都变得遥不可及。另一方面,随着云计算、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数据的采集和利用的效率逐步提高,监控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视觉呈现,而是数据的捕获和计算轨迹,它捕获并计算人们的行为机制,例如我们的出行数据,财务交易,个人喜好等等,渐渐的人们会发现,没有谁能比数据更了解自己,每一个个体在数据仓库中都是零散的数据主体,而这些主体会随着数据的增加不停的分裂重组,不断形成新的个体,从而给予数据仓库更丰富的分析潜力。

0 (4)

周蓬岸,《绿屏应用程序》,2021年

周蓬岸在2018年开设的网页里的电脑博物馆中收集了来自TomPDA网站的73673个账户的414750条交易记录。在展览现场用绿屏应用给观众创造了一种可视化数据的体验,并促进有关数据挖掘,透明度和隐私的关键对话。通过对这组庞大数据的分析,艺术家从中直观的分析了中文社区中各式终端自2004年开始的13年发展历程,论坛中运用的信用评价体系也是大众分类系统在国内早期电商中的运用,通过数据来评估用户作为生产者(评论、商品)和消费者(值得信赖的用户和买家)的价值,用看似无关紧要的奖励(信用级别)来掩盖潜在的社区感,从而将数据监控重新嵌入社会关系。

0 (5)

上面作品:宋婷,《在赛博世界发现马蒂斯的桃子和剪纸》,2020年;下面作品:宋婷,《生成体验》,2021年

另外,数据的价值并不只取决于数据之间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具有一定的表现性,通过对零散数据的拼凑组合,人们可以将抽象的数据重新定义到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宋婷的作品《在赛博世界发现马蒂斯的桃子和剪纸》运用对抗生成神经网络对大量的图片数据进行结构化规训,让大数据网络凭借“记忆”,复现原初人类对于“美”这一词语的感知,通过对数据库的反复训练,她在赛博世界看到了马蒂斯、蒙德里安、达利等众多人类艺术名家的风格影迹。机器大数据分析与人类记忆产生高度同源性是对人类的情感、偏好、态度等机制的回应,其穿透骨骼、血管将人们的灵魂与思想从肉体剥离,通过无意识的记忆创造出新的数据表征。

0 (6)

宋婷,《在赛博世界发现马蒂斯的桃子和剪纸》,2020年

0 (7)

随着各式智能设备的普及,部分商业平台完成了对用户私密空间的数据捕获,从肉体到行动,无一不处在于一个已经非常完备监控闭环之中,当人们日常于智能设备互动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确定智能设备的后台是否会遗留下数据,例如Amazon Echo的智能语音助手Alexa,它通过网络连接到亚马逊运营服务的云端,可以实时收集用户在家庭等个人私密空间的数据,再由亚马逊对数据进行分析整合,最终将数据转化成服务在电商平台中“回馈”用户。在美国,法律规定一个人只能合理地期望在家中,酒店房间以及其他一些地方,例如公共卫生间中获得隐私,这已将私人空间缩小到我们日常栖息地的一小部分,加之智能设备的参与,人个体的隐私空间正在逐渐被压缩,变得局限可控。而面对日益缩小的隐私空间,人们又能怎样以一种无边界的方式打破有限的透明闭环?!Mediengruppe Bitnik和aaajiao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0 (6)

比特族媒体小组和Low Jack,亚力克斯视频装置,2018年,摄影:Otto Felber

Alexa,Google Home和Siri等智能助理是智能家居系统的大脑,它们在控制智能家电的同时,将决定其运行方式的算法和规则。而智能助理由语音控制,因此可以消除计算机机械的存在,同时将功能输出给用户使用。!Mediengruppe Bitnik和法国音乐家Low Jack一起探索音乐与智能助理互动的方法,通过声音来捕捉人们因智能助理产生的焦虑和不适感。与他们用声音创造的有限空间不同,aaajiao的《深渊模拟器》创造了一个洞穴空间,用游戏的方式打开现实和虚拟空间之间的边界,作品跳出游戏只关注玩家的固定思维模式,将自然人,展览中的观看者,网络中形成的漫游者都融入作品,在虚拟与现实的相互转换中促使观众观察“另一个”自己,激发人们对看与被看的思考。

0 (7)

aaajiao,《深渊模拟器》,2020年

监控与对抗并非是在辨证斗争中共存,而是在本质上的互相纠缠,彼此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自技术伊始,人们必须应对不断发展的技术,从最初19世纪机械式斯特罗格交换机到数字电话、移动电话再到现在的数字应用程序,监控技术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日益繁复的种类促使对抗技术需不断迎合发展,反之亦然。随着商品经济开始真正推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更多的个人数据的发展,我们的行业和经济都在互联网上,我们将反复遇到如何向非专家解释复杂而微妙的技术概念的挑战。这很可能涵盖了很多方面,从互联网经济如何影响个人隐私到智能设备将如何产生大数据影响社会安全,再到负责公共安保的机构如何以符合公众期望的方式展开工作,监控与对抗将成为一个长期且普遍的话题贯穿日常。(撰文/阮琨;编辑/林佳珣)

不透明游戏

展期:2021.04.24 – 2021.06.14
场馆:北京德国文化中心·哥德学院(中国)

*若无特殊标注本文图片版权来自歌德学院(中国)

链上艺术

@ TANC、Art Review Asia

《第三代人》再次走来,何多苓与他的同代人因“草·色”相聚上海

“1984年完成的《第三代人》是我创作中比较特殊的现象,从头到尾只有这幅画里有这么多人,并且它企图去表现一个时代。”在一段自述中,何多苓如此描述这件作品。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