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辉个展“转身”现场
筹备一年之久的刘晓辉最新个展“转身”11月20日在北京798艺术中心开幕。展览所在地A07楼原先是707厂生产晶体振荡器的工厂,现在改为798艺术中心。这次展览使用了整幢大楼二至四层共三层空间、4000多平米的展厅,分为三个部分,精选了刘晓辉创作于2014年至2020年期间的十六件布面油画作品以及多件手稿与小品。作品数量虽不多,但与空间结合得很好。值得一提的是,没有翻新改造、保留了原有历史感的老厂房——裸露的柱子、水磨石的地面、斑驳的墙面,以一种恰适的方式和刘晓辉创作里的朴素精神内核呼应起来。
艺术家刘晓辉
从结构上看,这并非是一个线性的回顾展。展览三个部分所选择的作品呈现出艺术家对于绘画自身的问题在不同方向上的理解,而这也是策展人长期关注、研究刘晓辉的创作之后的工作结果。策展人贺婧在策划这个展览时,同时以写作和展览的两种方式去工作,这两条线索在策展过程中是交替进行的。贺婧认为,在A07这个体量颇大、同时又分割为几个楼层的空间策展,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刘晓辉创作的非线性时间结构与物理空间的硬性分割之间的矛盾”。如此,如何选择作品、选择在每一层放什么作品、怎么放,这些都是策展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以使得观展路线并不构成一个单方向的前进结构。策展人介绍道:展览的三个部分其实提供了三个不同的通道:其一是艺术家近年来对形状和平面的进一步领悟和处理方式;其二是强调了刘晓辉从“动作”出发的创作来源、以及从“动作”到“形象”、再到“形状”的工作路径;其三则是希望能呈现近年来的画面不断“打开”和“闭合”的动态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刘晓辉对于图像和绘画问题的不断反思。
展览现场的《无题-绿草地》
女性背影一直反复出现在刘晓辉近十年的创作之中,2015年艺术家在天线空间(上海)的个展《西西弗斯之谜》就集中呈现了这个女性背影的系列作品。展览的第三部分在A07大楼顶层,展出了2014至2018年前后的作品,一组充满动态的画面,包括六件油画作品以及同时期的创作手稿。展厅入口的《无题-走廊与光影》,与展厅最深处的《无题-绿草地》形成了反差与共鸣。虽然都是女性背影,但是刘晓辉自己说,“我其实是陷入到绘画的具体里面,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画的是背影,对于我来说,那只是形状。早期的背影,画面是封闭起来的,你看不到画面下面是什么,看不到底下的肌理与层次。现在返回去再想,其实对于我来说,承载的题材并不重要,我画的都是形状”。
刘晓辉,《无题-走廊与光影》,2015-2019
如果我们对比观看顶层展厅入口与深处的这两张作品,虽然画面上同样都是一个女性的背影,但“走廊与光影”中女性的身体更有膨胀感,这与她身处的封闭空间形成了反差,而“形状”要溢出这个人物形象的感觉也更加强烈。这张画最早创作于2015年,但直到2019年艺术家才觉得最终完成了,期间经历了不断的修改。而基本始于同时间(2014-2015年)的另一幅作品“绿草地”,女性的背影则更加流畅随形。此外,人物头部的处理也是刘晓辉创作上的一个明显变化:“绿草地”中还可以依稀看到发型,而到了“走廊与光影”,女性的头部好像两个叠加的圆形,发型与头部已融为一体。
展览现场的《无题-镜前的三角形》
展览现场的《无题-三块镜子》
与展厅一头一尾这两幅“静态”作品形成强烈对比,顶层展厅的中间呈现了刘晓辉2018年香格纳个展《两个动作》前后的代表作品。这个系列刘晓辉较多使用了明亮的颜色,比如黄色、绿色;亦是近年来画面动感较为强烈的一组作品。提到这种变化,艺术家觉得是一种“量”的变化:“我那时觉得,质量、数量、体量、重量、密度要很大,才能对画有作用(动作)”。无论是《无题-镜前的三角形》,还是《无题-三块镜子》都给人以力量感,好像在跳舞——其实是一个人在镜前穿衣。这一组作品看似狂野感性,其实刘晓辉都深思熟虑过:“每一笔、每一个形状、每一个位置,我都是极其克制和理性去画的。乍看上去画面很有动感、甚至具有攻击性,但是看久了你会觉得很安静。色彩变得明亮,其实我只是想把颜色变成一种物质的感觉——就是把纯色直接放进画面,作为一种元素(东西),看看会发生什么”。这里反映出刘晓辉创作的一个重要方法:他说自己一直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他画画从不预设,让手去带动身体,让身体思考,让画面自由生长。
刘晓辉,《无题-画面前的动作一号》,2015-2019
刘晓辉喜欢画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比如日常劳作、照镜子、擦玻璃、挥手致意等等。展览的第二部分,呈现了刘晓辉“擦”系列的代表作,颜色保持在灰色系,这个系列中,灰粉、灰紫较多。擦”系列也源自刘晓辉的一次旅行:当时在香港,一个保洁阿姨弯下腰擦拭临街店铺的橱窗玻璃,自此便有了“擦玻璃”这组作品。在这个基础上,艺术家还创作了一个人在一张画面前反复擦拭的动作和形象,而被擦的那幅画则看起来像是一面镜子。艺术家自己说,他在那段时间非常感兴趣于一个人和一张画的关系。同时,如果对比之前《两个动作》系列,会发现刘晓辉很喜欢镜像与折射,正如他所说:“我对二元对立的东西特别着迷,比如理智与情感,动与静……那种处于两个极端的东西”。此外,刘晓辉和策展人都提到了《无题-围巾与形状二号》这件表现了“头巾”的代表作品:画面上粉红色的头巾、灰色的头巾……层层叠加、包裹,集中表现了刘晓辉在绘画上最关注的问题,比如形状、结构、空间。用艺术家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画面呈现出一种向外打开的状态”。如此,从最早期形象上的具体的发式或头巾造型,再到它们渐渐融合到一起、变得难以区分,直到近期对头部的处理直接变成了一块颜色、一个图像,可以看到刘晓辉对造型理解的变化。
刘晓辉,《无题-搬石头的动作,帆,石头和海》,2018-2020
刘晓辉,《无题-石头,动作,帆和海》,2018-2020
在展览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刘晓辉近两年的最新创作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在绘画上所关注的“形状”问题更加凸显出来,而绘画的内容逐渐被消解掉。这一组作品所使用的颜色大部分是白色、黑色,最多用灰色、蓝色再去调和一下。刘晓辉觉得“现在对我来说,色彩不是最重要的,形状最重要”。虽然画面上仍是一个女性的背影,但不同的是她的头部已简化为一坨黑色或一个圆圈,人物的身体也更加趋近于几何图形,腰部的线条消失了。三角船帆和黑色方石块是新出现的元素,反复出现在这个系列中,刘晓辉幽默地说,“其实我是想变成一个石头,很硬,搬不走”。这一系列的作品,更加扁平、没有透视。无论是这个女性形象抱着石头、背靠石头、或是坐于石头之上,画面好像是三角形、方形、圆形、圆柱形的变奏,让人感受它们之间不同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空间的关系。用刘晓辉的话说:“我画画其实是一种非常理性的算式。”
刘晓辉个展“转身”现场
从早期的“背影”到“两个动作”、“擦”再到最新的“人、海、石头”,刘晓辉都是捕捉了一个“有动势的形状”,并以此为载体钻进画面之中,追求绘画的本体。他关注绘画语言本身,叙事、象征、概念不是他所探讨的方向,这让人联想到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ph Albers)。刘晓辉并不关注所描绘的是什么图像、主题,就像约瑟夫抛弃图像背后的固定程式和象征,将元素减至最简,从而激活了我们具有的感知。不同的是约瑟夫只关注画的色彩与视错觉,而刘晓辉则专注于形状与结构的变化。
刘晓辉出自学院——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一路读到研究生毕业之后留校任教——刘晓辉非常“慢”,一幅作品在画完之后可能还需要反复思考、修改,可以用五年时间去最终完成一张画。
刘晓辉个展“转身”现场
在创作上,“重复”是刘晓辉一个很大的特征,他的创作着力于在不断重复的绘画经验中寻找确切和“真实”。对他而言,绘画活动既是艺术经验的建构,同时也是生活对这种经验的消解。正是在这两者交替生成和融合的过程中,绘画的真实意义得以被确凿地显现。近年来,对近似题材的反复描绘和不断涂抹、覆盖构成了刘晓辉绘画创作的主体,其结果是图像题材的进一步模糊和绘画经验的进一步确切。在被放大了的生活瞬间和每日例行的绘画“劳作”中,刘晓辉通过对“当下经验”的反复肯定和否定,来锚定自身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正如策展人贺婧所说:“‘转身’所要呈现的是刘晓辉在当下正在经历的一个状态。艺术家这几年来对绘画的理解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很难从单一的画面结果上呈现出来,而更多是一种确切的绘画经验。因此展览所选择的作品,都是对刘晓辉的创作而言具有节点意义的。‘转身’希望能够全面、立体地呈现刘晓辉在画面中所处理的关于绘画的一些具体问题。”
刘晓辉,《无题-边界与障碍》,2015-2017
刘晓辉的“慢”以及像他这样的艺术家,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数字时代尤为珍贵,尤其这种日复一日耕耘的工作方式。这一点也非常打动策展人,贺婧说道:“我非常欣赏他工作的这种方式和强度。刘晓辉与绘画之间的关系,特别亲和。在创作上,他就像一直在围着一个圆形跑道在跑步,这条道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和目标的预设,跑步本身才是最重要的。而核心,是艺术家一直以来在他的创作中所追求的‘真实’”。
每次提到绘画,刘晓辉总是说,“我是一个喜欢工作的人,我需要动手;我喜欢重复,长时间都在做同一件事。我就是一个用手工作的人。”(采访、撰文/窦子)
刘晓辉——转身
北京798艺术区A07楼
展至2021年1月29日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