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展览现场
2020年9月底,在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减趋稳定之时,北京798艺术区重返昔日的活力,积压半年的展览席卷而来。毗邻798艺术区的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和所有美术机构一样,在权衡轻重中前行,从1月24日起暂停对社会开放,疫情后首场重要展览——“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也在此时与重新开馆一同拉开帷幕。
“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展览现场
以“绵延”为主题的这场展览,覆盖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全部展厅及公共空间。展出91位中国艺术家的95组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录像、动画等多种媒介形式。
10年前的2010年4月18日,民生现代美术馆在上海正式成立。在开馆当日,民生现代美术馆以“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展览为开馆序幕,首度回顾了1979年到2009年三十年间,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进程。
“绵延”,疫情后的起点
“绵延”分为时间\空间、生命\身体、日常生活、物质、表演、情感等六个板块。几个听起来较为“抽象”的板块,虽然各自独立,却也相互渗透、关联,呈现出当代艺术这种复杂且多样的“绵延”状态。同样是对图像的处理和再现,在当代艺术40年发展过程中,却呈现出不同的方式、态度和结果。
袁运生《泼水节-生命的赞歌》,1979年
1980年,当艺术家袁运生的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完成后,画面三个裸体少女被人用木板滑稽地遮挡住了。壁画引起争议的人体部分就此隐去。而在其1979年的手稿中,也没有出现壁画中的三个裸体少女,这是画家为了通过事先审查,刻意删除的图像。在这里,绘画图像不仅是艺术家个人的选择,也是社会政治、时代观念与大众审美综合博弈的结果。
徐累创作于1986年的《心肺正常》
1980年代以后,图像的选择也从宏观的集体叙事转为更为自由的个人化表现。徐累创作于1986年的《心肺正常》,曾参加1989年中国美术馆举行的现代艺术大展。艺术家留意到医院心肺透视报告上加盖的印戳形似蝴蝶,他将一只蝴蝶同肺部的阴影叠合在一起。蝴蝶越是美丽,肺上的病变就越是厉害,寓意“越美丽的越接近死亡”。作品运用了修辞和隐喻手法,在观念和材料上都进行了大胆激进的实验。
林科《画展-恢复的psd》,2020年
及至80,90后的艺术家,他们对图像的再利用和处理则更为频繁。林科在《画展-恢复的psd》的创作过程中,他将采用水彩制成的图像电子化,而后通过Photoshop软件,对电子图像进行图层叠加,将这些历经多重加工的图像以转曲、喷绘、数码印刷等方式呈现在各种透明材料媒介上。在这里,一幅绘画的诞生,有赖于不同的介质、光源、设备以及观赏角度,而艺术家通过作品对于这一观点加以强调。
黄永砯1987年的油画作品《1980年临摹的油画,1987年12月1日在洗衣机里搅拌了5分钟》
此外,即便一件作品,可能也涉及展览的多个维度。比如,黄永砯1987年的油画作品《1980年临摹的油画,1987年12月1日在洗衣机里搅拌了5分钟》。此时绘画的技法、表现、形式、风格,对艺术家而言,已不再重要,他真正关心,是什么将一件物品变成艺术品?艺术品也是这场行为和表演。
黄永砯的作品,关涉5分钟的时间,在这5分钟时间里的过程,以及因此形成的艺术品。时间成为艺术家创作的材料。如策展人对这一主题的阐释:时间/空间是艺术家游戏的道具,不断地被压缩、延展、变形、挪动、叠加、嵌套、涂抹和书写。
展览现场沈远作品《南国长城》,2005年
展览现场,王克平作品《沉默》,1979年
由董冰峰、鲁明军、秦思源、汪民安四人组成的策展工作团队,分别在影像艺术、展览策划、美术史研究、机构创办与运营管理、理论研究等多个领域多年耕耘,熟知艺术潮流动向。
为什么是“绵延”?
“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展览现场
“什么是‘绵延’?永恒的变动就是绵延。”汪民安如此回应关于“绵延”这一来自哲学家柏格森的哲学概念。他认为:“绵延”既要展示当代艺术的连续过程;也要展示当代艺术的变化过程;既要展示当代艺术的起源时刻,也要展示当代艺术的现在时刻;最重要的是,它要展示当代艺术的绵延和生成过程本身。
刘小东《射击》,1996年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负责人李峰表示,本次展览对策展团队理念保持尊重和开放姿态。“不再是一次固定、静止的展览,而是名单不断更替、作品不断更换,然而主脉和框架保持不变,它如同河流一般,水变河不变,长流不息。”展览本身也发展成为一场艺术实验——一个有无限变化可能的探索与尝试,一个将展览本身作为艺术作品不断生长的理念。
“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展览现场王功新(前)的作品
从策展人们鲜活敏锐的艺术感受中,从他们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很多艺术现象得到总结梳理,诸多相对客观公正观察和判断得以表达给公众。李峰强调“常设展不等于美术史”,在他看来,虽然目前有限的工作是基于国内外机构和学者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学术、藏品、研究等方面积累之上,但还不足以书写一部宏大当代艺术历史。
钟鸣,《萨特就是他自己》,1980年
“这样规模庞大的展览、研究整理等工作,只能说还是刚刚起步的进行时。如果说当代艺术有多个面向与结构,那么这个展览只能说是管中窥豹,一家之言。”李峰表示常设展的意图是长期存在,通过这一结构,可以参照性地观看当代艺术在中国的现状。从局部开始,逐步弥补中国缺少当代艺术常设展的空白,“我们把自己定位于抛砖引玉者的角色。”
1970-2020:坚守的姿态
“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展览现场
与任何试图书写或者概括当代艺术的举措一样,“绵延”也必须回答艺术界内外的问题:这样一场具有雄心的展览,是如何选择而来?试图告诉观者什么?“身在其中,我们很难做出众所公认的宏观论断,只能带着活跃今天文化的责任,通过展览、讲座、公教活动等一步一步去做自己的事情。我们对当代艺术的个体价值充满尊重,对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先锋艺术家们充满信心——无论来自于哪种文化背景或身份。”李峰这样对《艺术新闻》说,他曾参与“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1979-2009”等多个民生美术馆的重要展览,也包括本次常设展。
2010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现场,从左至右:钟鸣《萨特就是他自己》,舒群《绝对原则1号》(1984),孟禄丁、张群《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1985),图片来源:LEAP
10年前的30年当代艺术展中,80余位艺术家的近百件“里程碑式”的作品中,以油画形式居多,如陈丹青《西藏组画》、靳尚谊《青年女歌手》、罗中立《苍天》、杨飞云《十九岁》、刘小东《三峡大移民》等等。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馆展“民间的力量”中的“征集竞赛单元”展览现场
2015年,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开馆展“民间的力量”,则是一个开放性的展览。展览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扎根现实,深入民间,呈现当今中国社会的思想与情感、关切与担当的艺术作品。
“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展览现场曹斐的作品(左)《人民城寨·第二人生城市计划》
5年后的此次大展,从展览作品形式来看,“绵延”展出作品中,装置、录像、动画、行为等实验艺术的比重更大。比如,以“表演”为主题的行为艺术部分,既包括马六明等艺术家,也包括近年来比较活跃的年轻行为艺术家李明、厉槟源、李然等人。“我们将197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前卫艺术,看作是一个持续绵延的生命体:它内部有一种强烈、完全无法阻止的冲动,一直在变化,充满差异且从未中断。”理论家、策展人之一汪民安教授如此强调。
厉槟源《与夜平行》,2012年
李峰则表示,“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不仅仅是一个展览,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民生美术机构在十余年的艺术工作的沉淀与积累,以及努力坚守的姿态。他称展览是“借助民间智慧与民间力量的一次尝试”。李峰解释,借助民间的学术力量,首先体现在与四位理论家与策展人的坦诚合作。而在收藏方面,这一次的藏品也得到泰康集团和私人藏家的支持。“此外,我们本身也是一家民营的、具有独立价值判断的美术馆。”(采访、撰文/黄辉)
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如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来自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