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到上海PSA,看一个长达24年的展览

Aug 20, 2020   TANC

640 (1)’96上海(美术)双年展(第一届上海双年展)在上海美术馆(南京西路456号)展出时展馆的外立面,1996年,图片来源:周春芽供图

1996年3月18日午后3时,上海南京西路456号,“96上海(美术)双年展”(第一届上海双年展)在老上海美术馆内开幕。“该展由上海市文化局和上海美术馆联合主办,并由上海市副市长龚学平出任组委会主任。展览于1994年底确定了基础意向,经过1995年全年的广泛考察和积极筹备,最终审定了26位油画家和3位装置艺术家的参展阵容……”李旭在《96上海美术双年展在沪揭幕》文中写道。在那之后的20天里,观众走进这一“开放的空间”(“96上海(美术)双年展”主题),可以欣赏到29位艺术家共160件以油画为主的作品。

640丁乙拍摄的96上海(美术)双年展照片——开幕前的准备,1996年,图片来源:丁乙供图

640 (2)丁乙拍摄的96上海(美术)双年展新闻发布会,1996年,图片来源:丁乙供图

24年之后,在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于今年11月开幕之前,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推出“海浪——历届上海双年展文献及作品展”。历届上海双年展的图录、现场照片、相关文件、装置作品手绘稿、创作现场纪录、创作工具和材料、启迪灵感的旧书……一一呈现于PSA二层展厅起始处,可观看,可翻阅,可触摸,可研习,可比对。进入展厅,60余件历年参展作品,分布于“此在的时间”“漫游者”“风景之再现”“复调与变奏”“狂风与畏”五个章节,大多配有艺术家以第一人称撰写的展签。在第4、5展厅的连接处,细读1970至2020年的事件墙,会发现上海双年展的24年是嵌在了从欧盟成立、克隆羊多利诞生到新冠疫情、TikTok被禁的更大的时空领域。

640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海浪——历届上海双年展文献及作品展”现场,图片来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及作者

“这些来自中华艺术宫(原上海美术馆)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藏品并非按年代为序展出,因为,早期作品和晚近作品的形式也许天差地别,但其内核很可能是关联的。我们试图在各展览版块中呈现作品间内在的、本质的关系”,本次展览策展人黄彦娜接受采访时表示。如展览前言所述,“你可以把这个展览想象成一次个体机遇与历史情景之间隐晦且复杂的交集;一次沉淀在上海双年展历史主题之下的个体意识的彰显”。

上海双年展的过往一幕幕重现,观者和艺术家重新链接,生命和历史的深海里,新的浪潮翻涌而来。

//24年,时空的交错叠影

此在的时间
Dasein Time

“回到过去意味着回到某个时间轴的分岔点,去思考、去念想所有可能。但或许,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恢复过去,而是去理解自己的过去,真正的意义在于对此刻生活的重新审视,去寻找每一个决定”我于斯”的瞬间。”

640 (1)“海浪——历届上海双年展文献及作品展”现场,徐震2004年的作品《当、当、当、当》的特别定制版本,动图来源:作者拍摄

在展览文献区的一侧,一面以60倍速度运转的钟,重现了2004年原上海美术馆钟楼上徐震为第五届上海双年展“影像生存”定制的《当、当、当、当》,当年,他把这面大钟的指针设置为每分钟一百转,据说象征着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飞速发展。

640 (3)徐震,《当、当、当、当》(2004上双展览现场),2004年,装置,艺术家供图

据中华艺术宫副馆长顾建军回忆,当年市民发现这面市中心标志性的大钟飞转后,纷纷提醒美术馆及时维修。21世纪之初,当代艺术和公众之间的距离可见一斑。事实上,1998年的双年展就因为来自艺术家群体对1996年第一届双年的质疑而改变了轨迹,回到了水墨作品的范畴内。与此同时,批评家和策展人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工作,试图在“国际性”“当代性”中让艺术发出自己的声音。

2000年,东西方文明的矛盾冲突、市场游戏规则的尺度、对所谓“合法性”的探索……随着第三界双年展开幕翻涌席卷而来,而1998的记忆已然退去。

在经历和当代艺术的初相遇后,在体验过风驰电掣的速度后,昨日的困惑已逐渐消解,2020年,观众对于当代艺术的形式、观念、手段、表现、媒介、艺术语言有了更多自己的判断。徐震的这件作品或许还隐喻时间的抽象特质?时间的独立性和相对性?时间的非线性?诠释的自由度早已无限拓宽。

离开文献区,那些年,那些双年展中的作品在等待我们回溯。

2000年,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是“海上·上海”,展览被指称为“是各种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追求的艺术家展示实力与才华的场所”。回看这一件参加作品,艺术家把自己朗诵从一、二、三……到十到百、千、万开头成语的录像投射到不断吹爆的气球上。展签是艺术家回顾当年的创作状态所看到的自己:“我上大学的时候赶上‘启蒙时代’,那个时候大家普遍对存在主义的东西感兴趣……作品叫《脱口秀》也有这层含义,希望通过不那么严肃的、荒诞的、主流之外的媒介形式去重新诠释或突破传统文化的权力。”

640 (4)莱安德罗·卡茨(LEANDRO KATZ),《天空两次坍落》,摄影装置,2018年上海双年展参展作品,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藏

莱安德罗·卡茨(Leandro Katz)则在宽广的维度上摸索时间轨迹。自1978年起,艺术家长期观察月亮周期的变化。2018年上海双年展“禹步”(proregress)参展作品《天空两次坍落》是他依据多年来所积累的月相摄影拟构出的一套月相字母表。“这件摄影装置作品灵感源于玛雅人的诗篇”。卡茨指的是危地马拉马雅文明基切人的圣书《波波尔·乌》。16世纪中叶,当玛雅族人清楚地感到古老的信仰和习俗不会再被基督教征服者所容忍时,他们用基切语写下玛雅的神话和流传的迁徙路线、家谱和定居点。

2018年,距离中国改革开放不过40年,身处“禹步”展览现场,观众们已在反思“传统”“速度”“进步”“现代”“文明”等命题。

640 (5)恩里克·耶泽克(Enrique Ježik),《围地》(In Hemmed-in Ground),第12届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

主策展人夸特莫克·梅迪纳认为,这个充满动能的步态喻示了纷繁复杂时代中艺术作品的价值和给予人们的启示。选用“禹步”,这一相传为夏禹所创的神秘步法作为2018年的双年展中文标题,也暗示着尽管艺术作品传达了种种焦虑,但它们同样充盈着生生不息的创意、渴望,展现了当代艺术与文化对抗时代复杂性的方式,勾勒出我们将感性转换为全新生活的愿景与努力。

令人印象至深的“对话”尤在耳边。

漫游者
The Wanderer

“……这里是你的故乡,也是你的异乡,是你生命情感的温度所在,也是你竭力与这个时代的荒谬万象保持疏离的结界。但终有一天,它们成为了你的故事,你的叙述,你的回忆……”

640 (6)严培明,《自画像2》,布面油画,2000年上海双年展参展作品,中华艺术宫藏

1999年,严培明在伦敦看了“伦勃朗自画像”展览受到启发,回到法国后,完成了《自画像2》。在回访这件作品时,严培明写道:“这件《自画像2》其实来自一组作品,包含三幅自画像和我父亲的一幅肖像,展出时这幅紧闭双眼的画置于另两幅睁眼的中间。作为另一个世界的归来者的内心经验,藉由2000年上海双年展,我不仅把我的全新作品从创作之地带回到家乡,献给亲人,献给家乡,而且把我的父亲一起带回上海。展览那年,我父亲还健在。”

此幅作品标示为“中华艺术宫藏”。从其前身“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到“中华艺术宫”,可以说,在2010年世博会之后,上海的这一场馆完成了古代——近现代——当代艺术的建构。

640 (7)周春芽,《躺着的黑根》,布面油画,1996年上海美术双年展参展作品,中华艺术宫藏,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1982年,26岁的周春芽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分配到成都画院工作,认识了画家岑学恭。39岁那一年,他在这位前辈那里遇到了一条黑色牧羊犬,再后来他抱回了它的一只小狗崽——“黑根”,“绿狗”系列的模特也是黑根。

640 (8)96上海(美术)双年展首日封:周春芽,信与信封,85品,盖有邮戳,18×11cm,图片来源:周春芽供图

“96上海(美术)双年展”首日封上就有黑根的形象。上世纪90年代的青年艺术家们为了寻找自己的形式和灵魂,经过了怎样漫长的思考和实验?其情绪和力量至今仍能感动我们。

640毛焰,《青年郭力》,布面油画,1996年上海美术双年展参展作品,中华艺术宫藏

1994和1995年对艺术家毛焰来说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他的作品都是大尺寸的全身站立的人物肖像。同样出现在第一届上海(美术)双年展中的《青年郭力》是毛焰在新绘画语言的尝试,“……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全面呈现,艺术家们纷纷转向观念艺术,绘画突然变成了一种滞后的艺术门类,我并不想走波普或艳俗的路线,觉得绘画没什么可画的了,颇感困惑、厌倦……”毛焰在这幅作品的展签中写道。

风景之再现
Reappearance of Landscape
“生活时刻改变着我们对风景的定义。”

640 (9)刘韡,《都市风景》,1999年,摄影,数位喷绘

《山水——纪念黄宾虹》是由2520根霓虹灯管组成“风景”。高5米,边长13.6米的装置,通过古琴音乐的音频控制霓虹灯管的运行,音符长度在2到3秒之间,其间留有7到8秒的空白,因此每10秒亮一根霓虹灯,运行总时间为7小时。“在作品中,山水因光而生,光由时间而定,音乐为山水而起,与光相谐”,申凡对这件立体扇形霓虹声光装置的描述,同样适用于从古至今的湖光山色。

21世纪,中国经典的“文人画”还必须延续宋元明清的模式吗?其精英文化的核心、笔墨神韵,究竟是桎梏还是基因?曾经的喧嚣和争执从未风平浪静,而作品就在展厅的一角表示着自我的立场。

复调与变奏
Polyphony and Variation

“海洋和陆地颠倒,文字和语言重组,在历史的记忆中,你进入到某个偏离秩序又似成事实的幻象。一阵狂风后,世界显出它的模样。”

640 (10)谷文达,《遗失的王朝》e系列之拾伍,破墨书画,1998年上海双年展参展作品,中华艺术宫藏,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谷文达的“遗失的王朝”系列作品以艺术家自创的伪篆书为主体。这一实验想法来自艺术家的一个体会:若非经专业训练,篆书这一汉字的初始模样对当代观众而言难以辨认。“……如果我们将不能识辨的真篆字与伪造的篆字作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来理解,那么历史和文化,我们竟能辨认真伪吗?因此它是一个迷宫,也是一个启示录……”在回顾这件创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作品时,谷文达对文字在了解客观宇宙和还原文明史中的作用提出了疑问。历史至少是一曲复调。

640 (11)方力钧,《1999.5.1》,木刻版画,2000年上海双年展参展作品,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方力钧回顾上世纪九十年代,令他印象较深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受到各方面的怀疑。”一方面,传统阅读方式的习惯需要时间调整,另一方面,太多当代艺术家对传统的公开藐视和强调反叛加剧了这种紧张感。我们从传统中诞生和成长,为什么不能继承传统的滋养来创造呢?我希望能有反应传统与当代之间客观关系的另一种方式,”他写道。千禧年前的最后一个5月,方力钧用木刻版画的方式表现了他标志性的光头人物形象。

640 (12)640 (13)张羽,《灵光54号:漂浮的残圆》,纸本水墨,1998年上海(美术)双年展参展作品,中华艺术宫藏,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张羽则尝试将传统的水墨带离原有的认知系统,发现”水墨极为丰富的表情及媒介的不可替代性”,让它转换为当代的艺术家创作艺术的方式。1990年代初开始的“灵光”系列,通过蘸水的毛笔反复在宣纸上皴、擦、喷形成图像。张羽回忆:“我通过创作非具象的图式生成了张氏乱皴法,以此拒绝来自艺术史方面的文人书写笔墨规划与抽象语言形式。”

狂风与畏
Gale and Angst

“当时,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这或许就是历史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640 (14) 640 (15)Raqs媒体小组,《共产微言片段》,灯箱装置,2010年上海双年展参展作品,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2016年担任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的Raqs媒体小组,参加2010年上海双年展时带来了《共产微言片段》(Fragments from a Communist Latento)。观众跟随每块灯箱上指向各异的箭头,阅读与“宣言”相对的“微言”。“当箭头的指向不是唯一,曲折的路线就变成了一种安全的选择,”Raqs媒体小组撰写的作品展签以此开头。

640 (16)夏阳,《农民工》,雕塑,2010年上海双年展参展作品,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夏阳的雕塑《农民工》也曾在2010年的上海双年展中展出。1949年离开大陆,2002年再次来到上海时,夏阳对到处都在盖房子的城市景观和农民工们印象深刻,于是做了这件表现夫妻共同劳动,推着一车砖的雕塑。他回忆到:“很久以前我就想做一些雕刻,但是没有合适的材料。石头不行,泥塑也不行,后来发现把金属片用剪刀剪开,我这种用线条表现的雕刻正好用上。”

640 (17)陈劭雄,《花样反恐》,双频录像,2002年上海双年展参展作品

展厅内,《农民工》前方正是一组影像作品,浦江泛波,金融中心傲然屹立……唯有走近,才会发现那一组作品是一段解构大都会神话的叙述。艺术家陈劭雄的影像作品《花样反恐》创作于911之后,上海地标建筑在其中仿佛是智慧生物,通过变形闪躲过撞击的飞机。“《花样反恐》是我所谓的反恐方案,高楼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逃避飞机的撞击,同时不损害飞机,因为机上有无辜的乘客,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完美的防恐反恐方案。”陈劭雄曾说。2016年6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曾举办陈劭雄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回顾展”万事俱备”,策展人侯瀚如认为《花样反恐》代表了陈劭雄及其同代艺术家“从关心中国的问题,到关心全世界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到,中国的现实已经没有办法与世界的现实分开了”。

1999年,即将到来的千禧年让人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互联网的普及和逐渐加速的全球化已开始”抹平”世界。那一年,张培力写了一封公开信,通过一位欧洲的朋友的网站发布,希望世界各地的朋友帮他记录1999年12月31日当地时间晚上7点钟本国最重要的电视台的新闻。张培力称,2000年展出时,他特意将来自关系不友好甚至敌对的国家的录像摆放在一起,“27国新闻的声音同事播放出来是一种嘈杂的混响,凸显了其中的矛盾关系”。

640 (1)2006年上海双年展丁乙设计的“时空邮局”装置现场,图片来源:香格纳画廊

640 (18)“海浪——历届上海双年展文献及作品展”现场,2006年上海双年展丁乙设计的“时空邮局”装置,图片来自作者

2006年上海双年展的“时空邮局”项目,试图建立时空的联结。互动装置作品布满了艺术家丁乙绘画要素“十”字符号,并将邮局传递信件的地理概念延伸为时空概念,观众可以在现场通过“时空邮局”向未来寄发信件,同时也可以作为“未来人”检索、查阅他人寄发的信件。

在“海浪”的开幕仪式上,艺术家丁乙、张培力等笑容可掬,现身展厅内,站在这一个时空,接收另一个时空的讯息,艺术家们作何感想?

弗吉尼亚·伍尔夫说:“我们起身投入那狂暴无情的大海的浪潮。”

640 (19)“海浪——历届上海双年展文献及作品展”开幕现场

 //24年,跨越世纪的回答

从“不具备条件的开始”到“游戏规则的设置”

在第一届上海双年展的展言中,原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双年展创办人方增先写下了对中国第一个艺术双年展的期许:“中国应该拥有自己的国际级的美术展览,为实现真正意义的双向选择和平等交流,这是艺术的高尚理想,也是历史的必经之路。”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典藏部主管项苙萍回顾这一起点时说:“当时条件很差,完全不具备做当代展的条件。在美术馆系统中,油画创作还处在怎么样走出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以及怎么样走出传统水墨,概念化、程式化套路。”不满足于只有绘画和雕塑,希望拥抱新的观念和表达方式的方增先及团队就这样启动了第一届上海双年展。

640 (20)丁乙拍摄的96上海(美术)双年展学术讲座现场,1996年,图片来源:丁乙供图

经过八届的探索和发展,2012年,全新的主场为双年展带来了进阶的契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在2012年10月1日向公众开放。这一座原来的南市发电厂、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成为了至今中国唯一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继上海美术馆之后,它成为了上海双年展的主场馆。开馆之际,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隆重登场——“重新发电”。

紧接而来的是上海双年展结构性的转变。2014年,主策展人制度建立,从原来尽量平衡中外策展人,并组成团队策展的方式,转变为优选策展方案——选择的基础是策展人提出的方案和中国当下情况的紧迫性以及他对艺术的敏锐性。“我们赋予主策展人在学术上非常大的权力。希望他们把策划双年展,当成自己真正的舞台,能够比较尽兴地来阐述自己的理念。博物馆配合提供行政、服务以及寻找中国艺术家等方面的支持,但最终的决定还是在策展人手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表示。在发展过程中上海双年展一直强调独立性,但龚彦仍希望上海双年展可以通过游戏规则的设置,更多地去行政化,让策展人和每个艺术家发挥地更好。

640 (21)Raqs 媒体小组,第11届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常驻印度新德里

而此前,上海双年展在2013年成立了由11位成员组成的,新的学术委员会,聚焦于当代艺术、当代思想、建筑以及策展。他们中有国际美术馆的馆长、策展人、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等,三年为一届,每一届设有一位轮值主席,成员最多连任两届。双年展的主策展人由学术委员会遴选,而主策展人深化方案遇到困难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团队及时提供支撑。

上海双年展也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了独特的挑战和机会。龚彦表示:“上海双年面向的是国际策展人,他们有着宽广的视野、对时局的观测、对艺术动态的敏感,对国际艺术家资源的掌握,是超过博物馆自身能量的。”与主策展人,以及与全球各地博物馆和艺术机构的合作与沟通,也是学习国际规范,例如艺术家费用,策展人费用等的契机。在越来越紧密的国际合作中,龚彦也希望通过上海双年展,“中国的艺术家、思想者们让世界看到,形成交锋。”

640 (22)2016年第11届上海双年展“51人”项目,面向全社会征集7名棋手,组成“51人”队前往上海最强公园围棋角——和平公园围棋角参加团体友谊赛,摄影:徐杰,图片来源:定海桥互助社

上海双年展无疑上海艺术生态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典藏部主管项苙萍表示,二十四年来,历届上海双年展为当代艺术培养了观众,通过与不同机构和公共空间的合作开拓了城市中的展览空间,同时培育了艺术赞助的意识,这为当代艺术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和生态。今天,人们已习惯于在都市的商场、私人美术馆,公共空间、公共机构邂逅当代艺术作品,而根植于上海的私人画廊、私人美术馆、艺博会为城市生色,这一切的飞速发展和上海双年展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未来:迂回的进步和开放

双年展、研究、文献、收藏

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水体”即将在2020年11月10日如期开幕。龚彦表示:“这个主题是新冠疫情发生之前就确立的,而疫情中的焦虑、困顿和思考赋予主题以更多的意蕴和隐喻。”此届跨度八个月的双年展,将是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展览的前五个月集中在线上项目,明年四月份开始将会有线下的展览。

640 (23)第13届上海双年展主题图

而研究、文献、收藏和馆藏展厅将成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近未来的几个关键词。2020年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在五楼(约3000多平米)完成藏品展厅的建设。从“零馆藏”起步,在举办展览的过程中,从收藏展览的文献开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展览史与馆藏,如今馆藏作品即将在拥有永久展示的空间。收藏物质资料的同时,声音等非物质性记录也进入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收藏。“唯有这样,研究才有基础,才能延续。而面向公众艺术教育才能避免同质化,拥有自己的个性和深度”,龚彦表示。

640 (24)2019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首个馆藏作品展“客人的到来”现场

基于此的研究工作也将开启新的局面。2019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的文献小组,得到国际专业文献机构的支持,梳理开馆至今的文献记录。而2017年完成的文献库和图书馆的规划,将于筹集资金后,在馆内三楼建设成1000多平方米,向公众开放的区域,供公众申请、借阅、研究学习。

640 (25)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图片来源:新浪

“每个时代都会遇到不同的困境、禁忌,经历不同的风浪,所谓进步和开放总是迂回的,我们要跟随时代应变和生存,生发自己的智慧。而这也一直是艺术家、博物馆在思考的问题。复杂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才是有意思的”,龚彦说。(采访/撰文邱慧蕾,童亚琦)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来自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海浪—历届上海双年展文献及作品展
Shanghai Waves: Historical Archives and Works of Shanghai Biennale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展至11月15日

 

有水、有亭、有诗、有画的木构桃花源,传统与当代在此相遇

今年夏天,K11 Craft & Guild Foundation、建造学社及新世界中国联合主办、策展人李翔宁策划的K11建筑艺术节“木构复兴”展览,结合以“木”为主题的当代设计与艺术作品,展示出一种传统生活方式的新陈代谢的潜能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