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球上的每一笔交易
都是由保人、国家或贸易协定
这样的监督者来进行担保的。
它们提供了一个框架,
我们可以在其中安全地交易和分享信息。
然而,区块链不需要第三方的监督。
在其代码中,
验证是自动化的。
它保证了所有交易在其结构中
可以真实地显现出来。
在自由主义梦中
那一完美的市场有一种真正的美——
一个完美的信息系统,
反映了个体交流之间的真实数据,
绘制出人类关系复杂性的全球地图。
自上而下的规划,
即使它的本意是好的,
在多个体的相互作用下,
它只会扭曲一个系统的组成。
因为集中规划
永远无法把握全面而复杂的现实。
它不可避免地
曲解和腐蚀了事实。
但区块链即是事实,
它是一个系统,
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参与到
真实的、广阔的、奇妙的、不断变化的
人类互动中去,
它只由我们自己管理,
由属于所有人的代码来实现,
它反映了所有。
循着纪录片、广告片中惯用的旁白声音,当观众走入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的“加密_流形(crypto_manifold)”展览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新西兰艺术家西蒙·丹尼2016年的作品《什么是区块链?》,在这个三分钟的短片里,艺术家试图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告诉大家什么是区块链,它能解决什么问题,相较于现在中心化的网络,其优势在哪里。而对这个概念的兴趣可以追溯到2008年,自华尔街而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令大众不得不重新思考与银行和机构之间的信任关系应如何建立,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创造的比特币正是作为一种非国家加密货币在此之后被发明出来。“我们中的一些人不信任民族国家和中央银行能让我们的全球体系运转起来。”他说: “这是我们的开始,比特币的诞生。”
“他故意选择了一个广告商语言的合作者,背后也包含着淡淡的质疑,广告常常以诚恳、令人信任的语气带来可以解决问题的幻觉,但是多大程度上它真的能够履行许诺呢?”策展人毕昕对《艺术新闻》说。
西蒙·丹尼:《什么是区块链?》,2016,展览现场。摄影:钟晗©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在2019年筹备“加密_流形(crypto_manifold)”展览时,策展团队并未预料到新冠疫情的到来,就当下的状况而言,我们所使用的信息的互联网已经发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数据黑匣子、信任机制的崩塌、网上虚假信息猖獗等,“因此,我们畅想有没有一种新的技术可以带来新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会很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这种期待。所有新的技术或解决方案背后都有一些我们可能需要再去冷静探索的东西,我们要对乌托邦的许诺保持一定的距离,看到技术本身。”毕昕说。
“加密_流形”展览现场
疫情让很多问题更加明显,人类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要依赖网络及其技术,优势在不断被放大的同时,劣势也同样明显。毕昕觉得在这个时间点再去讨论相关话题更有意义。“加密_流形”所呈现的作品只有9组,却呈现了!比特族媒体小组、陈抱阳、西蒙·丹尼、格雷森·厄尔、萨拉·福莱、玛瑞亚·博兹诺夫斯卡·琼斯、保罗·库灵&马克斯·汉普郡&保罗·塞德勒、马蒂亚·塔拉西维奇、莉娜·泽奥多洛&罗伯·迈尔斯等中外艺术家对于区块链技术全景化(panoptic)应用的多维度探索与感性思考,将分布式自治组织(DAO,decentralised autonomous organisation)、加密数字货币与通证、智能合约、加密算法等技术议题放置于文化、社会语境中讨论。
泡沫、价值,
人类与现实的去中心化交集
陈抱阳:《抱堡™系列》,2018,展览现场。摄影:钟晗
经过对区块链技术的简单了解,展厅的第一部分以较为直观感性的方式呈现了艺术家的多种想象。陈抱阳的《抱堡™系列》呼应着西蒙·丹尼的作品,八块屏幕上是一个被修改过的实时的加密币交易平台,绿色美金图案、暗示经济泡沫的郁金香在表面漂浮,而人脸识别系统则记录着人们如何通过层层滤网感受到“郁金香的狂热”(tulip mania)。当新的技术与社交媒体相碰撞的时候总会诞生一些新的奇妙的化学反应,而技术的承诺其实是来源于社交媒体的承诺。展厅内的悠波球可以供观众戴上VR眼镜钻入体验,在失重的状态下探索一个未来空间,在自己创造的泡沫中,就像不稳定的画面般艰难行走。
保罗·库灵& 马克斯·汉普郡& 保罗·赛德勒:《terra0》,2016-2020,展览现场。摄影:钟晗
同是想象,保罗·库灵&马克斯·汉普郡&保罗·赛德勒的《terra0》、格雷森·厄尔的《纾困之团》均与现实世界相连,也都与众筹相关。前者试图通过项目去探讨在未来的经济行为当中,人类痕迹是否可以完全被抹掉。terra0是一个在以太坊网络上构架的自有森林。它建立了一个场景,用分布式自组织形式来管理森林土地,让其不再作为被动地被人们照料的对象,而是一个能够在合法的所有权和资本流中自主运作的非人类实体。在展览现场展示了一组形态学面板,它呈现了无人机扫描和森林大幅照片的拼贴。旁边所陈列的工装则是由非人类经济体制创造就业可能性的证明。而另一方面,三位德国艺术家所做的均是主观上强加给森林的,这一切又是否造成了不平等?
格雷森·厄尔:《纾困之团》,2017-至今,展览现场。摄影:钟晗
格雷森·厄尔的《纾困之团》则以电脑插件的形式出现,安装后,电脑当中多余的算力就被贡献出来用于挖掘“门罗币”,艺术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将这种加密数字货币转换成美金,去帮助边缘化低收入的人交保释金。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这个众筹项目帮助的是布朗克斯自由基金会,当下则是在为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的移民保释基金会挖掘门罗币。在去中心化网络的区块链中,独立贡献的计算机处理能力,以乐观而积极的态度呈现着分布式网络的前景。
萨拉·福莱:《点击挖矿》,2017,展览现场。摄影:钟晗
这些寄托着“理性繁荣”(rational exuberance)美好愿景的技术对立于由市场操控者和金融泡沫加速鼓吹的非理性繁荣,它提出了自治化未来的实现方式,以及作为后人类经济单位的原型。萨拉·福莱的《点击挖矿》同样是在挖币,却表达出消极的虚无。这个线上游戏可以通过点击鼠标来挖掘一块虚拟的土地,收集到的代币可以购买道具以缩短等待的时间,加快挖掘的效率。而达到一定峰值时却会重新归零。视觉化的呈现让观众看到虚拟的草地、土层及无尽的深渊。
《点击挖矿》的背景有着深刻的现实依据。2017年,整个以太网网络上充斥着ICO(Initial Coin Offering)现象,中文翻译为首次公开发售数字代币融资,或称首次公开售币。其含义即指通过发行电子货币来进行募资。这种新生事物因缺乏监管和炒作盛行而滋生出无数虚假项目,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性更利于其走向赌场模式。以至于2017年9月4日,央行、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将ICO定性为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要求清理整顿ICO平台并组织清退ICO代币。
链接情感、自由购物
沉浸式阅读下的“数字共识”
随着展览的逐渐深入,以小说、文本、阅读等方式呈现的作品成为令人沉浸下来思考的重要方式。“大部分作品的背后都是研究型项目,在呈现方式上或许以技术为核心,但都是从一个研究话题出发,经过时间的研究和调研而完成,这是我们选择作品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标准。”毕昕说她们回避用二元的方式去讨论对与错,更多希望提供想象与可能性,而美学上的表达是放在其次的。
莉娜·泽奥多洛&罗伯·迈尔斯:《不安的柴犬》,2017-2020,展览现场。摄影:钟晗
《不安的柴犬》在展厅内提供了较为缤纷的色彩,整墙的卡通形象配以一部将故事背景设定在2032年未来社会的科幻小说,整个社会建立在一种非常依赖社交网络的加密数字货币--旺旺币(Doge-Coin)基础之上。一个名叫YS的年轻柴犬通过自言自语,表达出对“虚拟社区每日排名”决定的价值体系所感到的困惑,进而质疑支撑着乌托邦的基础,“打赏而不是支付”、“持有而不是拥有”,这些话语也透露出作者的思考,在新一轮全球范围的完全金融化自动化浪潮的影响下,人与机器机构合并时,人们难以分辨是非。
玛瑞亚·博兹诺夫斯卡·琼斯:《虚构亲密.技术》,2019,展览现场。摄影:钟晗
与之相对的是玛瑞亚·博兹诺夫斯卡·琼斯的作品《虚构亲密.技术》,一件区块链线上约会平台,2019年,艺术家在萨默塞特宫工作室做了一个以实景角色扮演游戏(LARP)的方式。让参与者如玩家一般构建自己独特的游戏角色行为,角色扮演现场的片段嵌入在作品网站中,观众坐在展厅中浏览着角色的资料,也成为这个游戏的一部分。
!比特族媒体小组:《暗网随机购物者- 机器之选》,2014,展览现场。摄影:钟晗
展厅中最为有趣的作品当属!比特族媒体小组的《暗网随机购物者- 机器之选》,两位瑞士艺术家开发了一个机器人,每周给这个机器人一百美金的比特币,任其自由地在暗网上购物,三块屏幕上就记录了牛仔裤、鞋、伦敦火警局的钥匙、银行卡、护照等机器人所购买的物品。直到机器人购买了毒品引来警察,导致最初在瑞士的展览项目中断,甚至引发诉讼,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于触犯人类法律而被逮捕的机器人。“但谁该为这个机器人的违法行为负责任呢?艺术家、展厅还是这个机器人本身?所以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一个讨论。”毕昕介绍道。而在展览现场,一些物品以翻模雕塑的形式呈现着实物的状态。
马蒂亚·塔拉西维奇:《未来加密经济学》,2019,展览现场。摄影:钟晗
“艺术毕竟不是技术本身,所以我们也不可能要求自己走到技术的前沿,但艺术的优势在于包容性,在丰富的可能性之余,也会看到一些盲点,或者提出一些伦理、人文角度的思考。所以我们想去探讨的还是技术本身。在区块链的技术还没有大规模被应用的时间点上,提供一些可能性。而介入到讨论当中去也是为了直面问题,现在对区块链和比特币的价值体系、价值认知已经不是那么的单一了。”毕昕说道。
正因此,马蒂亚·塔拉西维奇的《未来加密经济学》以刊物的形式,用8篇论文和对谈倡导另辟蹊径的重要性,为传统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机制。马蒂亚·塔拉西维奇描述了知识体系的一种未来,提出对信息表达及其超越现代索引性范式的体制诉求,这份出版物探索了数据政治的历史政治当前表现如何阻止了对未来(公共)互联网作为自由与民主之地的思辨。而本次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以太行星ETHPlanet协助CAC开发了NFT(全称为non-fungible Token,中文为非同质化通证),观众可以通过扫描报纸封面的二维码,使用虚拟钱包AlphaWallet来进行收藏。(采访、撰文/孟宪晖)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提供
加密_流形
crypto_manifold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
展至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