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歌唱的鲍勃·迪伦很小,绘画的鲍勃·迪伦很小,叙事的鲍勃·迪伦很大

Jan 18, 2020   TANC

“I am a Bob Dylan freak!

You know what is freak,right?”

一个69岁的加拿大老头对我大喊着。他穿着一件印有鲍勃·迪伦(Bob Dylan)头像的卫衣,据称是在四十多年前购于“滚雷巡演”。老头站在迪伦的铁艺雕塑前咧着嘴笑。

“我见过50多次鲍勃·迪伦,收藏了关于他的一切。唱片,书,《滚石》杂志,你知道吧,每期登有迪伦的《滚石》我都收了。唔,迪伦是上过《滚石》次数最多的人,比滚石乐队还要多。”

“那你见过他的这些铁艺雕塑吗?”我问道。

“没有,第一次,真是太棒了!”老头开心得像个孩子。

640640 (1)“光/谱鲍勃·迪伦艺术大展”现场展示的铁艺雕塑作品

这是《光/ 谱鲍勃·迪伦艺术大展》上的一幕,展览自9月开幕以来已吸引周杰伦、片寄凉太等明星的到访,在此致敬他们心中的偶像。天知道世上还有多少和他们一样的“Bob Dylan freak”。据艺仓美术馆馆长余光照介绍,展览的名字“光/谱”就是在马世芳的建议下产生的。好吧,马世芳,那也可真是一个Dylan freak,他从十几岁的时候就在他母亲陶晓清的电台开讲鲍勃·迪伦了。我记得他的一篇文章,叫做《亲眼见到迪伦的那一天》——

“这是一九九七年二月十六日傍晚五点,日本名古屋会议中心厅。迪伦五十六岁,一头古铜铁灰乱蓬蓬的卷发,一身灰扑扑的西装,像是披头士刚出道穿的款式,只是臃肿了些。强光在松弛的脸颊刻出深深的法令纹,使他看上去确乎是一位老人了。然而那陡峭的鹰钩鼻子还是旧日的模样,双目澄蓝如炬,仿佛是还能窥见《六十一号公路重游》封面的那二十四岁青年眼中灼灼的火光。”

乐评人孙孟晋作为展览的学术顾问,他也在展览开幕的晚上讲起自己多年前在爱丁堡第一次观看迪伦演出的经历。坐在前排的他在曲歇阶段大喊了一声“Bob Dylan I love you!” 大概是口音和明显的亚洲脸的缘故,鲍勃·迪伦坐在钢琴边上,一眼便扫到了他。孙孟晋说,他感到有些害怕,尽管那是他很多年的偶像,但迪伦的气场实在是太强了。

640 (1)音乐家、艺术家鲍勃·迪伦(Bob Dylan)

2018年,我在香港。尽管买了最前排的票,猩红色的幕布和鹅黄的灯光都很美,但他一直藏在钢琴后面,没有明星演唱会上常见的大屏幕,看不到脸。迪伦全程没有说一句话,只是上台,唱歌,谢幕。因为腱鞘炎的关系,迪伦已经很多年没有弹过吉他,也很多年没有吹过口琴。不过,2018年在亚洲的巡演,他在首尔、香港和新加坡都突然拿出口琴来,吹奏了几曲,让人好是惊喜。然而他的面目仍是虚假模糊的。对于亚洲受众,尤其是中国受众——六七十年代,对于中国人和鲍勃·迪伦来说,完全是两个不同时空——我们很难了解他何以伟大。

640 (2)鲍勃·迪伦(Bob Dylan),《随风飘荡》(Blowing in the Wind)歌词手稿,“光/谱鲍勃·迪伦艺术大展”

迪伦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但人们很少会像阅读略萨或石黑一雄那些诺奖作者一样去阅读迪伦,因为他的文字并不写在白纸上,而是在他含混凌乱的歌声中。

在艺仓美术馆
看清迪伦的脸

640 (3)音乐家、艺术家鲍勃·迪伦(Bob Dylan)

如果想近距离地看清迪伦那张面孔,现在的艺仓美术馆一定比演唱会更为合适。展览共展出了近300件的鲍勃·迪伦作品。这些作品以视觉为主,尤其呈现了迪伦的绘画和铁艺雕塑作品。鲍勃·迪伦的绘画始于1968年夏天,铁艺创作则始于1980年代后期。或许最初只是作为爱好,但近年来则受到画廊业的关注:德国开姆尼茨艺术博物馆(Kunstsammlungen Chemnitz)、伦敦翡翠画廊(Halcyon Gallery),以及高古轩,都在近十年里多次举办鲍勃·迪伦画展,甚至代理其作品的销售。此次展览的作品有部分来自个人收藏,多数由鲍勃·迪伦工作室提供。

640 (7)“光/谱鲍勃·迪伦艺术大展”现场

不过,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画展。既然名目为“鲍勃·迪伦艺术大展”,就表明迪伦的视觉艺术未必是主角。而迪伦的绘画水准也未必真的能像他的歌曲一样名垂画史。如展览方所表达的,“这个展览将大于展出作品的总集合。”展览力图让观众进入到迪伦的完整生平中去。

“这个展览,首先是要讲述一个关于艺术的故事。展览的规模很大,作品有近300件,因此从内容上和物流上都非常复杂。我们非常注重展览文本,以及观众的沉浸式体验。展览方有胸中丘壑,这个由老煤仓改造的美术馆,现在是一个4层的“鲍勃·迪伦星球”,它将时间的、空间的、视觉的、听觉的鲍勃·迪伦,压缩到了一起。

640 (4)“光/谱鲍勃·迪伦艺术大展”现场

人们一进入展厅,即可看到鲍勃·迪伦工作室为本次展览专门制作的视频影片,以及被还原的写字间和鲍勃·迪伦本人拥有的部分书籍。展厅也精细还原了迪伦刚出道时的格林尼治村和“Cafe Wha?”。这样的场景复原,让迪伦的作品免于成为“墙上的僵尸”,却有助于观众破除心中“摇滚明星”“抗议歌手”“诺贝尔奖得主”这样的标签。据说,鲍勃·迪伦本人对于上海作为其大型回顾展的首站表示非常开心。

歌唱的鲍勃·迪伦很小
绘画的鲍勃·迪伦很小
但叙事的鲍勃·迪伦很大

人们很难想象,鲍勃·迪伦比安迪·沃霍尔要小上十几岁。两人曾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文化史同台竞技——为了一个女孩。沃霍尔代表了大规模生产的、消费社会的、先锋的、拼贴的美国,而迪伦,无论是绘画还是歌曲中,都呈现了一个毫不时髦、毫不前卫的美国画面。

640 (5)鲍勃·迪伦(Bob Dylan),《曼哈顿大桥,纽约市中心》(Manhattan Bridge,Downtown New York),2015年-2017年

“一条街又是一条街、一个街区又一个街区、一步又一步,一扇门又一扇门,古老美国所剩余的一切都被包围在其中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它:在瞬息之间出现在楼梯顶端,或是在门外窸窸窣窣地擦过灌木丛。那是传说中的古老美国以及遥远的回忆,它并没有为历史的智慧带来任何信念,也没有为未来的假象带来任何希望,这古老的美国只是每一日都在凭空创造自己身处于这个美国,无论怎么小心謹慎都不为过,什么也不能保护你……”

这是史蒂夫·埃里克森(Steve Erikson)在《失意之境》(Amnesiascope)中的一段话,也是最为契合迪伦画面的一个描述。

640 (6) 640 (8)上图:鲍勃·迪伦(Bob Dylan),《甜甜圈店》(Donut Shop),2015年-2016年;下图:鲍勃·迪伦(Bob Dylan),《布伦戴奇街,汉堡店》(Brundage Lane,Burger House),2017年

相比于安迪·沃霍尔,迪伦承接了一个更古老一代的美国传统,一个属于游吟诗人、充满了美国拓荒时代流传下的半真半假的传说的口述传统。从艺仓展出的“平凡之路”系列中,观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景象。公路,街角,窗口,在安静的画面下,你也尽可以想象凶杀、偷情、盗窃、酒后斗殴之类的事件,还有怪力乱神的灵异故事——迪伦曾这样解释所谓民谣音乐:“民谣的根基实际上是建立在神话、圣经、文艺以及各种各样的东西上面,它们不是别的,正是神秘。你可以在所有歌曲中找到它,人们的心口开出玫瑰;赤裸的小伙卧在床上后背长出长矛……”

640 (9)鲍勃·迪伦(Bob Dylan),《纪念碑谷日落》三联画,Sunset, Monument Valley (Triptych),2019年

如果鲍勃·迪伦有什么不可替代的天才,那么就是叙事的天才。尽管映衬着“谎言”和“抄袭”,但这种天才从未在他身上消失,从最初的民谣复兴运动,再到21世纪以来出版的史诗歌曲《暴风雨》(Tempest)和《劳动者蓝调2号》(Working man’s Blue #2)。他用语言构建画面的能力,近乎神圣的悲天悯人,也使得他从过去一百年音乐史的群星闪耀中脱颖而出。(撰文/姜伊威)

光/谱鲍勃·迪伦艺术大展
艺仓美术馆
展至2020年3月8日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影像由艺仓美术馆提供

开馆两周年,设计互联以“设计的价值在中国”回应当下和未来

“很多东西的价值在社会中是不言自明的,比如说经济、医疗、教育。但是设计,或者跟创造力有关的事情,我们需要不断重复它的价值所在。”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