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唯有家山不厌看:由明清实景山水画进入晚明遗民怀想的故国

Aug 11, 2015   艺术新闻/中文版
640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在展览现场讲解作品。在“唯有家山不厌看”这个展览中展出的明末清初文人实景山水画,虽然距今已有三百多年,仍能透过当时留下的诗词、书画,让我们感受到朝代更迭中复杂、怅惘的故国情怀。

故垒归鸦宵寂寂,废园花发思悠悠。
兴亡自古成惆怅,莫遣歌声到岭头。
石涛(1642—约1707)于《清凉台图轴》题款的此四句,浸透着亡国的沉痛与对故国的哀思。画中的“清凉台”,是石涛所见清初金陵城中清凉山寺庙的景象。画中的亭台楼阁亦真亦幻地现于山林之中,虽是眼前的实景,却因画者心头的悲凉蒙上一层悠悠的冷寂。在画者看来,这眼前的景致并非是“真实”的——家国已亡,而这易主的江山还是当初的那个江山吗?

2石涛(1642-约1707年)《清凉台图轴》

石涛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他原为明皇族后裔,出生时正值晚明的风雨飘摇,其父朱亨嘉死于兵乱,幼小的石涛被人保护送入禅门,以免遭祸害。作为明宗室遗民,这份国破家亡之痛及对身份认同的迷茫于幼年便根植于石涛的心中。绘画,成为了石涛寄托理想、宣泄情感的途径。其一生登山临水,“搜尽奇峰打草稿”,山水画是其主要的创作题材。其晚年居于扬州时,时常去往明代的开国京师、南明小朝廷的故地——金陵,将对故国的思念寄于一系列眷怀金陵的书画,《清凉台图轴》即作于当时。

石涛的这幅《清凉台图轴》是北京画院美术馆今夏推出的展览“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明展”中的重点作品之一。展览由南京博物院及北京画院共同主办,是北京画院开启“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列”的首个专题展览,以30余位明清画家的实景山水作品,展现了明末清初文人复杂的精神世界。
实景山水,大规模产生于17世纪末明清更迭之际,不同于通常中国山水画依靠画家游历后目识心记的“写意”,实景山水画多以写实手法描绘客观、真实的山川景致。这一特殊山水画品类的产生,同当时明清更替的历史情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展览的四个板块:“遗民泪尽胡尘里”、“江湖万里水云阔”、“同看家山万叠屏”及“信有山林在市城”分别从遗民喟叹、行旅风尚、山水寄情与营园之热展现了明末清初复杂的社会情状。
在明清更替之际,选择不仕新朝的人被称为明代“遗民”。面对家国的亡故及随之而来的衣冠易制,有些人选择了遁迹山林,以书画追思故国。展览的主题“唯有家山不厌看”,即表达了“遗民”文人身处清朝新制中的纠缠心绪。
展览中展出的另一位清初“四僧”髡残(1612-1673 年)的作品《苍翠凌天图》亦体现了遗民文人的亡国伤怀。呈现在观者眼前的是一片荒凉的山野,唯有一人独坐在这空山之中,痴望着眼前冷寂、萧条的景致。如果说亡国给当时还年幼的石涛带来的是梦魇般的精神阴影,那么亲历家国亡故,面对衣冠易制之苦的髡残所遭遇的创痛则更为直接。然而,在髡残这幅《苍翠凌天图》中,“痛”已成“沉哀”,这份“哀”同髡残对佛理的深研相关,是其书画“以禅入画,画中有禅”的彰显。

 

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对《艺术新闻》说:“我们选择了像清初‘四僧’(石涛、髡残、弘仁、朱耷)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因为他们对山水的认识,是和此前此后的中国艺术家有所不同的:他们意图远离那个时代大多数山水画中的‘小我’情绪,而背负着一份对家国的认识。其画作中所彰显的情绪,是明代“遗民”的群体性情怀。”以清初“四僧”等为代表的明末清初遗民画家作品中情感的丰富性,使此次展览超越了对中国山水画笔墨层面的研究,观者在展览中更体味到了山水背后画者的精神世界及画面之后的社会内涵。
陈列于展厅入口处的龚贤(1618—1689)的代表作《溪山烟树图》,以“黑龚”标志性的丰健笔墨描绘了金陵一带的山丘景色。这件作品的沉郁基调体现了曾为明代士大夫的龚贤的遗民情感,而其在绘画语言上的创建也为展览注入了另一层维度。《溪山烟树图》不仅较为全面地体现了龚贤在山水画上“笔法健、墨气活、丘壑奇、气韵雄”的美学特点,更重要地是于那层叠的山石间显露出西方绘画中立体透视的迹象。从艺术史的脉络来看,这件作品透露出当时中国艺术家在吸纳西方绘画语言上的探索。
展览除了展出了石涛、髡残、龚贤、王翚等明清绘画大家的作品外,亦含有以表现山水风貌或园林景色的小名头画家之作,呈现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明清山水创作生态。而在作品的形制上则兼及立轴、手卷、册页等,如展览中展出郭存仁的《金陵八景图》即采用一图一文的册页形式,每一幅记录了故乡金陵的不同景色,使观者感受中国山水画形制与内容(及观看体验)间的微妙联系。
“今天,中国进入了相对繁荣的状态,人们的生活更稳定,对生活品质及周围文化的诉求也不断提升,晚明恰恰是这样一个状态。对于前朝的关照,并不意味着对当今的不关照,而是因为前朝有一种在当今生活中我希望有却没有的营养。”吴洪亮所希望寻找到的是家国逻辑以及文人绘画与精神世界的联系,而在此时进入明末清初文人实景山水画,正提供了这样一个时空交接的机缘。撰文/汪汝徽
这个展览本周末就将结束,不要错过了:
“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
北京画院美术馆 | 2015年7月25日至8月18日

排演“艺术俱乐部”,K11上海“影像馆”陈维程然双个展拉开帷幕

上海chi K11美术馆以青年艺术家陈维和程然的双个展开始了新一轮“Cinematheque影像馆”主题艺术季。展览现场化身模拟酒吧,以流行音乐文化为线索描摹年轻一代的消费文化与精神世界。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