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多·范·德·卫夫的作品《第十四号,归》耗时6年完成,融合多种媒介表达。视频版权属于艺术家Guido van der Werve和纽约Luhring Augustine画廊
圭多·范·德·卫夫在在亚洲的首个个展在M WOODS举行。展览仅包括艺术家的一件影像作品《第十四号,归》——在这件长达约一个小时的影像之中,圭多让行为、影像、音乐、文学等媒介融合,并形塑成整体。
圭多·范·德·卫夫以铁人三项的形式,重新追溯了当年肖邦的心脏一路回到他的埋葬地——拉雪兹公墓的旅程
两条主线穿插在作品《第十四号,归》之中:一条是艺术家以铁人三项的方式(游泳、骑行、跑步),穿越1703.85公里,将肖邦出生地的一抔土带到埋葬肖邦的法国拉雪兹公墓。肖邦早年离开了故土波兰,却因政治动荡毕生未曾返乡,而他创作的许多音乐均以波兰民间音乐为基调。另外一个线索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这位军事奇才戎马一生,曾带领军带队征服约5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希腊军队思乡厌战的情绪让他的帝国扩张大业终止,开始西归。亚历山大大帝32岁死于返乡途中,坟墓至今未曾被发现。
“第十四号,归”由摄人心魄的古典乐,诗歌一般的画面所组成,冷静而又充满了情绪
《第十四号,归》中,圭多在重置历史的基调上不时地切换到当下。他在拍摄教堂内景和路途风景时,镜头稳固,饱和度较低,勾起观众对西方建筑史和风光油画的一般回忆;艺术家自己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安魂曲贯穿整件作品,曲调缓和、悲哀,演奏安魂曲的弦乐队和合唱团不时出现在影像的画面中。
圭多·范·德·卫夫以缓慢流动的镜头记录,用最为简单和基础的元素构筑影像的基调
整个作品中,音乐则将各个元素有机地粘着在一起,犹如上帝伸向亚当的手指,最终将观众推向形而上的思考
艺术家在这一作品中烘托了坚固、高雅而宏大的气氛。他有策略地唤起观众对这一类审美的迷恋。然而,在圭多的行进途中,装备的自行车与运动衣又随时提示出艺术家与逝者之间的距离。于是,逝者对故土的思念,与艺术家对衰落的欧洲文明的感怀并行,形成互文。值得一提的是,“文明衰落”的主题为许多欧洲当代艺术家所偏爱。相较而言,圭多的特点在于他未曾用破坏、解构、戏谑等方式寻求出路,却力图保留作品视觉的精美和结构的完整。
这件充满故土情结的作品,被放置到中国当代美术馆的语境下,是否会激发出新的解读?M WOODS创始人林瀚与雷宛萤(晚晚)表示,展示这件作品的用意之一在于“希望中国观众与世界其他各国观众处于同步状态”。而曾在多个国家、地区生活和工作的圭多,也称自己为“一名全球化的艺术家”。在势不可挡的、世界不断“扁平”的趋势中,这或许是之前提到的“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第十四号,归》在中国的展示本身也为瓦解过去文明中心贡献了一份力量。撰文/杨紫
关于艺术家
圭多·范·德·卫夫1977年出生于荷兰帕彭德雷赫特,现今生活和工作在芬兰、阿姆斯特丹和柏林三地。他涉猎广泛,对于工业设计、考古、音乐、俄罗斯语及文学都有专业的学养。自2000年首度以影像的形式开始创作,他已经有15部包括影像文学等不同形式的作品问世。近年来他的作品逐渐获得了西方世界的广泛认同,并被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展览和收藏。
2010年,他获得了荷兰排名前100名艺术家称号。2012年在MoMA的个展“第十四号安魂曲”为他获得了更广泛的国际声誉。本次展出的《第十四号,归》则为他赢得了2013在阿姆斯特丹最佳短片金犊奖。圭多·范·德·卫夫近期展览包括:2014年在密歇根大学艺术博物馆和2013年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的展览“第十四号,归”。
目前收藏有圭多·范·德·卫夫作品的美术馆和机构包括: MoMA、美国达拉斯美术馆、美国赫希洪博物馆、美国安东·凯恩画廊、荷兰博曼斯美术馆、M WOODS美术馆、法国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荷兰合作银行等等。
展览信息:
圭多·范·德·卫夫(Guido van der Werve)个展:
《第十四号,归》(Nummer veertien,home)
3月20日-6月20日(预约)
北京M WOODS美术馆
预约电话:010-83123450
预约场次:(每周二至周日)
11:00- 12:00(公共场次)
14:00- 15:00(公共场次)
15:30- 16:30(预约专场)
17:00- 18:00(公共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