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数字革命的中年危机”出路何在?林茨电子艺术节到中国捕捉“深圳的风”

Nov 13, 2019   TANC

640 640 (1)640 (3)“科技艺术40年:从林茨到深圳”展览现场

成立于1979年的林茨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科技艺术节。今年是它40岁的生日,9月以“出箱——数字革命的中年危机”(Out of the Box – the Midlife Crisis of the Digital Revolution)为题结束为期五天的庆典后,第一次来到深圳。11月2日,设计互联开幕的展览“科技艺术40年:从林茨到深圳”,以文献回顾其40年历史的同时,也展出了包括生物艺术、算法艺术、人工智能等多种形式的作品。

林茨电子艺术节的资深总监,同时也是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之一的马丁‧霍齐克(Martin H)在谈到今年林茨电子艺术节的主题——“数字革命的中年危机”时说,“我们讨论的实际上是硅谷的中年危机,苹果,以及这个游戏场上的大玩家,他们是当下市场上最成功的公司,他们意识到一种草根运动的突然到来。特别是在美国,人们讨论这些公司在将我们的数据变换成金钱。我们甚至不再是消费者,只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产奶的奶牛。我看到一种即将到来的批判意识,而这些公司看到了99%的消费者以及他们将带来的巨大的压力,但是他们不知道这后面的动力是什么。这再一次将我带回到艺术家身上,他们是天生的哲学家,拥有着更广阔的视野,思考这背后的问题是他们的职责,我的建议是让他们参与进来。”

640 (2)《行走的城市》,马特·皮克(Matt Ptke)

展览中,一件来自英国艺术家马特·皮克(Matt Ptke)的影像作品《行走的城市》在现场聚集了许多观众。荧幕上一个3D的人形雕塑不断向前行进,它的形态也持续发生变化。按照艺术家自己的解释,这个过程反映了现代建筑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关键美学趋势。它的灵感来自1960年英国建筑师罗恩·赫伦提出的“行走的城市”这个概念,即一种可移动的游牧型城市。

“工程设计师们创建很多智能城市的范本,但我们需要着一种新的设计伦理。”马丁‧霍齐克向《艺术新闻》指出,林茨电子艺术节实际上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艺术家平台之一。在这里,艺术家们不再坐在公司的大厅中,他们可以和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一起工作,利用艺术的方式思考可持续产品的未来以及其可能会产生的影响,“艺术家参与其中,将会帮助人们理解我们最终想从技术中得到什么。技术的影响是会一直继续下去的。一方面,我们有这么棒的大脑,能够发明很多很棒的工具,但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在生活中设置的每一个工具都将带来更大的后果。”

640 (4)《改造的天堂:衣裙》,Another Farm

林茨电子艺术节自创立起,便将艺术、科技和对社会命题的讨论紧密相连,“从林茨电子艺术节诞生那刻起,它的第一个思索就是人类是什么。自从1979年以来,林茨电子艺术节从来没有讨论过技术本身,它总是更多地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什么是技术以及技术将如何影响人类,或者理解什么是人类。将人类放在中心位置是林茨电子艺术节的DNA。”如马丁‧霍齐克所说,这在展览现场也有所体现。一件名为《改造的天堂:衣裙》的发光礼服,出自日本艺术团体Another Farm之手。这个由艺术家大崎洋美、串野真也和丹原健翔组成的艺术组合,热衷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探讨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们对于基因改造的讨论从这个课题诞生之初便从未停止过,就在不久前,中国首例克隆宠物猫“大蒜”的诞生便在互联网上往引发了巨大争议。但其实,对基因加以选择的手段可以追溯到更早之前,比如樱花、金鱼便是为了满足人类观赏需求对自然造物进行改造的结果。这件发光的礼服,使用了结合发光水母和珊瑚基因的蚕所产下的“荧光蚕丝”,以日本京都传统的织布技术“西阵织”编制而成。在惊叹于这件颠覆传统的服装其优美和创新之余,观众也很难不陷入思考:当人类可以对基因肆意进行精确调控时,我们还会对生命保持敬畏吗?

640 (5)《欺骗的艺术》,艾萨克·蒙特(Isaac Monté)和托比·基尔斯(Toby Kiers)

展览中涉及对生物技术讨论的作品还有更多。一排装在罐子中的心脏就颇为吸引眼球,这是艺术家艾萨克·蒙特(Isaac Monté)和托比·基尔斯(Toby Kiers)对“增强机能”的实验。威廉·吉布森在《神经漫游者》中写下的“超人类主义”设定已经成为现实。今年3月日本批准了首个利用动物培育人体器官的研究项目便曾登上各大报刊的头条。生物学干预所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已经愈演愈烈,比如代孕、冻卵,都是当下的热门话题。

两位艺术家所创作的这件《欺骗的艺术》,选取了21颗废弃的猪心(展览中选择展出了其中8个),经过去细胞化的处理,制作成器皿,然后加以填充,在失去原本作为器官这一功能主旨的情况下,更具象征意义:器官可以成为设计对象吗?人类能否出于审美目的运用器官?

640 (6)“科技艺术40年:从林茨到深圳”展览现场

实际上,生物艺术是今年40岁的林茨电子艺术大奖中令人瞩目的改变之一。从2007年开始颁发的混合艺术奖(Hybrid Art),今年更名为人工智能与生物艺术奖(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Life Art),令这两项前沿科技艺术形式更加清晰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

马丁‧霍齐克觉得这种变化是非常巨大的,“不是因为艺术,也不是因为社会。我在这之前几百年的工业化发展中看到了它的根源。工业革命首先给社会带来了一个巨大的范式转变。70年代后期,电子化作为一个驱动因素,是社会大转变的第一步。然后是数字革命,大数据带来了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幻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是靠技术驱动的,技术令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聪明。我不会说这只是一种风险,因为里面也有很多机会。”

“艺术家不再是这个行业需要开采的原石,他们拥有了高超的技艺。新一代的艺术家,拥有自我教育的可能性,他们正在采取这种努力。我的意思是,这些艺术家已经远远超越了艺术市场,能够深入到科学行动中去。所有的可能性都来自于数字和技术。基因工程是由技术引起的,但它带给我们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我们的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艺术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展现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马丁‧霍齐克向《艺术新闻》解释道。

640 (7)《花叶病毒》,安娜·里德勒(Anna Ridler)

这种所作所为包括了席卷全球的“比特币热”。投机主义的热潮曾发生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1637年从荷兰开始并且席卷整个欧洲的“郁金香热”,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经济事件。大家争相求购郁金香,致使其价格急剧攀升,一颗稀有的郁金香球根甚至可以超过一栋阿姆斯特丹的房产,但在最后泡沫化后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动荡。

艺术家安娜·里德勒(Anna Ridler)捕捉到了这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在她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这件视频作品《花叶病毒》中,不断变化的比特币交易价格令郁金香的外观也随之发生变化。400年前,这场投机行为,最初的原因便是由于人们对病变的郁金香花瓣上不同花纹的追捧。作品也借用了这一点:花瓣上条纹的变化反映了比特币市场的价格波动。

640 (8)《深圳的风》,拉菲克·安纳度(Refik Anadol)工作室

展览中还有一件为此次展览委托创作的作品《深圳的风》。艺术家拉菲克·安纳度(Refik Anadol)所在的工作室,在这件作品中使得无形的风成为了可见的影像。他们在深圳收集了一整年的风的数据,包括风速、风向、温度等,再通一套自主开发的软件,以20秒的时间间隔,读取、分析这些数据,将其可视化,最终形成了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四个不同的影像片段:“隐藏的风景”、“瓷器记忆”、“海风”和“城市中的阵风”,讲述了城市不同面貌的故事。

640 (9)“科技艺术40年:从林茨到深圳”展览现场

经过40年历程,林茨电子艺术节将“数字革命的中年危机”定为今年的主题,但对于展览所在地的深圳,此次展览的另一位联合策展人邱志杰表示,深圳今年也处在40年发展的特殊时刻,“40年在中国文化里面不是中年危机,是四十不惑。尽管中国科技艺术曾一直处于一个追赶的状态,但深圳所代表的中国科技创新与发展,将令中国艺术家成为当下科技艺术的重要参与者。”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一个文献展,而是展示一种新事物的演变,或者说艺术的新定义。它不再是为了装点艺术家,或者有任何营销目的。那些在这方面很有经验的艺术家,他们能够和工业或科学的研究部门对话。”马丁‧霍齐克对《艺术新闻》强调,“我们强烈认为社会的每一个部分,包括科学界、工业界,都需要让艺术家参与进来。而另一方面,工业界也意识到,由于新技术和智能系统的出现,他们的商业模式也将发生变化。但是没有人能向他们给出答案,如果有答案,那也总是关于技术的讨论。但我们需要一个哲学上的讨论,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处的环境以及我们应该朝哪个方向前进。”(采访、撰文/陈璐)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设计互联提供

爱知三年展“撤展”风波:“慰安妇”题材作品引发“表现不自由展”撤展事件持续发酵

2019 年日本爱知三年展(2019 Aich Triennale)的87位/组参展艺术家于8月6日共同签署一份声明,要求在适当的安全措施下重新开放三年展中一场致力于言论自由的展览。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