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ArtReview Focus | 1969如何影响今天的艺术世界

Oct 15, 2019   TANC

作为国际权威当代艺术刊物,《ArtReview》以艺术批评和艺术评论见长。《艺术新闻》每月将带来《ArtReview》当期刊物的全球展览推荐。

在最新出版的《ArtReview》十月刊中,马丁·赫伯特(Martin Herbert)向读者们献上了他心目中十月全球的必看展览指南。纵览近期全球性大展,1969年作为关键性时点再次浮现:50年前的那些突破性的艺术事件如何仍然在影响今天的艺术世界?回顾数位艺术家的创作生涯,时代的隐喻都埋藏其中。

屏幕快照 2019-10-15 上午10.20.36屏幕快照 2019-10-15 上午10.20.50屏幕快照 2019-10-15 上午10.21.00

640 (4)威廉·弗雷迪,《性麻痹》,1936年

1969年,丹麦成为了第一个将色情行业合法化的国家,这扩大了艺术家在画廊中可展出内容的范围。50年后,一场名为“艺术与情色”(Art & Porn)的大规模群展纪念这一事件的50周年,探讨关于表现内容合法性规定的演变如何影响着艺术实践。这场令人热血汹涌的展览囊括数十年来的艺术创作,于今年5月至9月在丹麦第二大城市奥胡斯的奥胡斯艺术博物馆(ARoS Aarhus Art Museum)首次亮相。然而1969年只能算是展览的中间点,更早的作品有威廉·弗雷迪(Wilhelm Freddie)于1936年创作的超现实主义半身雕像《性麻痹》(Sex-Paralysappeal)。时间推进至当下,展览也呈现了第四波女权主义的相关作品。
640彼得·胡亚,《苏姗·桑塔格》,1975年 © Peter Hujar Archive, LLC, courtesy Pace/MacGill Gallery, New York and Fraenkel Gallery, San Francisco,图片来源:jeudepaume.org

同样在1969年,彼得·胡亚(Peter Hujar)见证了纽约西村的“石墙暴动”(Stonewall riot),今年同样有纪念其发生50周年的大量活动。彼时的彼得·胡亚已经成为一名职业画家两年,但除了在沃霍尔(Andy Warhol)的电影中露过一面之外鲜为人知。不过,他在70年代作为一名记录者树立了声誉。带着商业摄影的背景,他以极具明暗对比的单色照片拍摄城市中的边缘人群。胡亚于1987年死于艾滋病相关病症,在围绕着艾滋病危机并写满无常的职业生涯中,他赋予镜头下的人物关于生存与死亡的尊严。直到最近,胡亚才被人们再次提起并公认为一位伟大的美国摄影师,而这种追溯在其回顾展“生命的速度”(Speed of Life)中达到了顶峰。10月15日,“生命的速度”展将巡展至法国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Galerie nationale du Jeu de Paume)。

640 (1)夏洛特·波森嫩斯克,方形钢管系列D,1967

德国雕塑家夏洛特·波森嫩斯克(Charlotte Posenenske)于1968年退出了艺术界,她的创作只持续了12年,但艺术界永远不会远离她。在无法以艺术市场说服自己的良心后,波森嫩斯克开始从事社会工作。在12年的艺术生涯中,她最为著名的方形钢管模块化结构形似加热管道——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是工业化的,但对工人而言是艺术品。同时,她的作品以成本价出售,并无限量地被制造——这与波森嫩斯克在创作中的诉求大概一致。作品拥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重新将其排列。由此,波森嫩斯克的作品在艺术家、制造商和所有者之间实现了作者身份的平均分配,亦是一次对观念艺术、极简艺术和行为艺术的融合。在她于1985年逝世前,时年55岁的波森嫩斯克重新考虑了关于退休的决定,并在原则上同意参加一场展览,10月18日将在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揭幕的个展由此而来。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很希望能看到波森嫩斯克的全部创作——它们强硬而有原则,形态万变,并阐明了一条替代路径。

640 (2)帕特里夏·卡尔森哈特,《猜猜谁也来吃晚餐?》,2017,摄影:Aatjan Renders,图片来源:deappel.nl

快进到1979年,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创作了她的标志性作品《晚宴》(The Dinner Party),呈现一场从古代到作品创作之时39名女性的静默的庆祝。40年后,荷兰艺术家与活动家帕特里夏·卡尔森哈特(Patricia Kaersenhout)在芝加哥的创作上进行了变化与拓展。这件装置作品由50多个玻璃容器组成,以“与死者共进晚餐”的形式向38位有色人种女性与“抵抗的女英雄”致敬。作品标题《猜猜谁也来吃晚餐?》(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Too?)则引用自1967年斯坦利·克雷默(Stanley Kramer)执导的跨种族婚姻题材喜剧。在这件持续进行中的创作于2017年的一次迭代中,卡尔森哈特在其中添加了来自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餐具中的玻璃器皿雕塑。该项目以“缝合”的方式推进制作更多餐具摆件,旨在成为一次提高觉悟的习练。同名展览于10月5日至12月1日在阿姆斯特丹De Appel艺术中心展出。

640 (3)施林·奈沙,《无题》(《女性真主)系列),1996

施林·奈沙(Shirin Neshat)在她30年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中,都在伊朗境外流亡,但她从未停止对这个国家的关切。1990年,已经离开12年的奈沙回到伊朗,发现伊斯兰革命所产生的种种限制并为此深感不安。其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展览将于10月19日至2020年2月16日在洛杉矶布罗德当代艺术博物馆(The Broad)举办,展出8件“沉浸式”影像装置和约320张摄影,呈现奈沙在伊朗国境内外关于流离失所与身份认同的诗意且极富感染力的创作。毋庸置疑,在一个当前因缺乏容忍和性别歧视而四分五裂的国家(更不用提美国和伊朗之间无所不在的紧张关系),展出的所有作品都十分应景。

640 (5)卡蒂卡·博克,《六块板和一间房》,2008,摄影:OH. Dancy

尽管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呈现,流离失所同样也是卡蒂卡·博克(Katinka Bock)的创作推动力。这位长期居住在巴黎的德国雕塑家,将迎来她在这座城市的首个展览。其工作方法通常围绕着将材料从建筑或自然界转移到画廊空间,并且以一种尊重的方式进行雕塑——相比于切割重塑,博克通常将材料进行摆放和弯曲。她在Lafayette Anticipations艺术中心中的展览借鉴了汉诺威的黄铜圆顶报业大楼(Anzeiger-Hochhaus)的修复,两家重要的德国报刊《明镜周刊》(Der Spiegel)和《明星周刊》(Der Stern)便诞生在这座建筑的地下室中。在圆顶修复的过程中,博克从建筑中央塔楼的悬挂装置中带走了一些生有绿锈的旧铜。在她看来,这些物质代表了从报业大楼地下室向上和向外生发的创造力。

640 (6)戴蒙德·斯汀格雷个展“Off Kedzie”9月底在柏林的伊莎贝拉·波特罗兹画廊开幕

卡蒂卡·博克有一个很好的拟声名字,但戴蒙德·斯汀格雷(Diamond Stingily)的名字可能更妙。这位芝加哥艺术家和诗人——更不用说她播客主的身份——于2017年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 30位30岁以下精英”(30 under 30)之一,现在仍处于弱冠之年,并已经在艺术界建立了自己的影响力。2014年,她以《永远在我们的心中》(Forever in Our Hearts)在艺术界登场,该作品通过葬礼物品模拟艺术家的死亡;她在后来的作品中运用发卡、珠串、紧缩的门、棒球棍、铁丝网围栏等物品以及录像带,将矛头对准种族暴力。斯汀格雷的个展于9月底在柏林的伊莎贝拉·波特罗兹画廊(Isabella Bortolozzi Galerie)开幕。

640 (7)布里奇特·赖利,《方块运动》,1961

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复制绘画没有任何意义。布里奇特·赖利(Bridget Riley)的做法是:在屏幕上利用绘画的感知微光使静态图像看起来像gif动图。赖利在伦敦的首个回顾展展出其近16年的创作,并将再次向我们确证,她的作品对时间免疫。她早期在欧普绘画(Op)上的突破至今尚未失去令人目眩的光芒,比如在创作于1961年的《方块运动》(Movement in Squares)中,棋盘图案看似从垂直的深渊中出现,也仿佛消失在其中;这类作品无疑散发着60年代的味道,但也存在于永恒的当下。伦敦南岸艺术中心的海沃德美术馆(Hayward Gallery)将于10月23日开启的回顾展将追踪她在创作中的从容转向,而年近90岁的赖利对于视觉节奏的把握可能是当今在世画家所无法比拟的。

640 (9)斯坦利·惠特尼,《下午绘画》系列

在伦敦的里森画廊(Lisson Gallery),另一位抽象大师也将登场。斯坦利·惠特尼(Stanley Whitney)对于几何形体和色彩的运用与赖利(Riley)有共通之处,但也仅此而已。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不懈地画着同一种形式——在水平粗线条上叠放方形模块,整体的松散排布充满和气,使用色调微妙而抢眼。惠特尼的作品令人愉悦,但也错综复杂。在《下午绘画》(Afternoon Paintings)系列中,他使用了比通常作品更小的画幅,并倾向于从一个黑色的正方形开始作画,为其即兴创作的绘画带来一种重量。他的作品常被用于与爵士乐相比较,他本能般的创作过程亦触发我们的本能:作品中的巨大稳定感,使观者的眼光从一种颜色愉快地游移到与其形成互补抑或对比的下一种颜色。在网格般构图内的缤纷色调与向量平移中,作品不合拍的转调呈现出一种怪异的事件感。一如作品名称所示,惠特尼可以在数个小时内完成其中一件作品,并结束一天的工作;第二天回到画架旁时,他对于自己要做什么既清楚又无知。这个人显然已经把生活理解得明明白白。

640 (8)梁慧圭,Sonic Coupe Copper,2019

梁慧圭(Haegue Yang)将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扩建重后开举办个展“把手”(Handles)。对于这位韩国艺术家而言,把手是“附着点以及运动和变化的物质催化剂”。非常应景地,展览将呈现六件生发出附属物的几何形雕塑,它们将在声光表演中被激活。展览空间也将被一种类鸟鸣声唤醒——这种平和的声音实际上是在2018年朝韩会晤期间,在两国之间的非军事区录下来的。由此,环境张力与对于复兴的可能性指示,共同贯穿该作品的理想主义氛围和安宁的听觉呈现。(撰文/Martin Herbert,翻译/何佩莲)

关于《ArtReview》
1949年成立的《ArtReview》是一份国际权威当代艺术刊物,集艺术批评、艺术评论、艺术报道和特别委托艺术品功能等为一体,以 “艺术界局内人”角度出发,展现当代艺术的多个面向,致力于拓宽当代艺术的受众群体和艺术在社会的触达范围。自2002年起,《ArtReview》推出在全球艺术界极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世界关键人物排行榜“Power100”(艺术权力100),此后还推出了“未来精英”(Future Greats)榜单,以独特的视角发掘在艺术领域开启新议程的艺术家。2019年6月,中国领先艺术平台现代传播集团收购《ArtReview》《ArtReviewAsia》和ArtReview.com的多数股权,《ArtReview》将在新平台上有更多发展,并扩大其全球视野内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ArtReview》提供

 

西南当代艺术再发声,悦来美术馆以“临界”展在重庆开馆

展览关注着艺术家的创作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与今天科技的假设产生联系,用作品去塑造一个新型的空间载体。而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的衔接中,如何以“临界”为出发点,来探究艺术理想与科技现实之间所存在的必然关系。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