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在北京遇到霍克尼:中国艺术空间向西方艺术家敞开大门

Apr 17, 2015   艺术新闻/中文版
link大卫·霍克尼的作品在佩斯北京现场
link (1)大卫·霍克尼在中央美院讲座现场

时隔34年,78岁高龄的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再次造访中国,他于佩斯北京的个展“大卫·霍克尼:春至”将于4月18日(周六)开幕,佩斯北京为照顾从外地赶来参观的观众还于4月19日特别开放一天。

大卫·霍克尼引爆半个京城,无论是他在北京大学“谈当代美感的建立”,还是在中央美院的“我的观看”讲座均座无虚席、一票难求。这位早在1962年就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金牌奖,26岁就已在英国举办第一次个展的艺术家,至今已在全球范围内举办过近四百场个展。201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他颁发了英国功绩勋章。

在霍克尼的艺术生涯中,他的作品横跨了各种媒材,从绘画到风格独特的照片拼贴作品,从录像装置到歌剧舞台设计均有涉猎,并以独特的视角颠覆了对西方绘画的认知。即将在佩斯北京开幕的展览“春至”将展出他一系列iPad画作以及视频影像作品,描绘了位于英国东约克郡的沃德盖特地区的风景。霍克尼曾在东约克郡留下过他的回忆,而在洛杉矶度过数十年后,这位一生叛逆的英国艺术家决定搬回英国约克郡的乡下,并重新点燃了心中对这片风景的热爱。这些画作记录着沃德盖特地区风景的细微变化,反映出霍克尼敏锐而细腻的观察力。

davidhockney-1

The Arrival of Spring in Woldgate, East Yorkshire in 2011 (Twenty Eleven) – 5 May, 2011,iPad drawing printed on paper,55” x 41-1/2″ (139.7 cm x 105.4 cm) © David Hockney / Richard Schmidt

中国艺术空间向西方艺术家敞开大门,西方艺术家在中国掀起热潮,霍克尼并非孤本。意大利雕塑家奥利维艾罗·雷纳尔迪(Oliviero Rainaldi)的个展刚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幕;洛杉矶艺术家马克·布拉德福德(Mark Bradford)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的个展“树的眼泪”将展至今年5月3日;而起步于伦敦并在纽约发展的艺术家肖恩·斯库利(Sean Scully)继去年年底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举办个展后如今又移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而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展出的伦敦艺术家迈克尔·克雷格-马丁(Michael Craig-Martin)的个展刚刚落下帷幕;龙美术馆在2014年也为生于巴西的美国艺术家维克·穆尼斯(Vik Muniz)举办个展。广东时代美术馆于4月18日推出罗曼·欧达科(Roman Ondák)在中国的首场个展;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6月26日也将推出威廉姆·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的回顾展。

link (2)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6月26日将推出威廉姆·肯特里奇的回顾展

西方的画廊也在不遗余力地把艺术家推介给中国藏家,总是在为旗下艺术家争取展览机会。它们不仅把艺术家的作品带到艺博会,为艺术家组织展览,还为博物馆展览提供资助。白立方画廊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中带来了马克·布拉德福德的作品,其艺术总监SusanMay说,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布拉德福德个展“源自3年前我们与其馆长Larys Frogier的谈话”。

到目前为止,海外艺术家收获的反响都是积极的。在中国,除一般运输和保险费用外,还有相当于展览总保险费用25%的海关押金,这些费用可能让人却步。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PhilipTinari)认为,能负担的起这笔费用的只能是流动资金充足的画廊。伦敦文化咨询公司“中国制造”的主席Philip Dodd组织了肖恩·斯库利的展览,他认为:“每个人都想敲开中国的大门,中国也清楚自己的重要性。中国的美术馆对这些意图保持深刻而又合理的怀疑,并没有在一番亲密接触后失去立场。”田霏宇则认为:“中国公共展览机构仍然只有基本框架,私营美术馆要承担起与国际展览对接的任务。”

不论画廊是否为这些艺术家在中国举办个展提供协助,或者只是一种实验性质的推广,这种趋势的未来还有待观察。田霏宇说:“没人想做一个动机完全透明的项目。但它应该与公众、与参观者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而不是仅仅面向画廊的潜在客户。” 撰文/Melanie Gerlis、Julia Michalska,Lisa Movius亦有贡献 译/盛夏

在中国,你还将遇到这些西方艺术家

-北京-

吕佩尔茨——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展

北京时代美术馆|4月25日-5月24日

www.timesartmuseum.com

link (3)艺术家马库斯·吕佩尔茨

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马库斯·吕佩尔茨携81件(56件架上绘画、25件雕塑)近十年新作落地北京时代美术馆。本次展览是他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举办过的规模最大的个展。 马库斯·吕佩尔茨生于1941年,曾任德国杜塞尔多夫学院院长长达二十余年,他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艺术创作,并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与基弗、伊门多夫、巴塞利兹、彭克等人共同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最重要的艺术家闻名于世,亦被誉为德国国宝级艺术家。

link (4)马库斯·吕佩尔茨作品,《无题》,2008年
link (5)库斯·吕佩尔茨作品,《抛弃II(亚当》,2008年
link (6)马库斯·吕佩尔茨作品,《大力神海格力斯方案6》,青铜上色,2009年

德国新表现主义 的绘画在80年代曾一度产生了重要的世界性影响力,其不仅仅是作为独特的欧洲艺术方式,打破了此前一度影响欧洲的美国波普艺术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也因其绘画艺术的独特创造力引发了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界关于绘画回归问题的讨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德国新表现主义被介绍进中国,影响了几乎一代中国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北京-

随心而行:肖恩·斯库利艺术展,1964-2014 伦敦|纽约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4月23日结束

museum.cafa.com.cn

link (7)肖恩·斯库利

本次展览经历两年的筹备首次来到中国,第一站于去年抵达上海,北京作为第二站。展览涵盖肖恩·斯库利(Sean Scully)各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包括油画、色粉笔、素描、摄影等共一百多件作品,其中包括长达8米大幅面油画《夜与日》(2.79 x 8.12米)、曾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过的《光之墙》著名系列,以及1980年代颠覆了极简主义陈规的名作等等。大型雕塑作品《中国堆砌》(长15.24米、宽6.1米、高3.66米)则是他去年中国行后特别创作的。

link (8)大型雕塑作品《中国堆砌》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link (9)肖恩·斯库利,《后与前》,亚麻和布面油画,1981年

与以往人们对于极简主义和抽象绘画的简单理解不同,肖恩·斯库利对抽象绘画在形式上的实践从未脱离过在精神层面的不断追寻。他对自身创作表示“总是想为近乎宗教式的原因创作艺术。希望用精神信仰,引导精神性的艺术创作,做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他发展了马蒂斯、蒙德里安、罗斯科的艺术传统,融合了欧洲油画传统和美国抽象主义的鲜明个性。

-上海-

回声——奥利维艾罗雕塑展

上海当代艺术馆 | 5月24日结束

www.mocashanghai.org

link (10)艺术家奥利维艾罗·瑞纳迪

“回声——奥利维艾罗雕塑展”是意大利艺术家奥利维艾罗·瑞纳迪(Oliviero Rainaldi)在中国的首场个展。虽然名为雕塑展,但展览中的40多组作品既有雕塑,又有素描和油画,试图从立体回溯平面,又从平面反观立体,以单纯凝练的形态展现出古典的美感。这场名为“回声”的展览,不仅需要观看,也需要去聆听和感受。

07H3A6P14奥利维艾罗作品《白色上的早餐》

奥利维艾罗以极简的形式表达出古典的美感。其作品中渗透着古罗马文化的精粹,且体现出艺术家成长于意大利的背景。他以肃穆的审视眼光对宗教、对神学、对哲学进行思辨,作品洋溢着古典艺术和宗教的气息。此次展览中不少作品取材于文学作品和神话,比如以莎翁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人物为名的《奥菲利娅》(Ophelia)和灵感源自希腊神话的《尼俄伯》(Niobe)等。展览作品的陈设配合着上海当代艺术馆建筑空间的特点进行安排,以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来呈现作品本身。按照艺术家自己的说法,这是一个“既水平又垂直,既饱满又虚空”的展览。

-上海-

马克•布拉德福德:树的眼泪

上海外滩美术馆|5月3日结束

www.rockbundartmuseum.org

link (11)马克•布拉德福德

“马克·布拉德福德:树的眼泪”是这位生活工作于洛杉矶的艺术家在亚洲的首次美术馆大展。艺术家为这次展览特别创作了三件尺幅巨大的绘画作品,包括《树的眼泪》、《坠跌的马群》、《慵懒的山》,它们的创作灵感源自艺术家造访上海期间的见闻,即各异的文化、经济和功能的杂烩与交融——城市扩张、重工业、老港口城市、原法租界,以及新富阶层的魅力。艺术家也在上海本地市场上找到了租界时代的老地图,继而对上海租界时期的分割状态发生兴趣,同时也关注外来的日本地址系统对中国地址系统的改变,以及这座城市在前工业时代的面貌——也就是说,上海的城市实体在百余年来的布局和变局,成型与再造。他此番展出的绘画作品与这一上下文相谙,亦关乎他在过去的五年中两次造访上海亲眼所见其城市景观的剧变。

link (12)马克·布拉德福德,《树的眼泪》(局部)
link (13)“马克·布拉德福德:树的眼泪”展览现场

-上海-

招魂纳魄——乔-彼得•威金摄影展

上海全摄影画廊|5月14日结束

www.ofoto-gallery.com

-南京-

乔-彼得·威金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5月9日结束

www.nuamuseum.org

link (14)乔-彼得·威金

美国摄影师乔-彼得·威金(Joel-Peter Witkin)生于1939年,他的作品直面人性和生死,利用人体造型及舞台设计阐述恐惧、色情以及宗教等种种问题。而在摄影技术上,他善于利用银版照相法,运用传统手工技术放印照片,同时他也会在底片上进行直接再创造。威金也时常援用西方古典主义中的既有图像与形象展开创作,特别是对于如艺术家卡拉瓦乔画面氛围的引用,制造出优雅与不安、美丽与恐惧并存的图像。

20150327161359_5273

20150327161411_1640

20150327161423_2490乔-彼得·威金”的作品

-广州-

罗曼·欧达科: 脚本

广东时代美术馆|4月19日-6月21日

www.timesmuseum.org

link (17)艺术家罗曼·欧达科

“罗曼·欧达科:脚本”是斯洛伐克艺术家罗曼·欧达科于大中华地区的首次个展。罗曼·欧达科常以巧妙、不稳定的方式“占领”各种展示空间,这些“空间”被视作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场所,而空间的物理属性和身份亦得以重新界定。在时代美术馆举办的展览“罗曼·欧达科:脚本”,选择了欧达科于1997年至2015年间创作的一系列装置、摄影及行为,这些作品呈现出艺术家创作中反复出现的一组可以互相转换的关系:关系的一方是作品及其所在的展示空间,另一方则是艺术家对这一共生结构的再现。

link (18)《脚本》,2000/2015,艺术家向他的朋友和亲人描述时代美术馆的空白空间,他们以此创作了绘画
link (19)《我们的儿子在看着他的父母》,喷绘照片,1998年
link (20)《美术馆/储存室》,装置和行为,1999年

欧达科曾代表斯洛伐克国家馆参加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并参加2012年的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也曾在多个国际知名的美术馆举办展览,例如纽约现代美术馆、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马德里索菲亚皇后艺术中心、柏林古根海姆美术馆、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等。他于2012年被授予德意志银行“年度艺术家”大奖。

4大看点带你走进“设计上海”2015

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设计盛事,“设计上海”2015将首次大规模地集中展示全球顶尖设计品牌,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交流、交易平台。届时,展会将迎来300个国际设计品牌、国内外顶级设计师以及一线设计精品店的积极参与,其中70%的参展商将会是首次在中国亮相。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