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声音艺术家姚大钧配乐,陆扬作于2011年的高清3D动画作品《忿怒金刚核》将与她的另一件新的影像装置作品一同参展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视频由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提供)
今日,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方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公布了详细策展方案及作品片段。以“民间未来”为主题的中国馆策展方案包括了3位艺术家和2个团队——建筑师刘家琨、青年艺术家陆扬、音乐家谭盾、舞蹈家文慧(生活舞蹈工作室),及纪录片导演吴文光(草场地工作站)。这一多元化的参展组合包括了表演、建筑及纪录片,影像装置成为呈现其工作的主要选择。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将于5月9日开幕,并持续至11月22日,将有世界范围内89个参展国的主题馆展,随着双年展日益临近,众多来自亚洲其他地区的展馆都已公布展览方案,这些亚洲展馆中不少也都选择了影像装置的呈现方式。中国香港馆、日本馆等都将展出拟真的场域特定装置作品,前者由香港艺术家曾建华创作,而后者的创作者盐田千春则可能是这个圈子里最出名的艺术家。
中国馆:民间未来
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由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担任策展方,在今日的媒体见面会中,吴文光、文慧、BCAF理事长崔峤及陆扬(左至右)介绍了参展信息
陆扬的新作依旧以宗教元素为灵感,图为即将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新作的灵感元素及效果图
陆扬生于1984年,是中国馆参展艺术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她一直对生物学及宗教很感兴趣,其曾于网络首发的影像作品《癌宝宝》有关于细胞、病毒。她的代表作之一《子宫战士》曾参加洛杉矶亚太电影节、福冈亚洲三年展,同时该作品正在被开发制作成电子游戏。
《村民影像计划,2005—2015》片花,吴文光(视频由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提供)
吴文光是一名独立导演和作家,2005年,他创立草场地工作站,同年策划组织“村民影像计划”,来自9个省市的10个村民在工作站学习纪录片拍摄。2006年后,村民在自己村子拍摄纪录片,其中有5位村民持续至今,完成纪录长片25部。
《和三奶奶跳舞》片花,文慧,2015年(视频由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提供)
这张在创作《和民工跳舞》时拍摄的摄影将被设置在中国馆入口处
文慧主攻领域是现代舞蹈,也拍摄纪录片和创作装置作品,生活舞蹈工作室是她与吴文光于1994年共同创办的独立表演和创作团体。除了展览,在5月9日文慧身体舞蹈工作坊还将有一个现场表演“记录的身体与身体的记录”。
刘家琨的装置《随风2015 由你选择》效果图
刘家琨的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曾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等重要国际展览中展出。他的装置作品《随风2015 由你选择》将设置在中国馆外部,观众可以在其中休憩,并在装置上的纸片写下自己对“民间”及“未来”的想法。
谭盾在湖南为其创作考察女书文化
谭盾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音乐上追随约翰·凯奇(John Cage),作为作曲家和指挥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谭盾本次参展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作品来源于其故乡湖南少数民族的女书文化。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现场活动
艺术对谈:电子世界的民谣
嘉宾:陆扬、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张尕、刘小东、沈莘
时间:5月8日 下午 14:00-16:30
地点: 处女花园
舞蹈工作坊:文慧身体舞蹈工作坊“记录的身体与身体的记录”
时间:5月9日下午
地点:中国馆、处女花园
文学讨论:文学的未来
嘉宾:刘家琨、翟永明、鲍夏兰(Claudia Pozzana)、鲁索(Alessandro.T.Russo)
时间:5月11日下午16:00
地点:处女花园
露天舞蹈演出:沈伟
时间:9月
这些亚洲馆也选择了影像装置
中国香港:曾建华
曾建华作品《The Sixth Seal – HE Is Something That Should Be Overcome. You Are Something That Should Be Overcome》,2014年
曾建华
香港馆本届主题为“曾建华——无尽虚无”,将展出曾建华的最新作品。曾建华出生于中国广东,在香港工作和生活,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和伦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学习。他以其拟真创作所为人称道,这是一种将文字文本与电脑技术相混合的创新。曾建华由M+视觉艺术博物馆推选代表香港参展。他正为双年展筹备的仍然是一件拟真装置,这些录像投影“将是他雄心勃勃,而又理所当然的下一步工作”,香港展馆策展人和M+总策展人郑道炼(Doryun Chong)对曾建华参展一事这样表示。他还说:“重要的是艺术家有着自信、成熟的艺术创作。他的作品在感知和概念上都具有冲击力、引人入胜。从这方面来说,我们相信他的作品能完美契合威尼斯双年展充满挑战的环境,过于精巧或低调的作品在此都容易被忽略,它同时还必须有足够深度吸引人们的注意。”
日本:盐田千春
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将展出盐田千春的作品《手上的钥匙》
日本艺术家盐田千春
盐田千春(Chiharu Shiota)的作品皆让观众置身于一个非常中央、曾被艺术家称为“瞬间哲学”的地方。她目前在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展览的装置作品以其视觉和情感冲击广获称赞,也是她为日本馆所创作项目的基础。日本馆将呈现盐田的场域特定作品《手上的钥匙》(The Key in Hand),该装置作品包括5万多把钥匙,以及摄影、视频和两条木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钥匙保护着贵重的物品……千百年来,我们只把它们交给信任的人,让他们来照看那些重要物件。”展馆策展人、神奈川艺术基金会(Kanagawa Arts Foundatio)的中野仁(Hitoshi Nakano)说,盐田为日本展馆创作的作品“将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会在整个展示空间里唤醒观者的情感。”。
韩国:文敬媛、全浚皓
文敬媛、全浚皓影像作品《乌有乡消息》,2012年
韩国艺术家文敬媛(右)和全浚皓(左)
居住在首尔的艺术家文敬媛(Moon Kyungwon)和全浚皓(Jeon Joonho)自2009年开始合作,已是国际艺术活动的常客,曾参展新加坡双年展、福冈三年展等,他们最著名的影像装置作品《乌有乡消息》(News from Nowhere. El Fin del Mundo)于2012年在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上首次展出。目前他们正为威尼斯双年展打造全新的多波段视频装置《折叠空间和飞行的方式》(The Ways of Folding Space & Flying)。伦敦泰特研究中心亚太研究策展人、泰特亚太收购委员会策展人李淑京(Sook-Kyung Lee)正在筹备该展览。“文敬媛和全浚皓的协作方式对单打独斗的艺术家来说是一剂妙方。通过与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合作,他们试图模糊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我相信二人能就我们的现在与将来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她说。
新加坡:林育荣
林育荣作品《海况2》
艺术家林育荣曾是一名竞赛船手
新加坡展馆旨在探讨地理政治学的边界和历史,从大海而非陆地的视角去观赏,正适合展示一个其历史由大海造就的城市。艺术家林育荣因参加2011年威尼斯电影节和2002年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而为人们所熟悉,他一直在创作一个不断发展的作品:《海况》(Sea State),该项目最初只有静止图像,现在已经发展为影片录像,作品曾于2008年在“宣言”(Manifesta)第七届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展(European Biennial of Contemporary Art)上展出。
林育荣是一名前竞赛船手,曾于1996年代表新加坡参加奥运会。他毕业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其作品常常以大海作为主题。展馆策展人、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策展人Shabbir Hussain Mustafa称《海况》是“我们时代的一纸诉状”,并且希望它能激起全世界的讨论。
菲律宾: Jose Tence Ruiz和Mariano Montelibano
威尼斯双年展菲律宾馆将以1950年的电影《成吉思汗》作为出发点
Jose Tence Ruiz作品《Paraisado Abo’t Dingas》
Mariano Montelibano录像作品《Sorry for the Inconvenience – 5 Fingers》视频截图
缺席51年后,Jose Tence Ruiz和Mariano Montelibano两位艺术家代表菲律宾重回威尼斯双年展。他们的展览旨在“向威尼斯介绍菲律宾的后殖民艺术史”,展馆策展人、菲律宾大学艺术系教授、菲律宾大学瓦尔加斯博物馆(Vargas Museum)策展人Patrick Flores介绍说。展览以1950年的电影《成吉思汗》(Genghis Khan)作为出发点,该影片曾在1952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播放。Flores称,影片关于边界和征服的概念将在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找到来自当代的回应。Montelibano的视频装置《拍打状态》(A Dashed State)是关于西菲律宾海和有争议的南中国海;而Ruiz的装置作品《浅滩》(Shoal)则是关于马德雷山号(SierraMadre)这条在1999年触礁搁浅的越战战舰。
印度尼西亚:Heri Dono
印度尼西亚国家馆的场域特定作品
Heri Dono
印度尼西亚国家馆的展览将以“Voyage-Trokomod”为主题,展出艺术家Heri Dono的场域特定作品。Heri Dono生于1960年,是印度尼西亚最早进入国际视野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展览题目中的“Trokomod”是艺术家创造的一个词语,指结合了Dono作品中常见的特洛伊木马和科莫多巨蜥的动物形象。这个形象将在世界历史和各国之间的海洋中穿行,观众可以通过作品中的望远镜和潜望镜看到西方和印度尼西亚的重要历史事件。Trokomod承载了艺术家东西融合的世界观。Dono希望通过这个作品,体现世界和印度尼西亚的过去、现在与未知而充满希望的未来。撰文/Ermanno Rivetti 、Pac Pobric、Fran 译/Amber Thi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