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灵魂、肉体与视觉:这四场展览重现摇滚史上的高光时刻

Apr 24, 2019   TANC

640图片来源:tumblr.com

在2019年初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91th Academy Awards)的获奖名单中,一部《波西米亚狂想曲》引人关注,不仅提名最佳影片,还获得最佳男主角奖项,许多人通过此片在光影中重温英国著名摇滚乐队皇后乐队(Queen)及主唱弗雷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的人生高光时刻。4月,四场在美国纽约开幕的展览不约而同地以摇滚音乐为主题,更以不同的角度解读和阐释音乐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坐落在曼哈顿的犹太博物馆(Jewish Museum)将眼光投向了已故的犹太人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展览标题即取自他的经典歌曲《颂歌》(Anthem),歌中唱道:忘却你那完美的献奉,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Forget your perfect offering,There is acrack in everything,That’s howthe light gets in.)如此疗愈的歌曲曾抚慰过无数人的心灵,也透露着将面临的挫折转变成向前迈进的动力的态度。

640 (3)Jon Rafman,Legendary Reality(静帧), 2017

来自10个国家的12位艺术家和18位音乐家通过当代艺术的视角,对科恩进行了深入而丰富的探索。一组取材于处理过的视频游戏的乔恩·拉夫曼(Jon Rafman)作品,屏幕上投射着城市景色的低分辨率幻想画面,由照片和风景拼贴而成,把文字带到遥远的某个地方,也把科恩清新的诗句变成了梦的叙述。我试着入睡/但辗转难眠/我尝试写作/像这样的夜晚/有什么可以被我这样的人阅读(I tried to sleep but when i couldn’t sleep,I learned to write I learned to write,What might be read On nights like this By one like me)那是来自《唯一的诗歌》(The Only Poem的诗句。

640 (18)Tacita Dean, Ear on a Worm(静帧), 2017

科恩1972年现场演唱《Bird on the Wire》

塔西塔·迪恩(Tacita Dean)的《蜗杆上的耳朵》(Ear on a Worm)是一个在高空盘旋的小图像,一只栖息的鸟暗指科恩1969年的专辑《房间里的歌》(Songs from a Room)中的《鸟在电线上》(bird on the Wire)。

640George Fok,Passing Through,2017

乔治·霍克(George Fok)的《穿越》(Passing Through)以传统纪录片的形式,在科恩整个职业生涯的表演中穿插了科恩与观众之间的视频,表明歌曲是永恒不变的,而表演者的身体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科恩曾被《纽约时报》赞誉为“摇滚乐界的拜伦”,这个读英国文学出身的诗人、小说家,共出版过8本诗集,两部小说,诗作曾获加拿大文学界的最高荣誉总督奖,1966年的小说《美丽失败者》(Beautiful Loser)则被誉为60年代的代表作。

640 (5)Leonard Cohen, Trouville 1988, taken from a photograph by Claude Gassian.

他一生的创作从其所信奉的犹太宗教和犹太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灵感。例如《Story ofIsaac》和《Who by Fire》, 其中的歌词和旋律都让人回想起《Unetaneh Tokef》(一首源自11世纪的犹太教徒祭祀祈祷时吟唱的诗歌)。有评论家将科恩称为“不穿牛仔裤的嬉皮士”,因其身为摇滚明星却从未反抗过政府或权威。此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朋克运动则是一场自发的反对嬉皮士的运动,却与之共享着许多相似的价值观。

朋克之欲,肉体的能量

2008年莱昂纳德·科恩获选进入美国摇滚名人堂(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设计)时,致辞人娄·里德(Lou Reed)形容其是“最高水平与最具影响力的创作人之一。”而娄·里德最知名的身份是摇滚乐队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作曲主力、歌手兼吉他手、乐队灵魂人物。

640 (6)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首张专辑《地下丝绒与妮可》(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

1967年,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首张专辑《地下丝绒与妮可》(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问世,那个作为封面并带有安迪·沃霍尔签名的丝网印刷的黄色香蕉图像已成为载入音乐与艺术史册的经典。2003年,更在《滚石》杂志(Rolling Stone)评选的“史上最伟大的500张专辑”(The RS 500 Greatest Albums of All Time)榜单位列第13位。

640 (2)640 (1)“朋克之欲:1971-1985年的原始挑衅”展览现场,图片来源:officemagazine.net

性博物馆(MUSEUM OF SEX)展出的朋克之欲:1971-1985年的原始挑衅即从地下丝绒开始,1963年的平装本《地下丝绒》是展览的首批展品之一,此外,该展览通过伊基·波普(IggyPop)、纽约小妞(the New York Dolls)、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以及性手枪乐队(The Sex Pistol)等艺术家的照片、专辑封面和传单,展示了朋克如何在主流之外为性表达提供了一个空间,也展示了潜藏在这些标志性图像之下的内在核心

640 (7)“朋克之欲:1971-1985年的原始挑衅”展览现场,图片来源:officemagazine.net

640 (8)

音乐中的性表达既能体现亚当·安特(Adam Ant)创作的粗俗色情宣传片(在“朋克之欲”中展出),也可以体现在科恩作品中贯穿的冷静优雅的性感,而科恩作品中色情的一面也是“万物皆有裂痕”展览关注的焦点之一。

640 (9)“朋克之欲:1971-1985年的原始挑衅”展览现场

很多来自女性、酷儿等艺术家的形象都出现在“朋克之欲”展览策展人之一维维安戈德曼(Vivien Goldman)的海报上,生动的性意象是一种震撼的工具,它让异性恋的世界感到恐惧,也让那些留在里面的人感到安慰,这体现在大量来自未成年的狂热者与摇滚明星的狂欢中。随着音乐运动的发展,朋克摇滚并非一定与性有关。但是“朋克之欲”暗示着肉体的能量在音乐的核心跳动。

无因的反叛,朋克影响下的视觉美学

艺术与设计博物馆(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展出的来去匆匆,英年早逝:朋克图像1976-1986 (Too Fast to Live, Too Young to Die: Punk Graphics, 1976-1986)同样致力于探索朋克的视觉语言,在纽约和伦敦的音乐舞台上爆发了40多年后,朋克音乐对更大范围的文化的影响依然巨大,它诞生于经济低迷时期,其能量则融合成一种强大的亚文化现象,超越了音乐,影响到其他领域,尤其是平面设计。展览通过数百幅图像,从令人震惊的被没收的图像和文本的混音,到挑战主流媒体商业技巧的DIY杂志和传单。

640 (10)640 (11)640 (12)“来去匆匆,英年早逝:朋克图像,1976-1986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艺术与设计博物馆

该展览由密歇根克兰布鲁克艺术博物馆(Cranbrook Art Museum)馆长安德鲁·布劳维尔特(Andrew Blauvelt)策划,展出的许多物品,最初都挂在唱片店或青少年的卧室里。宣传新专辑、巡演和演出的海报与专辑艺术、杂志、纽扣等混合在一起。大部分部件都是用磁铁贴在墙上的,没有镶框,几乎所有部件都有磨损的迹象。

640 (13)640 (14)“来去匆匆,英年早逝:朋克图像,1976-1986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艺术与设计博物馆

展览强调,这是一种面向大众消费的商业艺术,作品中粗糙的边缘和突出的折痕让历史充满活力。这种经久不衰的破旧美学延伸到了设计本身。朋克作为一种理念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讨论,并保留着它的酷劲儿。彼得•萨维尔(Peter Saville)为快乐小分队(Joy Division)的《未知的快乐》(Unknown pleasure)专辑拍摄的标志性照片,可以在这里的一张宣传海报上看到,同样可以在今天年轻人的t恤上找到。

乐器与科技构造的膜拜殿堂

如果“来去匆匆,英年早逝:朋克图像,1976-1986”展览是一场摇滚乐迷的大狂欢,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推出的大声演奏:摇滚乐器(Play It Loud:Instruments of Rock & Roll)则可看做供乐迷膜拜的“神器殿堂”,这场与摇滚名人堂合作推出的展览,通过昏暗的灯光衬托出每一件明星使用过的乐器如灯塔般闪闪发光,仿佛在捕捉舞台聚光灯的光芒,也暗示了摇滚音乐是夜晚的声音。而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并给音乐加入噪音墙、吉他失真等各种效果音的电子拾音器则进一步补充了摇滚音乐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蓬勃发展的历史图景。

640 (15)“大声演奏:摇滚乐器”展览现场,图片来源:Met

除了来自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和“重金属”音乐代表的Metallica乐队的鼓槌、“吉他之神“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的吉他外。一个展厅里陈列着柯特·科本(Kurt Cobain)和皮特·汤森德(Pete Townshend)丢弃的吉他碎片,突显出摇滚乐手在舞台上毁坏吉他的经典瞬间。一个名为《创造声音》(Creating a Sound)的展厅里,关注着电子产品对探索声音可能性的影响,也突出了音乐是如何与科技联系在一起的。(编译、撰文/孟宪晖)

640 (16)柯特·科本砸吉他的经典画面

640 (17)Keith Emerson’s 的Moog电子拾音器,图片来源:Met

莱昂纳德·科恩:万物皆有裂痕
犹太博物馆
展至9月8日

朋克之欲:原始挑衅1971-1985
性博物馆
展至11月30日

来去匆匆、英年早逝:朋克图像1976-1986
艺术与设计博物馆
展至8月18日

大声演奏:摇滚乐器
大都会博物馆
展至10月1日

Art & Archi | 柯布西耶如何影响日本现代建筑,在东京回溯“纯粹主义”的诞生

此系列第三期聚焦瑞士建筑设计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及其“现代精神”,以日本国立西洋美术馆举办的聚焦其早年创作的展览“勒·柯布西耶和纯粹主义年代”为契机,回顾柯布西耶如何在巴黎掀起“纯粹主义” (Purism)美学思潮,及其对现代日本建筑的影响。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