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曾产生两位华裔终身院士的法兰西艺术院,给北京带来了5位法国雕塑家的“不朽传承”

Jul 04, 2019   TANC

 

640伫立在塞纳河边的法兰西艺术院,图片来源:Flickr

在法国奔流不息的塞纳河岸边,静静伫立着一座法式经典的传统建筑,这个成立于1816年的法兰西艺术院(法语:Académie des Beaux-Arts)是法国最高的艺术研究殿堂,其深厚的艺术积淀滋养了诸如安格尔、莫罗、德拉罗什、德拉克罗瓦等蜚声世界的大师,是全球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学院之一。在其历史上仅有的10名终身院士中,华裔艺术家朱德群和赵无极占据了两个席位。

640 (1)640 (2)640 (3)“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在时间的流逝中,法兰西文化艺术的辉煌由此谱写。2019年恰逢中法建交55周年,6月28日,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系列: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法兰西艺术院5位雕塑院士——克罗德·阿巴吉、让·卡尔多、让·安哥拉、安东尼·彭赛、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的37件雕塑作品。展览结束后,艺术家将全部参展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本次展览也是继2016年中国美术馆和法兰西学院共同成功举办“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作品邀请展”之后法兰西艺术院院士经典作品在中国的再次集中亮相。

640 (4)《埃斯特卡尔公牛》,让·卡尔多,图片来源:TANC

法兰西院士在法语中译为不朽的人’,此次展览定名为不朽的传承,意在继续传承法兰西优秀艺术文化的精髓和力量。”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道,“五位院士对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等问题的观照,凸显了他们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和风格特色,展现了他们在法兰西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积淀之上的传承与创新。”

640 (5)克洛德·阿巴吉与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身着法兰西院士服,图片来源:canalacademie.com

“雕塑不需要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全世界性的语言,如果大家想理解这门语言,只需要进入到展厅中观看这个展览就可以了。这些作品来自于千里之外的法国,我希望大家能够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感受。”法兰西艺术院院士、雕塑家、版画家克洛德·阿巴吉(Claude ABEILLE)说,“我的早期作品,包括在这里展示的作品‘Torse 1’,表达的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使用的也是简洁的表现手法。”

640 (6)《我的巴尔扎克》,克洛德·阿巴吉,图片来源:TANC

克洛德·阿巴吉曾师从于雕塑家罗伯特·库蒂里耶(Robert Couturier),本次展出的作品《我的巴尔扎克》曾在巴黎艺术学院成立200周年之际展出,同时也是对罗丹的作品《巴尔扎克》的致敬之作,“在这个作品中,我首次尝试通过人物所穿的服装进行表达,例如通过人物衣服的褶皱可以表达亲密的感情。当观众留心观赏这幅作品时,就可以发现整部作品的独特形状,如这件大衣上的‘登机’字样暗示了这其实是一架飞机,而同时这件大衣的褶皱也已经暗示了这一旅程本身的不平凡。”

640 (9)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作品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与阿巴吉师出同门的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Brigitte Terziev)是本次参展艺术家中唯一的女艺术家,“她在自由中创造了无情的形式,就像人们徒手去挖神的坟墓一样。她把自己与被遗忘的世界雕像的活力联系在一起。”艺术评论家克里斯蒂安·努尔贝根(Christian Noorbergen)写道,“软黏土和硬金属碰撞并吸收它们共同的力量。”

640 (7)“守夜人“系列作品局部,图片来源:TANC

除了雕塑,当代舞蹈和非洲舞蹈也给予布里吉特养分,她学习身体的姿势,并将学到的知识融入之后的雕塑词汇中,也常与南斯拉夫的许多戏剧作家和导演在各种活动中有过合作。1997年,她曾获得布德尔奖。展览现场中的“守夜人“系列均高达2米以上,在陶土和混合材料的塑造下,作品呈现出埃及神像般的肃穆和纪念碑性。

640 (8)让·安哥拉身着法兰西院士服,图片来源:letelegramme.fr

这些作品展现了我们作为艺术家的工作当中最基本的一面。雕塑这种艺术是在时间当中能维持下去的,能够持久的是一种坚固的艺术。”法兰西艺术院院士、雕塑家、法兰西艺术院轮值副主席让·安哥拉(Jean Anguera)说:“当我们来到雕塑展厅中参观的时候,会注意到我们是参与到这个空间当中的,因为雕塑即属于空间的一部分,同时它又创造出新的空间感受来。所以每个观众对于每一件作品都会有自己特殊的观感,我们会从自己的角度欣赏这个雕塑,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雕塑对于每个观众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我强调的雕塑所富有的生命力,雕塑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当中。

640 (10)《平面化的女人坐像,版本2》,让·安哥拉,图片来源:TANC

·安哥拉是著名雕塑家帕布罗·加加罗(Pablo Gargallo)的孙子,于1953年出生于巴黎。如果一个年轻人说,他想成为一个艺术家,那会是一个非常大的责任。·安哥拉告诉《艺术新闻/中文版》,他的父亲是一名医学研究员、统计学家,开始并不赞同自己走上艺术道路。但他从小就热衷于建模,在国家美术学院的建筑学研究的同时,学习了恺撒工作室的课程。从1978年开始,他完全投身于雕塑和绘画,牢记在建筑学的学习中习得的严谨语言以及建筑内外之间的关系,并将其转化为他的雕塑的想象。从1981年开始,他选择并一直使用聚酯树脂这一材料,准确地再现他在粘土中所做的造型。“人类外形、风景、步行者、哨兵、坐着的轮廓形成了地面的一部分,他的作品柔和而巨大,独石制成却复杂,在永恒维度中表现着人类。”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评价道。

640 (11)《贝尔加塞街扶手椅》,让·安哥拉,图片来源:TANC

对让来说,首先是绝对的水平面,然后出现了无改断层,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断层中逐渐出现了垂直的形象。这个独特的地平线模型,并非由他凭空创造,面是通过人体形象剪影的形式来表现,换言之,这样的地平线由这样具有无限性的断层产生,因此只能以这种与众不同的形状呈现。“让·安哥拉的同事和朋友皮埃尔一爱德华院士(Pierre-Édouard )给出了来自雕塑家的判断。在《贝尔加塞街扶手椅》这一作品中,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住址暗示了其象征意义。艺术家将全部涵义都在一个平面展示,雕塑将坚固的物质和虚拟的空间联系在一起,在超越物质的空间内寻找人类的感知。人们可以将这一雕塑的平面视作天空和地球之间的地平线,而地平线在现实中也同样是介于虚实之间的存在。

640 (12)让·卡尔多身着法兰西院士服,图片来源:cybercolleges42.fr

640 (15)《芽》,让·卡尔多,图片来源:TANC

对我来说,创作是与蜡烛,石头,泥土上直接对话的痕迹。雕塑家的语言,既空虚又饱满,他们的句子是写在空气中的。”曾于1961年赢得了大奖赛安托万·布德尔奖和布朗托姆雕塑奖的让·卡尔多(Jean Cardot)说。在本次展览中,一些小尺寸、表现微妙的作品,以石膏、泥土、蜡、青铜等材料来塑造形状人体躯干,标题却以《蛹》《茧》来命名,呈现出艺术家看待世界的眼光,他很认同贾科梅蒂曾说的:“我对雕塑的兴趣,只是因为雕塑对我来说是表达我对外部世界看法的理想手段,或者说更深层次,对我来说,雕塑只是我所了解外部世界的方式。我只在工作中寻找我对世界的看法。”在他看来,对雕塑家来说,表达看法的工具不是动词,而是形状。

640 (14)安东尼·彭赛(中)身着法兰西院士服,图片来源:canalacademie.com

640 (13)《奥芝加哥戈》,安东尼·彭赛,图片来源:TANC

让·阿尔普基金会(主席)和安东尼·布德尔之友(主席)的董事会成员安东尼·彭赛(Antoine Poncet)的作品是本次展览中最为抽象的,“我的研究中,运动这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切都是生命中的自然运动。就像走钢丝一样,一旦你踏出第一步,就必须走到最后,努力寻求平衡。这种平衡的把握对于雕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手掌中塑造的一切,在它显而易见的外表下,有着超越并且可以摧毁这罕见而莫名的生命的东西,就像处于两岸之间的水一样。”安东尼·彭赛说他把自己的节奏、自然的呼吸带入这项工作;他的冒险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匆忙无关。他的雕塑中有一种快感,它们蔓延得很慢,因为快感从来不是迅速的。

640 (16)中国第一位法兰西院士朱德群

20世纪初,前后大约有20多位中国学生赴海外学习雕塑,奔赴法国,深受欧洲艺术熏陶的艺术家更不胜枚举,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张大千常书鸿、滑田友、庞熏栗、常玉、潘玉良、赵无极、朱德群等多位在20世纪前半期留学或游历法国的中国艺术家,归国后将西方学院雕塑教育带回中国,对中国近百年的艺术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640 (17)2003年11月26日,赵无极在巴黎国立网球场博物馆身穿法兰西院士装束,高举院士剑

巴黎作为世纪欧洲乃至世界的艺术之都,在19世纪至20世纪的法国社会巨变中,以活跃的文化氛围促动了现代雕塑的发展。以罗丹和德加为代表的艺术家开创了以个人化表达为核心的雕塑方式,成为时代转折时期现代雕塑的开端;布德尔、德斯皮欧等艺术家对雕塑本体语言现代化的探索和布朗库西、马约尔等艺术家趋近于抽象探索的实验将法国雕塑带入了现代雕塑的发展期;之后杜尚和毕加索将现代雕塑引向更为开放的道路。本次参展的五位法兰西院士大多出身于艺术之家,也获得过不同的重量级奖项,而他们的作品更从侧面展现出今日法国雕塑艺术的面貌。(采访、撰文/孟宪晖)

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28/06/2019 – 09/07/2019

从威尼斯启程,去纽约回溯坎普,在上海偶遇宫岛达男,5月全球新展指南

5月,威尼斯双年展助力全球新一波艺术热潮,TANC从全球各大艺术机构的新开展览中挑选了30场与你分享。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