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中美贸易战正酣时,洛杉矶首个大型当代中国艺术展“物之魅力”LACMA开展

Aug 07, 2019   TANC

尽管当下是政治上的困难期,困难期却也正是好时机。”早在2018年,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LACMA)迈克尔·高文(Michael Govan)宣布将与余德耀创立联合基金会,并接受格哈德与朵拉·科尼夫妇大批水墨作品捐赠时就曾这样对《艺术新闻》说道,“LACMA立足当下的全球化语境,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怎样使这个世界充满生气。”而今,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LACMA却在中国当代艺术上进行着突破性发展。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与芝加哥大学斯玛特艺术博物馆全球当代艺术策展人欧莉安娜·卡基奥内(Orianna Cacchione)共同策划的物之魅力:当代中国材质艺术’”大展正是中美贸易战持续之际艺术和文化合作的一个重要例子

baa0d5520d7f72c17503f940eae1b852朱金石《物的浪》,2007,由艺术家本人及艺术门画廊捐给LACMA及芝加哥斯玛特艺术博物馆联合永久收藏

这场洛杉矶的第一个大型当代中国艺术展览包括了26位艺术家,在LACMA展出了其中21位艺术家的30多件作品,涵盖了中国近40年的当代艺术,聚焦于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其中包括艾未未、蔡国强、徐冰等。至2020年1月5日展期结束后,还将于美国西岸、中部及东岸四家重要艺术博物馆进行为期将近两年的巡展。

640-4从左到右:隋建国《殛》,1996;张洹《种子》,2007,《无题5》,2006;梁绍基《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自然系列No.79》,2002-2007;王晋《中国梦》

 

01

材质艺术角度探讨中国当代艺术

材质艺术在中国1980年代、新的艺术开始萌芽之时产生,并有了全面的发展,1990年代盛行,2000年之后普遍流传。巫鸿以艺术史学家的视角,以材质艺术这个新的角度讨论中国当代艺术这几十年的发展中被忽视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本次展览就围绕着巫鸿所提出的“材质艺术”的概念,即“艺术家长期地、持续地使用某种非传统、非常规材质进行创作,使得该材质本身,而非图像或风格,成为体现艺术家审美判断或社会批评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些材质的物质本身,超越了已有约定俗成的艺术类别,成为作品的‘超媒介(’ super-agents)。”

640 (10)顾德新《无题》,1989

展览选择的大部分为1950–19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在1980–1990年代时在材料的实验上作出的史无前例的创新,使对材料的关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艺术趋势。材质艺术也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当代艺术的被忽略的重要线索。一些1970–1980年代后的相对年轻艺术家延续了在材料运用上的探索,也在展览中有所体现。然而在8090后更年轻的艺术家中,对于一种材料持续关注程度降低,而创作的方式更为多元,这种材质艺术的趋势也渐渐由创新变为一个普遍现象。巫鸿在文章中提出“材质艺术”的五个特性:拆解物体,回收材料;过程性;与绘画雕塑的协商;探索传统材料文化;以及科技的加入。

640-5展望《跨越12海里公海浮石漂流》(左视频),2000,《金山》,2007.

640 (3)从左起:胡晓媛《蚁骨IV》,2015;靳山《误解》,2015;马秋莎《沃德兰:黑方》,2016

展望长期用不锈钢片复制石头的作品、胡晓媛用一种生丝(绡)来极其细致复制木纹。城市化的废墟与记忆在尹秀珍的如墓地一般沉重而有仪式感的瓦片中。一种对于暴力的表达体现在隋建国的上万只钉在橡胶上;顾德新对塑料的焚烧;彭宇对于“人油”的运用;马秋莎将黑色丝袜拉扯在水泥板之上;靳山用燃烧的塑料浇筑创作一种如爆炸之后的混乱般的雕塑中。

640 (8)尹秀珍《变化》,1997

640 (7)何翔宇《一桶可口可乐渣》,2009

每个艺术家作品的标签上都附有该艺术家创作过程的照片,有助于观者想象这一个重要部分。很多作品观者能看到的只是一个空间性的结果,但其时间性的过程也是作品艺术重要部分。如梁绍基养蚕吐丝;蔡国强的火药爆炸;何翔宇燃烧可乐等作品。

 

02

洛杉矶的首个大型中国当代艺术展览

640 (12)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

“物之魅力”是洛杉矶首个大型中国当代艺术展览。首站的LACMA作为美国西部最大的综合性艺术博物馆,近年在中国当代艺术上的一系列创举使其迅速成为西方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重镇与余德耀美术馆史无前例的跨中西合作法国杰勒德和朵拉·格尼夫妇(Gérard and Dora Cognié)夫妇捐赠400件当代艺术品,主要为当代中国水墨,使得LACMA成为美国拥有最大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博物馆;以及今年3月华美银行董事长吴建民夫妇捐赠大幅曾梵志《无题》(2018年)油画作品等等。

640 (13)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 – Urban Lights © Lacma

“物之魅力”作为一个大型的群展,囊括了中国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一批艺术家的经典之作,对于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认识、了解有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减弱了西方常常关注的中国当代艺术中政治性的符号与因素,而将关注点着重于艺术本身及艺术家在视觉语言上的追求与探索。在LACMA的展览中,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够在视觉、感观上感受到纯粹且直观的吸引。这种吸引本身消除了不同文化所带来的的距离与陌生感。

640 (14)徐冰《一级品》,1999-2011

徐冰大型的以香烟为材料创作的“虎皮地毯”,由超过50万支香烟由一定的角度摆放而成。当观者从上图角度观看时,上下摆放的香烟构成了橘黄色与白色的交替恰恰成为虎皮的颜色。而作品背后詹姆斯·杜克(James B. Duke)的美国烟草公司、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人类对烟草的依赖、烟草带给人类的享受与危害等等为其增加更深维度的意义。

640-6谷文达《联合国:美国密码》,1995-2019

谷文达为“物之魅力”展览特别制作了《联合国:美国密码》。该作品全部由他常年使用的材料:人的头发构成。从世界各地收集的各种种族肤色的人的头发形成了谷文达“联合国”系列的主题。人的头发里携带着一个生命的DNA,是人体的一部分、(曾经)有生命的物质。大量的头发的陈列(该作品的头发的长度可以围绕地球3/4圈)给观者在心理层面上带来冲击。

640 (16)林天苗《白日梦》,2000

消除性别特征的林天苗的裸体像在白线与光中似乎穿梭在上下床垫之中。线是林天苗成长时期常常接触到的女性日常纺织所使用的材料,后来成为她艺术创作的主要材料,其对于女性的社会角色进行思考。

640-7刘建华《黑色的火焰》,2016-17,《白纸》,2009-12

刘建华在景德镇受到最为传统的瓷器工艺训练。但他的创作不仅仅停留于技术、造型、图像的层面。《白纸》是非常有力量的作品。看似朴素的、轻巧的、不费吹灰之力的三张白纸挂在墙上,当观者知道这是瓷所作之时:它变成了极富难度的、复杂的、多年训练积累的物体。这种欺骗性的、隐藏性的空白瞬间给人顿悟一般的冲击。

640 (20)左:艾未未《Table at Right Angles》,1998;右:《无题,完美比例》,2006

艾未未使用过多种中国传统材料,其中对于木头的探索最为深入。木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的主要材料。而将木头变为建筑、家具等实用性物体的过程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榫卯结构的技术,即不用任何钉子即可构造极其稳固的有机结构。艾未未的作品表面看起来是对于传统古物的改变,甚至破坏,但在改变与破坏之后所保留的、突出的、强化的是极精湛的中国古代榫卯结构技术。

640 (18)宋冬《水记》,2010,《无痕碑》,2016

蔡国强用火药为材料的作品,王晋的用PVC塑料对于古代龙袍以及京剧戏服的复制,张洹用佛教烧香仪式遗留物香灰的创作,梁绍基所自述“我是一只蚕”及“春蚕到死丝方尽”一般的艺术探索,陈箴“融超经验”的艺术及其道教思想的表达,展望从传统中国怪石获得的灵感来源,宋冬将水的转瞬即逝的挥发性对置于中国古代将流传千古的文字刻在的碑上,朱金石用传统书法绘画的工具宣纸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对象等等。传统不是这些作品的唯一或最重要的解读方式,但都在这个展览中是值得讨论的一面

 

03

30年来在美国的重要中国当代艺术群展

“近30年来各博物馆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是美国在收藏中国艺术方面的一个尤为重要的新气象。”同在西海岸的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曾告诉《艺术新闻》,从古代艺术的模式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在美国的拓展余地是非常宏大的。90年代以前,哪怕是张大千,在西方艺术界和博物馆界也是籍籍无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在国外举办展览。

640 (21)640 (22)1993年由张颂仁、栗宪庭策划的“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览现场,图片来源:aaa.org.hk

中国当代艺术在美国的重要大型群展可以追溯到1993年由张颂仁、栗宪庭策划的“后八九中国新艺术”,此后是1998年由高明潞等策划的“Inside Out:中国新艺术”, 2004年林似竹(Britta Erickson)策划的“边缘:当代中国艺术家与西方的相遇”(On The Edg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s Encounter The West)、2011年盛昊在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策划的“与古为徒——十个中国艺术家的回应”(Fresh Ink Ten Takes on Chinese Tradition)、2013年何慕文(Maxwell K. Hearn)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策划的“水墨艺术:当代中国的过去”(Ink Art: 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2015年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华廿八人”以及2018年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 等。

640 (26)640 (23)“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Art and China after 1989: Theater of the World)”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物之魅力”呈现于观感上直接的吸引是非常当代的,很多作品同时也非常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尤其体现在1950–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的创作中。这不是一种添加在艺术作品表面的元素,也并不是指这些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的目的是复兴传统,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些艺术家的生长背景中所带出固有的、与生俱来的体现。这种既是当代的,又是传统的特点也说明了将他们放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讨论的必要性。(撰文/孔纨,作者为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中国部研究员,编辑/李棋、孟宪晖)

物之魅力:当代中国“材质艺术”
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
展至2020年1月5日号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由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提供

 

“摄影180年在中国”:重新翻阅一部影像通史,晚清走向现代的视觉遗产

180年来,摄影术的出现让人类社会进入图像时代,也在科技的进步过程中呈现出多种多样发展态势。8月19日,银川当代美术馆推出“摄影180年在中国”展览,首次集中展示自摄影术发明以来,中国摄影史上500余件、数千张摄影家的原版原作。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