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霍克尼“再回”中国,泰特收藏展在木木新馆飞溅出怎样的“大水花”

Aug 30, 2019   TANC

640木木社区外观

8月29日,木木美术馆成立5周年之际,以木木美术馆新馆钱粮胡同馆为核心的木木艺术社区迎来“大卫·霍克尼:大水花”展览,这场与英国泰特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展览是艺术家在中国首个大型展览。来自英国的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是在世艺术家当中绘画作品拍卖价格最高记录的保持者,同时也是在世艺术家累积拍卖市场价值的最高者。

640 (1)展览现场的《更大的水花》,1967年,泰特美术馆藏,图片来源:TANC

本次展览选择了霍克尼具有标志性的“泳池”系列作为主推的展出作品。该展延续了2017年泰特美术馆霍克尼回顾展的主视觉元素——大水花。那次回顾展创下47.8万观众买票参观的纪录(打破达米恩·赫斯特2012年在泰特现代美术馆创下的46.3万观众纪录),成为泰特美术馆最受欢迎的在世艺术家个展。展览随后于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巡回展出。

100余件作品全方面、多维度地呈现霍克尼从20世纪50年代持续至今的充满创造力和探索精神的艺术生涯,展出的作品包括泰特美术馆的珍贵馆藏,也是霍克尼标志性的系列性杰作,如《更大的水花》、《我的父母》等。

640 (8)《我的父母》,1977年,泰特美术馆藏

2019年4月,霍克尼入选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2019全球最具影响力百大人物”。在西方当代艺术圈,继安迪·沃霍尔之后,知名度最大的恐怕就是大卫·霍克尼,就像沃霍尔一样,他也是时尚杂志和艺术刊物的宠儿,关于他的身份、艺术、八卦总有不间断的话题。

640 (6)大卫·霍克尼,图片来源:TANC

2015年霍克尼到北京的场景仍然让人记忆犹新,佩斯北京的门口罕见地排起观展的长队,从北京大学到中央美术学院的讲座,都是人满为患……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霍克尼所到之处都深受欢迎,被贴上“国宝级大师”标签的霍克尼深受追捧,名声与日俱增。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霍克尼”这个名字足够了。

 

01
飞溅的“大水花”,从洛杉矶到北京

2018年11月15日,在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夜场上,霍克尼“泳池”系列代表作《艺术家肖像(泳池及两个人像)》(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以1800万美元起拍,最终以9031.25万美元成交,折合人民币6.26亿元,创下在世艺术家作品最高成交价。该作1972年的最初售价仅为1.8万美元。就在创此纪录的半年前,他的个人作品拍卖纪录连续两次被打破。霍克尼排名前五的成交作品,全都是过去两年内成交。

640 (7)《克拉克夫妇和波西》,1970-1,泰特美术馆藏

1964年,为了追求阳光、海水和躁动的美式生活,霍克尼前往洛杉矶圣莫尼卡。在那里,当红的艺术新星霍克尼拜访友人、与其他艺术家交流、参观服装秀、充满激情的作画、毫无节制的饮酒、狂欢……对着沃霍尔的采访镜头,霍克尼说:“我什么都不想做,只想当个艺术家。”这些作品在本次展览第三部分“洛杉矶”中得到充分体现,石版画《放水进泳池,圣莫尼卡》《由线条、蜡笔着色和两种蓝色波浪组成的水,没有绿色》并置,虽分属不同年代,却展现出霍克尼眼中的“泳池”印象。

640 (5)《放水进泳池,圣莫尼卡》,1964年,泰特美术馆藏,图片来源:TANC

640 (3)《由线条、蜡笔着色和两种蓝色波浪组成的水,没有绿色》,1978-80年,泰特美术馆藏,图片来源:TANC

在加州,霍克尼发展了被称之为“自然主义”的绘画,创作了具有个人风格的加利福利亚风景及“泳池”系列,这体现在展览的第六部分“向着自然主义”。霍克尼与施莱辛格如胶似漆,他细致沉默的身影成为霍克尼灵感的来源,60至70年代,霍克尼以平日缩减的人物和熟悉的地方为主题进行创作,一台35毫米宾得相机辅助创作,让他更专注于作品在表现光影、人物、空间与景深等方面的自然感。与此同时,他仍将素描视为精确观察周围世界的媒介。

640 (2)《西莉亚》,1969(左),1973(右),图片来源:TANC

“大卫·霍克尼:大水花”策展人,也是《Tate Introductions: David Hockney》一书作者的海伦·丽特(Helen Little)表示,她最兴奋的是将霍克尼介绍给一些新的观众——他们可能已经听过霍克尼并通过复制品看过他的作品,但从来没有机会看到原作或者如此深度的接触霍克尼。“在展览中,观众不仅能看到很多代表霍克尼艺术创作的经典之作,也能发现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品,它们反映了霍克尼对于不同的风格和材料的探索的乐趣。”海伦表示,“我帮助策划这次展览的首要任务是策划一个美妙的、可进入的展览,就像霍克尼的艺术一样,以及泰特收藏的他的作品一样,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故事。”

640 (9)《在工作室中,2017年12月》与八大山人的作品并置,图片来源:TANC

640 (4)八大山人的作品,图片来源:TANC

海伦介绍,此次展览仍按时间顺序展开,以便让观众理解霍克尼艺术风格和媒材的变化,并引起人们对它们之间联系的关注,这是霍克尼解决如何在二维平面上捕捉时间、运动和空间,以及他如何挑战“艺术家应该坚持一种个人风格”这一观念。

640 (10)《透视风格的茶画》(左),1961年,《娃娃男孩的草稿》(右),1960年,图片来源:TANC

霍克尼认为,将他的作品放在不同的媒体中是至关重要的,本次展览概述了他在过去60年中在绘画、版画、素描和数字媒体方面的实践。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霍克尼在所有媒体形式中明亮的色彩和大胆的形象一直挑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并继续在今天产生共鸣。

640 (11)《路过两把椅子》,1984-86,图片来源:TANC

 

02
霍克尼与中国之缘

640 (12)640 (14)640 (15)“大水花”展览现场中的《康熙南巡图》(上)、《中国日记》(下),图片来源:TANC

本次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将霍克尼的作品与受到影响的中国古代绘画一同展出。另外,早在1981年,因《中国日记》(China Dairy)一书出版社委托,霍克尼与英国现代派诗人斯蒂芬·斯彭德(Stephen Spender)等人一同前往中国,3个星期走访了近10个城市,偶尔画画,却拍摄了很多照片。那时的霍克尼,接触到的中国艺术,只是浮光掠影。

640 (13)霍克尼在中国旅行途中创作,图片来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3年,霍克尼看到了珍藏于大都会博物馆的清代宫廷画家王翚及其助手完成的《康熙南巡图》。那一晚,他和策展人迈克·赫恩(Mike Hearn)跪在地上3、4个小时,静静地观看这件来自中国,长约72英尺的卷轴。讨论这个长卷是多么神奇地处理了空间、时间和叙事。“那真是我人生中最兴奋的一天,这是一次异乎寻常的经历,对我一生都值得纪念。……它是如此激动人心、充满魅力。”

640 (16)王翚 宋骏业 杨晋等,康熙南巡图(卷六)局部,1632-1717

霍克尼被深深震撼,并开始去了解,真正开始对东方艺术产生了兴趣。中国画在画论、技巧、视角等方面都霍克尼的创作影响深远。尤其是卷轴画“散点透视”和“移步换景”的构图和观看方式。

640 (17)《静物》,2017年,私人收藏,图片来源:TANC

之后的1998年,霍克尼策划并参与摄制的影片《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或曰表面即错觉而深度亦然》。在此纪录片中,霍克尼详述了他在《康熙南巡图》中所感悟到的一种描绘时间和空间的方式。

640 (18)《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或曰表面即错觉而深度亦然》海报

本次展览针对霍克尼与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特殊关系,在八个艺术机构以及藏家的支持下,特别策划了这一单元。《康熙南巡图》将与霍克尼的相关作品并置,激发出跨越文化语境和时空的对话。

 

03
英国国宝艺术家如何诞生

随着卢西恩·弗洛伊德的去世,霍克尼毫无意外地成为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在世艺术家”。早在1997年,他就被伊丽莎白女王封以荣誉勋爵的称号。2012年,英国女王将限量24枚的“功绩勋章”授予霍克尼,名副其实戴上“英国国宝艺术家”的桂冠。

1961年,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当代青年”(Young Contemporary)艺术展中,霍克尼的作品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并一举成名,至此以后,他就一直深受的世界欢迎,热度延续至今。1970年完成的《克拉克夫妇和波西》被认为“英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作品之一”,现在已是霍克尼家喻户晓的作品。

640 (19)《艺术家肖像(有两个人物的泳池)》, 布面丙烯,273×400cm,1972年 © David Hockney

与坚持绘画的培根、弗洛伊德一样,霍克尼也具有忽略流行艺术的勇气,他从未跟随任何艺术潮流或派别,他唯一相信的是“描绘可见的世界”。“我一直对我们如何观看以及看到什么怀着浓厚的兴趣,我现在82岁了,但我并不会因此不安。”

640 (20)大卫·霍克尼站在画作面前,图片来源:theguardian.com

霍克尼也曾被问过多次,为何他如此受欢迎?他表示,这是因为他对寻找和试图以最简单的方式观看和思考感兴趣。海伦·丽特则表示,“我认为霍克尼的受欢迎程度也反映了他制作令人难忘的图像以及他的艺术是为艺术界之外的大量观众而作的雄心。”——霍克尼试图告诉我们,换一种视角和方式看艺术。

82岁的霍克尼已经严重失聪,虽然耳聋程度越来越严重,霍克尼画画反而更投入。“有时候,我现在变得越来越聋,反而看得越来越清楚了。”(采访、撰文/黄辉)

 

大水花
木木社区
展至2020年1月5日

*若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均由MWOODS木木美术馆提供

马克·布拉德福特从“洛杉矶”带来社会抽象,以对抗这“燃烧着的世界”

十年之后的今天,《密特拉》首次在美国之外的地区展出——在7月27日于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的马克·布拉德福特个展“洛杉矶”(Mark Bradford: Los Angeles)中,它与艺术家多年来创作的大型绘画、装置及视频作品一并呈现了其对于观念、过程、材料以及场域之间内在关系的不断探索。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