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5世纪以来,中国瓷器在欧洲各王室贵族中,因莹润、坚硬又略带神秘而受到追捧。其中神圣罗马帝国的萨克森选帝侯、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Augustus II ,1670-1733)是最狂热的一员。
路易斯·德·西尔维斯特(Louis de Silvestre)绘制的奥古斯都二世画像,图片来源:Wikipedia
在他的命令下,伯特格尔(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于1708年破解了制瓷的秘密,第一件欧洲瓷器就此诞生。约一年后,奥古斯都二世又下令建设梅森瓷厂,开始了欧洲瓷都梅森与中国瓷都景德镇三百年的融汇与竞争。也正是在奥古斯都的宫廷里,白瓷有了“白色金子”(weisses gold)的新名。去世时,他拥有的瓷器总计35798件,为当时西方最大规模的收藏。
在一封信中,奥古斯都坦言自己患了“瓷器病”(Porzellankrankheit,源自于一句表示垂涎的威尼斯俚语,指对漂亮姑娘吹口哨)。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的展墙上,写着奥古斯都的肺腑之言:“如果非要说我有病的话,那就是我太爱中国的瓷器了。”
展览还原了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宫(The Zwinger )的中国瓷器陈设,茨温格宫藏有大量奥古斯都二世毕生收藏的瓷器,图片来源:TANC
“此次展览的着眼点在讲中西瓷器故事,讲文化交流故事。”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裘争平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特别指出。展览将136件来自中、日、德三国的瓷器置于“克拉克瓷”“骑兵换瓷器”“伯特格尔与白色金子”三个故事场景中,而奥古斯都二世无疑是贯穿故事的核心人物。
01
从景德镇启程
作为圣物、欧洲宫廷礼物与贵族日用的中国瓷
在奥古斯都对瓷器狂热的年代,距第一件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已过去了约300年。
展览以“丰山瓶”的故事和一张从景德镇到德国梅森的瓷器海运路线图展开。
盖涅-丰山瓶 © 爱尔兰国家博物馆
现藏于爱尔兰国家博物馆的盖涅–丰山瓶(Gaignieres-Fonthill Vase)是有详细档案记载的最早抵达欧洲的中国瓷器。这件青白瓷器约于1320至1340年间在景德镇制作,1381年到达欧洲。此后四百年间,在欧洲各王室、贵族互相的外交、联姻中辗转易主。1689年,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儿子配有精美插图的财产清册显示,其在凡尔赛宫的房间藏有381件中国瓷器,而第111号“一只酒壶形的瓷花瓶”正是丰山瓶。
法国谱系学家、古董收藏家弗朗索瓦·豪日·德·盖涅(François Roger de Gaignières)为后人留下了一幅绘制于1713年左右的瓷瓶画像。
盖涅雷斯-方特希尔瓶中世纪时期的装饰样式水彩画,瓷瓶曾被添加底座、盖、流、把手等成为执壶© 应用艺术博物馆(Iparművészeti Múzeum),布达佩斯
法国大革命后,丰山瓶随着大量曾被王室和贵族收藏的珍品,现身巴黎店铺。随后被英国富有的收藏家威廉·碧福(William Beckford)购得。碧福居住的府邸名为“丰山别墅”(Fonthill Abbey),该器物也因此得名“丰山瓶”(Fonthill Vase)。
威廉透纳(J. M. W. Turner)笔下的“丰山别墅”。《从西南方看丰山别墅》,1799年,创作于丰山别墅开建3年后,图片来源:Wikipedia
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销往欧洲离不开大小水系网络。从昌江起航离开景德镇,瓷器终由西方商船经太平洋、印度洋再入地中海到达欧洲。
景德镇到德国梅森的瓷器海运路线图,图片来源:TANC
当时的大宗货物是重量较轻的茶叶,为保证西方高桅杆的商船有足够的重量抗衡惊涛骇浪、平衡船体,瓷器成了最佳的压舱货。因此只要是运茶叶的商船,大都会装载瓷器。
展览现场货船底仓模型,丝绸、上品“熙春”茶和底部的瓷器,分层装箱,图片来源:TANC
展览现场外销船装运货物结构图,图片来源:TANC
1603年2月,成立了一年左右的荷兰东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OC)的人马在马六甲海峡劫获了从中国驶向印度的、装载着大批中国青花瓷的葡萄牙船只“圣卡塔琳娜”号。双方激战后,荷兰人把只剩一半的船货带回了阿姆斯特丹。
这些被商船运至欧洲的中国瓷器,开始被称作“克拉克瓷”(Kraak,可能源于葡萄牙语Caraack,意为“巨型商船”)。其纹饰有外销元青花的遗风,典型的布局是外圈八个开光边饰,中间饰有花鸟、人物和吉祥图案。
青花芙蓉手鹿纹大盘,1670-1690年,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图片来源:TANC
青花八开光蛙纹盘,明(1368-1644)江西省博物馆藏
“圣卡塔琳娜”号剩余的中国瓷器最终在阿姆斯特丹拍卖了350万荷兰盾,约合35000公斤白银,足以在城内最高级地段买下750幢房子,或打造一支35艘的超级舰队,并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带进了54%的股价总值。西方的瓷器热,由此揭开序幕。
大约半个世纪后的1653年,荷兰商人进一步把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宽边午餐碟、水罐、芥末瓶、洗脸盆等做成木质模型,带到中国,请景德镇匠师模仿生产。景德镇匠师灵活配合订单的要求,制作出瓷质的西方生活用具。
广彩徽章双耳冰酒桶,清乾隆(1736-1795),广州博物馆藏。蓝彩描金瑞典旗纹饰,瑞典“af Wirsén”家族订购,用于冰镇各种酒水。
广彩徽章花卉纹盖杯 ,清乾隆(1736-1795),广州博物馆藏。这件精致小巧的餐具是用来盛放果冻的。图片来源:TANC
而在进入欧洲宫廷和世俗生活之前,因陌生而稀少,瓷器在欧洲曾是某种神圣性的化身。《白瓷之路》的作者埃德蒙·德瓦尔(Edmund de Waal)在书中提到,中世纪的佛罗伦萨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在欧洲罕见的瓷器可以阻止毒药发挥药效。有毒的东西放置其中,瓷杯就会崩裂。16世纪前后,中国瓷器甚至走上欧洲的“圣坛”。德瓦尔形容佛罗伦萨的祭坛画画面:国王直直地跪在年幼的基督面前,似乎在向他敬献装在中国瓷罐里的没药。
安德雷·曼特拉(Andrea Mantegna),《东方三贤士朝圣》(Adoration of theMagi), 1495–1505年,藏于美国盖蒂中心
乔凡尼·贝里尼(Giovanni Bellini)/提香(Titian),《诸神之宴》(The Feast of theGods),1514/1529年,藏于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02
德累斯顿与梅森
从欧洲的第一件瓷器到“欧洲第一名瓷”
1700年,最终发现制瓷秘密的伯特格尔(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还是生活在德国北部的一位炼金术士。他谎称能点石成金,引起了普鲁士国王的注意,并受召入宫。伯特格尔害怕把戏拆穿,于1701年南逃至萨克森王国,被醉心瓷器的奥古斯都二世拘禁。奥古斯都二世寄希望于伯特格尔所说的炼金术,将普通的金属变成金子,使萨克森王国变得更强大。 但负责监督伯特格尔炼金术实验的数学家、发明家契恩豪斯(Ehrenfried Walther von Tschirnhaus)知道希望渺茫。为弥补国王那永远无法实现的炼金要求,契恩豪斯转而从奥古斯都对瓷器的狂热下手,使伯特格尔的注意力转向制瓷。
伯特格尔,图片来源:wikipedia
契恩豪斯与伯特格尔一起在“宛如地狱”的地下室工作了六年,旁边是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的热窑炉,“他们每隔半个小时就看一下窑炉。里面太热了,他们的头发被烧焦,地板滚烫,他们脚上起了大水泡。”伯特格尔活像“扫烟囱的人”,他的脑袋上缠着打湿的破布条。
伯特格尔的笔记,图片来源:edmunddewaal.com
现存的伯特格尔笔记本的一页上记载着1708年1月的一次实验的情况。这次烧制了七种配方,按照不同的比例把某地出产的一种白色黏土与雪花石膏混合起来,每种编号下标明了具体的配比。 最终,通过无数次的尝试,伯特格尔发现了石灰瓷(Kalkporzellan)的配方:九份科尔迪茨黏土,三份施诺里施白土和三份雪花石膏。 1708年10月9日,欧洲第一只真正的无釉瓷杯诞生了。次年,伯特格尔向奥古斯都二世宣布,西方世界的第一件剔透的白色瓷器已制成。
青花茶杯,青花茶托,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藏
来自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的一套茶杯和茶托为奥古斯都二世的旧藏。瓷器的纹饰取自明代画家仇英的《汉宫春晓图》,工匠对人物与宫阙进行了重组,用青花绘制在器身上,并以描金装饰。
催生欧洲瓷器的诞生之余,奥古斯都二世还以“骑兵换瓷器”闻名。1717年,奥古斯都与普鲁士腓特烈·威廉一世做了一笔交易,用600名萨克森龙骑兵换了151件康熙朝的青花瓷。这些瓷瓶器型硕大,最高的高达1.32米,配宝珠钮盖,从此被世人称作”龙骑兵瓶”或“近卫花瓶”。而600名骑兵,被编入普鲁士陆军,绰号“瓷器兵团”。这批价值连的康熙青花瓶至今仍陈列在德国茨温格宮(Zwinger Palace)中。
德国茨温格宮中的”龙骑兵瓶”,图片来源:wikipedia
在伯特格尔研制出瓷器配方后约一年,奥古斯都二世在1710年下令,在距离德累斯顿25公里外的小城梅森建造梅森皇家制瓷厂。梅森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安雅·黑尔(Anja Hell)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说:“奥古斯都希望通过建立自己的瓷器厂,生产萨克森瓷器来展示权力和财富。如何制作出完美的形状,颜色和人物形象,当时人们心中是以中国瓷器为理想型。梅森瓷器在18世纪仅为宫廷所用。起初作为餐具或厅堂装饰。瓷器的造型、纹饰大多是宫廷感兴趣的主题,例如希腊神话、狩猎、寓言和各种庆典等。”
梅森塑像笔架套件,1750年,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藏。梅森的塑像在法国非常受欢迎,法国人为这些塑像安装了镀青铜底座,以便作为笔架使用。它的中央是一堆“中国风”装饰的夫妇。图片来源:TANC
猴子乐团,20世纪,德国梅森瓷器博物馆藏,图片来源:TANC
展览现场“国王的餐桌”复原陈列。 图片来源:TANC
梅森瓷厂为萨克森宫廷制作的第一批餐具中,有一套为红龙图案。奥古斯都二世得知龙与凤分别象征中国皇帝和皇后,就专门找到了王室瓷器收藏中的一个中国瓷盘令梅森仿制,后来这种赤龙图案一直为萨克森君主家族所专有。
红龙图案餐具,约1730-1763年,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藏,图片来源:TANC
而著名的梅森瓷器“蓝色洋葱”系列从18世纪开始生产以来,在全世界受到热烈追捧。但“洋葱”并非真正的洋葱,而是欧洲艺术家在明代瓷器上获取灵感后,结合想象绘制的图案。在梅森蓝色洋葱系列中,还能见到中国瓷器绘制技法的石榴、竹子、荷花和菊花等花卉主题。
蓝洋葱双人用咖啡用具,19世纪,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藏,图片来源:TANC
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馆长丹妮拉·安彤宁(Daniela Antonin)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说:“为此次展览挑选文物时,我们的选择是希望通过瓷器的器型和纹饰展现300多年前我们是如何观察彼此,并相互仿制的。”
在建厂10年后,梅森瓷厂推出了自己的商标。最初的商标是“A”与“R”交叉的图案,代表奥古斯特二世( Augustus Rex)的首字母。1723至1725年商标的左上角字母“KPM”则代表“ Konigliche Porzellan Manufaktur”皇家瓷器制造厂。第三款商标是一只表面有缠绕纹的手杖,它源自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蛇杖”。随后,梅森瓷厂对商标则进行了大改,变成了两把相互交叉的蓝剑,取自萨克森候选国国徽上的交叉双剑。
青花商标纹大盘,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裘争平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提到:“我们在展览中标识了梅森瓷器所用的是哪年的模具,制作于哪一年。德国制瓷业科学性、严谨性更好。这也是我们需要相互学习的地方。”
经三百多年,梅森工厂至今仍然保存着当时的生产工序。
03
重回景德镇
与梅森、伊万里瓷的互鉴
从中国到欧洲,瓷文化的传播从来不是单向的。上海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裘争平将展览定位为一场在“一带一路”文化氛围中,讲述“瓷器命运共同体”的展览。历史上曾受景德镇影响的日本伊万里和德国梅森瓷器,几经回转,反过来也影响了景德镇的制瓷业。 日本是明清时代中国瓷器外销的第二海外市场。17世纪初,瓷器烧制技术从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九州的有田,在有田的泉山瓷土矿石被发掘后,日本的瓷器生产逐步发展。
伊万里出口瓷器,图片来源:TANC
17世纪后半页,由于明末清初王朝更替之际的内乱,中国向欧洲的出口急剧减少,荷兰东印度公司从1647年开始,从有田以北约10公里的港口伊万里向欧洲外销有田烧制的瓷器。到1684年清朝开放海禁,景德镇开始重新向国外销售瓷器的37年之间,伊万里瓷在欧洲各国驰名。
五彩妇人纹六棱大罐,1700-1730年,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最初伊万里向欧洲出口的是景德镇瓷器仿制产品,后来纹饰中加入浮世绘以及些许欧洲元素,并多用金、绿、红等鲜艳丰富的色彩,形成了具有装饰性的风格。由于欧洲对伊万里瓷器的喜爱,1684年后也有欧洲人来到中国,向景德镇抛岀订单,让其仿照伊万里样式烧制瓷器。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景德镇窑也反过来生产当时在欧洲受欢迎的伊万里风格的产品。
彩妇人纹剃须盘,1720-1740年,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五彩徽章髭盘,清代,景德镇生产,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图片来源:TANC
与此类似,18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接到许多希望中国对德国梅森瓷厂瓷器进行仿制的订单,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德国烧制的梅森瓷器价格高昂,只有富有的皇室与贵族才能拥有。有些客户委托东印度公司,将图纸带到中国,请中国的工匠进行绘制,以降低生产成本。但是由于中国工匠不熟悉德国梅森瓷的艺术风格,而往往不如梅森原厂绘制的瓷器纹饰精致。因为其外销瓷的特点,主体画面往往描绘港口经商活动,场景也多为欧洲风光。
中国产梅森风格的瓷器,18世纪,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藏
陶瓷承载了中、日、欧长期贸易的历史。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馆长丹妮拉·安彤宁(Daniela Antonin)形容这段历史时说:“是一个‘易碎物外交’(Fragile Diplomacy)的迷人故事,一个在我们相互钦佩的基础上,亚洲和欧洲之间不断进行的技术和艺术交流。”(采访/撰文:童亚琦)
“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展至11月3日
*若无特殊标注本文图片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