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傲骨丹青,苦瓜人生: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展出吴冠中的文心与画镜

Sep 19, 2018   薛丹青

 

新加坡。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展览“吴冠中:画镜与文心”正在进行中。作为艺术家2019年百年诞辰献礼,本特展着力于探究吴冠中创作中艺术与文学的关联,展出作品部分来自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馆藏、部分来自东南亚和中国的私人收藏。

在2008年,吴冠中曾将总价值约人民币3亿元的共计113件作品捐献给新加坡,这也是至2010年去世时吴冠中个人数量最大的一次艺术捐献。从那时起,吴冠中便与新加坡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份机缘也随着2015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的落成以吴冠中展厅的形式延续和传承了下来。

66

吴冠中,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

“因为展厅本身就是永久性致力于展出吴冠中作品,所以策展思路有明确的延续性,以期在令观众长期保持对艺术家的兴趣上努力做出更多具有个案性研究价值的特展。”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策展人蔡珩总结道。

本次是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吴冠中馆系列展览的第三期,以“乡土”、“江南”、“画途”、“树非树”、“夕照人体”、“古韵新腔”和“生命风景”为索引,结合艺术家所写评论与同期艺术创作为观众铺陈一条欣赏吴冠中整体创作系统的脉络。

 

67 68

 “吴冠中:画镜与文心”展览“古韵新腔” 和“生命风景”展厅

中西融合范本

20世纪的中国,尝试在中国美术传统绘画领域内展开内省与开拓的艺术家很多,如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等,皆为后来者提供了多元且丰富的探索范本。然而,积极呼吁中西融合的大师如徐悲鸿、林风眠、高剑父在还未找到明确答案的遗憾中陆续离开了世界,唯有吴冠中在由全球化命题主导的二十一世纪里孤独又坚定地探索“油画民族化、水墨现代化”的种种可能。

范迪安曾说:“吴先生是在意西方评价的,但他在意的是能够更宽广地进行对话,而不是以西方评价为目标。这是两回事。”美国《先锋论坛报》艺术主管兼艺术评论家梅利柯恩(S.Melikian)将吴冠中与梵高相提并论,认为“吴冠中是中国的梵高,而且是在有生之年就被承认的梵高”。

69

展品《丰收》

吴冠中认为,国画现代化与油画民族化实际上是同一实体的两面。他热衷用油彩和墨彩去表现同一两面,当国画中引入油画体面的厚实和色彩的凝重时,画面形式结构的造型表现力便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国画实处的体积感和虚处的丰富性都得到了充实,因此,吴冠中的创作弥补了中国画由于讲意境、重笔墨而使得虚空过于单薄、程式过于僵化、风格过于重复等弊端,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美与西方油画中的感染力完美结合。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是“不断线的风筝”,当植根于世俗生活和大自然,远远放飞情感与心灵,而这两者之间连着一根细密却坚韧的线,既不限制自由,也不断了来路。

坎坷求学,落叶归根

1919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运动之一五四运动爆发,同年吴冠中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自小家境贫寒的吴冠中本来没有机会接触艺术,他于17岁时顺利考入浙大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为了日后谋生,选择了浙大高工电机科,而与就读于国立杭州艺专预科的朱德群的相遇相知,则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自此,他不顾一切地转学至艺专,一心投奔维纳斯的怀抱,哪管自己不过是一个毫无背景基础的农家穷孩子。艺专求学的过程中,吴冠中师从林风眠和潘天寿,两位大师分别对吴冠中的文化观和艺术感悟产生了影响,而吴大羽则启发了吴冠中强烈的艺术个性和叛逆的创作主张。

 

70

年轻时的吴冠中与恩师苏弗尔皮,图片来源:杰奎琳画廊

1947年,吴冠中获得前往法国巴黎留学的资格,此年他28岁。美国游轮“海眼”号带领吴冠中和一帮求学子弟漂洋过海,途径意大利到达法国。紧接着他遇到了另一位对其产生深远影响的导师——苏弗尔皮教授。教授关于艺术的二类划分——“小路艺术娱人,大路艺术撼人”——激发了吴冠中内心对于表现对象“饿虎扑食般试图咬透捕获物的灵与肉”的热情。在个性被宽松的环境充分激发后,又感染于时局变化——中国人被当成劣等民族处处受辱,吴冠中不断被创作中关于民族性的部分所困扰,他在自传中这样描述自身感受:“我一想起自己在学习这类近乎变态性欲发泄的西洋现代艺术,今天这样的一个我,应该更懂得补鞋匠工作的意义,因他的工作尚且与周围的人们发生关联。”

71 73

“吴冠中:画镜与文心”展览“乡土” 和“江南”展厅

而梵高,吴冠中心中的大师,更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归国之意。“你是麦子,你的位置在麦田里,种到故乡的土里去,将于此生根发芽,别在巴黎人行道上枯萎掉”,梵高书信中的文字变成一个个隆隆作响的惊雷,响彻吴冠中每个不眠之夜的耳畔。1950年暑假,吴冠中离开巴黎,回到了祖国,是年30岁。在给导师吴大羽的信中他写道:“我绝不是说要用绘画来作文学的注脚、一个事件的图解。但它应该能够真真切切、一针一滴血、一鞭一道痕地深印当时当地人们的心底,令本来想掉眼泪而掉不下的人们掉下了眼泪。”

 

艺评家吴冠中

 

归国后的吴冠中继续保留着特立独行的行事作风,所言所行亦不断为其招致贬黜,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在当时保守的艺术界扔下一个又一个炸弹。除了当众对社会主义写实主义艺术家们遵行了数十年的“内容决定形式”的金科玉律提出了质疑外,他亲自提笔书写艺术理论,第一个敲响理论禁区的大门,最早发表了向“左”发难的文章,并用亲身的艺术实践贯彻其理论。

74 75 “吴冠中:画镜与文心”展览“树非树”、“夕照人体”展厅

吴冠中曾将文学比作私生子,更戏称:“我本已与绘画结婚,文学是我的婚外恋,是绘画和人生的私生子。”与同期那些“食洋不化”的评论家不同的是,吴冠中对泛滥于中国美术理论界的晦涩、繁琐却不知所云的写作并不赞同,而是以“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为核心,辅以标志性的简洁、犀利和明晰的文风,向业界提供了另一种写作方法的可能。吴冠中推崇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理念,进一步发展出自身的“笔墨等于零”论断,认为“零就是标准,没有统一标准来代替,没用共性的价值等于零。”不仅如此,他更是以《炮打司令部》假画案成为我国第一位为维护其著作权而状告拍卖行的画家,该事件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案子本身,而他仅以一句“黑重重,重重黑,真理有路明,三年回眸笑人间”总结了这出闹剧。

76 77

 “吴冠中:画镜与文心”展览“画途”展厅

年长吴冠中两岁的美国艺术史学者迈克尔·苏利文每次来中国都要和吴冠中相约叙谈。苏利文曾撰文阐释过他对吴冠中式艺术人生的看法:“为何吴冠中感到有教育他人的需要?为何他没有如许多艺术家一般不问世事,闭门造车?他所选择的并不是坦途。他在1981年9月给我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对艺术有真切诚挚的感觉,可是我也爱我自己的人民,然而这两者却常有冲突,这是我极大的悲痛。所以我在工作的同时也与我的悲痛抗争,而不愿背弃我对两者的爱,或向任何一方反目。’”

吴冠中曾总结自己道:“既不是天才也不是鬼才,而是天才和鬼才之间的边缘人。” 他呼吁艺术家要始终保留着作品的纯洁和思想的干净,将美好的人格魅力和创作理念传递给下一代。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吴冠中的心中,他通过大自然的奇石领悟出了可以净化心灵自我答问的“奇石之画”,即少色少欲,道法自然。

78

展出作品《伴侣》

79

展出作品《水乡人家》

2008年,吴冠中去世前两年,他的画作《交河故城》以人民币4070万元的天价成交,创造了当时中国在世艺术家全球最高成交记录。2010年瀚海春季拍卖会上,他于1974年创作的绘画长卷《长江万里图》以人民币5712万元的成交额再创新高。在2016年4月6日的保利春拍上,杰作《周庄》以2.36亿港元成交,刷新记录。截至目前为止,吴冠中一生画作的总成交额依然在刷新着由他自身创造的记录。尽管完全可以过上优越的旅法生活,但吴冠中扎根本土、一生清贫,甚至自嘲“粪筐画派”,而且始终不悔。正如他在自传中以黄山松自比的那样:“正因为缺少泥土,才能在悬崖上长出奇特的雄姿来。”

80

2.36亿港元成交作品《周庄》,来源:星岛日报

吴冠中一生笔耕不辍,直至去世前一个月仍在发表文章,在最后一篇专栏文章中,他深情写下:“我愿当柏拉图理想国的城门卫兵。” 吴冠中在晚年作过一幅油画《苦瓜家园》,并将其视作自己一生的总结:“这是热血、也是命运,直到我尝尽了世间良苦的苦涩,才知道苦瓜并不那么苦。”采访、撰文/薛丹青)

吴冠中:画镜与文心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展至2019年9月29日

* 如无特别说明,

本文图片由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提供

TANC丨“影像上海”效应:在这里链接本土与世界

第五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 Shanghai)对公众开放以后,入场的长龙和涌动的人潮可见上海这座城市对于影像艺术的热捧。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