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上海当代艺术馆把2015年首场大展献给意大利艺术家奥利维艾罗·瑞纳迪(Oliviero Rainaldi)。“回声——奥利维艾罗雕塑展”是艺术家在中国的首场个展。虽然名为雕塑展,但展览中的40多组作品既有雕塑,又有素描和油画,试图从立体回溯平面,又从平面反观立体,以单纯凝练的形态展现出古典的美感。这场名为“回声”的展览,不仅需要观看,也需要去聆听和感受。
展览现场
源起:威尼斯之水让奥利维艾罗与中国结缘
上海当代艺术馆馆长龚明光曾在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期间看到奥利维艾罗的展览“水”(Aquae)。这个在圣萨尔沃罗岛(San Servolo)上举办的展览展出了10件以“水”为主题的作品。水是这些作品的一部分,结合玻璃、金属等其他材料,这10件作品分布在湖泊、树丛和古老建筑内外,与小岛上的潮涨潮落融为一体。龚明光对这些作品印象尤为深刻,在看过展览后就开始着手筹备艺术家的中国个展。在展览的准备过程中,龚明光还为这位意大利艺术家取中文名字“欧立仁”。
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期间的“奥利维艾罗:水”展览海报
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期间,奥利维艾罗的展览“水”在位于圣萨尔沃罗岛的威尼斯国际大学(Venic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中举办
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展览现场的作品《水》
以凝练的当代形式抵达古典静穆之美
奥利维艾罗以极简的形式表达出古典的美感。其作品中渗透着古罗马文化的精粹,且体现出艺术家成长于意大利的背景。他以肃穆的审视眼光对宗教、对神学、对哲学进行思辨,作品洋溢着古典艺术和宗教的气息。此次展览中不少作品取材于文学作品和神话,比如以莎翁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人物为名的《奥菲利娅》(Ophelia)和灵感源自希腊神话的《尼俄伯》(Niobe)等。
而同时,奥利维艾罗建构出的艺术氛围和语境又与东方文化相通,通过其含蓄微妙的表现方式,以水墨代替丙烯,游走于在黑与白、浓与淡、似与不似之间。作品中所使用的石膏、铜、大理石、玻璃等材质呈现出东方文化中富有禅意的虚实相生与澄澈空灵的诗意。
展览作品的陈设配合着上海当代艺术馆建筑空间的特点进行安排,以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来呈现作品本身。按照艺术家自己的说法,这是一个“既水平又垂直,既饱满又虚空”的展览。
奥利维艾罗作品《堕落》(Fallen)
人体在奥利维艾罗作品中十分常见。他选择单一的色调,形态上尽可能减少繁复的细节与具象特征,通过“做减法”突出作品的表达效果。而观者需通过更密切仔细的观察,才能体察到这些雕塑形式内在细腻的特质。
奥利维艾罗作品《白色上的早餐》
奥利维艾罗的作品《白色上的早餐》可能是他最具野心的作品,他把5个石膏人体雕像放在白色的高台上,这些雕像的姿态和表现出的情绪各不相同,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交流和联系,如同贾科梅蒂的1947年创作的雕塑《广场》(La Piazza),表现出现代人的异化和疏远。但与贾科梅蒂修长的雕塑不同,奥利维艾罗这件作品更着重水平方向的张力,人物形象更为饱满,或躺卧、或蜷缩、或匍匐,紧贴着白色高台。
展览现场的《白色上的早餐》
奥利维艾罗作品《对话》
奥利维艾罗作品《奥菲利娅》(上)
奥利维艾罗作品《尼俄伯》
奥利维艾罗作品《虚无》
展览信息:
回声——奥利维艾罗雕塑展
上海当代艺术馆 | 4月10日-5月24日
www.mocashanghai.org
关于奥利维艾罗·瑞纳迪
奥利维艾罗·瑞纳迪1956年生于意大利的卡拉马尼科泰尔梅,现居罗马。90年代,他开始以简练的线条描绘单个人物形象,作品中的人体与古典艺术和中世纪文化有着微妙而隐秘的联系。自2000年起,他创作了多件由罗马教会委托创作的作品,其中包括2012年在意大利文化圈中备受争议的教皇约翰·保罗二世雕塑。其作品曾在都灵市立现当代美术馆(GAM)、法兰克福锡恩美术馆(Schirn Kunstalle)等意大利及其他国家的艺术机构中展出。
展览现场、作品图片及艺术家照片由上海当代艺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