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除了真锅大度们营造的新媒体盛宴,“九个明天”还想用科技艺术触及人心

May 05, 2018   陈璐

真锅大度、宮下悠、Tommi Grönlund + Petteri Nisunen、Open Media Lab、RMBit 人民比特、陆扬……这些新媒体艺术家为何齐聚杭州?

 
微信图片_20180508075408▲ “九个明天”展览海报

 
5月4日,位于杭州滨江宝龙城的宝龙艺术中心开幕,同期推出五个展览单元和一场大型户外演出。四个分展呈现了包括安迪·沃霍尔、荒木经惟、村上隆、梁绍基、申凡、郭工、梁铨、李秀勤等近百位国内外艺术家不同类型的作品。

微信图片_20180508075425
▲ “九个明天”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而最引人关注的主展览“九个明天”,由知名声音艺术家姚大钧策划,“设计未来”、“线上中国”、“科幻 VR”、“我机器人”、“万物波行”、“脑波控制”、“未见未来”、“时光褪色”和“现场演出”等不同作品版块为观众带来生物科技、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机器人、实时编程等跨媒体科技艺术的感官盛宴。

微信图片_20180508075429
▲ 美国艺术家维多利亚·维斯纳的《噪音水族馆》

 
“我一直强调一个多样性。”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策展人姚大钧表示。的确,这次展览中的作品除了采用了非常多样的跨学科技术,从内容上看,艺术家所关注的议题也非常丰富。既有RMBit 人民比特带来的聚焦于当下社会媒体行为的录像装置,也有陆扬以备受争议的日本少女偶像Chanmomo为主角创作的《脑制御士》,还有维多利亚·维斯纳(Victoria Vesna)针对环境污染制作的《噪音水族馆》。同时,除了本土艺术家外,参展艺术家还有的来自日本、美国、北欧等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也丰富多元。

微信图片_20180508075433
▲ 演出现场

 
姚大钧指出相较于欧美国家,中国的艺术创作和大型展览很多都呈现出单一的特质,“每个观众的兴趣是不一样的。我不希望做一个单一艺术家类型,只适合某一类观众的展览。有朋友看了以后觉得这可能更接近西方艺术节的形式,它打破人们日常生活常规,可以给人释放压力、宣泄情绪,不同国家的人带来不同形式的新东西,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

微信图片_20180508075437
▲ 艺术家真锅大度

 
作为具有很高国际知名度的日本新媒体艺术家,真锅大度这是第一次来到杭州。开幕当天他从伦敦赶来,下了飞机就直奔演出现场。“我现在比较多关注舞蹈领域,做视觉和声音的现场是15年前。”尽管如此,他和其团队Rhizomatiks还是为当晚观众带来VJ表演,这场演出由真锅大度创作音乐,然后团队另外一名成员石井达哉负责视觉呈现,“用自己的音乐来做现场,很怀念,很开心。”

微信图片_20180508075443
▲ 真锅大度的互动激光装置《时光褪色》

 
而展览中真锅大度则带来一件互动激光装置作品《时光褪色》。这件作品被单独放在一个展厅中,由一个控制台和显示屏组成。观众站在控制台前,会被摄像头实时进行面部识别,旋转控制台上的圆钮,不同的滤镜能够改变你的面部成像,按下按钮选好模式后,激光光束会将被拍摄的影像打印在荧幕上,并慢慢消退。
“在中国,当下互动性的艺术已经变得很大众化,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些互动方式变得非常相似。”真锅大度指出现在观众看到的很多互动装置非常原始,很多都是只要你站在一个装置前动一下,装置就跟着动一下,“交互性不应该在于形式,而在于趣味性。”

微信图片_20180508075448
▲ 真锅大度的互动激光装置《时光褪色》

 
《时光褪色》的体验时间要六分钟,观众需要在拍照后等待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这和平时那种即时性的互动很不一样。“大家不得不关注生成的过程,”真锅大度笑道这个灵感源自现在社交媒体上流行的小视频分享,“在东京,为了方便观众可以拍摄适合发布在Instagram上的视频,很多人便专门制作针对这个时间长度的作品。所以我对这个进行了反向思考,制作了一个时间比较长的作品。”但他遗憾地表示,第一天现场中他发现很多中国观众没办法等待那么久的时间,所以在第二天一早便对作品进行了调整,现在这件作品只需要一分钟就可以打印完一张图像。

微信图片_20180508075451
▲ 芬兰极简动态装置艺术家托米·格恩隆德(Tommi Grönlund)和佩特里·尼苏能(Petteri Nisunen)

 
芬兰极简动态装置艺术家托米·格恩隆德(Tommi Grönlund)和佩特里·尼苏能(Petteri Nisunen)在最后一个展厅中的三件作品,在整个展览中也显得别具一格。和大家比较熟知的北欧艺术家埃利亚松相似,两位艺术家带来的作品让人很自然联想到自然界中的景观。

微信图片_20180508075455
▲ 《轨道》

微信图片_20180508075459
▲ 《开盘磁带》

 
占据展厅中央位置的一件金属圆球沿着不锈钢圆形轨道缓慢运动的作品《轨道》,这件作品不禁令人联系到天体运动;右侧时不时发出一阵声响引人注意的则是《物质波》,在方形的桌面上,数千个金属球如同潮汐般从这一侧运动到那一侧,并形成一阵类似海浪的声音;左侧的《开盘磁带》利用皮带带动光盘运动的机械装置,在灯光下形成投射到墙面上的趣味性光影运动。

微信图片_20180508075504
▲ 《物质波》

 
“空间性是我们强调的方向,”两位有着建筑设计学科背景的艺术家表示,“我们不希望对作品做一个直接具体的诠释,而希望给观众直接、沉浸式的体验。”同时,他们认为所有艺术都是对人类周围环境的诠释。对于他们而言,在北欧的一天,从清晨打开窗所能看到的景色开始,这些自然景物都是他们创作的灵感,而他们所需要做的便是把所观察到的自然之景加以提炼、简化。“这令他们看起来冰冷的作品背后,都很有生命力。”姚大钧如此评价。

微信图片_20180508075508微信图片_20180508075511微信图片_20180508075515
▲ 《不可见的未来》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现场同样结合了自然现象创作的另一件作品则是来自中国艺术家组合“西湖客”的《不可见的未来》。这个作品利用自然中的丁达尔效应,创作了一个光和微颗粒构成的视觉空间。黑暗空间中,虚拟数据的河流,因为漂浮在空中的微粒,在光线照射下得以具象化呈现。而观众在其中走动,又对其视觉成像形成干扰,令空间更具变化。因其趣味性和适合拍照,现场很多观众流连其中,不断尝试新的拍摄造型。

微信图片_20180508075519微信图片_20180508075523▲ 《你的话语》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现场中另一件有趣的作品则是来自艺术家马正阳的机器人装置《你的话语》。马正阳现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此前拥有计算机专业背景。在这件作品中,他利用机器人和算法技术,在社交网络中提取中文诗歌样本,然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现场实现用机器人手臂书写创作现代诗歌,引得大批观众围观阅读。

微信图片_20180508075527▲ “脑太空:科幻VR”

 
而姚大钧组织的开放媒体实验室(Open Media Lab)此次则带来了“脑太空:科幻 VR”单元。该展厅中,墙面上环绕的多个屏幕上对应着现场桌面上摆设的VR观看装置所能看到的景观。姚大钧表示自己在参加VR相关展览时,发现其存在先天不足。当一些人拿着头盔体验时,旁边的人只能花费很久时间去等待,很难参与其中,所以他专门布置了这样的屏幕,让观众就算在等待设备的过程里,也能以某种方式进行观看。

微信图片_20180508075530
▲ “九个明天”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在“九个明天”的展览前言中写到,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曾经说过:“未来已经到来了,只是分配尚不平均而已”。 而正是这种不平均分配导致了同在但不共时的生存现实。这次的展览与演出希望观众可以动用同感,调动视觉、听觉、触觉,深度参与作品体验,感知当下,反思迅速发展的科技与每个个体之间的关系。

微信图片_20180508075533
▲ “九个明天”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每个时代都拥有它独特的创作媒介,在我们这个时代,定义当下的就是科技新媒介。但科技与艺术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拼贴或者叠加的关系,它如同炼金术,是一种融合和转换,”姚大钧如此阐述自己对科技艺术的思考,“我觉得艺术本身这件事情应该要让人兴奋。这种兴奋是指必须在心灵上在情绪上能够带给观众一种起伏、一种触动。虽然这个展览中可能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能做到,但能触及人心,这是我们希望努力追求的目的。”(采访、撰文/陈璐)

九个明天
杭州宝龙艺术中心
展至8月4日

※若无特殊标注,本文图片均来自杭州宝龙艺术中心

JINGART来到北京五月艺术时间,展览接连开幕释放集群效应

5月18日,“自然的力量:一万平米作品在北京”艺术项目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完全展开呈现,这件赵要历时三年完成的装置作品长116米、宽86米,面积达10000平米,曾被固定在海拔近5000米的无人区雪山山顶,经过近半年的风吹日晒,作品的抽象几何图案色彩渐褪,回收后首次在城市中展示,为其自然与人文经历增添了新的发展和延续。UCCA馆长田霏宇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说:“近年中国对艺术有了更高的接受度,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5年前想让这样的艺术项目在工人体育场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则有机会在公共空间实现。与JINGART同期也是一种计划外的巧合。”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