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4月28日,复星基金会的首次收藏展“一沙艺世界:探索社会几何形态”于三亚亚特兰蒂斯启幕,展览对复星基金会所管理的企业收藏进行梳理,带来40位中国与国际中生代和年轻艺术家的代表作,从“建筑和人”、“互联网生态”、“资本和劳动”三个方面,对艺术世界作为外部社会的微观景象所反映出的社会几何形态进行剖析。
▲ 三亚亚特兰蒂斯启幕当晚演出及烟火表演现场,图片来源:环球旅游周刊
当日也是由复星投资的中国第一家、全球第三家亚特兰蒂斯度假胜地的正式启幕,复星基金会由此举办首次收藏展,将酒店地产项目与艺术收藏展览相结合,成为其上海艺术空间项目的一个延伸。当晚还举办了大型文娱演出、烟火表演,众宾云集,场面隆重。
▲ 当日出席启幕仪式的部分嘉宾。前排从左至右依次为:收藏家、乔空间与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创办人乔志兵,上海玻璃美术馆创始人张琳,Cc基金会创始人周大为,“云月投资”合伙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赞助理事茅矛,四方美术馆创办人陆寻;后排:smile生物制药企业创始人王思勉,寒舍餐旅董事长赖英里,野兽派创始人相海齐,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总监翁菱,复星基金会与复星艺术中心主席王津元,现代传播集团创办人、董事会主席邵忠,光社创始人王珺
在当天下午举办的“世界、泡沫、地球仪、鱼缸、沙粒”展览开幕发布会暨论坛上,复星基金会与复星艺术中心主席王津元表示:“对复星艺术中心和复星基金会来讲,做艺术只有一年半的时间,我们刚刚开始成长,未来我不能说多少年之后一定要做成什么样,但是我们是有愿景的,我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做”。
▲ 徐文凯作品于“一沙艺世界:探索社会几何形态”展出现场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艺术界LEAP》主编岳鸿飞(Robin Peckham)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本次展览)在复星基金会收藏的基础上选择艺术家,基本上以基金会认同的艺术质量为准,展览是从艺术家在做什么这样的考察出发,做收藏展首先作品要好,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找出一些线索”。
▲ 崔洁作品《人民公社大酒店》于“一沙艺世界:探索社会几何形态”展出现场
展览以“建筑与人”主题板块启始,建筑物、道路、规划仿佛一连串意识形态的符码,逐渐地浸润了芸芸众生的日常,建筑联结了个体的身体与集体感知,无处不在,相互嵌套。展览中,崔洁的作品《人民公社大酒店》以刮擦、遮蔽、堆叠、重组等绘画手法,为建筑物肖像赋予了主体性,为城市景观提供了一道个体释放的缝隙。
▲ 陈维,《大厦》,2015年
展厅内,陈维的作品《大厦》与张鼎的《旋转立方》互为一组互文关系。《大厦》将夜晚城市中的人群抽空,将建筑物从繁复的景观中孤立出来,以一种介于虚构与真实的手法,引人思考新城的想象与现实以及隐匿的人群与个体;《旋转立方》则以永不停歇的旋转方式,带来一种令人眩晕的放纵与控制感。
▲ 张鼎,《旋转立方》,2016年
一旁的墙面上,一系列作品串联起了关于“心理外化”、“城市肌理”、“抽象的地点”、“光与影”、“宇宙城市”的讨论。张如怡的一组作品《密室—1 & 2 & 3》、《弧线—2》以及雕塑《比重》将个人心理根植于建筑材料与城市空间本身,将个体情绪外化为一种颇为稳固的审美表达,显得克制且疏离。
▲ 张如怡作品于“一沙艺世界:探索社会几何形态”展出现场
第二部分“互联网生态”则由艺术家 Zheng Mahler 的VR作品《深水》开启。在展览开幕前不久举办的”与’陌生风景’相遇,对话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论坛上,复星基金会与复星艺术中心主席王津元曾表示:“复星基金会的艺术品收藏注重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本次展览这一部分带来的两件VR作品也代表了基金会关注科技与新媒体的收藏趣味。
▲ Zheng Mahler,《深水》静帧,2017年
Zheng Mahler 的 VR 作品《深水》给人带来置身深海梦境一般的体验,观者可以行走于寻常的街道,有硕大的海豚从身旁头顶游过。策展人岳鸿飞在接受采访时说: “通过VR这种媒介,你可以很亲切地感受到未来,就在你所在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地感觉。作品也是用香港的历史倒叙的一个过程,100年前这里是个码头,现在是几条街,但是未来可能又归了海”。
▲ Jon Rafman,《洪水(上海)》静帧,2018年
另一件乔恩·拉夫曼(Jon Rafman)的最新VR作品《洪水(上海)》是本次展览的一件委托创作。作品前半段将场景设置于上海复星艺术中心的空间内部,后半段则虚构了一个世界末日般的场景。黑压压汹涌的潮水席卷而过,美丽世界毁于一旦,人被卷入洋底,随后被巨鲸吞噬,鲸腹之中,仿佛通往茫茫宇宙中的另一颗星球。危机感、末世感、超现实的奇幻场景带着诡谲的视觉想象力,人类摆脱了科学与引力的牵制,在陌生的太空异域,回到最原始的状态。
▲ 林科,《亚特兰蒂斯-屏幕快照》,2018年
一旁则是本次展览的另一件委托创作林科的《亚特兰蒂斯-屏幕快照》,缺席的个体与操纵鼠标键盘在电子屏幕上的遗留物,仿佛虚拟风景以一种人的镜像方式呈现。
▲ 李明作品《心渲染间》于“一沙艺世界:探索社会几何形态”展出现场
与之相对的是李明的一组影像装置作品《心渲染间》,以上海的装饰大楼、在建的地铁隧道、工地、滩涂作为身体的感知对象,通过荒诞的重复场景,将介乎不安与释放之间的情绪通过心理地理学的方式进行表达。建筑物内的身体、茎块状的虚拟社群,笼罩着一层微妙的仪式性维度。
▲ “一沙艺世界:探索社会几何形态”展览现场
第三个板块将展览带入关于“资本和劳动”的讨论,权力与资本的流通以无形的方式充斥着现代生活,影响着城市、网络与生态的发展,而艺术品作为一种资本流通方式,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抽象货币符码。
▲ 黄炳,《太阳留住我》静帧,2014年
香港艺术家黄炳的动画《太阳留住我》将个人基本劳动的副产品汗水与身体、感官、饥渴、偷窥欲、性冲动等大小欲望交织在一起,通过新鲜的矢量元素,虚构了一个诙谐幽默的偷窥故事;在其一旁展出的曹斐作品《我的未来不是梦02》,工厂仓库内一位姑娘翩翩起舞,展现了另一幅浪漫主义的黄昏图景。
▲ 曹斐,《我的未来不是梦02》,2016年
在当日下午举办的“世界、泡沫、地球仪、鱼缸、沙粒”展览开幕发布会暨论坛上,复星基金会与复星艺术中心主席王津元说:“(本次展览的)这些收藏品的大多数将来会放置在亚特兰蒂斯度假村里的一些公共区域,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在不经意间影响到来住店的客人。因为我的感受是当代艺术圈子很小,所以从复星基金会的收藏使命来讲,我们是倾向于做公共艺术的,我们在选择这些作品,在关注艺术家的时候,也是从公共性去考虑这些问题”。
▲ “一沙艺世界:探索社会几何形态”展览现场
蔚蓝的南海与沙滩、崭新的游乐设施、泳池、棕榈树、颇具未来感的“亚特兰蒂斯”酒店大楼,这样一个异域幻象般的空间,如异托邦一般存在,带来一种消解了现实生活、阶级区隔、劳力、偏见、意识形态冲突、传统时空、在地历史、神圣与世俗的中断状态,仿佛自成一个微型宇宙中心,一个后现代的“亚特兰蒂斯”神话世界。(采访、撰文/翁家若)
一沙艺世界:探索社会几何形态
三亚·亚特兰蒂斯
4月28日开幕
※若无特殊标注,本文图片均由复星基金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