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料”展览现场,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3月17日,谢南星最新个展“香料”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开幕,展出艺术家过去两年中新创作的共计7幅油画作品。相关作品草稿与其他材料亦于展览中呈现,以此勾勒出谢南星的创作与思考轨迹。
此次展览的名称“香料”,来源于15世纪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将加勒比海的一种树皮带回欧洲,并错误地将其宣称为印度的“桂皮”。这一误读如同谢南星在这批油画当中对于经典图像的移植与重解:对西方古典艺术史致敬的同时,将带有东方人特有的个人目光将其进行转换和重塑,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线索。香料的历史一如艺术的历史,是沟通不同文化地域的重要线索,它的概念与内涵又在“香料之路”上不断变迁,留下难以寻踪的复杂痕迹。
▲ “香料”展览现场,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谢南星多变的油画创作在“香料”系列作品中呈现向古典的回归,他利用易于激起观众回忆的常见图像学动机,加以创造性想象,使得观众难以确定自身所观看的意味。在隐约暧昧的观感中,成就了一场“成谜”与“解谜”的游戏。
▲ “香料”展览现场,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重解的古典图像
展厅第一幅作品《香料No.1》,色彩和灵感来自于威尼斯,画面鲜艳明快的色调与不仅与展室墙壁的绿色相衬,更使人想到西方文明源起的地中海地域。仔细观看构图,就会发现它是由侧躺的女性形象和站立的男性形象构成。女性伸出双手,似乎在挣扎抵抗,而男性的黑色面庞和迅猛的脚步则极具威胁性。这幅图像的构图类似于威尼斯大师提香(Titian)的《塔奎恩和路克瑞莎》(Tarquin and Lucretia),讲述卢克丽霞因受辱而自尽的罗马历史神话,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常见的主题之一。
▲ 《香料No.1》,2016,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 《塔奎恩和路克瑞莎》,提香,图片来源:wikimedia.org
同样重构了艺术史著名图像的《香料No.7》,从图式上让观众以为必定是对于《最后的晚餐》的截取。然而,从餐桌上的人数和布置来看,它也许并不符合《最后的晚餐》的图像学要求,而是另一场《以马忤斯的晚餐》(Supper at Emmaus),卡拉瓦乔(Caravaggio)曾经创作两幅经典的以此为主题的绘画杰作。两场耶稣与门徒的晚餐之间,似乎蕴含着关于现代性之后的艺术史终结或复始的争论探讨。
▲ 《香料No.7》,2017,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1495-1498,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 《以马忤斯的晚餐》,卡拉瓦乔,1602-1603,图片来源:wikimedia.org
▲ 《以马忤斯的晚餐》,卡拉瓦乔,1606,图片来源:wikimedia.org
在《香料No.3》中,一连串走下楼梯的裸女则使人立即联想到杜尚(Marcel Duchamps)打破绘画时间性的画作。有趣的是,艺术家在画面中加入了一只扁平化的鹦鹉。1492年,寻找⾹料的哥伦布从西班⽛出发,五周之后,他们眼前依然是⼀望⽆际的⼤海,直到望见空中飞过⼀只⾊彩斑斓的鹦鹉。哥伦布将这种启⽰新⼤陆的鸟⼉带回了欧洲。从此,鹦鹉成了异域旅⾏的象征,并出现在欧洲各地风俗画中。而在此,鹦鹉又成了艺术家对于古典进行不断模仿的隐喻象征,在亦步亦趋的模仿的同时,又需要对古典的无限诱惑进行荒诞的抵抗。
▲ 《香料No.3》,2016,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 《下楼梯的裸女》,杜尚,1912,图片来源:wikimedia.org
一场“成谜”与“解谜”游戏
谢南星在这一系列中的每一幅图像并非抽象,却又将具象的形体描绘得晦暗难解。即便具备艺术史知识的观众,也难以避免被图像的游戏所迷惑,无法完整捉摸艺术家的意图。“塑造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我只希望给别人提供一张图像,”谢南星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说道。
谢南星意欲将画作形成一个“谜团”。在《香料No.2》中,灰色的画面上几乎难以辨识出任何形象:这是画家将几种古典绘画的“酱油调子”多重混合在一起所得到的结果。而这幅宛如水泥绘画的构图也是几张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帕里斯的裁判》(Judgement of Paris)叠加而得:通过金苹果应当给谁的故事,艺术家在此探讨的是关于“美”的判断的问题。在对于绘画的观看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观者好像经历了一次艺术史的解谜研究。从内容的辨识到寓意的梳理,成为一个曲折而开放的理解过程。
▲ 《香料No.2》,2016,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 《帕里斯的裁判》,1638-1639,图片来源:wikimedia.org
协助艺术家书写这些“谜团”的,无疑是对古典图示的重复。德勒兹(Gilles Deleuze)曾在《差异与重复》中写道:“或许这种重复,出于自身的立场,在外在行动的水平上,对一种隐秘的激发了这种重复的震动做出回应……这是一种在独特之物之内的内在重复。”以此,艺术家在画布上抛出种种使观众感到熟悉的线索,从而引发观众的内在联想。
▲ 《香料No.5》,2017,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谢南星在接受采访时说:“没有创作是从天而降的,是在世的人从没见到过的。对传说中的事物如果失去和过去的一种关联,只能除了惊悚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可说东西了。”
例如《香料No.4》,可以援引的图像参照非常多。从乔尔乔内(Giorgione)的《⽥园合奏》(Pastoral Concert)到马奈(Édouard Manet)的《草地上的午餐》(The Luncheon on the Grass ),还有华托(Jean-Antoine Watteau)在⼗⼋世纪创作的⼀系列“⽥园欢宴”(La fête galante)绘画都在联想的范围之内。然而,正是这种熟悉感使得画面上的女子、公鸡、女子背后的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加难以理解。它究竟是一幅田园牧歌的画面?还是隐含了马奈式的嘲讽?抑或隐约透露出对于死亡的焦虑?
▲ 《香料No.4》,2017,图片来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 《田园合奏》,乔尔乔内,1508-1509,图片来源:wikimedia.org
▲ 《草地上的午餐》,马奈,1863,图片来源:wikimedia.org
▲ 《⽥园欢宴》,华托,1717,图片来源:wikimedia.org
在隐而不见的重重谜团之间,谢南星的画面之下压抑着激烈的情感。他不断探讨的是美的形式、时间、欲望、死亡等哲学命题。阴郁、神秘的色调,被扭曲的肢体,激烈的画面叙事,在古典和现代的互相对话、东方与西方的互相凝望之中,变成谢南星从自己长长艺术旅程中携回的一块散发着奇异气味的“香料”。(采访/孟宪晖,撰文/黄强)
谢南星:香料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3月17日至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