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伪装之下的美与狂野:这些照片重现了西方百年异装癖历史

Mar 13, 2018   陳舒孜

伦敦。近百张 1880 年到 1980 年代陈旧的异装者照片,绝⼤部分来自跳蚤市场、车库拍卖、旧货店和 eBay 等渠道。这类在当时社会被视为禁忌的照⽚,拍摄地点横夸了美国和欧洲,家、战俘营、学校、舞台与影楼等地都成为被记录的地点。相片中的人物大部分名字和背景不详,却均在装扮或展现另⼀性別。这些珍贵的摄影作品,从百多年前的私⼈物品,被弃置然后散落市场,再转辗到收藏家之手,最后呈现在美术馆中。

WechatIMG63▲ “伪装之下:异装者的秘史”海报,图片来源:伦敦摄影师美术馆

这是伦敦摄影师美术馆(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前举办的⼀场展览-“伪装之下:异装者的秘史”(Under Cover: A Secret History of Cross-Dressers),展品均来自法国电影导演和摄影收藏家塞巴斯蒂安·利夫施兹(Sébastien Lifshitz)的私⼈收藏。

WechatIMG64

▲ “伪装之下:异装者的秘史”展厅,图片来源:伦敦摄影师美术馆

展览把过去位于公众视野之外的异装者形象带到美术馆这个公共领域中,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的盒⼦,翻出了⼀段段 LGBTQ 群体历史上鲜为⼈知的历史,补充了欧美地区当代多彩宽阔的酷儿和跨性別光谱中、未被广泛认知的先驱者和更多样的异装⽂化,借此展望⼀个更加包容的未来。

WechatIMG77

镜头下的异装者百年

“对我⽽⾔,这么早之前就出现这些异装者的照⽚,是很有趣的发现。”伦敦摄影师艺廊策展⼈卡伦 · ⻨奎德(Karen McQuaid)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解释促成此次展览的原因,“我们在法国第⼀次看到这些相⽚的时候,就强烈地感觉到要开启此话题的迫切性,其论述和理解正在慢慢发展中,因此我们决定把它们带来伦敦。在展⽰这些相⽚的同时,我们希望正⾯地证明,多元的性別表现其实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

展览简单地以相⽚的表征来介定这群⼈为“异装者”,意指他们穿上另⼀性別的服装。策展⼈将这些旧照⽚集成,并以各式各样的异装⾏为和性別展⽰⽅法作分类,在展览中呈现多种在历史上被忽略的异装风气。观众游⾛在展区间,如像打开了⼗⼀本不同性別展现的相簿。

WechatIMG65

▲ 戴著戒指的上妆男人。影棚照片,手工着色以突出顏色。美国,约1920年,图片来源:Sébastien Lifshitz Collection

此张出现在展览主要宣传品上的相⽚,原图的尺⼨只有如半张名⽚大小,但观众却能够在被放⼤的宣传品中,清晰地看出照⽚后期刻意的加⼯,嘴唇和指甲上被涂上桃红色,为本已戴上⼥性化饰物的相中主角更添⼀层妩媚。

WechatIMG66

▲ Guilda, 1950年,图片来源:Sébastien Lifshitz Collection

这种刻意加强另⼀性別形象的例⼦,与展览中⼤部分照⽚⼀样,照⽚的主⾓都是寂寂无名的普通⼈,有着不同的社会阶级、国籍、职业和⾝份。唯⼀相同之处是,他们都曾在镜头前变装,刻意地以另⼀性別的装扮和形象被摄影师记录,虽然在⽇常⽣活中他们可能并不以这样的形象出现。

WechatIMG67▲ 五个在台上的表演者。匈牙利,约1900年,图片来源:Sébastien Lifshitz Collection

展览没法确定易服者变装背后的动机和意图,但可以肯定的是,在18至19世纪的欧美语境中,即使在私⼈领域中拍摄的此类照⽚也并不为社会所接纳。这些⼈违背了当时既定的社会规范,但在相⽚中,他们有点腼腆害羞,带着丝丝微笑;有的春光满⾯,⾃信地⾯向镜头。相⽚定格的瞬间,留给我们的是愉悅。以当时的社会风气而言,在镜头⾯前作这样的异装展⽰,是⼀种⼤胆⼜富挑战意味的⾃我表达。

WechatIMG68

▲ 战时的英国囚犯,1900年,图片来源:Sébastien Lifshitz Collection

在展览众多异装形态中,最震撼的必定是⼀系列欧洲战俘营的照⽚。第⼀次和第⼆次世界⼤战间, 数以万计的战俘营出现在欧洲⼤陆上,多年的监禁令战俘加剧了本已脆弱的精神状态,他们在营中搭建舞台,有些营地甚⾄有酒吧和⼊场卷。对某些⼈来说,营中剧院为他们精神上提供了出路,让他们的囚监⽣活得到解脱。当中,有部分战俘认真地把⽑发脱去,穿上⼥性的⾐服, 在舞台上完美地以⼥性的形象⽰⼈。这些“变装⼠兵”成为营中明星,拥有⼤量粉丝。

WechatIMG69▲ 法国战俘在德国的战俘营。克尼格斯布吕克,德国,约1915年,图片来源:Sébastien Lifshitz Collection

策展⼈⻨奎德感叹道:“这是整个展览最罕有和最突出的的⼀系列相⽚!这批战俘为了娱乐营中的⽣活⽽建起舞台。⽽在很多情况下,易服的⼠兵往往喜欢这个变装后的⾃⼰,他们享受被受注视的感觉;甚⾄在被释放后,他们仍继续变装的⽣活,以⼥性的名字来称呼⾃⼰。”战俘营中的异装⽂化多年来在历史中沉寂,变装⼠兵也被视为边缘⼈。今天,历史学家终意识到⼥性模仿者是战俘营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WechatIMG70

▲ 露天游乐场的表演者,1940年,图片来源:Sébastien Lifshitz Collection

利夫施兹的收藏品中并没有只着重⼥装男穿的形象,展览后半部的照⽚以⼥性装扮成男性的模样为主,⼤部分都来⾃美国。⼥性学院于19世纪时在美国成⽴,学⽣开始拥抱新的社会地位和教育机会,穿上男性的服装被视为⼀种充满玩味性⽽带有⾃由意志的表现。

WechatIMG71

▲ 模拟婚礼。美国,约1900年,图片来源:Sébastien Lifshitz Collection

策展⼈⻨奎德介绍道:“在⼤学校园中,她们享受扮演男性角色,视之为游戏,可以看到她们开⼼地扮作新郎。照⽚传出后,引起家长和校⽅的极⼤反感,因此被禁⽌。”这些照⽚的⾏为虽然曾⼀度被暂停过,但当中显⽰⼀种新的⾃由体现,反映著⼥性主义在美国的⼒量与变装运动的潮流,更重要的是,这被视为 20 世纪 “变装皇帝(drag king)”的先驱。

WechatIMG78

我,并不是孤独的。

相对于其他摄影展,此次展览中⼤部分照⽚都是业余的,像旧时普通人的聚会、⽣活照。展览所呈现和突出的并不是摄影师的构图和照⽚的艺术性,观众的目光流涟于相中⼈的装扮和举⼿投⾜间。

WechatIMG72

▲ 塞巴斯蒂安·利夫施兹《狂野三人行》剧照,图片来源: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

利夫施兹从⼩便为这种男装⼥穿、⼥装男穿的形象⽽著迷,他从⼗岁起便开始收集异装者旧相⽚。这个爱好被他⼀直单纯地当兴趣维持,因此分类⽅法极其简单,以个体穿着另⼀性別的⾐服作划分。展览中的照⽚⼀直被他放到收藏品其中“异装者”的盒⼦里,他也从来没有作更深层次的细分和钻研。直到 2004 年,他为创作电影《狂野三⼈⾏》(Wild Side)而有机会接触更多变性⼈,该电影主题就围绕⼀名变性⼥⼈在法国的⽣活。他为此深受启发,从此更系统地收集和处理这些异装者的照⽚,由单纯的兴趣变到更认真地分类并钻研。愈收集愈多的照⽚,对他⽽⾔,是更多在过去被消声的历史。

WechatIMG73

▲ 塞巴斯蒂安·利夫施兹,图片来源:uniFrance Films

“作为⼀名男同志,利夫施兹在⻘少年期间逐渐接受⾃⾝性取向,他最喜欢的地⽅就是跳蚤市场,他花很多时间寻找有关男⼥同性恋者和异装者的古旧相⽚和相簿,年幼时便尝试去弄清⾝份认同的问题,⽽这些照⽚对他来说⾮常特別,让他得以见证历史中有⼈曾如此真实地颠覆性別传统,这给他⾮常⼤的安慰和共鸣,进⼀步确⽴他自己的⾝份。”⻨奎德分享利夫施兹收藏这些照⽚的原因。

WechatIMG79

性別在摄影⽂化中的体现

照⽚从个⼈收藏被放置到公共的展览空间,在异装者⾝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穿上另⼀性別的⾐物,还有变装后的⾝体语⾔和仪态。⾝体被视为一种文化的象征,盛载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学校、军队甚⾄监狱,均有⼀套套法规来规范男⼥⾝体的呈现。因此,⾝体被视为充满政治性,体现社会上的权⼒分配和主宰,就如有⼒量是充满男⼦气概、温柔软弱是⼥性化的表现。在展览⼤多数的旧照⽚中,我们没法理解这些普通⼈异装背后的个⼈动机,但照⽚给予我们⼀个证明,确实记录了在历史中有这么的⼀群⼈或个⼈曾选择去颠覆根深蒂固的性別⼆元对⽴,去尝试改变、偏离社会主流价值和共识。

WechatIMG74

▲ 裝扮成女性的男人,曼海姆,德国,約1960年,图片来源:Sébastien Lifshitz Collection

⾯对着这些⼀个个无名者的故事,策展⼈也尽量避免过分诠译。⻨奎德说:“我们⾮常⼩⼼地去避免过分解读这些照⽚背后的动机。”除了透过展览对异装⽂化作出更细致的探索,策展⼈希望同时提供⼀个机会来质疑我们对性別的假设。我们的服饰、⾝体语⾔等都在执⾏和建构著某种性別特征,通过学习和模仿,我们展现着特定的性別⾝份。⽽这些照⽚提醒我们,这些我们熟悉的外在展现,只是⼀种符号性别操演,并不⼀定与⽣理性別扣上关系。思想家朱迪思·巴特勒(Judith Butler)在⼋⼗年代提出性别操演(Gender Performativity)的概念,指出性别与⾝体的性征无关,它是被社会演化出来的观念。

WechatIMG75

▲ 穿男式无尾礼服的女人,1890年,图片来源:Sébastien Lifshitz Collection

在展览中,照⽚被视为⼀种重要的媒介,纪录这些在历史中被忽略的异装者。对这些社会上的边缘群体,为什么选择以照⽚去纪录他们的存在,我们为此询问了策展⼈⻨奎德的意见。“某程度上,这些⼈⽤照⽚来呈现了⼀些可见的形象。对他们⽽⾔,如果感觉到变装不安全,他们可以选择不要,这是他们的选择。如果没可能所有时间装扮成另⼀性別,他们可以选择至少留存⼀些照⽚放在钱包里或在私⼈领域中。我认为,照⽚对很多群体⾮常重要,它是⼀种很好的纪录⽅式。”

WechatIMG76

▲ Rajah Martini,德国柏林,1960年,图片来源:Sébastien Lifshitz Collection

利夫施兹的嗜好,无意中收集了⼀个在历史上被埋藏的世界,年代愈久远的照⽚,愈明显地显⽰出,在性別运动、酷儿和跨性別的历史上,有多少被忘却的记忆与故事。这些被遗弃的照⽚真切地记载曾有⼀群普通⼈在⽣活中,⾛过与当时社会规范多么不⼀样的路。

著名的评论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antag)其著作在 《论摄影》(On Photography)说:“照⽚本⾝不能解释任何事物, 但不倦地邀请你去推论、猜测和幻想。”展览梳理并有系统地集成相⽚,为这些以往未被重视或提及的过去开启对话的空间,并没有提出假设和定义,有助促进新的想象与看法。

虽然当今社会对男装⼥穿、⼥装男着的影像在流⾏⽂化中并不陌⽣,但无可否认展览仍是充满猎奇。我们对这些19世纪的异装者照⽚有多好奇、有多感兴趣和着迷,我们就有多熟练社会上根深蒂固的性別操现。在我们在观看展览,感叹影像改写了历史记录的⽅式,留给我们点点滴滴提⽰,向我们展⽰没被了解过的群体的同时,我们同时就必须意识到当中我们没看到的缺席历史。(采访、撰文/陳舒孜)

伪装之下:异装者的秘史

伦敦摄影师美术馆

展至6月3日

历史的隐喻,当代的搅拌?“邱注上元灯彩计划”在北京民生美术馆迎来终结篇

“就是那种庙会的感觉、乱糟糟的感觉、市场的感觉。那张古画画的就是一个古玩市场,是众语喧哗的场景。整个展厅也是同样一种气质。”邱志杰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说。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