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月16日,嘉德艺术中心开馆以来首个当代艺术展览“地标—测绘中国当代艺术”开幕,展览汇集了包括徐冰、汪建伟、蔡国强、邱志杰等在内的15位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大型装置、影象和绘画。策展人郑胜天表示,“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无论是在直接、间接意义,还是其社会性的效果上,都如同地标般帮助我们认识历史和面对现实。”
▲ “地标—测绘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现场
“地标—测绘中国当代艺术”选择的15件作品,均是1985年以来当代中国艺术发展进程中具标志性的代表作,其主题又多与地理意义上的某个位置相关。经历85新潮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社会思考与批判,意图在中国传统艺术与前卫的当代艺术夹缝中寻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本次展览的参展作品或聚焦于中国版图上的某个地点,或选取古今中外甚至虚拟的场域空间来借喻,以此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对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社会和自然变迁的观察与认识。
▲ 徐冰《鬼打墙》,1990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吕山川《大阅兵》,2009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喻红《她——宝塔山姑娘》,2009年,图片由艺术家及长征空间提供
“80年代,中国前卫艺术刚刚起步,遭到一些传统批评家的反对,在一篇批评徐冰的文章中,就称他的作品是‘鬼打墙’,暗讽他的创作是在原地打转。”郑胜天介绍了徐冰《鬼打墙》这件作品的背景。“我希望去体验耗费⼤量精⼒而⽆果的过程。”徐冰把《鬼打墙》的创作过程看做一个行为艺术,他以传统的拓印方式将万里长城这一举世闻名的中国形象留存于纸本上,凸显历史古迹的崇高感与重复劳作的“无用功”之间的矛盾。吕山川的《大阅兵》则以“社会景观” 的方式从对历史的关怀转向对现实的关怀,在巨幅画布上堆塑出人们熟悉的检阅场面,阅兵仪式与天安⻔一道成为了“社会风景”。喻红作品中的女性常以个体形象存在,在《她——宝塔山姑娘》中她淡化了延安宝塔山的历史形象,以个人化的角度将这一革命地标融入平凡的日常留影之中。正如徐冰在现场致辞时所说“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地图是差不多的”。
▲ 杨福东《青·麒麟-山东记事》,2008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曹斐《谁的乌托邦?》,2006年,图片由艺术家及维他命艺术空间提供
▲ 刘建华《义乌调查》,2006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本次展览中的几位艺术家作品都与工厂有关,却呈现完全不同的创作态度和视角。杨福东《青·麒麟-山东记事》从中国祥瑞图像“麒麟”着手,记录下山东嘉祥青⽯雕刻⼚石雕⼯人的生存现状。曹斐《谁的乌托邦?》以她独特的影像手法创作出虚实相间的画面,叙述珠江三角洲灯泡工厂工人们的生活与梦想。刘建华则用现成品艺术的方式评判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义乌调查》中堆积如山的中国制造,是艺术家对于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地位与关系的质疑。
▲ 黄敏《山水.风景-千里江山图》,2008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黄敏《山水.风景-清明上河图》,2008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黄敏并未从真实的“地标”入手,她在《山水.风景-千里江山图》与《山水.风景-清明上河图》的全景构图中,用对比的方式将古代文人意蕴与当代众生相并置。从巍峨恒久的长城到日新月异的工厂,艺术家们将他们对中国本土的观察融入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思考,最终呈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黄永砯《嗡嘛呢叭眯吽》,2001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蔡国强《蜘蛛——为大英博物馆做的计划》,2004年,图片由山艺术文教基金会提供
▲ 邱志杰《虚拟地理学》,2017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上世纪九十年代与本世纪初,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崭露头角,许多中国艺术家在走向世界的同时,既作为“文化游牧者”的身份从自身文化中来反思当代,也将它者的角度折射到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中。今年10月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中开幕的“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Art and China after 1989: Theater of the World)”展览虽受到一定争议,但仍是一个希望将中国当代艺术放入“全球艺术史观”的展览。本次展览呈现了相似的思路,黄永砯的大型装置《嗡嘛呢叭眯吽》把中国藏传佛教的藏经筒放大至纪念碑的尺寸,用解构的方式呈现他对世界宗教和政治关系的思考。蔡国强的《蜘蛛——为大英博物馆做的计划》展现了一个文化地标所蕴藏的所有伟大文明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邱志杰的《虚拟地理学》以水墨和书写技巧,制作了一幅游走于古老与当代、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奇妙地图。
▲ 刘韡《大狗》,2014年,图片由艺术家及长征空间提供
▲ 徐震《装饰品》,2008年,图片由艺术家及长征空间提供
▲ 张健君 《人类与他们的钟#2》,1987年,图片由余德耀基金会提供
▲ 汪建伟 《生生万物》,2016年,图片由艺术家及长征空间提供
刘韡的《大狗》确实创作出了“地标性建筑”,他用宠物的狗咬胶制作了一批世界著名建筑的模型,揶揄并讽刺了人类对权力的驱使与意识形态的衰微。徐震的《装饰品》则将“太空舱”搬到了展厅中。飞船、宇航员与地球在真真假假的联想中交错,不禁使观者对自己所见产生疑问。在对于地点、时间、与历史的考察中,张健君的《人类与他们的钟#2》 思索着历史与文化、持续与瞬间的转换关系。汪建伟的《生生万物》则以多元的材质制作的雕塑,使时间、空间与运动形态凝固为一·体,为观众带来出乎意外的视觉经验。孙逊的《偷时间的人》构建出一个充满了真实与幻想的图像剧场,探讨人类对于历史事件的看法与记忆。展览从不同的方面探索从具象到抽象、从过往到未来的“地标”,进一步剖析这一名词的更多内涵。
▲ 孙逊《偷时间的人》,2016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由德国建筑家奥雷·舍人(Ole Scheeren)设计的新嘉德艺术中心,被CNN评为“2017最值得期待新建筑”之一,自面向公众开放以来,已先后推出日本书法家赤井清美作品展、第四届嘉德·典亚艺术周、启功文献展、2017中国写实画派十三周年展等不同类型的展览。嘉德投资董事总裁兼CEO、嘉德艺术中心董事长寇勤曾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说:“嘉德艺术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会发生嘉德的拍卖会、博览会,也会常年有艺术的展览,文化的交流,包括教育出版和慈善等等。”而首个当代艺术展览“地标—测绘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出,正如策展人所说:“这些地方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也在创建我们的未来。”(撰文/呼延郁雯,编辑/孟宪晖)
▲ 新嘉德艺术中心建筑外观
嘉德艺术中心 | 2017.12.16-2018.01.31
*如无特殊标注,
本文图片均由嘉德艺术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