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机器在思考吗?在MoMA看计算机如何重塑艺术与设计

Nov 22, 2017   周伊夏、陈璐

纽约。时至今日,人们已经习惯接受不同于纸上绘画或者雕塑的各种新的艺术形式,科技的革新引导着艺术的发展,不论是智能手机还是计算机都在重构我们对艺术的理解。计算机已超越了其用作计算的机器本身,成为了艺术创作的新题材、新媒介和新方式。11月13日起,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以“思考机器:计算机时代的艺术和设计,1959-1989 (Thinking Machines: Art and Design in the Computer Age,1959–1989)”为主题,通过展出1959至1989年期间一系列利用计算机设计或以计算机作为灵感的视频、音乐、绘画、建筑设计和装置作品,探讨了计算机是如何重塑艺术创造、工作生活和社会关系。

640.webp

“思考机器:计算机时代的艺术和设计,1959-1989”展厅前,图片来源: TANC

展览位于MoMA三楼一个不算很大的展厅中,但聚集于此的观众却不少。一段无声打字机效果的展览介绍将人们引入展厅,这是展览的第一个部分“试验阶段:1960-1969”。

640.webp (1)

芯片逻辑层次设计稿,德州仪器(右);打孔机效果图组,IBM(中);随机存取磁盘驱动器控制面板,IBM(左);图片来源: TANC

往里走,正面的墙壁上陈列着一件显眼的大幅工程设计图案,这是来自德州仪器的芯片逻辑层次设计稿。它的旁边悬挂着一组三张利用IBM打孔机制作的图片,上面大小不一的小孔有规律排列,形成一种秩序下具有韵律的美感。再稍往左移动脚步,一堆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线,这是由IBM开发的随机存取磁盘驱动器的控制面板。

0

查理斯·苏黎的《蜂鸟》,1968年,图片来源: TANC

展厅左上方一块显示屏中正在播放的无声影片:白色背景上以随机位置生长出长短不一的黑色线条,它们在某种旋转指引下慢慢组成了一只蜂鸟的样子。这是查理斯·苏黎(Charles A. Csuri)于1968年创作的《蜂鸟(Hummingbird)》。苏黎是一位擅长以数学运算来从事创作的艺术家,他曾被史密森杂志誉为计算机图形动画和数字艺术之父,作品被世界各地博物馆广为收藏。1967年苏黎开始动画创作,他利用电脑运算进行创造性探索,以人脸、青蛙、蜂鸟等元素进行变形。今天,变形已经成为不同图案形式之间无缝过渡的一种常用手段,而苏黎的早期动画预示了这种变形技术。影片《蜂鸟》曾在布鲁塞尔举办的第四届国际实验电影大赛中惊艳全场,获得了国际赞誉,并成为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早期计算机文化的重要代表作品。 这个影片完成不久之后便被MoMA收藏,成为MoMA馆藏中第一件利用计算机制作的艺术品。

640.webp (2)

“思考机器:计算机时代的艺术和设计,1959-1989”展厅中呈现了“编程艺术(Arte Programmata)”中的展品,图片来源: TANC

1962年,意大利设计师布鲁诺·莫那(Bruno Munari)和吉奥吉奥·索伊(Giorgio Soavi)在米兰举办了名为“编程艺术(Arte Programmata)”的展览,展览聚焦战后意大利出现的最具开创性的编程艺术运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这些艺术家认为艺术必须拥有活力和参与性,他们的目标是创造互动的作品和空间,从而消除绘画、雕塑、装置、艺术家与公众之间的界限。

0 (2)

詹尼·科伦坡的动态雕塑《脉冲结构》,1959年,图片来源: TANC

在此背景下,意大利动态艺术的主要人物詹尼·科伦坡(Gianni Colombo)开始进行动态雕塑的创作,试图以机械系统的编程制作通过与观众接触后才能完成的“开放性”作品。本次展览中呈现了科伦坡1959年的动态雕塑作品《脉冲结构(Pulsating Structuralization)》和意大利著名现代派艺术家恩佐·马里(Enzo Mari)的一幅电脑海报设计。

640.webp (3)

世界上第一款个人电脑“Programma 101”,图片来源: MoMA

这些参与编程艺术运动的艺术家们在意大利著名电子品牌奥利维蒂公司(Olivetti Corporation)的庇护下工作,在享有他们先进技术的同时,有意模糊了艺术、计算和设计之间的界限。1965年10月,奥利维蒂在纽约世博会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个人电脑“Programma 101”。这件具有历史意义的电脑也被置于展厅中间一个透明展柜里。

结束第一部分的展览后,一个半封闭式馆中馆中陈列着此次展览中最大的作品:贝丽尔·克罗特(Beryl Korot)的五路视频装置作品“文本和评论(Text and Commentary)”,它被视为展览的第二阶段“转型阶段:1970-1979”的代表作。

640.webp (4)

贝丽尔·克罗特的五路视频装置“文本和评论”,1976-1977年,图片来源: MoMA

空间中,五件宽约11英寸的织物并排悬挂,它们对面,五个显示屏中播放着对应织物的制作过程和所使用的程序注释,另一面墙壁上则陈列着五件织物使用的五种图案。克罗特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对织女的工作历史形式感兴趣,她认为,织布机进行图案设计和创造的过程是一种传递复杂信息的早期方式,并将手工织布机视为计算机的雏形。事实上,1804年,约瑟夫·玛丽·雅卡尔(Joseph Marie Jacquard)就曾利用预先打孔的卡片来控制织物的编织样式,不仅为纺织业带来革命,也为计算机时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文本和评论”尝试在这种古老科技和新科技之间展开对话。

640.webp (5)

瓦尔德玛·科尔德罗的《Gente Ampli*2》,1972年,图片来源: MoMA

走到馆中馆的后方,空间不再局促,视野也变得开阔起来。巴西艺术家瓦尔德玛·科尔德罗(Waldemar Cordeiro)作为电脑艺术的先驱,作品中融入了严谨的数学美感。他的《Gente Ampli*2》在展厅右边非常醒目,远远看去,似乎是一张抽象的黑白人物画像。实际上,这个作品是基于一张反对军事独裁示威的照片,再利用打字机,还原相片上明暗关系的打印作品。

640.webp (6)

“思考机器:计算机时代的艺术和设计,1959-1989”中维拉·莫尔纳作品前,图片来源: TANC

640.webp (7)

维拉·莫尔纳的《寻找保罗·克雷》,1971年,图片来源: MoMA

同样利用数学美感进行创作的还有维拉·莫尔纳(Vera Molnár)的两幅同名作品《寻找保罗·克雷(À la recherche de Paul Klee )》,这是维拉对艺术家保罗·克雷立体主义的数字化重塑。两幅作品分别由绘图仪和徒手绘制,并列展示。尽管第一眼看上去非常相似,但仔细观察后还是可以发现有计算机辅助的版本比手绘版本更加细致,对颜色的捕捉也更加精确。作为一种“机器想象力”,她的程序既是工具,也是对传统视觉图像的重新编程。策展人肖恩·安德森(Sean Anderson)和詹保罗·比安科尼(Giampaolo Bianconi)  表示:“莫尔纳的作品是展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她的作品证明了艺术家和设计师即使没有直接使用计算机,在他们的工作过程中也伴随着逻辑思考。”

640.webp (8)

“思考机器:计算机时代的艺术和设计,1959-1989”展览现场,图片来源: TANC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一些公司开始尝试使用高速处理器和友好界面来设计更小型且更适合个人使用的计算机。展厅的中央,两台来自苹果公司的计算机:麦金塔128K家用电脑(Macintosh 128K HomeComputer)和麦金塔XL家用电脑(Macintosh XL Home Computer),宣告了展览第三部分“增值阶段:1980-1989”的开始。在这个期间,随着个人计算机高速发展,艺术家们逐渐开始关注技术如何对我们所生活的空间,以及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640.webp (9)

“思考机器:计算机时代的艺术和设计,1959-1989”展览现场,图片来源:Peter Butler

640.webp (10)

安格妮丝·丹妮丝的《蜗牛金字塔》,1988年,图片来源:MoMA

美国艺术家安格妮丝·丹妮丝(Agnes Denes)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开始摆脱绘画,转向更广泛的媒介创作。与此同时,她开始制作更加注重精确性的作品,并将这种艺术形式命名为“视觉哲学”:一种以数学、哲学和符号逻辑进行灵感创作的图形。这次展出的作品《蜗牛金字塔(Snail Pyramid)》是她金字塔系列作品中的一幅,这个由具有数学计算美感的蜗牛形状几何体,是安格妮丝对自给自足的未来世界栖息地模式的一种探索。

640.webp (11)

李·弗里德兰德的一组纪实摄影作品,图片来源: TANC

此外,馆中馆背面墙壁上的一系列摄影作品也非常引人注目:十二幅同样景别的黑白人像依次排开,这些照片的主角们有着不同的性别、年龄、人种和职业,但相同的是,他们都神情严肃地正在对着电脑工作。这是1980年代摄影家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在马萨诸塞州128号走廊和美国中西部工厂里拍摄的一组纪实摄影作品。弗里德兰德以关注美国不断变化的社会景观而闻名,在这组作品中,他巧妙地从屏幕的视角来记录看着屏幕的人,表现了计算机对工作形态的改变,以此来思考随着小型计算机普及带来的工业社会转型。

640.webp (12)“思考机器:计算机时代的艺术和设计,1959-1989”展览现场,图片来源:TANC

八十年代末,信息化浪潮开始席卷全球, 以集成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技术综合而成的第二次信息革命开始。1989年,万维网开始被公众所使用,重塑了人类的交流方式。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开始通过新科技来表达对艺术的新理解,互动性和体验性也开始在他们的作品中萌芽。自此,观众不再是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旁观者,而是可以参与其中,成为其作品的一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计算机改变了美学的方向和结构。正因为有这些会思考的机器,艺术创作、工作生活和社会关系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撰文/周伊夏、陈璐)

 

思考机器:计算机时代的艺术和设计,1959-1989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 2017.11.13 – 2018.04.08

从愙斋到梅景书屋,吴氏祖孙收藏将聚汇苏州博物馆

清代苏州是收藏家汇聚之地,苏州吴氏堪称收藏世家的代表,从愙斋到梅景书屋,吴氏祖孙的收藏而今分布海内外,今年适值吴湖帆去世五十周年,“梅景传家”展无疑是故乡苏州对他最好的纪念。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