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艺术新闻》创刊于2013年,是超媒体集团旗下艺术媒体群的重要一员。每月出版的刊物随《周末画报》发行,其数字版通过网站以及APP“iart艺闻”即时更新。《艺术新闻》是艺术世界的记录者与参与者,以其对艺术界的专业报道与长期观察,是艺术专业人士与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趋势与动态的必读媒体,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史的重要参考。


联系我们

《艺术新闻》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5号楼 5211室 邮编:200025
Room 5211,Building No.5,The Bridge 8, 10 Middle Jianguo Rd., Huangpu District,Shanghai,China. PC:200025
Tel: (8621) 6335 3637
Email:theartjournal@modernmedia.com.cn

广告

客户经理

赵悦

EMAIL: yue_zhao@modernmedia.com.cn


客户执行

季佳雯

EMAIL: jijiawen@modernmedia.com.cn


TEL: +86 21 6335 3637-386

他的生命终结了,他的照片中裸露的青春依旧新鲜

Jul 14, 2017   谢斯曼

上海。7月8日,“无须之美”:任航纪念展在 Modern Art Base 上海艺术基地开幕。此前,该展览在位于北京的金杜艺术中心呈现了艺术家任航的33件摄影作品,而正是在这次展览期间的2月24日,任航选择从28楼坠下,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1任航在其离世前一周摄于斯德哥尔摩,图片来源:The New York Times

这令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的突发事件一度将金杜艺术中心的展厅变成了悼念任航的最佳场所:在任航离世后,几乎每天都会有数百人带着鲜花到访此地,既是欣赏艺术品,更是怀念艺术家本人。

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任航突然离世,此后牵引出的艺术家身后作品及版权处置的问题,让上海此次的“无须之美”显得尤为特殊,这也是艺术家去世后的首次作品展。

2任航《无标题》,2013年

联合策展人之一张宇凌向《艺术新闻》介绍,北京的“无须之美”展览在任航离世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极度悲痛下的任母甚至一度想烧毁任航的所有作品,但在各方的反复劝说下终于打消了这个念头。任航父母在北京没有任何亲戚,他们有限的文化水平也不足以处理繁复的法律事务。在任航刚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任航父母几乎每天都会到访金杜艺术中心,而策展人和事务所的律师们则反复帮他们分析及处理各类法律文件。

1987年5月30日出生于吉林长春附近某郊县的任航在17岁时移居北京,此后便很少回家,而他的父母甚至并不清楚他这么些年究竟在做什么。起初,任航只是拿着相机拍同学、拍室友,“那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拍摄主题,而且容易实现,因为我反正什么都在拍”,2014年他在接受一个采访时说。

3任航《无标题》,2015年

2009年,任航的作品开始参与一些小型的群展,几年后便获得了不错的国际知名度。他的作品色彩鲜亮、主题空洞而吸引眼球,颇受社交网络宠爱,更受时尚行业青睐。

大概在2010年前后,他作品从比较传统的、经典的构图转向更抽象的运用。比如照片中开始出现数个模特:比如三个人的同样的身体部位以一种规律地形式排列,产生出形状重叠的构图。

在任航去世前,他已在海内外举办了超过20场个展,他的作品则82次出现在各类群展中。

4任航《无标题》,2010年

暴露的或赤裸的人体是他摄影中永恒的主体,也正是这种在当下中国主流文化语境下仍为禁忌的题材让他获得了不少海外的关注。为任航编撰过个人摄影集的美国编辑迪安·汉森(Dian Hanson)曾表示:“这些年我一直在寻求一本探索中国性现状的书籍,而任航的存在已然超越了我之前所希求的。他那些幽默的、描绘他少男少女朋友的照片给这个保守社会的性自由打开了一扇迷人的窗。”

6

事实上,在任航离世的那天,其位于斯德歌尔摩的摄影博物馆(Fotografiska Museum)与阿姆斯特丹摄影博物馆(FOAM Fotografiemuseum Amsterdam)的作品个展也尚在进行中。

西方世界喜欢将任航作品中的“性”元素视作其对中国社会的一种政治性反叛,但任航本人却从未这么想过。在一次访谈中他表示:“我没觉得自己的作品是禁忌,因为我创作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文化或者政治背景。”没有任何隐喻,要么完美无缺,要么打得粉碎,用他的话说,他“不喜欢藕断丝连”的感觉。

尽管如此,任航及其作品似乎已经成为了西方人眼中用于对抗中国政治高压和性别不公的象征。阿姆斯特丹摄影博物馆的策展人莫贾姆·库伊曼(Mirjam Kooiman)如此评论道:“任航就是在一个不自由、不开放的社会进行的创作,所以尽管他本意不是想对抗什么,但他没法完全绕过这个议题……他作品中男女模特没有等级高下之分,这很能说明中国社会中他和他这一代人对待不同性向和酷儿群体的态度。”

6任航《无标题》,2015年

对于这样的解读,“无须之美”联合策展人之一柯好理(Tim Crowley)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任航在国外比在国内出得多,他的作品在许多欧洲美术馆中展出过。但西方人对他作品的解读——如果你去读读那些文字的话——总是任航如何运用‘性’来反叛共产党社会。但我在他的作品中并没有看出这层意思,反而是有其他的很多信息。他作品所带来的观感并不一定关于政治或性,但一定关乎某种存在主义以及某种焦虑,这些东西是远远超越了前者的。当然,在西方,给任航的作品附加‘政治性’是最简单的解读方式。”

7任航《无标题》,2015年

客观来看,任航作品中的性意味并不强烈,在那些赤裸的青春的肉体中,似乎性别也消弭了。这也就并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以19件展现少年男性躯体的摄影作品以“无须”为题。

“无须”在此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义是没有胡须,意指尚未长出胡须的美少年。古希腊美学崇尚人体之美,未长出胡须的少年身体又被认为是人体美中之最。波利克里托斯创作的《执矛者》就是一个典型的古希腊美少年像,也是古代雕塑中人体比例美和肌肉美的典范。第二层意义是没有必要,意指这种美在我们此时此地的语境中是非必须的、不必然的、超出传统社会规范和日常审美体验的。但正是这种“无须”和“不寻常”,才会让我们离开习以为常的经验,看见潜藏之处的神秘风景。

8任航《无标题》,2015年

这个主题的创意来自研究西方古典艺术史的策展人张宇凌:“我不认为时空间有真正的缺口,而艺术最重要的作用之一便是打破不同时间与历史间的边界。”线性历史既经典也陈旧,它将艺术发展分为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而策展人的目标就是打破这些线性艺术史分区。古希腊人提出的很多问题放在今天也仍未解决,而他们对于某些问题的答案放在当下看仍相当前卫。

在这个展览中,男性身体依旧可以被当作一种“物”的美学来欣赏。“女性身体已经太为人所熟悉并广泛接受了,比如我的一些朋友提到,如果在家里放置表现女性裸体的艺术品,没人会感到大惊小怪,但如果在家里放置任航作品中的男性裸体,可能所有人看到了都会觉得是个问题。所以这个展览试图发问:是否男性的身体仍旧可作为美学的客体而被欣赏?”张宇凌解释道。

9任航《无标题》,2012年

也许对于艺术家任航来说,身体只是他创作中的最佳工具。虽然任航的作品中大量出现裸体,但理解他作品很重要的一个点是认识到他对于人类躯体的一种“非人类”的使用方式。就像画家用笔、雕塑家用材,任航利用人类躯体来探索几何美学。任航自己也说过:“对我来说,只有我在和一个人发生性关系的时候,性的区别是要紧的。我在拍照的时候不会去在意性别,男女对我而言没有太大区别。”对他来说,男女只是他进行创作的工具。

通过镜头对身体进行不同层次的探索,任航作品中的少年既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又带有抽象的美感。作品中少年身体被放置在荒幽的自然中时,似乎就是树花犬马本身;而他们在室内一堵白墙前组成几何构图时,似乎又是一段笔迹、一件工艺品。每个年轻的身体上仍有欲望的酸辛、人性的表达和情绪的痕迹。因为“少年”身体的迷人之处,就在于这个年纪中,他们生涩,却散发着人类生命最初的气息以及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千年前的古希腊如此,在当下亦然。

10任航《无标题》,2013年

任航突然离世后,由于摄影作品易被传播与复制的特性,处理作品版权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这也是本次展品的特殊之处。“我们不希望任航的作品被人利用甚至滥用,以至于影响到他本人的艺术名誉。”张宇凌强调道。因此,在与任航母亲商量后,“无须之美”展览中出现的每一件任航作品都将成为唯一的也是最后一版,并由金杜艺术基金会收藏。而此后任航的任何作品的走向或印制,都需要经由任母签字认定。

111213“无须之美”:任航纪念展上海站展览现场

对于任航父母来说,能够得到律师事务所专业的帮助已经足够幸运;然而,处理其子身后作品版权的事务将会是一次长跑。关于艺术家生前身后作品的处理,任航事件将成为一次典型的案例。然而之于艺术家本人,也许无须多言,执意远行的任航将他的故事永远留在了“无须之美”当中。(采访、撰文/谢斯曼)

“无须之美”:任航纪念展

Modern Art Base 上海艺术基地 |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八号桥

展至8月26日

*除特殊标注外,本文图片均由 Modern Art Base 提供

当MoMA回顾女性艺术家与战后抽象:以性别为作品做标注是否还有意义

二战结束之后,社会环境的变化为女性打开了一定创作的空间。然而,与男性同仁享有的机会相比,画廊与美术馆为女性艺术家提供的资源仍严重稀缺。直到60年后的今天,她们在公众视野里仍仅占极小的比例。正是意识到了机构自身和艺术史叙事中的缺失,MoMA 希望通过展览来回应与纠正以白人男性为主的收藏和展览引来的诟病。在这一视角下应运而生的馆藏展“制造空间:女性艺术家与战后抽象”检视了从1945到1970年之前,女性在这个时期主导的抽象风格影响下创作的绘画、雕塑、摄影、拼贴和设计作品,正在 MoMA 持续展出至8月13日。

PHOTO GALLERY | 图片专题
TANC VIDEO | 影像之选